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問題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問題,希望有所幫助!
1、中國父母親最關心孩子什么?
中國的父母親大部分關注的是成才而不是成人,他們關注的是當下比較多。但是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幾個關鍵性問題關注不夠,比如興趣愛好。其實人的興趣愛好,是他認識這個社會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僅僅關注學習成績,是不利于孩子好奇心、興趣的養成的。孩子的情緒、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性格、人格特征,事實上比家長最關注的這些問題要重要得多。
2、學前班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很重要?
這次調查結果發現,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里面,上過學前班比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多10.89%,這個結果顛覆了很多人過去的觀念。我們很多父母希望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贏在起跑線上,所以要比別人早一點學,比別人多學一點。事實上,兒童是需要童年的,兒童是需要游戲、快樂的,需要自主去發現的,你逼著他學習的東西他不會感興趣。過早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對立的情緒,讓他還沒有進學校就恐懼學習了。
3、擇校的意義和效果如何?大家都需要擇校,很多父母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去。
大數據分析發現最優秀的學生里面擇校生和非擇校生沒有什么區別,比例分別是29.95%和28.48%。當然并不是說選擇好學校對學生發展沒有意義,坦率地說因為學校是有文化的,學校之間孩子是相互影響的。孩子之間彼此的影響,比學校對孩子的影響還要大。關鍵是為什么有的擇校效果不好,對于那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孩子,在別的學校他可能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到最好的學校反而讓他覺得在那么多學霸面前自己沒有希望了,學習成績會下降。
4、學生上課外班和不上課外班能不能有效提高成績?
中國孩子大概90%都是上課外班的,上課外班以后,孩子的時間、空間就被填滿了,自主學習的可能性就不夠了。這樣學習能力就會萎縮,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課外班相對來說依然是學校生活的延續,依然是課本的延續,課堂的延續,學生沒有一個開拓視野的機會。一個孩子沒有大量課外閱讀的時間,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5、物質刺激是不是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很多家庭用獎金,用各種各樣的誘惑鼓勵孩子學習。這個調查發現其結果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大,作用更大的是什么?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協調性,更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比如,在父母親之間教育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他們能夠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而是私下里交流、分享、協商。物質刺激遠遠不如父母對孩子正面的影響。
6、調查父母閑暇時間在干什么?
發現最多的是父母在讀書看報,父母自己在學習的、讀書看報的,他們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是最高的,占了31.31%,其次是父母也會看電視、玩電腦以及看手機,他們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就少得多,為27.43%,還有特別喜歡朋友聚會的家長的孩子成績優秀的只有24.90%。我相信這些數據在現實生活中差距還大一點,個人感覺差距不像想象那么大。
7、孩子做家務,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對孩子學習的影響有多大?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所有的事情都給他準備好了,所有活都不讓他去干。結果,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可以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的只有3.17%。而認為應該做家務的,應該自己管理自己事情的優秀的孩子占了86.92%。讓孩子管理自己事情的'能力,最后會幫助他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學習。學習是一個自我管理的過程,這個結論對很多父母是有很重要的啟示的。
8、父親對孩子成長有什么作用?
在中國很多家庭,父親是看不見的,所謂“影子父親”。父親在家庭教育當中真正的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這次的調查發現,在中國90%的家庭,父親沒有承擔起教育的職責。大部分家庭教育孩子的事情是媽媽在承擔,而我們知道缺失父親的教育,對孩子尤其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是有一個明顯的局限。性別認同會弱化,容易被母親過分地呵護,過度地保護,缺少獨立鍛煉的機會,缺少男子漢的氣概。所以家庭教育中缺少父親的角色會導致各種各樣不良的行為。
9、中國的父母了解孩子嗎?
通過對父母做的調查發現,父母首先知道孩子有幾個好朋友,其次是孩子喜歡哪位老師,孩子喜歡什么課。父母親沒有走進孩子內心去,不了解孩子到底有什么愿望,不了解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說的事,孩子到底崇拜誰?說明我們父母親沒有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沒有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狀況。
10、孩子的學習成績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是不是有關?
凡是父母采取積極的養育方式,孩子的學習成績都是比較高的。父母養育方式是比較消極的,孩子學習成績相對來說是比較差的。說明孩子的學習成績跟父母的養育方式還是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的。
家庭教育的主要問題:
1.缺乏和諧的家庭氛圍
一些家庭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家庭如農民、農民工、未就業人員和經濟貧困家庭的孩子生活水平低下,有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學習條件,留守兒童、流浪兒童已經成為社會問題。有的父母婚姻異常,單親、重組、隔代撫養和旁親監護撫養孩子的數量加大;還有的父母因個性、收入等原因,吵架打鬧不止,缺乏互敬互愛。家庭的不和諧和生活的動蕩讓未成年人連起碼的安全感都沒有,有的孩子對父母失去歸屬感、對家庭失去信心。一般來說,得不到家庭溫暖和關愛的孩子,其人格特點表現出攻擊性和反叛性,極易走入歧途。
2.思想陳舊教育不當
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不尊重生命的價值;相當一部分父母人才觀念狹隘,“望子成龍”,“逼子成龍”。盲目的家庭教育忽視了孩子的個性成長,孩子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由于心理需求和自我成長不能實現,造成許多孩子精神扭曲,形成不良的品行。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困難,父母也應該反思,對獨生子女溺愛傾向已經導致我們的孩子生存能力不強、責任感缺失、競爭力不強。
3.學習能力差
許多年輕夫婦在思想上還沒有做好充分地準備,孩子就已經降臨世間,怎樣撫養、教育孩子既沒有學習也沒有受過專門訓練;一些父母雖然看了一些書,但由于不了解家庭教育的科學性、缺乏針對性,常常莫衷一是。于是,“一喊、二罵、三打、四竊(孩子隱私權)、五奪(孩子財產權)”普遍存在于中國家庭中。相當多的父母及監護人不懂也不能依法教育、撫養,不能通過學習掌握家庭教育的規律和方法,不能給處于成長中的孩子以積極的人文關懷、心理關注和成長指導,從而導致未成年人心理發育遲緩,人格不完善。被“管”出來的孩子,特別是那些被打罵虐待、貌似“愛”的嚴管監控和“特長”學習下的孩子,其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和受教育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護,孩子精神遭受創傷,學習興趣下降,社交焦慮加深,心理形成逆反,能力提高緩慢,“快樂成長”變成了一句空話。
4.不能以身作則
有的父母及監護人自身素質差,缺乏愛心,社會角色頑劣,這導致了有的孩子游走在社會邊緣,內心絕望,還有的孩子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自暴自棄。
5.父母也要接受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時間最早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父母給孩子的教育是養成道德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陶冶氣質,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環節。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終生受益。讓兒童健康成長,關鍵在于提高父母的素質和他們實施積極家庭教育的能力,“孩子有問題,父母來‘吃藥’”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教育父母,應該從父母自學和對父母開展社會教育兩個方面來努力。前者強調,每位父母應抱著培養孩子也是一種事業的理念,加強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向生活實踐學習,不斷認識自我、認識孩子,掌握科學的教育、心理知識,尋求符合自己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后者則主要是政府及有關部門動員社會力量,弘揚先進的教育理念,普及科學的教育規律;積極開辦各類講座、培訓班,普及現代家庭教育知識。
【家庭教育存在的十大問題】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存在問題11-13
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類型11-14
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03-19
家庭教育存在問題與對策04-28
現代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08-13
農村幼兒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11-14
當代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存在問題11-14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08-20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