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冊化學考前重點難點知識點總結歸納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鍛煉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因此我們要做好歸納,寫好總結。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冊化學考前重點難點知識點總結歸納,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三上冊化學考前重點難點知識點總結歸納1
1藥品取用的基本原則。
⑴實驗室取用藥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觸藥品;不要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不能嘗任何藥品的味道。
⑵取用藥品注意節約:取用藥品應嚴格按規定用量。若無說明,應取最少量,即:液體取1~2mL;固體只需蓋滿試管底部。
⑶用剩的藥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隨意丟棄,更不能拿出實驗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體藥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體藥品的儀器:一般用藥匙;塊狀固體可用鑷子夾取。
⑵取用小顆粒或粉末狀藥品,用藥匙或紙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塊狀或密度大的金屬,用鑷子按“一橫、二放、三慢豎”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3液體藥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體,可用膠頭滴管。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將滴管懸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觸燒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亂放或平放。
⑵從細口瓶倒出液體藥品時,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藥液;傾倒液體時,應使標簽向著手心,以防瓶口殘留的藥液流下腐蝕標簽;瓶口緊靠試管口或儀器口,以免藥液流出。倒完藥液后立即蓋緊瓶塞,以免藥液揮發或吸收雜質。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體藥品,常用量筒量取。量液時,量筒必須放平,倒入液體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線。讀數時,視線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
注意:俯視則讀數偏大,仰視則讀數遍小。
1.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
【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其它物質的變化
(2)特征:物質的形態發生了變化
(3)形式:破碎、擴散、蒸發、凝固、熔化、升華、吸附、干燥等
【物理性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如 顏色、狀態、氣味、水溶性、揮發性、密度、硬度、熔點、沸點等。
3.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
【化學變化】
(1)定義: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質
(3)常伴隨的現象:發光、放熱、變色、變味、變質、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生銹等。
【化學性質】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
如 與什么物質反應、可燃性、受熱分解、氧化性、還原性、熱穩定性
4、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聯系和區別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化學變化中 一定 伴隨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中 一定不 伴隨化學變化
二氧化碳的性質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的大。加壓降溫易變為固體“干冰
用途:滅火,溫室里作肥料,干冰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化工原料
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①跟水反應: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碳酸 CO2 + H2 O =H2 CO3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石蕊試液變紅色;加熱又變為紫色
②跟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用澄清的石灰水鑒定CO2)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O2 + Ca(OH)2 = CaCO3 ↓+H2 O
現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或: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二氧化碳跟氫氧化鈉反應:CO2 + 2NaOH= Na2 CO3 +H2 O(無明顯現象)
③通常情況下,CO2不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
初三上冊化學考前重點難點知識點總結歸納2
一、分子和原子、元素
1、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離子也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點: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分子在不斷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分子間有間隔,溫度越高,分子間隔越大。
物質三態的改變是分子間隔變化的結果,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就是物質分子間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的緣故,
2、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間有間隔,溫度越高原子間隔越大。水銀溫度計遇熱汞柱升高,就是因為溫度升高時汞原子間間隔變大,汞的體積變大。
例如: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銀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電解水這一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氫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電荷數(帶正電)=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構成原子的三種粒子是:質子(帶正電荷)、中子(不帶電)、電子(帶負電荷)。一切原子都有質子、中子和電子嗎?(錯!有一種氫原子無中子)。
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某原子的質量/C原子質量的1/12。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是“1”,它是一個比值。相對分子質量的單位是“1”,一般不寫。
由于原子核所帶電量和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因此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即電中性)。
2、①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單質(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種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純凈物不一定是由一種分子構成的。
③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
純凈物與混合物的區別是物質的種類不同。
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是元素的種類不同。
④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號的意義:表示一種元素,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⑥化學式的意義:表示一種物質,表示這種物質的元素組成,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的原子構成。
⑦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的。 由原子直接構成的:金屬單質、稀有氣體、硅和碳。
由分子直接構成的:非金屬氣體單質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由離子直接構成的:如NaCl。
3、決定元素的種類是核電荷數(或質子數),(即一種元素和另一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是質子數不同或者核電荷數不同);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的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類別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
同種元素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如Fe、Fe2+、Fe3+因核電荷數相同,都稱為鐵元素,但最外層電子數不同,所以他們的化學性質也不同。
核電荷數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種元素,如Ne、HF、H2O、NH3、CH4。初三化學上冊知識點
二、質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①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②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③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
小結:在化學反應中:
一定不變的是:①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②元素的種類 ③元素的質量 ④原子的種類 ⑤原子的數目 ⑥原子的質量;
一定改變的是:①物質的種類 ②分子的種類; 可能改變的是 ①分子的數目 ②物質的狀態
書寫化學方程式應遵守的兩個原則:一是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二是要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等號”表示兩邊各原子的數目必須相等。
三、氣體的實驗室制取
1、反應物是固體,需加熱,制氣體時則用氯酸鉀加熱制O2的發生裝置。
反應物是固體與液體,不需要加熱,制氣體時則用制CO2的發生裝置。
2、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的物質反應,可用向上排空氣法, 難或不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的物質反應可用向下排空氣法。
【初三上冊化學考前重點難點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文章:
初三化學復習知識點的歸納總結11-30
初三上冊化學重點難點復習資料07-30
九年級下學期化學重要知識點總結歸納01-28
語文《背影》知識點總結歸納12-07
中考化學考前必看知識點總復習資料08-13
《觀潮》知識點歸納09-01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01-14
初三語文《魚我所欲也》的知識點歸納12-27
高一化學學習方法總結歸納10-08
采薇知識點歸納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