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月二為什么叫龍抬頭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月二為什么叫龍抬頭,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二月二為什么又叫“龍抬頭日”
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二月二為什么又叫“龍抬頭”呢?它的來歷與我國古代二十八星宿的劃分有關。二十八星宿就是二十八個天區,它是用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的。二十八星宿又分為四個部分,稱“四象”或“四神”,即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東方蒼龍一象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角宿為龍的角,亢宿為龍的頸,氐宿為龍的胸,房宿為龍的腹,心宿為龍的心,尾宿為龍的尾。在正月之前,東方蒼龍是隱沒在地平線以下的,我們看不見,傳說此時龍正在蟄伏。而到了二月二日早晨,東方蒼龍星座的龍角星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而整個蒼龍的身子都還未顯露,故稱“龍抬頭”。
龍頭節有什么傳說
二月二,又稱“春龍節”、“龍頭節”。龍頭節的傳說和武則天有關。傳說玉皇大帝看到武則天性情惡毒,廢唐立周稱帝,龍顏大怒。為了懲罰武則天,命令龍王三年不得向人間降雨。沒過多久,人間由于缺少雨水,人們流離失所,饑民眾多。龍王不忍生靈涂炭,就違抗玉帝的旨意,偷偷為人間降了一次雨。
玉帝知道后,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山下,并說:“除非金豆開花才放龍王出來。”于是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翻曬玉米種子,發現玉米就像金豆,只要炒一炒就開花,這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將玉米花擺放在院子里,并且還擺上酒菜供奉玉皇大帝,希望玉皇大帝可以看見金豆開花。玉皇大帝看到后,果然把龍王放了。于是龍王又抬起頭來耕云播雨,滋潤禾苗,造福農人。
二月二有剃龍頭的習俗嗎?
在我國的北方,民間在二月二這天要理發,俗稱“剃龍頭”。按照習俗,正月不能理發,否則會給舅舅帶來災禍,輕者丟財受傷,重者性命不保。有俗諺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人們在臘月理過發,進了正月就不再理發,一直到二月二這天。這一習俗至今仍舊流行于民間。俗信這一天理發就相當于“龍抬頭”,能夠帶來好運。有些地方的人們認為如果這天不理發,則抬不起頭做人,以后會沒有出息。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龍抬頭”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觀點認為,它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
中國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將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組合想象成龍的形象,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認為東方為木,屬青色,故稱其為“青龍”或“蒼龍”。
《說文解字》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而當地平線上漸漸露出龍“角”,說明春天來了,即民諺所言“龍抬頭”。
也就是說,“蒼龍七宿”冬季時隱沒在地平線下,等到農歷二月初以后,黃昏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但蒼龍的身體仍隱沒在地平線之下,所以是“龍抬頭”。
趙運濤說,龍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在古代,盡管禮制森嚴,但平民百姓并沒有放棄對龍的喜好和崇拜,節日里要有龍,如正月十五要耍龍燈、舞龍;二月二“龍抬頭”等等。
一個祈求風調雨順的日子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節日也經歷了一個有趣的演變過程。
趙運濤表示,大約在唐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過“二月二”,只不過最初“二月二”和“龍抬頭”還沒有太大關系,其習俗主要是挑菜、踏青等。
等到南宋時期,出現了有關“龍抬頭”的記載,如“今朝二月二,暫放龍抬頭”。元代《析津志》提到,“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
在明清時期記載歲時節日的典籍中,“二月二日龍抬頭”的說法更為明確一些。如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二月二日曰龍抬頭”。
從節日內涵以及習俗上來看,自古以來人們便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陽氣生發,萬物復蘇
在農業上,“龍抬頭”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趙運濤舉例,比如“二月二,龍抬頭”象征著萬物復蘇,接下來的一個節氣就是驚蟄,古人認為,龍是百蟲之長,它得先醒來,到了驚蟄,才能春雷乍動、喚醒萬物。
當然,有些害蟲醒來后,有可能會危害人或者莊稼。所以人們會在這一天“熏蟲”,將害蟲提前消滅掉。
古人認為“二月二”迎來青龍,龍主管著下雨,此后雨水也就越來越多了,適合耕種的季節就此到來。恰如民諺所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南方此時有祭祀社神的習俗,祭祀社神繼承的是傳統“春社”的習俗,春天是耕種的開始,人們祭祀土地神,希望秋天能有個好收成。
趙運濤認為,北方比較缺水,古人認為龍主管降雨,所以北方地區的人們往往對龍的崇拜更高一些,而南方雨水比較充足,人們對土地的依賴更高一些。
所以,同樣都是過“二月二”,北方地區的習俗大多是將飲食、舞龍等習俗與“龍”結合起來,希望多下雨;南方地區則是“土地崇拜”,會有祭社神等種種習俗。
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萬物復蘇,春耕生產漸次展開。所以,這個節日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等等。
飲食習俗有哪些?
正因為人們喜歡龍,所以“二月二”時的很多飲食都以龍“冠名”,極富生活氣息。
清朝《帝京歲時紀勝》里說:“都人用黍面棗糕麥米等物油煎為食”,也就是說那時北京人要吃一種類似煎餅的食物,這大概就是民間說的“吃龍皮”。
另外,老北京人還要吃春餅,春餅卷起各種菜,一層一層的,稱為“吃龍麟”。有趣的是,吃面條又被稱為“吃龍須”,吃餃子被稱為“吃龍耳”,吃餛飩叫“吃龍眼”等等。
也有些人家會準備炒糖豆的原料,到了“二月二”早上,用糖炒花生和黃豆,香甜可口。有些地方講究煎燜子、吃豬頭肉。很多習俗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的愿望。
為何人們會把這一天吃的東西跟“龍”聯系起來?趙運濤認為,這實際寓意“喚龍”,嘴里不斷念叨“龍”字,龍聽到后就會醒來,開始一年的工作,比如降雨。
在上海、江蘇等地要吃撐腰糕,據說吃了以后未來一年都不會腰疼;有的地方要吃芥菜煮成的粥,據說可以明目,不生瘡癤。
【二月二為什么叫龍抬頭】相關文章: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05-06
“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08-11
二月二,龍抬頭作文12-23
二月龍抬頭說說07-13
二月二龍抬頭文案03-03
二月二龍抬頭文案02-18
二月二龍抬頭寄語09-16
二月二龍抬頭祝福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