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冬至習俗

時間:2022-12-22 16:54:29 節日常識 我要投稿

全國各地冬至習俗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全國各地冬至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全國各地冬至習俗

  1、慈溪人冬至吃什么——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們慈溪人的傳統習俗,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潔白晶瑩,香甜可口;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2、杭州人冬至吃什么——年糕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3、嘉興人冬至吃什么——桂圓燒蛋

  嘉興土生土長的人,大多選擇吃桂圓燒蛋過冬至夜,“把買來的桂圓剝好,然后放在水里煮,把桂圓的汁水煮出來,再打入雞蛋,根據自己的口味加糖……”一位嘉興老人說:“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大好,冬至夜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桂圓燒蛋,自個兒心里就感覺整個冬天都不冷了。”另外,在嘉興平湖還有冬至夜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4、衢州冬至吃什么——肉豆腐

  衢州有一句俗話,說冬至‘有得吃,吃一夜,沒得吃,凍一夜’,衢州過冬至的飲食同樣是十分講究的。”曾在衢州文化部門工作的樓老師說,在衢州的老習俗里,每到冬至,每家每戶的菜肴里必須要有肉和豆腐,同時各家都炒上一些花生、玉米、大豆等,用于冬至夜里的閑食使用。

  5、廣東人冬至吃什么——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6、潮汕人冬至吃什么——冬節丸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7、客家人冬至節氣吃什么——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壇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復沖洗,最后置放在陰涼處風干。

  8、四川冬至吃什么——羊肉湯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專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后 。

  9、河南人冬至吃什么——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10、廈門人冬至吃什么——姜母鴨

  廈門人冬至吃姜母鴨。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11、湖南冬至吃什么——赤豆糯米飯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產婦滋補產后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嬰兒。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潮汕冬至習俗

  冬至,潮汕人稱為“冬節”。冬至是華夏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潮汕人把冬至當小過年,潮諺說:“吃過冬節丸,就算大一年。”每年的這一天,潮汕人都有吃“冬節丸”、祭祖和掃墓等習俗。

  吃團圓飯

  在潮汕地區,冬至是一家團圓的日子,一家大小在這一天都會盡量趕回家中吃頓暖暖和和的團圓飯。

  長輩們在冬節晚餐上會說:“食丸闔家團圓,食糯米餞就有錢,食芹菜蒜有錢算也有錢勸(藏)。”雖然都是由食物名稱引申而來的諧音,卻也體現出潮汕人重視家庭,期盼團圓的美好愿望。

  吃冬至丸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潮汕一帶,冬節前,家家戶戶都要舂糯米粉末兒,做糯米湯丸。

  到冬節前一天,吃過晚飯,家中主婦就張羅把一個大笸籮擺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兒揉成搓成團。然后,一家人無論大小都圍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參差不齊的,這叫“父仔公孫”丸,象征歲暮之際,一家人圓圓滿滿。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這樣才算添了一歲。如果有家人外出未歸,那么一定要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歸家時,做一碗湯丸給他吃。

  貼甜丸

  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谷種子。如今人們不再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甜丸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傳說,有一年冬至,從外地來了三個衣衫襤褸的逃荒者。饑寒交迫,老婦餓死了,只剩下父女兩個人。父親向人家討了一碗冬節丸給女兒吃,但女兒卻堅決不吃,要讓父親吃。推來讓去,父流淚說:“女兒,為父不能養活你,眼看你忍饑受餓,不如在這里擇一人家嫁了,圖一口之食。”女兒也就含淚答應,兩人分食了一碗冬至丸后便分手了。

  后來,女兒嫁了一個好人家,日子好過一點了,但她天天思念父親。到了冬節時候,更是憂傷萬分。她的丈夫問起原因,妻子就將詳情告知。后來夫妻倆想了一個方法,在大門環上貼了兩顆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親若看到,定會觸景生情。”這樣,年復一年,這習俗終于沿襲下來。

  祭拜祖先

  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謝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須還要有冬節丸,人人必須食用以示一家圓圓滿滿,大小平安。

  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上墳掃墓

  上墳掃墓則是冬至的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的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

  一般情況,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過冬紙”。但潮汕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因為冬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娛樂身心作用。

【全國各地冬至習俗】相關文章:

2015冬至吃什么?全國各地冬至習俗匯總12-31

全國各地的春節習俗01-08

全國各地立秋習俗匯總08-13

全國各地春分習俗匯總04-01

冬至的習俗08-13

全國各地過小年的習俗01-26

全國各地大暑節氣的習俗07-29

有關全國各地立秋的習俗范文07-30

全國各地七夕習俗匯總07-1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国日本免费不卡在线中文 |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AV大片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网站自偷自拍另类 | 亚洲鲁丝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