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節節日常識

時間:2021-06-24 17:57:57 節日常識 我要投稿

斗牛節節日常識

  節日常識,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識。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節日的常識您都了解清楚了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斗牛節節日常識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斗牛節節日常識

  四月八“斗牛節”,未婚女子在農歷四月初八日,相好的女友們要湊些米、油鹽、菜肴到野外去“打平伙”,帶著“女書”去吟唱,暢談美麗人生。因這一天,男人都趕著牛牯到野外去斗牛,因此,女子習慣也把她們的活動叫“斗牛節”。國內有苗族斗牛節和侗族斗牛節。

  一、苗族斗牛節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對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著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心理。苗寨寨門懸掛帶角牛頭。苗家神龕下放有相連牛角,不忘時祭。苗族人民常說牛如同她們斗牛節的父母,史記:"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見遠古之時,苗族早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了。

  苗族人民愛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對壯碩、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愛中,體驗優勝的美感,而且在這種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斷的飼養中,得以實現優選的斗牛的優養進化。苗家喜愛斗牛,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斗牛活動,每年秋收后,還有特有的斗牛節。斗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斗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斗打;一種是專業斗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

  苗家人挑選斗牛,有一定的經驗。如挑選的斗牛首先要求,身體壯大結實,胸寬頭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長挺胸收腹;體毛烏黑粗硬。此外牛頭兩角寬實則勁斗,兩角節輪呈兩窄一寬相對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圓渾兇惡,鼻孔大耐打。舌尖帶黑斑點打得兇;尾巴根大,尾巴長,尾巴下毛內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齊半圓,前薄后實便于打斗時用力;小蹄內靠善打等等。此外還講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應的特征等等。哪個能選到一頭理想的斗牛;他將感到極大的榮幸。

  斗牛節到了,主人們在迎賓待客喝酒時,還特意將糯米飯把牛喂飽,斗牛上陣前有的主人還給牛喂上一、二兩酒,為牛提神壯膽。中午,斗牛場內外,人們從四面八方牽來幾十及至幾百頭斗牛,有的斗牛身上還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兩邊掛滿銅鈴,響聲叮當,有的牛鞍上還插有歷屆斗牛獲得的獎旗。顯得格外威風,主人也顯得異常光彩。

  苗族斗牛有幾種斗法,一種是斗輸贏搶名次,這種賽法不準人幫,也不勸斗,以勝敗生死來定名次,一種是議定相斗時間比輸贏或者到時間勸斗算打平。還有一種配對放斗,或勝敗隨便,或視其情況勸斗。斗牛時雙方牛主和親友都到斗牛場上,為其斗牛吆喝助威和準備到時勸斗;斗牛由有斗牛經驗的人牽著在斗牛場內環繞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讓牛熟悉環境和對方。然后將兩牛頭相對,牛身對立,在相距約兩米處,同時將牛鼻繩放開。兩牛便相互打斗,兩邊主客人都在為與自家有關的牛喝彩助威,同時他們也可以從后頭或側面用手推肩頂,給牛助力。四面觀眾也為兩邊斗牛吆喝助彩,氣氛熱烈。如放碰牛相斗,兩牛可對直相距十米八米,兩邊同時放手,兩牛便狂奔至中,用頭角猛力相撞,這種碰牛相斗極為劇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斗牛與不碰斗牛相斗,碰斗牛相跑五六米沖過去,不碰斗牛原地抵觸的斗。雙方牛斗得正酣可相斗已到議定的時間,需要勸斗時則雙方主人交換各自帶來勸斗用的粗繩,交換人員分別捆住對方牛腳,等待一聲呼喊,雙方同時拉退斗牛,隔離牽鼻退場。然后第二對、第三對入場競斗。也有斗牛場上幾對牛分別競斗的,場面氣氛更是熱烈,其間斗牛主人的親戚朋友還為斗牛放炮送禮。

  無論到場斗牛得斗與否,是輸是贏,主人都得到親友們的禮物,雞、鴨、綢帶等禮品。獲獎的斗牛:牛王、冠、亞軍或第一、二、三名的斗牛則格外光彩,牛主人扛著獎旗或者將獎旗掛在斗牛的兩角上,牛與主人都得到人們極大的欽佩羨慕。斗牛節期間,看斗牛的、看熱鬧的、作客飲宴的、談情說愛的,各有所得,這種節日往往三五天才結束。

  二、侗族斗牛節

  侗族人喜歡斗牛為樂,多在春秋之季進行。雖然同是兩牛相斗,但南北侗鄉禮儀各異,這些不同的儀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戰的遺跡。“斗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斗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斗牛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舉行。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斗牛的準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斗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后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場外人群吶喊助威,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

  如果兩頭“牛王”久斗不分勝負,人們就用大繩拴住兩頭牛的角,像拔河一樣往后拉,解脫它們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輸了,他們的彩旗就會被子對方的姑娘們全部奪去。他們需要通過贖旗禮和對歌的方式才能贖回。得勝的“牛王”被披上紅布,以示祝賀。斗牛活動能培養人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南部地區每年農歷二月、三月或八、九月逢“亥”那天為斗牛節。在這之前,后生們吹笙到外寨邀戰。準備參戰的牛王圈前,人們鳴鑼吹笙放炮,生食魚食祭祀通宵達旦。亥日的.斗牛場上人山人海;牛王營地里,旌旗環繞、戒備森嚴。有若古代將軍布陣。

  斗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斗牛詞》,宣布斗牛規矩。午時許,斗牛隊伍輪流入場示威:手舞書著牛王美稱的“碼牌”者在前開道,鳴鑼鼓蘆笙者隨之;刀斧手舉著金瓜斧頭,寨老著古裝持傘以護圣母英靈,后面的人群舉著旌旗擁著牛王在炮聲中入場。牛王頭鑲鐵角、罩紅緞;背插令旗鶴尾,幾個后生牽著在樂聲和歡呼聲中入場。人們護著牛王繞場三圈,高呼不止。這種儀俗稱“踩堂”。踩堂完畢,斗牛便正式開始了。若是一方敗了,姑娘們就跑去將“敗將”的旌旗奪去,接著是勝利者以威武的姿態再次入場示威。待約定的牛王都斗過,斗牛也就結束了。幾天后姑娘們送還敗者戰旗,受到小伙子們盛情的款待,并陪著他們唱大歌,臨別奏笙歡送,還贈贖旗彩禮。相傳,古時候人們種稻插秧,不會移栽。后來有兩種水牯牛跑到秧田里打起架來,將秧田踩壞,主人沒法,只有從較密的田里移出一些秧來插滿,后來,這塊田豐收了。人們從此學會了插秧。為紀念這一農活上的大事,人們牽來兩牛相斗,從此相沿成習。

  北部地區多以九月初九起放牛大打三天,稱為“鞍瓦”,專斗的水牛稱為“圣牛”。斗牛前,東道主寨派人到鄰寨送帖請戰,俗稱“訂牛親家”。初九凌晨,各寨圣牛在炮聲中出圈,向斗牛場邊的主寨出發。各家各戶聞炮聲牽著自己的牛尾隨。主寨寨老和青年們鳴鑼吹笙歡迎,并備甜酒、油茶待客,同時開圈迎客方圣牛。

  辰時許,人們向牛塘方向涌去,村寨要道和牛場入口都扎拱門,掛魚藤草,帖對聯。正午時分,三聲炮響宣布“鞍瓦”開始,一陣鑼鼓聲傳來,兩頭圣牛先后在拱門出現。圣牛前有一后生“丟把條”開路,后邊八面上繡“鎮天雷”、“大雷公”等字樣的大旗跟隨。圣牛的眼睛被一個后生持旗橫遮。頭上還以草凳遮護。背置四方形篾塔。塔上帖著花草龍獅剪紙,頂置大紅繡球;飄須帶,牛腰圍銅鈴,臀部飾成六尺虎尾。那派頭,儼然將帥出征。申酉時分,一聲鑼響,宣布當天鞍瓦結束,明天上午再戰。這時,主寨的人們爭著拉客回家作客。第二天和第三天,斗牛又繼續進行。直到第四天早上,客人執意要走,主寨才放起鐵炮歡送。

  北部地區關于斗牛的來歷,傳說有一個愛牛的老人到外地去買得一條保家牛,于九月九日這天,牽到半路,突然脫手現一犀牛斗得難解難分。愛牛的老人在眾人的幫助下,用繩子將兩頭牛腳拴住。殺了犀牛,救了保家牛。自保家牛到了寨上,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為了慶祝這個勝利,每年九月九日,人們便舉行隆重的鞍瓦活動。

【斗牛節節日常識】相關文章:

鮮花節節日常識06-25

播種節節日常識06-25

新米節節日常識06-25

南瓜節節日常識06-25

澡塘節節日常識06-25

哈節節日常識06-25

關門節節日常識06-25

蘆笙節節日常識06-25

禾苗節節日常識06-2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婷婷精品视频亚洲 |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专区 | 在线观看免费的a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