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主題墻創設的總結(通用7篇)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并改正,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是正確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主題墻創設的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主題墻創設的總結 篇1
主題墻創設是我們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常規工作,是教學主題的延續和深化,他能讓幼兒與環境有效的對話,是幼兒相互展示自己想法和感受的平臺。但是,一直以來我對它的創設都存有疑慮,不知道用哪種形式、方法和手段更加能服務與幼兒、服務與教學。經過這次主題墻的評比,使我對它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跟著主題走
主題墻要緊跟教學的進程,根據季節、節日、教學安排和幼兒感興趣的點,在主題墻上留下幼兒的認識過程軌跡或幼兒在認識過程中的困惑、有爭議、有碰撞的部分,使幼兒的想法和感受在這個平臺上一一展示出來。比如:春季到了,我們根據這個季節的變化,把幼兒在外出參觀中的發現、亮點由幼兒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活動呈現出來,春天的腳步在這里一目了然。
二、反映幼兒眼中的主題內容
主題墻不是教師的.自留地,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展臺,是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在幼兒感興趣的基礎上自己制作的東西。比如:我們在觀察柳樹時,第一次觀察發現有一些小點點,第二次去時發現有一些柳絮,大家別提有多興奮啊。回來后孩子們都在紙上畫柳絮,畫得非常仔細,連細細絲都畫上了呢。同時孩子們還發生了一場大爭論,有個小朋友提出著個不叫柳絮,應該叫柳花,是媽媽說的。為此,我們大家都去查閱相關的資料,知道了他們叫柳絮,是靠風傳播的,叫風力傳播。通過四次的觀察,孩子們清楚的發現春天是逐漸變化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觀察興趣,有些孩子住的小區有柳樹,他會天天去看,發現有變化就來告訴大家。雖然這些作品看上去粗糙、幼稚,但這是幼兒心靈的反映,是成功的事例。因此,主題墻應該都是幼兒制作的,教師只對難點和重點做提示、引領的作用。
三、注重材料的豐富性
在創設過程中,我發現大家都十分注重利用廢舊材料。用糖紙折疊了蝴蝶、用蛋糕盒的圓圈制成了五環旗、用牛奶盒里的泡沫筐做動物的家、用廢舊的皺紙編制或做花、用紙盒制作汽車等等,使墻面顯得更加生機勃勃。
四、注重時令性
主題墻都很有時令性,三、四月份是春季,大家都及時地進行觀察創設。今年是中國的奧運年,是我國的一件大事,大家就根據幼兒的了解和年齡特點,在家園的互動中用幼兒自己的方式展現了對奧運的期盼和祝福。
主題墻是幼兒在園生活、學習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充分地體現了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幼兒、家長和幼兒之間的直接對話。為此,主題墻的創設還應該注重教學性、直觀性、互動性、整體性、延續性和生成性。讓我們的主題墻“活”起來,成為幼兒心靈、思想火花的舞臺。
主題墻創設的總結 篇2
環境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要素。幼兒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始終來自于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且幼兒與環境相處的方式也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因此,從課程設計的總體觀念到具體方案的實施,環境一直是瑞吉歐教育者所重視的因素。根據我園的主題式課程(整合課程)模式,我們將主墻面的裝飾緊密地與班級的主題教學活動的運行方向相結合。幼兒關于主題探究的階段性成果,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師和家長提供的相關的內容支持,構成了主題墻飾的主體。這些內容分塊布置在主題墻上,幼兒可以在這種交互過程中得到滿足,豐富對有關主題內涵的理解,也有助于主題的深入探究。
例如:今天老師所講述的《黑色密語》、《我的牙齒》的創設主題墻飾:孩子們對于身邊的事情總是很感興趣的,他們這兒看看,那兒摸摸。對新事物總喜歡問個為什么。因此,我考慮到班上的環境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我開展的主題根據不同的季節特征及結合幼兒園課程進展不斷更新環境布置,讓環境發揮最大的作用。
如:第一個主題活動“黑色密語”對黑色來臨,個別孩子會害怕黑夜的來臨”幼兒對這一切的變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我就利用黑色密語成為我們最好的教學資源為我所用來進行環境創設。每當外出散步時我就讓幼兒觀察黑夜、發現黑夜里還有那些小動物出來玩、并讓幼兒用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同時我還大膽的讓家長和孩子試著“分床睡一天”的親子活動,再組織孩子大膽自主自由的交談自己的收獲,進一步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帶動幼兒一起收集黑天里誰在發亮的相關資料、圖片等,把它們裝貼在墻飾里,一起欣賞、交流,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幼兒的觀察、評價的能力。并不斷激發幼兒把各自喜歡的黑夜事物、做的`事情以繪畫、手工的形式表現出來,并貼在墻飾上,體驗了自主創作的樂趣。
題墻飾創設之后,我通常利用自由活動時間引導幼兒經常看看說說,充分發揮主題墻飾的功能,促進幼兒多方面地發展。如每個主題將要結束時,把主題里的活動內容小結一下,幫助幼兒梳理有效經驗。
例如:春游之后,我把拍攝的照片張貼在主題墻上,幼兒自然是十分高興,圍在前面找自己的照片。如果僅停留于此,只激發了簡單的觀察能力。如何深入挖掘教育價值?我組織了幼兒如下談話:“春游去了什么地方?那里有些什么?”、“春游時最有趣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環保小衛士的?平時應該怎樣做一環保衛士?”這樣就幫助幼兒回憶了有關經驗,拓展了相關經驗,提供了語言表達交流的機會,真正體現“來自生活,高于生活”。在我的引導下,幼兒觀察照片的興趣更濃了,一有空就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分享。
主題墻創設的總結 篇3
在環境創設方面,我們一改傳統的做法,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班級環境設計與制作的全過程,使幼兒體驗設計與制作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如:圍繞“多彩服裝節”的主題,我們給幼兒提供各種材料,在報紙上剪出衣服的輪廓,大量的運用各種紙張進行折、剪、黏貼,選擇有特色的服裝展示在主題墻上,既能滿足幼兒的成功感,又使得大家可以欣賞。每一面墻壁上,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經驗提升的具體體現,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學習、參與的寫照。
幼兒的每一件作品充滿了童真童趣,表現了他們的所思所想,作為教師應該給每個幼兒一個平等參與的機會。幼兒之間存在的能力差異,有的孩子能力較強,制作出來的作品精致、美觀,而有些孩子能力較弱,做出來的作品不夠美觀。那該怎么辦呢?對于這樣的情況,我覺得老師應調整策略,有的放矢,根據幼兒發展層次的不同,需要教師靈活地安排幼兒布置的內容,在幼兒有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布置。能力弱的幼兒做不出美觀的手工,那就放低要求,引導他們參與資料、圖片的收集或者制作板塊邊框裝飾。有效地調動每一位幼兒參與布置的積極性。當幼兒看到自己參與的勞動成果時,他們不僅獲得成功的體驗,而且也會主動去欣賞、領悟環境所蘊涵的教育內容。
主題墻創設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事先還是要做些準備:
1.合理的版塊。布局的合理性是首先該考慮的問題。雖然美觀不是創設主題墻的主要目的,但給幼兒美的熏陶是必要的。為此在布置之初,應該大致劃分板塊。按主題分如主題網絡、正在進行的'主題、將要進行的主題等;按活動內容分如第二級主題的開展內容展示等;按作品形式分如幼兒的活動、家長的作品、收集的資料等。選擇適合的板塊分割做到心中有數。
2.好的創意。平面的展示總是缺乏動感。為此在張貼作品、展示照片等等中,使立體與平面相映成趣不失為一個好的創意。利用紙的折疊、彈簧的突出、罐的立面使的版面更加生動、飽滿。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
主題墻創設的總結 篇4
一、課程創設環境,形成主題環境創設的“骨架”
在主題活動中,環境創設就像“骨架”一樣把主題涉及的各個方面和一系列活動呈現出來,使墻面環境與主題活動互動起來。例如:中班十月份主題活動“祖國在我心中”,教師提前一周在家園聯系欄中以溫馨提示的形式請家長幫助收集主題活動相關資料,如:祖國名勝古跡圖片、自然風光圖片等,請家長帶領孩子觀看節日廣場、街道,感受國慶節喜慶氣氛等。之后教師把幼兒收集的材料整理分類,布置了四個相關欄目:(一)祖國的自然風景(以圖片為主);(二)祖國的名勝古跡(以照片為主);(三)五十六個民族;(四)繪畫我心中的天安門。孩子們在美工區還粘貼了國旗,在建構區搭建了長城,在語言區講述了“祖國真美”,在美工區繪畫“美麗的祖國”等。我們把幼兒作品裝訂成冊,放到資料區供幼兒進一步學習和探究。主題活動骨架的形成,為主題內容向寬度和廣度延伸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幼兒及家長是主題環境創設的主人
在主題墻飾創設中,教師要充分體現對幼兒的尊重,以幼兒發展為主,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把墻面環境創設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教師的角色就會從原先的直接動手,變為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首先教師要多關注孩子的需求,激發他們創設主題墻飾的積極性。例如:在“十一”七天長假后孩子來到幼兒園,互相說著自己去游玩的地方,我適時地啟發幼兒,你們都去什么地方游玩了?都玩了些什么?啟發幼兒討論豐富主題活動。例如李文瀚小朋友說:“我去上海看世博了”。孫一涵說:“我去遼濱看大橋了,可壯觀了”……然后又動員孩子們把去游玩的照片帶來裝飾墻面。瞧:孩子們外出游玩的笑臉多燦爛,這樣一組生動的墻飾便應運而生,生成了《祖國在我心中》主題的第五副畫面:我去過的地方。這面墻飾,有孩子們的快樂參與和家長的熱情合作,不僅發揮了它應有的教育功能,還有利于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更是對《祖國在我心中》這一主題活動的延伸。
家園合作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只有讓家長參與到環境創設中,才能讓家長認識到環境對幼兒發展的意義,變家長觀賞為家長參與。例如:在“我長大了”的主題活動中,家長記錄孩子成長的照片,家長們互相欣賞,伙伴們互相講解,增進了同伴間的感情,在討論什么是好朋友,誰是自己的好朋友時,小朋友們爭先講述,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請家長幫助孩子和好朋友拍照留念。這種環境記錄是家長了解幼兒的重要途徑,不僅反映了幼兒的學習成果,也反映了教師的教育過程,恰恰是家園共育的好機會。
三、發揮墻飾的教育價值,合理布局
在主題活動中,教師和幼兒是主題活動墻飾的主要設計者。幼兒把自己的作品和收集的照片、圖片展示在上面。從主題墻飾的布置可以看出幼兒對事物各自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緒、不同的表現方式。既營造了主題的氛圍,又留下了幼兒學習和探究的腳印,對幼兒的發展產生了有效的影響作用。如在秋天的主題墻飾創設中,教師先征求幼兒的意見,孩子們有的說:“做樹葉貼畫,粘貼落葉,秋天的樹葉有黃的、有紅的、顏色非常漂亮”。有的說:“秋天的水果成熟了,有蘋果、梨、石榴、葡萄等。還有的說:“秋天還有很多農作物豐收了。”教師綜合幼兒已有的經驗,確定主題墻飾為“秋天多么美”,并引出《中秋節》、《好吃的水果、干果》、《豐收的農作物》等幾個欄目,豐富幼兒的視野,拓寬了幼兒思路。接下來幼兒通過觀察、制作、實踐等多種形式表現了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
從主題墻飾的創設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主題活動的開展情況,主題墻飾是不斷變化的,隨著主題活動的`展開,不斷地引出新的內容。當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并提供支持時,師幼雙方就會在認識、情感、經驗等方面進行積極的交流、互動,推動活動的展開,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環境創設的過程是幼兒學習的過程,孩子能做得到的應盡量讓他們自己去做,通過多渠道讓幼兒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看、聽、問等多途徑獲得信息和材料,發展他們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主題墻飾創設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手工勞動,而是以幼兒發展的需要為目標,緊緊圍繞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還會不斷地探索,深入研究,形成與幼兒成長息息相關、更貼近孩子生活的主題內容,讓主題墻伴隨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主題墻創設的總結 篇5
讓“主題墻”變成孩子的樂園在主題教學活動中,如何更好地創設主題墻,讓墻由“靜”變“動”,融入到我們的主題教學中,成為我們主題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幼兒學習的互動平臺,讓幼兒與環境進行有效地對話。對此,我們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從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問題一:將幼兒園主題墻理解為只是為課程服務,忽略了互動的關系。
問題二:主題墻盲目追求“精美”,根本不符合實際操作。
問題三:存在著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動手動腦少,教師設想計劃多、幼兒設想計劃少。
問題四:教師有時為了省心,主題墻布置竟可維持數月不變,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視覺感光,阻礙了幼兒進行再想象的空間。
問題五:主題墻雖說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沒考慮是否符合本班實際情況,是否滿足幼兒的需要,是否能起到教育意義。
問題六:不能及時利用各種資源。如社區、家庭資源等。
我認為主題墻的創設不光光是老師的任務,更是應該讓孩子們融入到主題墻構建中,將孩子們的想法創設進去。正因為有了他們自己的想法,主題墻創設完之后,才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交流。而不是僅僅成為擺設而已。小朋友們也會更喜愛自己班級的主題墻,會和同伴進行交流討論,更能促進同伴之間的交往。并且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小部分學習框架的展示,讓家長也能在主題墻中了解到孩子們在幼兒園中這一階段學習的內容,讓家長也能關注到班級的主題墻,從而可以促進親子間的溝通交流。
我們班級的環境創設根據主題的變化,將孩子們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也融入到了主題墻的創設中。如“情濃重陽節”這個主題,配合幼兒樹葉貼畫,迎接秋天收獲的.喜悅,讓孩子們把他們對秋天的理解用樹葉貼畫的方式進行展示并且加入主題墻上。孩子們每次一下課都會圍在主題墻邊品頭論足,對小朋友的作品進行自己的意見發表。這也是我們老師創設主題墻的目的之一,主題墻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不成為擺設品。之后,再是圖文結合,認識秋天,了解秋天事物的變化。這樣整一個主題墻都是可以供孩子們自己學習和觀賞的,既達到了美觀的效果又能融入到學習中,凸顯主題墻的作用。
主題墻創設的總結 篇6
非常感謝縣教科局舉辦的xxxx年澄邁縣幼兒園教師基本功(墻飾設計)培訓班,在這短短的半天時間里,讓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幼兒園的主題墻飾作為促進幼兒發展不可缺少的“環境”,一直成為幼兒環境創設的重要部分,在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聽吳海虹專家的講座,讓我對主題墻的創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吳海虹專家指出,當前幼兒園墻飾存在的問題。第一,以成人的'視角設計,以裝飾美化為主;第二,以作品展示主,缺乏幼兒的學習過程、變化記錄與總結;第三,整體布置上缺乏藝術美感。在之前我設計的主題也存在了這樣的問題。通過學習我學到了創設主題墻要以幼兒的視角,以幼兒的需要設計與布置。
一、突出主題性。首先,主題墻的創設要突出主題性目標。
創設要明確創設的教育意義,要凸顯主題背景。其次,主題墻的板塊內容反映幼兒的生活,與主題一致,每個板塊的內容相互連接,層層遞進。
二、讓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
讓幼兒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主題環境創設。教師由原來的動手者轉變為觀察者,傾聽者和支持者。首先,要多關注孩子的興趣點,觀察孩子的需求,激發他們創設主題環境的積極性,多傾聽孩子的所思、所想,給孩子提供適度的支持。其次,將收集的材料和創設環境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應和幼兒一起收集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應盡量讓幼兒自己去做,自己去想。通過多渠道讓幼兒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看、聽、問途徑來獲取信息和材料。在收集材料后盡量讓幼兒自己協商如何裝飾主題墻,孩子間的相互交流更能加深對主題內容的理解,也更進一步的深化了主題內容。在主題進行中,與幼兒進行討論,結合幼兒的興趣、意愿來布置主題墻,多給幼兒一份信任、多給幼兒一份權力、多給幼兒一份鼓勵,讓幼兒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讓主題墻真正成為幼兒與教師之間的近距離的對話。陳鶴琴說過:“通過幼兒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
主題墻創設的總結 篇7
在教育發展的長河中,幼兒園的主題墻飾作為促進幼兒發展不可缺少的“環境”,一直成為幼兒在園生活的重要部分。二期課改把幼兒的所有活動都納入了教育的范疇,幼兒參與的成分越來越多,主題墻面環境在內容上不像以前過多重視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也不像以前的環境創設使幼兒的思維和行為依附于教師的思維和行為。而今,主題墻面無論從內容來源、主題的產生等多方面都生動、直觀、真實的再現了師幼之間近距離的對話;幼兒與教師之間親密的關系;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情感氛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以“幼兒發展為本”,創設幼兒發展所需要的主題墻飾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知道,幼兒園的環境包括這樣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環境,二是心理環境。作為物質環境的墻面環境它和我們是朝夕相處的,它從感官上帶給幼兒有關線條、形狀、色彩、構圖等因素的刺激,在情感上帶給他們愉悅感。從某種程度上講,墻飾創設已經成為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有效手段。但是,實踐發現其實環境創設特別是主題墻飾環境的創設,卻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比如,幼兒園的慣例要求教師開學初布置好環境,進行環境評比,因此必定造成教師設想計劃多、幼兒設想計劃少。純粹追求環境布置的結果。又如存在著教師動手動腦多、幼兒動手動腦少,墻面環境創設在內容上過多重視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也就是教師策劃、設計的現象普遍。再有,由于開學初花了大氣力精心布置的環境,因此舍不得更換,常常存在著墻飾整個學期無變化。既固定的多、變化的少等問題。其實上述的幾種問題我們都意識到了,也都在嘗試改變。以下是結合新課程和課改理念以及我園的一些實踐的看法:
一、讓環境創設中的主題墻飾“說話”
“環境是可以說話的”,因為其中的關鍵,經過良好設計的環境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起到誘發孩子積極行為的作用,環境的作用常常是潛移默化的,并不斷重復的,所以有時它的效果比教師的言傳身教來得更實在。比如:小班和小小班的時候我們結合“我的.家”主題,在墻面上貼上全家福這樣減少了小班幼兒在剛入園時存在的焦慮和不安,讓孩子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爸爸媽媽與他們在一起;另外我們活動室的墻上,還布置了“我的媽媽”墻飾。瞧,“媽媽”的眼睛多漂亮,臉上還帶著笑,仿佛在說:“寶寶別害怕,媽媽在這兒呢!每當孩子們想家想媽媽了,就可以看看這面墻,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媽媽一樣。教師用心去體會幼兒走出家庭來到幼兒園這一陌生的環境,在環境創設中努力激起幼兒對班級多一分牽掛,多一點來園的愿望。教師在墻面環境布置中融入對幼兒情感的關注,把教師對幼兒的關懷借助環境去表達,使幼兒如沐春風,如潤春雨。由此可見,教師在選擇環境中墻飾的內容時更多的考慮內容隱含的教育價值,而不能一味只追求精致、美觀。
例如,中班的主題”大人的世界”,我們將孩子們自己寫的畫的父母工作的調查表貼在主題墻上,使孩子們從墻上不僅知道自己的父母的工作,也看到了其他爸爸媽媽的工作,從而了解大人們的世界里的各行各業。又如,大班的主題“我從哪里來”,我們從一位做醫生的家長那兒收集來了大幅十月懷胎母孕照片貼在墻面上供幼兒欣賞,讓他們不僅知道了自己從哪里來的,更感受到了母親的辛苦!……其實這些東西收集起來并不困難,老師既沒化太大工夫,又體現了以孩子為主的環境,只要我們做有心人,一定能讓環境“說起話來”!
二、交還幼兒的主動權
長期以來,在環境創設方面,只要老師精心打造的環境常常難以引起幼兒共鳴。原因何在?因為在這樣的環境里,有著太多的成人意志,哪里有幼兒的自主與創造?要想讓幼兒學會自主創造,老師首先要放手,要將主動權還給孩子。
在環境創設方面,我們一改傳統的做法,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班級環境設計與制作的全過程,使幼兒體驗設計與制作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如:我們中班在創設“有趣的昆蟲”主題墻飾時,先是師生共同討論墻飾布局,然后由老師創作大背景:遠處的藍天、黃綠相間的公園、茂盛的樹林,以及肥沃的黃土地,讓孩子們在其中豐富內容。可以將畫的,做的,收集來得貼在上面,掛在上面。孩子們享受到了這個過程,是多么高興!又如,圍繞“漂亮的服裝”的主題,我們給幼兒提供各種材料,大量的運用廢舊材料,然后搭出一個舞臺……讓孩子們自己設計衣服,畫出來,貼出來,剪出來,樣樣“絕活”孩子們都使用出來了,在舞臺表演時,孩子們自發拿著我的照相機拍照,照片洗出來后,他們把照片統統貼在了舞臺背后的墻面上,頗有點像劇照,看著他們的認真的樣子。才發現這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
現在,每一面墻壁上,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經驗提升的具體體現,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學習、參與的寫照。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來創設環境,這樣的環境不是對幼兒來說更具有教育意義嗎!
三、墻面環境創設的動態化
這里所說的動態化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指主題墻面的創設的內容不是一呈不變的,可以隨時的變化,增減。如隨著幼兒興趣需要布置墻飾,而又隨著季節的變化或是主題的變化而變化。每次都要重新布置,可能對老師的工作量是一個挑戰,所以我覺得可以創設一個大環境然后逐步的深入與豐富。大班主題“特別的我”,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主題,也是孩子們進入大班后,經常討論的話題,比如幼兒園的最后一次生日啊!還有自己的喜好啊!這些墻飾都可以根據孩子的需要不斷豐富和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斷收集、儲存、整理、交流與分享信息,他們的觀察、思維、交往以及表達的能力均獲得了提高。小的內容經常在換,但大的主題,我們還是保留了!第二:動態化也表現在墻面生動、直觀、真實的再現了師幼之間近距離的“對話”;因為教師在環境墻面布置中融入對幼兒情感的關注,里面蘊含著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真切的情感,另一方面,幼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了整個環境的改變,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將會在墻面上寄托自己心愿,宣泄自己內心的情感需要,相信是自己使環境變了,體驗成功的喜悅。如:大班小主題墻面“我的夢”讓幼兒真正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墻飾中,讓墻飾真正成為幼兒與教師近距離的“對話”。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幼兒是通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獲得知識、形成概念的。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也指出:創設和幫助兒童注意四周的環境,可以發展兒童的各種興趣,滿足兒童的求知欲,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總之,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幼兒的影響雖是隱性的,卻是巨大的。幼兒園主題墻面環境創設不再是強調“美化、綠化、凈化”等外在裝飾,也不再是教師個人的手工勞動,更不再是盲目仿效他人的流行趨勢。我們應以幼兒發展的需要為目的,緊緊圍繞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參與的積極性,共同創設幼兒所喜愛的與之產生互動的主題墻面環境。使它對幼兒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產生隱性的影響。讓幼兒關注生活,學會生活,適應生活。
【主題墻創設的總結】相關文章:
春節環創主題墻創設方案(精選14篇)01-12
春節環創主題墻創設方案范文(通用8篇)01-10
幼兒園主題創設教案08-04
大班主題環境創設方案10-08
環境創設總結07-24
中班下學期主題墻總結(精選11篇)11-26
主題墻設計教案(精選12篇)03-04
主題墻心得體會05-05
幼兒園主題墻活動方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