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馬說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1-03-29 08:00:21 總結 我要投稿

初中關于馬說知識點總結

  導語:《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后人所加。以下是小編整理馬說知識點總結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初中關于馬說知識點總結

  一、文學常識:

  1、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 韓柳。

  二、語音:

  駢死(pián)槽櫪(cáo)(lì)粟(sù )外見(xiàn )祗( zhǐ)石(dàn)一食(shí) 食(sì)馬者而食(sì)也

  三、重點詞語解釋

  1、馬之千里者 之:助詞,無義 2、世有伯樂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隸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沒

  5、駢死于槽櫪之間 駢:兩馬并駕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稱也 以:憑,憑借 稱:著稱

  7、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吃一頓 盡:吃完 8、才美不外見 才:才能,美好的素質

  9、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樣 10、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有時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確的方法 12、食之不能盡其材 盡:竭盡

  1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鳴:馬鳴叫 通:通曉 14、執策而臨之 臨:面對

  15、其真不知馬也 知:識別,了解

  四、特殊字

  (一)、通假字

  ①食馬者(食,通“飼”,喂。)

  ②才美不外見(見,通“現”。)

  ③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二)詞類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馬鞭子。這里用作動詞,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盡其材(盡,動詞使動用法,使……盡。)

  五、重點語句翻譯

  1一食或盡粟一石。譯:一頓有時要吃掉一石糧食

  2、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世上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馬叫喚的時候,馬夫卻不能通曉它叫的意思

  4、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千里馬常有,然而會挑選千里馬的伯樂卻不常有。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養它。或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

  全文中心思想:

  作者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引發出去,闡述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文章處處寫馬,而句句都在貶“人”,它借有關千里馬和伯樂的傳說,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寫作方法

  本文屬于“說”這種體裁,與現在的雜文相似。本文總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兩個特點:

  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寫法,借助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摧殘和埋沒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寓深刻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貫穿全文的是“不知馬”這句話。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說明“不知”所造成的惡果,痛斥“食馬者”的無知,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的語句)(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論證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8、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課文內容理解

  1、這篇文章表面是在談馬,其實是在談人才,韓愈在文中強調了識別(發現)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確對待)人才的重要性。

  2、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4、第二段說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5、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6、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7、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8、“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9、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0、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11、結合全文,談談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機會;要有識別人才,欣賞人才的伯樂。

  12、文的體裁是“說”。它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最終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13、第1段伯樂不常有的深刻含義是:統治者缺少能發現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憤世嫉俗之意。

  14、第2段是從反面論證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道理,在于譴責食馬者。

  15、說明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憤怒譴責食馬者的平庸、淺薄,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感情強烈。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問。強烈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加強了否定的語氣,增強了否定的力量。

  16、文中“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比喻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統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統治者)。這是托物寓意的寫法。

  17、你如果是千里馬該怎樣做?是“食馬者”該怎樣做?

  我如果是千里馬,我會掙脫韁繩,擺脫“食馬者”的束縛,主動尋求碧綠的草地,使自己膘肥體壯,再找機會顯示自己的超凡本領,相信會有伯樂發現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馬者”,我會平等對待所喂養的所有的馬,使它們有強壯的身體,各盡其能。

【初中關于馬說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馬說》閱讀答案03-27

韓愈《馬說》習題11-19

韓愈馬說課件11-12

《馬說》精品說課稿09-02

《馬說》講課稿09-01

《馬說》優秀教案08-31

《馬說》閱讀訓練08-31

馬說原文及譯文05-16

馬說作文3篇05-12

馬說作文四篇05-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首页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 亚洲成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一二区 | 五月天亚洲婷婷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