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

時間:2020-11-19 18:24:26 總結 我要投稿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范文(精選5篇)

  光陰如水,忙碌而又充實的工作又將告一段落了,回顧這段時間的教學,相信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也意味著,又要準備開始寫教學總結了。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教學總結的開頭該怎么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范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范文(精選5篇)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1

  在《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我們依據新課標準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參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及《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等資料。為了創造性地開展好本課的教育活動,我們注重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遵循這一目標,在教育活動中我們主要注重了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

  一、注重了做兒童教育活動的指導者和合作者。

  新的課程標準規定了我們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踐培養兒童的品德與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二、注重珍視兒童生活的價值

  兒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三、注重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課程目標

  教學活動中,我們注重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的活動,而不是單純地講解教科書。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德。通過活動的開展,讓同學們了解自我,認識自我的價值;了解社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周圍的世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自豪感。通過活動的開展,圍繞教材所設“三條軸線”。注重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培養和內化,即:讓學生們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和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四、注重了創造性、開放性的教學模式

  我們能根據本地兒童的實際,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結合山區的具體情況,放開手腳,大膽嘗試,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把我們的課堂拓展到家庭,社會及兒童的各種生活空間,并結合學校的其他活動或有關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伸,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我們還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吸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了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想素質,生活能力在多側面、多層次上得到提高。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2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1)班《品德與社會》教學,時間匆匆而過,轉眼間一個學期已快結束了。現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時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成長中的我和你》這一課時,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家人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以及同學眼中的“我”,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并學會用不同的方法來了解別人眼中的“我”是怎樣的。初步明白為什么自己眼中的“我”和別我眼中的“我”是不一樣的。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結合自己新學期的新計劃新目標,將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給同學們,形式可用圖畫,可以有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懂得從別人處獲得建議和幫助,以促進自己不斷成長。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教材第13頁,“考考你”意在讓學生換位體驗生讓自己幫助別人或得到別人幫助時的心情。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因此,我在教學《夸爸爸贊媽媽》、《老師,親愛的老師》《感激與欣賞》時,采用中隊主題會的形式開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3

  在新學期伊始,我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第一次擔任這個學科的教學,我做了許多嘗試,現對半年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

  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我以“參加集體活動有益還是無益”為題展開辯論會,學生積極性很高,多方搜集資料,派選正、反方隊員,積極進行辯論,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更深地認識到了參加集體活動的好處。在學習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時,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讓學生讓王查一查、實地看一看培養學生動手搜集能力。

  二、進行熱愛家鄉教育,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單元是《歡迎到我家鄉來》,教材充分關注本省的社會發展特點,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將“一山一水一圣人”拓展出去,將我國的名山大川、傳統文化、古老文明、歷史人物等知識有機的串聯起來。我充分挖掘本地資源,讓學生通過問大人、上網調查、搜集資料等方式搜集本地的名勝古跡、風景秀麗的地方、土特產、傳統風俗、家鄉工藝品、家鄉名人,舉行家鄉風情博覽會讓學生認識家鄉的美麗,感受家鄉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宣傳環保,讓學生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第三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在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生活環境,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本單元“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引導生活”,我將學生的學習方式變為探究性學習,在“垃圾帶來的煩惱”、“節約用水”、“環境好我快樂”這幾個主題活動中,我安排了討論、調查、表演、制作、合作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對環境污染有充分的認識。同時我也給學生補充大量的資料,讓學生對環境問題認識更充分,通過舉行保護環境報做什么“演講會、“環境保護從我做起”黑板報等讓學生在自己環保的同時宣傳環保。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脹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擔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4

  三年級的小學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還不穩定,意志品質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力相對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時,三年級的小學生責任感和自尊心逐漸產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應比過去做得更好,更認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課,抓住這個極好的時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質。學生心目中的榜樣不多,但模仿性較強,因此利用教材讓學生樹立榜樣意識。

  教師轉變思想,一定要轉變角色,不只是教學生,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發現,組織學生自己去共同探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了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引導發現,鼓勵探究學習。課堂上關注了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使同學們養成愛思考愛生活的習慣

  1、培養了學生心中有父母,體諒父母的辛苦,把關心、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2、從繪制上學路線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了學校的組織機構,了解了學校的發展、變化,品味同學間醇美的情誼,感受老師們怎樣辛勤地工作,從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學校這個社會群體。

  3、從學校的變化為切入點,繼續學習一些調查的方法。通過師生共同發現學校真實的變化、促進學校發展與變化、暢想學校未來等,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親切感。

  4、引導學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勢,樹立自信心。

  5、從學生身邊的公共設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場合中的安全問題等方面入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探究、體驗、調查、設計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公共設施為人們提供的便利。

  6、激發學生愛護公共設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識。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5

  本人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德育成績

  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通過本期教育,學生整體有所提高。

  二、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對學生的評價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

  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于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小學品德與生活的教學總結01-21

小學品德與生活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工作總結范文01-21

小學第二學期品德與生活教師教學工作總結01-21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03-24

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15篇)01-19

品德與生活教案課件05-16

《品德與社會》教學隨筆07-14

思想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通用8篇)12-14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總結范文01-29

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計劃4篇04-1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熟女50岁一区二区 | 亚卅日韩久久影视观看 | 在线观看片免费观看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一区 | 在线亚洲观看精品过产 | 亚洲影院午夜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