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傳統節日習俗

時間:2022-02-28 15:06:27 節日常識 我要投稿

自貢傳統節日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自貢傳統節日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自貢傳統節日習俗

  1、農歷元旦、春節

  農歷元旦,即正月初一。大年三十為除夕,除夕有守歲的習俗,吃過年飯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通宵守夜,午夜燒子時香,燃放鞭炮,迎接新年。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央電視臺每逢除夕之夜都要舉辦春節聯歡晚會,現在自貢和全國各地群眾,多在此時家人圍坐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初一早上吃湯圓、面條,以香燭果酒祭拜天地祖宗,晚輩向長者拜年,長輩則給晚輩賀節,通常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時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后,由家長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然后開門放鞭炮,并向喜神拜禱,謂之出行,預祝全年大吉大利。親友互相慶賀,也有用名片貼門上以賀者。是日,居民攜香燭紙至祖宗墳前祭掃,謂之上墳。新婚夫婦于元旦后擇吉向父族、母族、妻族長輩拜年,謂之拜新年。居民也到親友家拜年即表祝賀。

  如今拜年的方式越來越多,除沿襲登門拜訪、送賀卡等方式外,還可以通過電報、電話、互聯網等便捷方式,向遠方的親朋好友送上新春的問候與祝福。

  初三過后,各種禁忌解除,各家開始互請拜年酒、春酒。人日(正月初七)后,城市、集鎮開始組織各種娛樂活動。沿街豎牌坊懸彩燈,或豎桿掛燈于上。城鄉居民夜間沿街舞龍燈、獅燈、牛燈、花船,鼓樂、鐵炮、鞭炮齊鳴,打鐵花、玩雜耍,人山人海,午夜始停。娛樂活動以十五為甚,俗稱鬧元宵。自貢富榮鹽場自唐宋以來,即有新年燃燈的習俗。自流井王爺廟新年放燈最為有名。

  正月十四、十五“采青”,又叫“偷青”。“新年中,男女竊取人家所植青菜,名曰采青。”(《自流井》第一集,作者為樵斧,1916年成都聚昌公司出版)大家在新年里喜歡將別人家種植的青菜“竊取”一兩棵回家,而不會認為是偷竊。因為據說是自己種的青菜能被別人看中,說明自己的莊稼活兒很在行,種的菜比別家的好。偷時,要以能聽到主人佯裝的叫罵聲為吉利。此習俗在而今的`自貢,依然在個別地方沿襲著,可見人們對它的認可度依然很高。正月十六,揭門上對聯,共紙錢焚之,民諺謂之:“火燒門前紙,大人做生意,娃兒揀狗屎。”此后轉入正常生活。

  解放后,農歷元旦改為春節,國家規定放假3天,春節仍是合家團聚,除舊迎新的傳統佳節,然舊俗多有廢棄。1978年后,各地節俗又逐漸興起。1980年前后,元日零時起,城鄉皆齊燃爆竹煙花,響聲密湊,煙花飛噴,甚為壯觀。上世紀90年代初,從安全考慮,曾一度禁放爆竹,然民間不喜,認為無節日氣氛,近年已恢復這一節俗。春節期間,居民多喜探親訪友,聚談宴飲。民間多已不自制燈,官辦的春節燈會,自1963年始,到2010年已舉辦16屆,名為自貢國際恐龍燈貿會,吸引國內外游客專程往觀,游人在觀燈的同時,可進行經貿洽談和交流。80年代末,先后在北京、武漢、廣州、上海等地及國外展出,馳名中外,獲“南國燈城”美譽。

  2、清明

  清明舊俗,各姓同族,齊集宗祠,祭祀祖先,禮畢筵宴,俗稱“吃清明會”。各家清明前后十日,均到祖塋掃墓,燃香燭燒紙錢,并在墳前插白紙標,稱“獻清明”。農村先于春分浸泡谷種,7日后落泥,再7日后嗮芽,故有泡春分、嗮清明之諺語。解放后,祠堂聚會族人祭祀祖先的做法廢除,但家人祭祖掃墓之習俗仍沿襲。同時,各機關單位和城鄉中小學學生,多組織到烈士陵園敬獻花圈,緬懷先烈。

  3、浴佛

  浴佛,即農歷四月初八,俗稱浴佛節。居民用紅紙條粘為十字形,上書:“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回家。”貼于門墻,謂之嫁毛蟲。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多買魚蝦鰍鱔,到江河放生,又稱放生節。解放后,農村尚有“嫁毛蟲”習俗。

  4、端午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即農歷五月初五。是日,居民以粽葉裹糯米成菱形,稱粽子,互相饋贈,蘸糖而食,也有夾豆、肉為餡者。各家懸陳艾、菖蒲于門上,稱蒲劍艾虎,驅鬼避邪。又采各種草藥煎水沐浴,謂之避毒。婦女以絲綢、布料邊角余料裹香料、棉花做成猴猻、粽子形狀,掛于小兒身上,謂之可以避兵。中午,餐桌菜肴特別豐富,必有莧菜,因莧菜水色赤紅,主吉喜;必食雄黃酒,并以雄黃酒涂于小孩額上,謂之可避瘟疫。

  是日,釜溪河、沱江城鎮碼頭均有龍舟會,船只多至數十艘,每船有水手數人至數十人不等。船首尾裝有龍頭龍尾,有二人司鑼鼓、喊號子。另扎有彩船停于河中,投放鴨子,各龍船竟往爭奪,鑼鼓震天,人聲歡騰。得鴨多者獎以彩禮。又有競速者,亦有彩禮。小康人家喜彩船于江中飲宴為樂,謂之游江。

  解放后,端午之俗仍然保持。龍舟會不定期舉行,由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主辦。

  5、六月六

  六月六即農歷六月初六,舊俗,六月六嗮衣服。謂此日爆嗮衣服、書籍可以不生蛀蟲。農民謂伏日(初伏)忌西北風,西北風主稻谷多秕殼。

  6、乞巧

  乞巧即農歷七月初七,是傳統的“情人節”。解放前,婦女以鳳仙花染指甲,夜間放瓜果供牛郎織女星。此時,銀河星系最為明亮清晰,婦女對星穿針或浮針于碗中,觀看形狀,取其吉利,謂之乞巧。解放后此俗逐步消失。

  7、中元

  中元即農歷七月十五,民俗稱“鬼節”、“過鬼年”。是日,各家設酒肉祭祀祖先,“新鬼大,舊鬼小”。一般祭曾祖、祖、父母亡靈,并燒錢紙冥衣。又燒紙燭、潑水飯,祭孤魂野鬼,以免為祟。是日,鄉村、集鎮民間團體請和尚誦經,飄河燈等,謂之盂蘭會。此時,新谷登場,農家祀祖嘗新。解放后,此俗廢止。

  8、中秋

  中秋,即農歷八月十五。此時,正值農村稻谷收割完畢,瓜果上市。是日中午,家宴豐盛。中秋之夜,全家團聚,以瓜果、月餅、糍粑、麥芽糖(麻糖)祭月亮,然后分食,飲酒賞月。節前,親朋好友,多互相饋贈月餅以示祝賀。此俗延續至今。

  9、重陽

  重陽,即農歷九月初九,為詩書人家所重。是日,多邀集文友登山飲菊花酒吟詩作賦,插茱萸,以示風雅。

  10、牛王節

  牛王節,在農歷十月初一。民間皆制紙衣焚于祖先墓前,謂之送寒衣。農村于牛王廟舉辦牛王會,蒸糯米糍粑喂牛,并粘于牛角,以酬其耕作之勞。

  11、冬至

  城鄉居民皆重視冬至節。解放前,各姓宗祠皆集族人辦冬至會,祭祀祖先,處理族中事務,然后聚餐,稱辦冬至會。是日,城鄉居民一般以羊肉、狗肉燉補藥,謂可驅寒祛病,補益強身。冬至后,農村開始殺過年豬,城市居民開始辦過年貨。

  12、臘八

  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城鄉居民多以糯米、雜糧、碎肉混煮為粥,稱吃臘八飯。

  13、祭灶

  祭灶,即農歷臘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民間有祭灶神之之俗,設香燭、刀頭、麻糖祭灶神,又用酒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傳說二十四日以后,灶神要上天奏事,灶神吃了奉獻,就可多說好事,少奏壞事或不奏壞事,以免玉帝降災。富裕人家,還請僧道祭灶,燒疏文。解放后,送灶之俗廢止。

  14、除夕

  除夕,臘月三十(月小二十九),家家戶戶貼春聯換桃符。至夜,張燈結彩,焚香敬天地祖宗。全家吃團年飯,菜肴中必有魚,魚與余諧音,謂其有剩有余,多富多財,家長給小兒壓歲錢。全家敘舊話新,吃酒玩牌,盡情娛樂,有的通宵不寐,謂之“守歲”。

  自貢傳統民俗燈會有哪幾種?

  自貢傳統民俗燈會有三種。

  其一是“天燈會”,每年正月初七開始,各祠廟均立燈竿,懸紅燈,舉行祭祀活動。屆時廟前燈竿上燃燈無數,燈彩多寡視善男信女所捐燈油之多而定。

  其二是“五皇燈會”,每年從冬至到立春、春節,五皇廟內張燈結彩,前來許愿、還愿者抬著供品絡繹不絕。自正月初八起豎燈竿,點紅燈,到元宵節達到高潮。

  其三是“放河燈節”,史載乾隆年間自貢即有辦盂蘭會之舉。民眾將河燈漂人河中,名為超度亡靈。自貢民間觀燈、制燈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成為現代自貢燈會的雛形。燈會并非一種獨立的活動,它的產生、發展都需要依托于其他節日、習俗。

  擴展資料

  自貢燈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價值,自貢燈會作為自貢城市重要的民俗文化,對延續城市文化傳統、保持文化生態多樣性、提升城市形象和提高市民的社會文化認知水平等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是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彩燈富有民族風格、地域風情,既制作精美、構思巧妙、規模宏大,又取材繁多、現代工藝與傳統工藝相結合,可謂是流光溢彩之極;

  三是旅游經濟價值,自貢燈會節慶活動的舉辦,增加了自貢旅游吸引力,豐富和完善了當地的旅游產品結構,這種動態性旅游活動受到游客的喜愛,不僅帶來了門票收益,還帶動自貢餐飲、住宿、購物等其他產業經濟發展。而且,對其他像自貢剪紙等民俗文化恢復和發展也起到了較強的牽引作用。

【自貢傳統節日習俗】相關文章:

2022春節傳統節日習俗作文02-10

自貢市初中求學指南06-30

春節傳統節日習俗作文800字(通用23篇)01-14

傳統節日的作文500字:臘八節習俗01-22

2021年自貢入學網上報名操作指南03-23

自貢市小學英語教學指導意見12-13

自貢市第一幼兒園怎么樣02-27

平凡中的發現_自貢中考滿分作文精選賞析01-15

傳統節日作文07-25

傳統節日作文04-1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七七久久综合 | 亚洲精品456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少妇 | 亚洲AV高清手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