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設計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我們該怎么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結構設計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結構設計總結1
通過完成廈門項目2#、3#、5#、7#、8#樓的樓梯、詳圖及板的施工圖,我已經初步了解結構設計專業的工作內容,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及更高效的完成后續工作奠定了基礎,現就項目中具體的問題及心得總結如下。
樓梯
作為結構設計一名新人,畫樓梯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樓梯設計主要內容包括確定樓梯形式,尺寸參數,混凝土及鋼筋等級,荷載,計算及繪圖。
樓梯分為板式樓梯及梁式樓梯,我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分類主要出于樓梯跨度及荷載大小的考慮,板式樓梯適用于小跨度及荷載較小時選用,而梁式樓梯可用于大跨度、多跑樓梯及不規則樓梯。廈門項目中兩種樓梯均有使用。
板式樓梯由梯段板、休息平臺和平臺梁組成,可簡化為寬度為1m,高度為梯板厚,兩端鉸接的簡支梁進行計算,通過力的分解和計算,可得到以下結論:
1)簡支斜梁在豎向均布荷載作用下的最大彎矩,等于其水平投影長度的簡支梁在此作用下的最大彎矩;
Mmaxqln28
2)最大剪力等于斜梁為水平投影長度的簡支粱在作用下的最大剪力值乘以
cos;
3)截面承載力計算時梁的截面高度為垂直于斜面高度(即梯板厚度)。雖然斜板按簡支計算,但由于梯段與平臺梁整澆及支座負筋作用,平臺對斜板的變形有一定約束作用,故計算板的跨中彎矩時,也可以近似取
Mmaxqln10。這兩個系數在各個軟件中取值是不同的,探索者軟件在計算彎
2矩設計值則取的是1/8,偏于保守。
樓梯尺寸參數在繪圖中容易出錯,剛開始我在這一環節開始也經常出錯,如結構標高與建筑標高不對應,樓梯平面與立面的不統一,或者尺寸不全等,這些問題需要細心檢查以及培養良好的繪圖習慣,便能夠很好的克服。
樓梯的荷載部分,剛開始我都一一進行了手算,目的是借此清楚荷載由哪些部分組成,工程不同或建筑做法不同時,荷載的取值是變化的,特別是對含鋼量控制比較嚴格時,荷載的取值需要計算的更加準確,已達到更好的優化效果。
樓梯梯板所受的荷載分為恒荷載和活荷載,恒荷載包括鋸齒形斜板、面層、板底粉刷、欄桿等重量;活荷載取值要根據荷載規范取值。《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9-20xx中樓梯的荷載取值有2.0,2.5,3.5三個取值,對住宅樓梯的活荷載取值僅為2.0,對人員可能密集時取3.5。新荷載規范《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xx在樓梯活荷載取值僅有2.0和3.5兩個取值,除多層住在外,其他樓梯的活荷載取值均為3.5,由此可以看出規范對樓梯荷載取值加大以加強樓梯在整個建筑結構中的重要作用。樓梯在建筑中可起到支撐作用,由于樓梯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院在活荷載取值中往往取3.5(包括多層結構樓梯)。樓梯的撓度控制一直是困擾我的一個問題,樓梯的梯板厚度經驗取值為1/25~1/30Ln,但是當樓梯在跨度稍大,荷載取值較大的情況下,特別凈跨大于4m時,按照一般的板厚取值計算結果往往不能滿足規范中對撓度的要求,例如廈門3#樓項目中的AT1,使用探索者計算軟件所得結果如下:樓梯凈跨:L1=3360mm,樓梯高度:H=1950mm梯板厚:t=130mm(L1/28)踏步數:n=13(階)
計算結果:fmax=28.549mm>f0=17.925mm,不滿足規范要求。通過增大配筋對撓度控制的效果往往沒有增加板厚直接有效,所以7#、8#樓樓梯梯板厚度偏大,配筋也偏大,有的板底用到了φ16@100。對此也請教了一些同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有人認為小跨度不用考慮,大跨度才考慮,大跨度且不滿足時預先可起拱來減小撓度,也有人認為樓梯只需要考慮配筋就可以,撓度完全不用考慮。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對此的看法也不相同。
我認為,不管什么結構形式里的樓梯,在地震發震后電梯不能使用的情況下,都是唯一的逃生與救援通道,所以樓梯的安全性必須保證。關于樓梯撓度的問題我還需更深入的學習,以找到一個經濟和安全的平衡點。
板圖
我從廈門項目3#樓開始畫板圖,樓板在建筑結構中有如下作用:
1、樓層中的樓板主要是承受水平方向的豎直荷載。
2、樓板能在高度方向將建筑物分隔為若干層。
3、樓板是墻、柱水平方向的支撐及聯系桿件,保持墻柱的穩定性,并能承受水平方向傳來的荷載(如風載、地震載),并把這些荷載傳給墻、柱,再由墻、柱傳給基礎。
板的配筋不同于樓梯配筋那樣直接,需要經過建模計算從PKPM中導出,這樣一來,PKPM計算的結果必須是準確可靠的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計算,否則總是事倍功半,剛開始板計算參數沒有調整,我就急于繪圖,這樣總是返工,降低了工作效率。板的計算參數相比梁柱等其他構件相對簡單,但板圖往往和結構平面歸在一起,畫圖過程應認真,注意各個結構的尺寸及定位。就板配筋總結如下:
1、配筋應滿足規范規定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2、對計算的配筋結果進行必要的分析,對較大配筋的部位分析其原因并盡可能采取措施降低配筋。
3、對計算結果中撓度不滿足的板塊加大板厚或其他措施以滿足要求,計算撓度時,對板同一邊不同邊界情況的可采用簡支計算。
4、相鄰兩跨支座負筋取較大跨的1/4長度,當相鄰梁跨主要受力方向發生改變時,負筋可各自取其跨度1/4長度。
5、當遇降板時,支座負筋應在支座處斷開,并錨入梁內。
6、邊跨板及洞口四周板應按照構造配筋,當有懸挑板時,負筋應通長至懸挑板邊緣,并按計算配筋。
7、屋面板應配置雙層雙向通長鋼筋,并適當加密以防止因溫度變化產生裂縫。
墻身詳圖
墻身詳圖在設計時往往按照構造配筋,當遇到較大的懸挑結構需進行手算。配筋時應注意結構的受力部位,墻身配筋應方便鋼筋加工,并注意滿足最小錨固長度的要求。
施工圖繪制過程中,墻身詳圖往往較晚題圖,對于線腳復雜且構件較大時應及時與建筑專業溝通,可修改方案,優化設計,并返回模型對照荷載輸入是否滿足要求等。
廈門項目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但對于項目中存在的問題我還需認真總結并及時反饋。結構專業是一個嚴肅的專業,它要求我們在設計中必須尊重理論,嚴格遵守規范,每一個細節都有所依據。但它同時又是一個活潑的專業,它讓我們不斷探求新的認知,用科學描繪出結構的靈魂。
以上就是我對廈門項目的工作總結及一些問題的認知,請領導審查并提出意見。
結構設計總結2
我于20xx年7月進入公司,成為公司的員工。到今天,已經有了5個多月,回顧今年的工作,本人工作上積極努力,思想上要求進步,認真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充實完善自己,而且已經融入了我們這個團隊,慢慢地也積累了我的.設計經驗,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初來公司,由于剛剛接觸真正的結構設計,我花了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在學習上,我主要完成的工作有:瑞豐14號樓3#、4#樓梯的施工圖、未央區住宅保障房全部的樓梯施工圖、翔安小區的樓梯施工圖的變更設計以及領導交給的其它日常任務,在工作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和迷惑,但通過領導和同事給我耐心的指導,按時的完成了任務。設計是一個比較忙的工作,特別是對于我們結構現況,由于專業知識迫切需要加強,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花上好幾倍的精力去做好我們的工作,但是面對每天充實的工作,心里是挺開心的,可以明顯的感覺到自己在成長。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在接下來的日子多多學習。
(一)規范要進一步熟悉無規矩不成方圓,工程設計有很多規范要遵循,在這一點上明顯的感覺到自己了解的太少,就是在設計的時候不知道什么是合適的,什么是不宜的。有時候向前輩們請教時會問出比較膚淺的問題,或者說是在他們眼里是常識性問題。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熟悉行業中的相關規范,不至于今后拿出設計的圖紙讓人覺得很幼稚,犯低級錯誤,增加校核人,審核人的工作量。當我看到我出的第一份圖紙出來后,每一張圖紙都被寫了很多的字,很多的問題一一被提出,如線性字體大小,文字標注相互重疊,一些梁配筋不合理,少畫了一些配筋詳圖,一些多余的線沒有刪除,某些部分沒有結合現狀考慮等等,發現自己的粗心和經驗不足,以后一定要改正過來。
(二)獨立分析解決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作為剛從事設計的新手,剛剛開始接觸設計工作,沒有經驗,有很多的問題我都不懂,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加入設計。所以我多就抱著不懂就要問的心態,虛心向每一位前輩請教,而大家對我也非常的關心,有問必答。但是慢慢發現自己在畫圖的過程中老員工指出哪一點錯誤,就改哪一點錯誤,指出一點就改一點,很少加入自己的看法,也不知道到為什么改,如何改,大多憑老職工定主意。這樣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下次設計的時候還會糾結在這個問題上。所以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地積累培養,在前輩們經驗和技術上的幫助下,自己應該更多的學會獨立思考。爭取快速成長起來,給院的建設添磚加瓦,替領導分憂解難。
(三)我要盡快的學會創建結構模型在剛開始建模的時候有很多問題都不懂,梁柱的尺寸怎么取,荷載的大小,SATWE里的參數設置,以及位移和周期的調試,有太多需要弄清楚的地方。(四)我得認真清楚地讀懂弄清規范。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砌體結構設計規范等等,只有明白規范,才能得出結構的最佳方案設計。總之,未來的日子里,我將更加努力的工作,加強學習自己不足的方面,多參加公司的培訓,把主要精力放到圖集上,把圖集吃透,讓自己盡快的能獨立出施工圖;處理設計中的問題和難點,學會了根據每個工程項目的實際需要選擇恰當的設計方法,總結設計經驗并處理施工現場問題,舉一反三,優化設計,這也是我為之不斷努力的目標。在專業水平不斷提高和業績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逐步掌握了適應工藝創新、設計創新的意圖和工作方法。
【結構設計總結】相關文章:
結構設計人員年終總結11-07
2021結構設計年終工作總結12-10
10年建筑結構設計經驗的總結11-09
鋼結構設計經驗12-06
結構設計開題報告12-06
關于結構設計的論文參考06-12
混凝土的結構設計研究論文04-15
塔樓結構設計與運用論文04-17
《長城》教學結構設計參考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