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務局飲用水源保護的工作總結
目前,昆明主城集中式供水水源主要有:松華壩、云龍、大河、柴河、寶象河和紅坡-自衛村水庫。為加強水源區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水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的重大政策措施。水源地縣(區)政府和市級相關部門將水源保護作為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嚴格按照《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的實施意見》(昆通〔20XX〕7號)的有關要求,將各項目標進一步分解落實,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并將各項目標責任的完成情況與年終考核、獎懲掛鉤,切實做到事事有人抓,事事有落實。在時間緊、任務重、資金短缺的情況下,經過共同努力,市、縣統籌協調,各部門密切配合,取得了較好成效。
20XX年至今年4月,XX市主城區六個飲用水源地除柴河因實施加固工程,重新蓄水后水質受到影響,水質類別為ⅳ類,其余水庫水質均達到ⅲ類水標準,其中云龍水庫水質達ⅱ類水(總氮不參與評價)。與2008年比較,松華壩水庫、大河水庫、寶象河水庫、自衛村水庫水質均有所好轉。
一、工作完成情況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各水源地縣區政府和市級相關部門按照 “防污、控污、治污、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恢復生態”的思路,本著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突出重點、政策引導的原則,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健全管理體制,加強領導。
加大管理力度,搞好協調服務。成立XX區松華壩水源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授權XX區政府托管XX縣滇源鎮、阿子營鄉,實現了松華壩流域管理與行政管理的統一。
修定《XX市云龍水庫保護條例》、《XX區寶象河水源保護區管理辦法》,將云龍水庫條例由市級法規上升到省級法規。制定出臺《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近期我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目標、任務和措施。
(二)分工協作,嚴格考核。
創新管理制度,明確管理保護職責。水源地保護實行屬地政府負責制,由水源區屬地政府負責具體的保護治理工作,市級水務、環保、農業、林業、規劃、建設、國土、滇管、城管、供水等部門依據各自職責,積極做好水源區保護工作。
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工作目標責任制,把加強水資源保護作為地方和部門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對按標準完成工作任務的給予表彰和獎勵;對沒有完成任務的縣(市)區和部門的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及有關人員,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問責。去年和今年,市政府兩次召開水源保護工作會議,會上張市長和李喜副市長分別代表市政府與相關縣(市)區簽訂了水源保護年度目標責任書。
(三)多方籌資,加大投入。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城鄉飲水安全和水源區保護治理的投入,全市各級收取的水資源費,全部用于水資源生態保護及治理項目,市財政每年統籌安排2億元的資金用于飲用水源保護。此外,按受益與補償相結合的原則,XX區政府、XX區政府、XX區政府、XX區政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呈貢新區管委會,每年各安排1000萬元,合計8000萬元,建立水源保護專項資金,重點用于飲用水源保護。
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的支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將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建設項目列入國家計劃,爭取資金支持;整合市級相關部門資金,涉及的部門根據經批準的水資源保護規劃及年度實施計劃,在每年編列部門預算時,對水源保護項目優先安排和傾斜。拓寬融資渠道,對每年實施的建設項目,具備融資貸款條件的,通過市、縣(區)融資平臺公司貸款解決;各級收取的水資源費全部用于水資源生態保護及治理項目。
(三)突出重點,綜合治理。重點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建設、污染治理、人口轉移四大工程。
一是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為重點,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手段,采取禁養止耕、轉變生產生活方式等措施,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減少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對土地、山林和水源的破壞。優化產業布局,控制面源污染。水源區一級保護區域內嚴格實行“止耕禁養”,恢復生態;二級保護區域內實施“農改林”,重點發展經果林和水源涵養林,適度發展有機農業;三級保護區域內全面調整種植結構,推廣有機生物肥和化肥用量少的作物種植,從根本上減少化肥施用量。目前政府已租用松華壩一、二級區土地5.2萬畝,完成漁塘退養574畝;完成云龍水庫1萬畝生態林建設。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生態農業。飲用水水源區禁止花卉種植,限制蔬菜種植面積;分階段逐步減少高化肥施用量的烤煙和其他作物的種植。充分發揮水源區生態環境優勢,發展有機農業。目前已在松華壩水庫、云龍水庫一、二級保護區內調減蔬菜種植面積2.79萬畝,拆除入庫河流沿岸大棚1838畝,建成有機農業基地2.08萬畝,實施冬季休耕2萬畝,在休耕土地上種植綠肥1.7萬畝。推廣科學施肥,減少化肥施用。從2007年開始,在松華壩、云龍水源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累計完成面積28.5萬畝。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實施每年減少水源保護區化肥用量10%-30%。禁止畜禽養殖,改善流域環境。圍繞水環境治理,全面推進“一湖兩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四全”禁止養殖工作。目前,全市飲用水水源區已無規模化養殖。
二是抓好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圍繞水源區“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的構筑,以植樹造林、退耕還林、農改林為重點,恢復水源區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生態湖濱帶和水源涵養林等生態隔離帶的建設與保護,加大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20XX年在水源區共計完成植樹造林1.84萬畝,種植核桃9460畝,在滇池流域實施水土流失治理42平方公里,在云龍水庫水源區實施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平方公里。
三是抓好水源地截污控污。在重點水源區全面開展農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對集鎮和規模較大的村莊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完善“組保潔、村收集、鄉(鎮)轉運、縣(市)區處置”的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收運處置四級管理體制,建設完善水源保護區垃圾收集、清運、處置系統。投資4479萬元,完成松華壩水源區滇源集鎮、阿子營集鎮,云龍水源區云龍集鎮、撒營盤集鎮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工程總設計日污水處理能力4000 噸,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完成滇源鎮、阿子營鎮28個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并投入使用。建成生態濕地3268.5畝,為水源區生態恢復和區域徑流混合低濃度污水凈化提供了良好條件。
四是抓好居民人口轉移外遷。結合小城鎮、園區建設、新村莊建設,實施人口轉移工程,有計劃地引導和鼓勵水源區居民向水源區外遷移,向城鎮集中。目前正在開展松華壩水庫一級保護區(核心區)、云龍水庫水源一級保護區(環庫公路內)的人口搬遷前期工作,計劃搬遷1.1萬人。
加大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所在縣區集中辦學、規模化辦學的力度,通過教育扶持,把水源區青少年轉移到外地學習、生活和就業。把轉移水源保護區內農村勞動力作為全市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重點區域,在水源區建立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傾斜政策,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結合新昆明建設對務工人員的需求,按照對口幫扶的原則,由四城區及三個國家級開發區結合新開工項目,優先接收水源區移民勞動力。
(四)補償扶持,反哺水源區
一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困難。2005年8月,制定《XX市松華水源區群眾生產生活補助辦法》,2008年2月,制定《XX市云龍水庫水源區群眾生產生活補助辦法》從能源、就學、就醫等方面對群眾進行補助。2005年至2008年在松華壩、云龍水源區合計投入補助資金7492.61萬元。20XX年進一步加大了補助力度,松華壩水源區補助資金達到3521.2萬元,云龍水源區補助資金達到3648.7萬元。《補助辦法》的實施使水源區群眾從水源保護中得到了實惠,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所提高。群眾對水源保護的政策更加支持和擁護,水源區內砍樹,毀林開荒的現象基本杜絕。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水源區生產生活條件。先后完成水箐水庫擴建、鹽節水庫、黑龍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小雙公路、雙龍至松華公路油路建設和大擺、新街通村油路建設。目前正在實施滇源鎮大石壩水庫、阿子營鎮黃龍水庫、庵沖水庫進行除險加固。
三是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解決農村能源問題。加大力度推進“一池三改”,對有條件的村組鼓勵實施集中供氣,解決水源區農戶生活能源問題。從2006年至今,我市已在水源區推廣建設沼氣池5465口,沼氣池的總產氣量達218.6萬立方米,節約薪柴1.1萬噸,相當于1.9萬畝薪柴林一年的生長量,減排二氧化碳0.88萬噸,二氧化硫74.3噸。
(五)加強宣傳,查處違法事件。
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活動,在XX市官渡廣場、松華壩、云龍、大河、柴河等水源區開展大型專題宣傳活動,倡導水源區群眾保護環境、保護水源,倡導市民節水、愛水、動員全社會關心水源保護。20XX年共發放水源保護宣傳冊2萬份,宣傳年歷2萬份。
按照《XX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隱患排查的通知》(昆政辦〔20XX〕26號)要求,20XX年3至4月,市級水利、環保、農業、安監、國土、城管等八個部門和相關縣區政府聯合對集中式飲用水源區進行拉網式排查,7月份對檢查出的問題進行了后督查,進一步消除水源地安全隱患。
(六)監測預警,防范突發污染事件
嚴格執行國家水質監測制度,建立和完善地表水、地下水及工業污染源檢測網絡,定期監測水源地水質,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目前,松華壩、云龍水庫水質自動監測站已正式投入運行,實現了對我市兩個最主要水源地水質的'連續監測。
制定《XX市主城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并印發相關部門XX縣區實施。建立技術、物資和人員保障系統,落實重大事件報告、處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應急救援機制。
按照 “四創兩爭”、滇池治理和“一湖兩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四全”工作任務要求,認真組織開展各項創建和治理工作。設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保護范圍圍網和界樁、界碑等警示標志。目前除云龍水庫由于正在修定條例,一、二、三級區重新劃分,界樁未埋設外,松華壩、寶象河、柴河、大河水庫和紅坡-自衛村水源地均已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嚴重,是造成水質下降的主要原因。水源區內高產農田有限,低產坡地多,對高收益農產品的需求促使徑流區內群眾采取“高肥料、高農藥”的農作物種植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使耕地土壤殘留毒物增加、破壞農業生態環境,而且加速了農業面源污染。
(二)社會經濟發展與水源保護的矛盾突出。水源區大部分屬于山區、半山區,受自然、地理、交通以及水源保護政策措施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和限制,經濟結構單一,發展緩慢,人民群眾生活貧困,經濟發展與水源保護矛盾突出。
(三)保護與管理資金渠道單一,投入不足。目前,水源保護資金主要來源于水資源費,資金來源單一,資金投入與保護要求不相適應。
三、下步工作計劃
下一步,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圍繞保護總體目標,認真貫徹實施市委、市政府關于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的精神和要求,繼續加強水源區保護工作,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調整農業布局和產業結構
1.調整產業布局。水源一級保護區禁養止耕,恢復生態;二級保護區實施“農改林”,適度發展有機農業;三級保護區壓縮耕地面積,調整種植結構,重點發展經果林和水源涵養林,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生產對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到2012年,主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化肥施用強度每公頃等于和小于280千克(折純用量)。
2.禁“花”減“菜”。水源區禁止花卉種植,限制蔬菜種植面積。2010年主城主要飲用水水源區全面禁止花卉種植,二級保護區禁止規模化蔬菜種植,三級保護區蔬菜種植面積只減不增,到2012年調減50%。
3.限制畜禽養殖。一級保護區內及主要入庫河道兩側200米范圍內全面實施禁養,二、三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規模化養殖。
4. 實施“農改林”工程。大力推進水源保護區耕地“農改林”,重點建設生態防護林,發展經果林。2011年,完成松華壩水庫、云龍水庫二級保護區及清水海水源二級保護區內耕地“農改林”4萬畝,其中清水海水源二級保護區1萬畝; 2012年,主城主要飲用水水源區按保護規劃要求完成耕地“農改林”任務。
5.發展有機農業。充分發揮水源區生態環境優勢,適度發展有機農業。2012年主城主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有機農業生產基地面積達到7萬畝。
(二)全面截污
1.治污減污。按照2012年水源區集鎮污水收集處理率達90%,二級保護區村莊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70%,三級保護區村莊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50%的目標,加快污水收集處理設施。
2.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按照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因地制宜建設垃圾收集、清運、處置系統。
3.強化生態濕地建設。利用已租用土地,因地制宜建設自然生態濕地,過濾、凈化、改善水質。
(三)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1.加大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力度,加強森林管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在水源區內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2010年12月前完成松華壩、云龍水庫水源區25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還林;2012年12月前,在主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二、三級保護區內種植核桃3萬畝,種植竹子6000畝。
2.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防治水土流失,減緩水庫泥沙淤積。
3.推進水源區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實施以液化氣、電、太陽能為主的水源區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加大力度推進“一池三改”,對有條件的村社鼓勵實施集中供氣,解決水源區農戶生活能源問題。
(四)實施人口轉移外遷工程
1.有序實施人口遷移。結合新村莊異地建設、小城鎮建設、園區建設等,搬遷移民,使水源區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小區集中,按期完成松華壩水庫一級核心區、云龍水庫一級區共1.1萬人的搬遷。
2.實施教育移民工程。加大水源區所在縣區集中辦學、規模化辦學的力度,建立水源區農村適齡人口完成小學至大學階段學業的扶持保障制度,通過教育扶持、教育成才把庫區青少年轉移到外地學習、生活和就業。
3.實施就業移民工程。大力實施“兩后雙百”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程。在水源區建立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強化職業技能培訓。
【市水務局飲用水源保護的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總結范文09-02
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總結01-21
居民飲用水源保護的工作報告范文01-02
居民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報告范文12-30
飲用水源應急預案02-28
鄉鎮飲用水源應急預案03-01
飲用水源應急預案范文04-10
農村飲用水源應急預案12-25
飲用水水源地應急預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