護士資格考試高頻考點精選
原發性肝癌容易侵犯門靜脈分支,癌栓經門靜脈系統在肝內轉移。肝外血行轉移多見于肺,其次為骨、腦等。
肝區疼痛是原發性肝癌最常見的癥狀。半數以上病人以此為首發癥狀,多為持續性隱痛、刺痛或脹痛,夜間或勞累后加重。
肝癌常見并發癥有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癌腫破裂出血及繼發性感染等。
血清甲胎蛋白(AFP)測定是目前公認的簡便且確診率高的原發性肝癌的定性診斷方法。 可用于普查,有助發現無癥狀的早期病人,如AFP呈持續陽性或定量>500μg/L,應高度懷疑肝細胞癌。
B超是目前肝癌定位檢查中首選的方法,能發現直徑為2~3cm或更小病變。
肝切除術是目前治療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不能手術的可行肝動脈結扎或肝動脈栓塞。
腹水的護理:指導病人低鹽飲食;觀察記錄每日尿量、尿比重;定期測量腹圍及下肢水腫程度;給予清蛋白、血漿以提高膠體滲透壓,減少腹水;使用呋塞米排出體內過多液體。
肝癌病人術后24小時內臥床休息,避免劇烈咳嗽。為防止術后出血,一般不鼓勵病人早期活動。
癌腫破裂出血是原發性肝癌常見的并發癥,應告誡病人盡量避免致腹內壓驟升動作,以防腫瘤破裂。
胰腺癌好發于胰頭,部,以胰管上皮細胞的導管細胞癌多見。早期即可發生淋巴轉移。
胰頭癌疼痛多位于上腹居中或右上腹部疼痛,胰體尾部癌疼痛多在左上腹或左季肋部疼痛。晚期常向背部放射。疼痛常劇烈,夜間較白天明顯。
黃疸是胰頭癌最主要的癥狀和體征。黃疸一般是進行性加重。多數病人出現黃疽已屬中晚期。
.胰腺癌術后,胰腺的內分泌功能會受到明顯影響,故對胰腺大部切除的病人,需要監測血糖、尿糖和酮體的變化。
胰腺癌術后腹腔引流管一般留置5~7天,胃腸減壓管留至胃腸蠕動恢復,T管留置約2周左右,胰管留置2~3周后拔出。
胰腺癌術后胰瘺多發生于術后5~7天,是危及生命的主要并發癥之一。表現為腹痛、腹脹、發熱和腹腔引流液內淀粉酶增高。
胰腺癌術后膽瘺多發生于術后5~l0天,表現為發熱、腹痛及膽汁性腹膜炎癥狀,T管引流量突然減少,腹壁傷口流出膽汁樣液體。
胰腺癌術后早期出血多發生在術后l~2天,多由于創面廣泛滲血、止血不徹底或凝血機制障礙所致;發生于術后1~2周內的出血可因胰液、膽汁腐蝕及感染所致。表現為嘔血、 便血、腹痛,以及脈速和血壓下降。
大腸癌轉移途徑:直接蔓延;淋巴轉移;血行轉移;種植轉移。
結腸癌最早出現的癥狀常為排便習慣及糞便性狀的改變,多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腹瀉、便秘、糞便中帶膿血或黏液。
腹痛也是結腸癌常見的早期癥狀。疼痛部位常不確切,程度多較輕,為持續性隱痛或僅為腹部不適或腹脹感。
大腸癌癌腫距齒狀線5cm以上者,經腹切除乙狀結腸和直腸大部分,保留正常肛門,稱經腹直腸癌切除術(即Dixon手術)。
大腸癌腸道準備包括控制飲食、使用腸道抗菌藥物清潔腸道。目的是避免術中污染腹腔,減少切口感染和吻合口瘺。
大腸癌腸道準備使用藥物:術前3天口服新霉素或卡那霉素;口服維生素K;術前2日晚用肥皂水灌腸,術前1日晚清潔灌腸。灌腸時,宜選用粗細合適的橡膠肛管,禁用高壓灌腸。
大腸癌術后肛門排氣或結腸人工肛門開放后拔除胃管,進流質飲食,1周后改為半流質,2周左右方可進普食,且食物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及易消化的少渣飲食為主。
大腸癌結腸造口于術后2~3日腸蠕動恢復后開放,取左側臥位,為保護造口周圍皮膚,應經常清洗消毒造口周圍皮膚,并以復方氧化鋅軟膏涂抹周圍皮膚,以免浸漬糜爛。
大腸癌腸吻合手術病人術后7~10天不可灌腸,以免影響吻合口愈合。
大腸癌結腸造口病人避免食用產氣性食物、有刺激性食物或易引起便秘的食物。鼓勵病人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若病人進食后3~4日未排便,可用液狀石蠟或肥皂水低壓灌腸。
.膀胱鏡檢查是膀胱癌最重要的檢查方法,能直接看到腫瘤的部位、數目、大小、形態等,并可取活組織檢查。
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見的腫瘤。血尿為膀胱腫瘤最常見和最早出現的癥狀,多數為全程無痛肉眼血尿。
膀胱灌注化療通過導尿管將化療藥物注入膀胱內,讓化療藥物在膀胱內保留2小時左右。在藥物保留期間,應讓交替變換臥位,以保證藥物與膀胱的各個部位充分接觸。保留時間一到,即排凈尿液,并大量飲水。
膀胱腫瘤電切術后后常規沖洗1~3天,應密切觀察膀胱沖洗引流液的顏色,根據引流液顏色的變化,及時調整沖洗速度,防止血塊堵塞尿管。
子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發病率最高,嚴重威脅婦女的生命。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使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下降。早發現與預后關系密切。
子宮頸癌好發子宮頸外口的鱗一柱上皮移行帶。
早期宮頸癌病人常無明顯癥狀,偶有接觸性出血。是宮頸癌病人出現最早,最典型的癥狀。
宮頸癌病人可見血性,有大量膿性米湯樣惡臭白帶。
宮頸癌患者晚期可出現嚴重腰骶部或坐骨神經痛,全身惡病質狀態,但無腹水。
0期(宮頸原位癌)病變限于上皮內,無間質浸潤;Ⅱa期宮頸癌無宮旁浸潤。
子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用于宮頸癌普查,是篩查和早期發現宮頸癌的主要方法,也是排除和初診宮頸癌的方法。
宮頸活組織取材位置在宮頸外口的鱗一柱上皮交界處3、6、9和12點處。
宮頸和宮頸管活組織檢查是確定宮頸癌的最可靠方法。
陰道鏡: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Ⅲ級或以上者,在陰道鏡下,選擇可疑病變部位進行活檢,可提高診斷的`正確率。
宮頸癌的預防措施有:普及防癌知識,積極治療宮頸炎,提倡晚婚、晚育及少育,一般婦女1~2年復查一次富頸涂片,有接觸性者出血者追蹤隨訪。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惡變率低,多見于30~50歲育齡期婦女,20歲以下少見。
子宮肌瘤主要由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常為多發性。
肌壁間肌瘤最常見約占60%~70%。
黏膜下肌瘤向宮腔方向突出,表面由子宮黏膜層覆蓋,約占10%~l5%。
子宮肌瘤的發生可能與雌激素水平過高或長期刺激有關,故絕經后肌瘤停止生長,甚至萎縮。
漿膜下肌瘤最常見的癥狀為下腹包塊。
黏膜下肌瘤患者會出現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經量增多或不規則陰道出血等臨床表現。
子宮肌瘤壓迫癥狀可見尿頻,便秘,排尿困難。
子宮肌瘤導致不孕因子宮肌瘤使宮腔變形。
子宮肌瘤可阻塞分娩,導致宮縮乏力、產后出血等,但子宮肌瘤患者不全選擇剖宮產,亦可根據情況選擇經陰道分娩。
卵巢惡性腫瘤患者早期多無明顯癥狀,病人就醫時多已屬晚期,預后差,其死亡率居婦科惡性腫瘤第一位。
卵巢非贅生性囊腫,以濾泡囊腫和黃體囊腫多見,還可見黃素囊腫和巧克力囊腫。
青春期常見囊性畸胎瘤。漿液性囊腺癌是最常見的卵巢癌,易發生惡變,黏液性囊腺瘤可形成巨大囊腫。
卵巢腫瘤并發癥包括蒂扭轉,破裂,感染,惡變。
蒂扭轉是卵巢腫瘤最常見并發癥,是婦科常見急腹癥。中等大小,重心偏移的腫瘤,畸胎瘤最易發生。典型癥狀是突然下腹一側劇烈疼痛。
卵巢腫瘤體積大小與是否惡變無關。
卵巢癌術后長期隨訪和監測,良性者術后1個月常規復查。
成熟畸胎瘤又稱皮樣囊腫,屬于卵巢生殖細胞腫瘤。
.絨毛膜癌50%發生于葡萄胎之后,2.5%發生在異位妊娠之后,葡萄胎清宮后1年以上發病者一般考慮為絨毛膜癌,包括絕硅后患者。
侵蝕性葡萄胎和絨癌臨床表現不易鑒別,應該先看病史,如人流、宮外孕后則絨癌可能性大,如葡萄胎清宮術后4月(小于6個月)則侵蝕性葡萄胎可能性大。
滋養細胞腫瘤(侵蝕性葡萄胎和絨癌)患者血、尿HCG測定病人常于葡萄胎排空后9周以上,血、尿HCG測定持續高水平或一度下降后又升高。
組織病理學檢查見到絨毛結構為侵蝕性葡萄胎,無絨毛結構者為絨毛膜癌。這是二者主要區別。
陰道轉移者應盡量臥床防出血,若發生破潰大出血,填塞止血的紗條須于24~48小時內取出。
肺轉移者半臥位休息,按醫囑給予鎮靜劑;出現大咯血,立即讓病人取頭低患側臥位并保持呼吸道通暢。
葡萄胎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停經后陰遭流血、子宮異常增大(子宮大于停經月份)、卵巢黃素化囊腫、嘔吐及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征象(20周前出現高血壓,蛋白尿和水腫)、腹痛(多為陣發性下腹痛)無白帶增多現象及胸痛、咯血。
血尿HCG測定是診斷葡萄胎的最主要依據。
B超檢查是診斷葡萄胎最重要、最可靠的檢查方法;見陰道排出水泡狀組織也是診斷葡萄胎的可靠方法。
葡萄胎一經確診應及時清除宮腔內容物,高危人群可考慮預防性化療,但化療不作為常規治療。惡變者可考慮手術。
預防性化療指征有:HCG>100KU/L、卵巢黃素化囊腫直徑>6cm、子宮體明顯大于孕周者、年齡>40歲、葡萄胎清除后HCG持續陽性、無條件隨訪者,不包括部分性葡萄胎患者。
.葡萄胎清官術中擴宮后大號吸管吸引,吸宮后加縮宮素10IU,宮頸管未擴張者不能用縮宮素,以防將水泡擠入血管,導致肺栓塞。
子宮大于妊娠12周者l次清宮不宜吸凈,一般于1周后再次清官,每次刮出物選取靠近宮壁的組織送病理檢查。
葡萄胎病人隨訪內容包括詢問陰道流血、咯血等轉移癥狀,觀察血、尿HCG,婦科檢查,必要時行X線胸片檢查。
葡萄胎術后隨訪期間必須嚴格避孕,首選避孕套。也可選擇陰道隔膜,一般不選宮內節育器及避孕藥,以免混淆子宮出血的原因。
急性白血病主要表現為發熱、出血、貧血、白血病細胞浸潤。發熱是最常見癥狀。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感染,而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成熟的中性粒細胞。最常見致病菌是革蘭陰性桿菌。
急性白血病出血主要原因是血小板減少。顱內出血時會發生頭痛、嘔吐、雙瞳孔大小不對稱,甚至昏迷而死亡。
白血病細胞浸潤表現
(1)肝、脾及淋巴結腫大:急淋病人淺表淋巴結腫大明顯,無壓痛。
(2)骨骼和關節:胸骨下段局部壓痛,對白血病的診斷有價值,提示骨髓腔內白血病細胞過度增生。
(3)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常出現在疾病緩解期。表現為頭痛、嘔吐、頸強直、視物模糊、抽搐、昏迷等。產生原因是多數化療藥物不易通過血腦屏障,隱藏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細胞不能被有效殺滅,故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自血病。常見于急淋。
急性白血病是確診必做檢查。多數病人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以白血病原始或幼稚細胞為主,占30%以上(為診斷重要依據并有助于與慢性白血病區別),較成熟中間階段的細胞缺如,正常的粒系、紅系細胞和巨核細胞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