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學科問題意識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學學科問題意識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現代教育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這既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指導教育改革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指全體學生的發展,學生全面的發展、學生有個性的發展和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可持續的發展。而學生發展的靈魂和動力是創新。學生創造性學習主要指學生個體自我突破的范疇,在解決新問題過程中體現目標意識、問題意識,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以及結果分析的意識。
那么,什么叫問題意識呢?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疑惑的、難以解決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問題意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和選擇性,對問題進行有目的的思維。對學生具有顯著的激勵功能,只有當學生的個體活動感到自己需要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時候,思維才算真正啟動,才會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見,學生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十分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下面,我就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談談自己的看法,并對近期的工作做以下總結。
第一,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
利用課堂教學的前幾分鐘,調整課堂氣氛,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問題意識。形式上可以通過播放與所授內容相關的錄象,或給他們提供簡短的閱讀材料,或觀看圖文并茂的材料,甚至可以給學生提供材料和儀器完成一定的實驗等各種形式;內容上可以是化學與生活、生產科研、環境、國民經濟等各領域的密切聯系,由淺入深,使學生明確什么是化學、化學研究什么、化學的發展前景如何?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等等。如:在“溶液濃度”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觀看錄象)播放施用不同濃度的氨水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情況,或生物細胞在不同濃度的氨水中出現的不同生理現象。
(演示實驗)分別用濃硫酸和稀硫酸在白紙上寫個“學”字,過相同時間觀察現象,或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摘取兩片嫩樹葉,分別同時浸入濃鹽水中,經過相同時間后,取出樹葉觀察(浸入濃鹽水中的樹葉蔫了,而浸入稀鹽水中的樹葉不蔫)。由此,產生問題:什么叫濃度?進而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老師點評,得出溶液濃度的概念。
通過上述情景的教學,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手的能動性,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知道學習溶液濃度的實際意義,而且能使學生明確所探討的對象,即溶液的濃度。這樣不僅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喚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深深體會如何在提問中增長知識。
第二,老師要善于營造“提問題”的氛圍。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接受--理解--鞏固--解題),老師按自己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計劃,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往往忽視或簡單否定學生提出的不在老師“圈內”的想法,一味地讓學生站在老師劃好的“圈內”,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不合老師想法的答案就認為是“瞎說”,學生哪還敢輕易提出問題,出現異端,只好“圍著”老師轉,安安靜靜地聽,老師有“問”,學生才有“答”,而且答案最好跟老師的一致;老師不“問”,學生應乘乘地聽,如此時間一長,學生就沒了求異思維、求新思維,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被扼殺。
我曾聽過某位初中化學教師的幾節隨堂課。講臺上,老師滔滔不絕,講臺下,鴉雀無聲,等到概念或原理從頭至尾由教師自問自答地講完了,再來“聽懂了嗎?”“是這樣嗎?”之類的“問”,這樣滿堂灌的教學,給學生思維空間幾乎不留任何余地,學生幾乎成了填充知識的容器。可想而知,要讓學生消化課堂知識,隨后的辦法只能是靠課后大量的`練習,搞題海戰術,使學生成了一部解答練習的機器。
在我們平時教學當中,教師總希望學生在聽完自己對知識的仔細解剖后,能夠精確完整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老師才有一種滿足感、成就感、“總算沒有白講”,而往往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獨立的個體。課堂上應該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學生也有權知道自己回答問題是“對”或“錯”的理由,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釋疑。尤其是當學生回答出“不合理”或“錯誤”的結論時,更應耐心解釋和加以引導。否則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問的能力,更嚴重的是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對于不善提出問題的學生。一旦提出問題,應鼓勵他的勇氣,對好問而又抓不住要點的學生,則要耐心引導。要運用積極的評價手段,調節好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地發現和捕捉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隨時閃現的智慧火花與可貴的表現,教師或以頎賞的眼光、或以贊賞的話語、或以滿意的點頭、或以會意的微笑、或以親熱的手勢,呵護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及時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鼓勵,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更要把微笑、趣味、幽默和競爭第一帶進課堂,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讓整個課堂始終充滿朝氣和活力。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一種這樣的情況,個別學生思維反應比較快,比如,在老師剛提完問題時,他(她)就會不加思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干擾其他同學的思維,影響課堂教學秩序,對這種情況,有的教師會在課堂上當面指責這樣的學生,我認為這樣不好,因為有可能就此讓某些學生產生懼怕的心理,不再敢踴躍提問。,所以對這樣的學生,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私下與之交流,既鼓勵他(她)在課堂上勇于提問,帶動部分不愛“吭聲”的同學,又積極引導他(她)善于思維和提問。
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必須保護學生的提問意識,課堂教學中,老師不應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應走到學生當中,與學生共同討論。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老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這樣有利于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究問題的熱情更加高漲。
第三,教師要善于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設計來設置學生觀念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為學生創設探索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把學生引向設疑--實驗探究--分析發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的主動創新的學習中去,充分領略到學習主人的充實感,體驗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邁向成功的歡樂。比如,在進行“鹽溶液與金屬反應”教學時,按教材內容學完反應規律后,提出:“將金屬鈉投入硫酸銅溶液里,如何反應”的問題,大多數學生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相當然認為“2Na+CuSO4=Na2SO4+Cu”,但也有同學持懷疑態度。于是我因勢利導,在一燒杯里倒入適量的硫酸銅溶液,再投入一小粒金屬鈉。這時,奇跡發生了:鈉在液面上快速地轉動,反應非常激烈,同時產生藍色(失有少量黑色)沉淀,并沒有期待的紅色銅。我及時提出:“納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是如何進行,怎樣證明”的研究問題。這時學生原有認知與事實現象產生沖突處于“心求近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狀態,產生“憤”、“悱”的心理佳境。有了這種“憤”、“悱”的心理佳境,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進一步讓學生“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規律--解決問題”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
當然,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也不是光靠某個老師的努力就能獨立完成,因為現代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場攻堅戰,需要老師的團結、協作、共同努力,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初中化學學科問題意識總結】相關文章:
創新的意識與面子問題08-16
初中化學除雜問題總結10-22
初中化學科教師工作總結10-09
創新的意識與面子問題作文12-22
初中化學科幻小論文06-12
初中化學科學探究課件06-10
對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反思07-04
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反思03-29
創新的意識與面子問題 1200字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