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

時間:2024-06-08 09:10:11 麗華 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通用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是不是經常追著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通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通用

  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②生物能進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的廢物。

  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例: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厚度大約20千米。

  3、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4、影響生物的生存的環境因素分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空氣等)。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與生物之間,最常見的關系有捕食、合作、競爭及共生等。

  例:七星瓢蟲捕食蚜蟲,是捕食關系。稻田里雜草和水稻爭奪陽光,屬競爭關系。螞蟻、蜜蜂家庭成員之間分工合作。

  5、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①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②作出假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③制定計劃

  ④實施計劃

  ⑤得出結論

  ⑥表達、交流

  實驗方案的要求:需設計對照實驗,光照是這個探究實驗中的唯一變量。其他條件都相同。

  6、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①生物適應環境

  ②生物影響環境

  ③環境影響生物

  7、生態系統

  ①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②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產者;動物———消費者;細菌、真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水、陽光、空氣等)。

  ③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有毒物質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逐漸積累。

  ④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稱為生態平衡。

  ⑤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⑥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態系統。

  8、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往往彼此交錯連接,這樣就形成了食物網。

  9、顯微鏡的應用

  ①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②顯微鏡放在實驗臺略偏左,便于用左眼觀察,右眼同時畫圖。

  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或下降。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鏡筒上升時,眼睛注視目鏡。轉動細準焦螺旋,物像更清晰。

  ④需要強光時可選擇凹面鏡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需要弱光時可選擇平面鏡和遮光器上的小光圈。

  ⑤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就是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放大倍數越大,數目越少,體積越大,視野越暗。

  10、臨時裝片的制作和觀察

  植物細胞:擦、滴(清水)、 撕、展、蓋、染、吸。

  動物細胞:擦、滴(生理鹽水)、刮、涂、蓋、染、吸。

  11、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植物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是葉綠體和線粒體;特有的能量轉換器葉綠體,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總之,細胞是物質、能量、信息的統一體。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12、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持細胞。

  細胞膜:保護細胞,控制物質的進出。

  葉綠體:能量轉換器,將光能轉換為化學能。(僅植物具有)

  線粒體:能量轉換器,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所有生物)

  細胞核:遺傳信息庫。

  液泡:內有細胞液,含有水、糖分、色素等。

  細胞質:可流動,并與外界交換物質。

  13、細胞核在生物遺傳中的作用

  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細胞核中有染色體,染色體中有DNA,DNA上有遺傳信息。

  14、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有關的。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細胞核最先分成兩份,然后是細胞質,最后是細胞膜和細胞壁)。形成的兩個新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也相同。

  15、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區別

  植物細胞除了和動物細胞一樣含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以外,一般還具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

  16、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組織是指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

  植物的四大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

  人體的四大組織:上皮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

  17、人體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八大)系統→人體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六大)器官→植物體

  18、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①根、②莖、③葉(屬于營養器官)④花、⑤果實、⑥種子(屬于生殖器官)。

  19、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等都是單細胞生物,能獨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動。

  赤潮形成的原因:水體富營養化,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

  20、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1)種類:按寄生細胞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

  (2)結構:有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核酸)組成。

  (3)沒有細胞結構。

  (4)生活:必須寄生在活細胞中。

  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

  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重點

  1、生物圈(定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

  生活環境:生物的生存空間和它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

  2、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類:①非生物因素—陽光、空氣、溫度、水、土壤性質等②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問題的一般過程:①提出問題②作出假設③制定計劃④實施計劃⑤得出結論⑥討論和交流。

  4、光對鼠婦生活影響設計對照試驗幾點注意事項:①實驗結束后把鼠婦放回適合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②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對照實驗中只能有一個變量③只用1只鼠婦做實驗,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婦做實驗,可以減少偶然因素。

  5、生物與生物之間關系

  捕食關系(兔以某些植物為食,狼以兔為食)

  競爭關系(水稻和田中雜草爭奪陽光、養料、水分等)

  合作關系(螞蟻、蜜蜂等群體生活的昆蟲)

  寄生關系(蛔蟲、豬肉絳蟲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動物的體內)

  6、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生物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和改變著環境。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態系統: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8、生態系統組成:

  ⑴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

  如果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做大的應該是生產者。

  9、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許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物質和能量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能量流動: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物質循環:全球性、反復出現、循環運動

  11、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積累得越多。

  12、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從總體看,一個生態系統中,植物多于草食動物,草食動物多于肉食動物。

  13、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如:森林生態系統比草原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強)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種草,為了防止鳥吃草籽,用網把試驗區罩上,結果發現,網罩內的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未加網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長良好。原因是:食物鏈被破壞而造成生態系統平衡失調。

  14、生物圈范圍:以海平面來劃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16、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以各種方式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初一生物基礎知識點

  1、生物學時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2、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綠色植物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機物

  (2)生物能進行呼吸鯨魚噴水

  (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出體外;植物落葉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葵花朵朵向太陽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機器人、鐘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蟲是生物。

  3、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要有明確的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選取一部分調查作為樣本,調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樣調查;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去圖書館查閱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搜索;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圖標、音像資料。

  4、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將生物歸為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環境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為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5、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生物圈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為準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約20千米左右的圈層。水圈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大多數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內的水層中。巖石圈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但人類的活動可以達到生物圈的各個圈層。

  6、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7、宇航員乘坐宇宙飛船必需攜帶的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有淡水、營養物質(食物)、空氣(氧氣)。

  8、生物的生存依賴于一定的環境(魚離不開水)。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分為生物因素【捕食關系(生物和生物之間最常見的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空氣等。

  9、探究的一般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10、對照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試驗中光是變量,其它條件是定量)

  1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中描述的是氣溫對植物的影響。

  12、生物在生存發展中不斷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適應:駱駝適應炎熱缺水的環境;駱駝刺適應干旱環境;海豹適應寒冷的環境;旗形樹是對大風環境的適應)(改變:植物的防風固沙,蚯蚓提高土壤肥力)

  13、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就是生態系統。

  植物—生產者

  生物部分動物—消費者

  生態系細菌、真菌—分解者

  統組成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和水等

  14、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15、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越多(富集)。

  16、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17、在草原上人工種草,為了防止鳥吃草籽,用網把試驗區罩上,結果發現,網罩內的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未加網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長良好。原因是:食物鏈被破壞而造成生態系統平衡失調。

  18、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19、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在生物圈中有著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其中森林生態系統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稱為地球之腎。農田生態系統是人工的生態系統。

  初二生物考點知識

  動物的主要類群

  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1、水螅是典型的腔腸動物,這類動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淡水中;身體呈輻射對稱;體壁由2個胚層構成;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2、渦蟲是典型的扁形動物,這類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3、血吸蟲和豬肉絳蟲是比較常見的人體寄生蟲。

  二、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1、蛔蟲寄生在人的小腸里,靠吸食小腸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體呈圓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門;體表包裹著一層密不透水的角質層,起保護作用;消化管的結構簡單,腸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可消化小腸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別發達,生殖能力強;沒有專門的運動器官,只能靠身體的彎曲和伸展緩慢地蠕動。

  2、蚯蚓的身體呈長圓筒形,由許多相似的環形體節構成;蚯蚓身體的前部有幾個體節界限不明顯;蚯蚓的體壁有發達的肌肉,肌肉與剛毛配合可以完成運動,腸壁也有發達的肌肉,腸可以蠕動,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體壁可以分泌黏液,使體表保持濕潤,體壁內密布毛細血管,氧氣可溶于體表的黏液里,然后進入體壁的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3、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細長,呈圓柱形,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鉤蟲、蛔蟲、饒蟲都是常見的線形動物。

  4、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常見的環節動物有蚯蚓、沙蠶、蛭。

  三、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

  1、目前已命名的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群。軟體動物殼內柔軟的身體表面包裹著猶如外套一般的肉質膜,稱為外套膜,貝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質形成的物質形成的。雙殼類動物可以用足緩慢地運動,利用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

  2、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群,目前已命名的種類有120萬種以上,占所有已知動物種類的80%以上。昆蟲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

  3、蝗蟲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感覺器官有一對觸角,三個單眼和一對復眼,口器用于攝食。胸部是運動中心,有三對足,善于跳躍;有兩對翅,適于飛行。觸角和足等是昆蟲的附肢,分節。腹部集中容納內臟器官。此外,體表有氣門,用于呼吸;身體表面包著堅韌的外骨骼。

  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

  1、普利斯特利實驗得出的結論: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

  2、探究實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步驟:暗處理、把插有天竺葵的兩個小燒杯分別放入裝有清水和25%氫氧化鈉溶液的水槽中去,編號A、B組,放在日光下、酒精脫色、漂洗葉片、滴加碘液、清洗葉片、觀察葉片顏色。

  3、光合作用表達式:原料二氧化碳水條件光場所葉綠體產物有機物和氧氣

  4、光合作用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1)合理密植,讓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2)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給溫室里的農作物施用貯存在鋼瓶中的二氧化碳,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這種方法稱為氣肥法,二氧化碳被稱為“空中肥料”。

  5、臥室里擺放多盆綠色植物是不科學的原因是:有光照時,綠色植物同時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更新居室的空氣。在黑暗中,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仍在進行,會消耗居室內的氧氣,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居室中,影響居室內的空氣質量。

  6、呼吸作用(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其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任何活細胞都在不停地進行呼吸作用。

  7、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理解)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松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如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8、呼吸作用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

  (1)對于活細胞而言,增強呼吸作用,保證正常生命活動的能量供應(農田適時松土,遇到澇害時排水)

  (2)對于死細胞而言,降低呼吸作用強度,減少有機物消耗。(食物儲存過程中保持干燥,降低溫度,減少氧氣濃度)。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9、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由于生物呼吸作用或者燃料燃燒消耗的氧氣,吸收其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對于碳--氧平衡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3、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藥;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4、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5、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初中地理,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9、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藥上使用

  10、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11、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12、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6、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7、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8、花的結構(課本102)

  9、傳粉和受精(課本103)

  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子房果實受精卵胚,胚珠種子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1、人工受粉: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傷,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

  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于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淀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5、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第五章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松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見課本131)

  5、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1、科學探究一般包括的環節: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絕大多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自養);動物則從外界獲取現成的營養(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的廢物。

  動物排出廢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氣體、排尿。

  植物排出廢物的方式:落葉。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應激性。例:斑馬發現敵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3、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5、影響生物的生存的環境因素:

  6、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7、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水、空氣、溫度等

  8、食物鏈和食物網:

  9、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第二單元

  10、利用顯微鏡觀察裝片

  11、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12、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

  13、洋蔥表皮細胞裝片的制作和觀察

  14、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的制作和觀察

  15、細胞膜的功能:讓有用的物質進入細胞,把其他物質擋在細胞外面,同時,還能把細胞內產生的廢物排到細胞外。

  16、線粒體和葉綠體是細胞里的能量轉換器

  17、細胞核在生物遺傳中的作用

  18、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先由一個分成兩個,隨后,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各含有一個細胞核。最后,在原來的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于是,一個細胞就分裂成為兩個細胞。

  19、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20、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

  21、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植物體無系統)

  22、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莖、葉(屬于營養器官)、花、果實、種子(屬于生殖器官)

  23、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等都是單細胞生物,能獨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動。

  赤潮形成的原因:水體富營養化,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

  24、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1)種類:按寄生細胞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

  (2)結構:有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核酸)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生活:必須寄生在活細胞中。

  第三單元

  27、區分常見的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28、區分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9、種子的主要結構(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點)

  相同點不同點

  菜豆種子有種皮和胚無胚乳,營養物質貯藏在子葉里。子葉兩片。

  玉米種子有種皮和胚有胚乳,營養物質貯藏在胚乳里。子葉一片。

  在玉米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胚乳被染成藍色

  30、種子萌發的條件

  31、種子萌發的過程:先吸收水分(運輸營養物質的需要),胚根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32、植株的生長:

  33、桃花的結構:花柄、萼片、花瓣、雌蕊(柱頭、花柱、子房)、雄蕊(花藥、花絲)。

  34、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35、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導管的功能: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水是由導管從下往上運輸,營養物質由篩管從上往下運輸。

  36、蒸騰作用:氣孔是植物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氣孔由一對保衛細胞組成。

  蒸騰作用的意義:促進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促進植物體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降溫。

  37、光合作用:

  38、植物的呼吸作用

  八年級生物試題之社群行為

  行為的生理機制 一般的行為需要有感受和應答的能力才能完成。原生動物行為最簡單,只有趨性,能感受環境的刺激并靠近或遠離之。

  1.下列屬于動物社群行為的是 ( )

  A母雞帶領小雞覓食 B山洞里居住著一群蝙蝠

  C蜂王依靠工蜂喂養 D草原上共同生活著大量食草動物

  2.在一群阿爾卑斯狒狒組成的“等級社會”中,下列關于“首鄰”狒狒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B。優先選擇筑巢場地

  C.首領狒狒一般為雌性 D。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3.蟻群中的工蟻整天忙忙碌碌搬運食物的行為屬于 ( )

  A.后天性的防御行為和貯食行為 B.后天性的社群行為和節律行為

  C.先天性的防御行為和節律行為 D.先天性的社群行為和貯食行為

  4.(2008濟寧)下列動物行為不屬于動物“通訊”的是 ( )

  A、螞蟻根據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 B、長尾猴發現豹時會發出一種叫聲

  C、小動物聞到老虎氣味紛紛逃避 D、烏鴉見到老鷹時大聲嗚叫

  5.(2008福州)社會行為有利于動物群體的生存。下列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是 ( )

  A.花盆下的一群鼠婦 B.花叢中的一群蜜蜂

  C.池塘中的一群青蛙 D.桑葉上的一群家蠶

  6.(2008天津)以下哪種行為是動物的社會行為 ( )

  A.親鳥給雛鳥喂食 B.孔雀開屏

  C.公雞繞道取食 D.蟻群分工合作

  關于酸變性淀粉的初中生物知識點

  酸變性淀粉引是指在糊化溫度以下將天然淀粉用無機酸進行處理,改變其性質而得到的一類變性淀粉。

  通常制備酸變性淀粉的條件是:淀粉乳濃度為 36%~ 40%,溫度低于糊化反應溫度(35 ~ 60℃) ,反應時間為 0.5h 至數小時。當達到所需要的 粘度或轉化度時,中和、過濾、洗滌、干燥即得產品。

  反應條件對酸變性淀粉性能的影響:

  1.溫度 反應溫度是影響酸變性淀粉性能的主要因素

  當溫度在 40 ~ 55℃時,粘度變化趨于溫度, 溫度升至 70℃時已經糊化。因此反應溫度一般選在 40 ~ 55℃范圍內。

  2.酸的種類及用量 酸作為催化劑而不參與反應。

  不同的酸催化作用不同,鹽酸最強,硫酸和硝酸相仿、當溫度 較高,酸用量較大時,硝酸變性淀粉因發生副反應而使產品呈淺黃色,所以實際生產中很少 使用。酸的催化作用與酸的用量有關,酸用量大,則反應劇烈。

  3.淀粉乳濃度 淀粉乳濃度應控制在 40%左右。

  總結:交聯淀粉的概念是,淀粉的醇羥基與交聯劑的多元官能團形成二醚鍵或二酯鍵,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淀粉分子之間“架橋”在一起,呈多維網絡結構的反應,稱為交聯反應

【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相關文章:

初中生物會考知識點總結01-06

高二政治會考知識點總結11-06

高二會考物理知識點總結01-16

高二會考物理知識點總結04-10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12-20

初中生物會考試題及答案09-28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整理06-29

高二生物會考知識點06-21

高中會考生物知識點總結07-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一区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大秀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2023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9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播放 | 中文乱码字幕无线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