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擔任小學低段數學教學好幾年了,突然轉科任教《品德與社會》,一開始,還有些不適應,單單學習教材就用了整整半月。雖然是一門不甚重要的副科,但卻肩負著引導孩子們認識社會并促進德育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任,自然不能小窺。
開學初,用了足足半月的時間,將三、四兩冊課本認真的研讀了2遍,理清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品德與社會》,顧名思義,就是一門教授學生認識社會、提高品德的一門學科。
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學習,我發現,該套教材在整體構建上,不僅對學生成長的不同生活領域與社會環境中的多種因素進行了有機整合,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方方面面的社會常識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針對教材提供的各種場景、內容、主題,我在教學中都盡可能的通過引導學生真實的生活實例與之聯系,讓學生在現實、或仿真的生活情境中,通過體驗、辨析、感悟等,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我的優點和不足》一課時,我通過故事《小樹》,引發學生對自身、他人的閃光點進行思考,并開展“小小辯論會——開玩笑、管閑事是優點還是不足?”,幫助學生自我剖析,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通過本課的教學,既教育引導學生要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也教育學生要有意識地發揚自己的優點,克服不足。
在教學四年級《購物的學問》時,課前先鼓勵學生分組到身邊的購物場所去看一看,做一次關于商品價格變化的社會調查。課中,運用講授、討論等形式教授學生購買商品的方法、竅門。并開展角色扮演(商販和顧客),來體驗購物的過程等。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性很強。這次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引領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勇于實踐,增加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通過觀察活動,了解、認識商品的各項信息,懂得他們的重要性,初步具備了合理購物的生活能力,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意識以及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角色扮演”等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教育學生在購物講價時要注意技巧,禮貌購物,同時滲透了誠實待人、文明禮貌等思想品德教育。
人是一刻也離不開社會的,再過十幾二十年,現在的每個孩子都會成為社會中實實在在在的重要成員,他們將是社會的主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作為品德與社會的任課教師,我肩負有讓孩子們了解社會,學會適應社會的重要責任。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組織多種的教學活動,通過社會調查培養孩子有一雙觀察社會的眼睛;通過小討論、辯論會、“角色扮演”、課外閱讀等活動,引導他們在課堂中體驗社會活動,教會孩子們與人相處、正確處事的方法,幫助他們了解更多的、方方面面的知識。
【三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工作總結11-28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工作總結05-05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工作總結11-10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設計01-19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設計06-28
《品德與社會》教學隨筆02-28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隨筆09-16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8-01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09-11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