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通過它可以正確認識以往學習和工作中的優缺點,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1
1、晶體:外觀上有規則的幾何外形,有確定的熔點,一些物理性質表現為各向異性。
非晶體:外觀沒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無確定的熔點,一些物理性質表現為各向同性。
①判斷物質是晶體還是非晶體的主要依據是有無固定的熔點。
②晶體與非晶體并不是絕對的`,有些晶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非晶體(石英→玻璃)。
2、單晶體多晶體
如果一個物體就是一個完整的晶體,如食鹽小顆粒,這樣的晶體就是單晶體(單晶硅、單晶鍺)。
如果整個物體是由許多雜亂無章的小晶體排列而成,這樣的物體叫做多晶體,多晶體沒有規則的幾何外形,但同單晶體一樣,仍有確定的熔點。
3、晶體的微觀結構:
固體內部,微粒的排列非常緊密,微粒之間的引力較大,絕大多數微粒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小范圍的無規則振動。
晶體內部,微粒按照一定的規律在空間周期性地排列(即晶體的點陣結構),不同方向上微粒的排列情況不同,正由于這個原因,晶體在不同方向上會表現出不同的物理性質(即晶體的各向異性)。
4、表面張力
當表面層的分子比液體內部稀疏時,分子間距比內部大,表面層的分子表現為引力,如露珠。
(1)作用:液體的表面張力使液面具有收縮的趨勢。
(2)方向:表面張力跟液面相切,跟這部分液面的分界線垂直。
(3)大小:液體的溫度越高,表面張力越小;液體中溶有雜質時,表面張力變小;液體的密度越大,表面張力越大。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2
一、原子結構知識點:
1、電子的發現和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1)電子的發現:
18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對陰極射線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從而發現了電子。
電子的發現表明:原子存在精細結構,從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念。
(2)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19湯姆生設想原子是一個帶電小球,它的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而帶負電的電子鑲嵌在正電荷中。
2、α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核結構模型
(1)α粒子散射實驗:19,盧瑟福及助手蓋革手嗎斯頓完成
①裝置:
② 現象:
a. 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方向運動,不發生偏轉。
b. 有少數α粒子發生較大角度的偏轉
c. 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角超過了90度,有的幾乎達到180度,即被反向彈回。
(2)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由于α粒子的質量是電子質量的七千多倍,所以電子不會使α粒子運動方向發生明顯的改變,只有原子中的正電荷才有可能對α粒子的運動產生明顯的影響。如果正電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湯姆生模型那模均勻分布,穿過金箔的α粒了所受正電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α粒了運動將不發生明顯改變。散射實驗現象證明,原子中正電荷不是均勻分布在原子中的。
19,盧瑟福通過對α粒子散射實驗的分析計算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個很小的核,稱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帶負電荷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旋轉。
原子核半徑小于10-14m,原子軌道半徑約10-10m。
3、玻爾的原子模型
(1)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與經典電磁理論的矛盾(兩方面)
a. 電子繞核作圓周運動是加速運動,按照經典理論,加速運動的電荷,要不斷地向周圍發射電磁波,電子的能量就要不斷減少,最后電子要落到原子核上,這與原子通常是穩定的事實相矛盾。
b. 電子繞核旋轉時輻射電磁波的頻率應等于電子繞核旋轉的頻率,隨著旋轉軌道的連續變小,電子輻射的電磁波的頻率也應是連續變化,因此按照這種推理原子光譜應是連續光譜,這種原子光譜是線狀光譜事實相矛盾。
(2)玻爾理論
上述兩個矛盾說明,經典電磁理論已不適用原子系統,玻爾從光譜學成就得到啟發,利用普朗克的能量量了化的概念,提了三個假設:
①定態假設:原子只能處于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在這些狀態中原子是穩定的,電子雖然做加速運動,但并不向外在輻射能量,這些狀態叫定態。
②躍遷假設:原子從一個定態(設能量為E2)躍遷到另一定態(設能量為E1)時,它輻射成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這兩個定態的能量差決定,即 hv=E2-E1
③軌道量子化假設,原子的不同能量狀態,跟電子不同的運行軌道相對應。原子的能量不連續因而電子可能軌道的分布也是不連續的。即軌道半徑跟電子動量mv的乘積等于h/2π的整數倍,即:軌道半徑跟電了動量mv的乘積等于h/2π的整數倍,即
n為正整數,稱量數數
(3)玻爾的氫子模型:
①氫原子的能級公式和軌道半徑公式:玻爾在三條假設基礎上,利用經典電磁理論和牛頓力學,計算出氫原子核外電子的各條可能軌道的半徑,以及電子在各條軌道上運行時原子的能量,(包括電子的動能和原子的熱能。)
氫原子中電子在第幾條可能軌道上運動時,氫原子的能量En,和電子軌道半徑rn分別為:
其中E1、r1為離核最近的第一條軌道(即n=1)的氫原子能量和軌道半徑。即:E1=-13.6ev, r1=0.53×10-10m(以電子距原子核無窮遠時電勢能為零計算)
②氫原子的能級圖:氫原子的各個定態的能量值,叫氫原子的`能級。按能量的大小用圖開像的表示出來即能級圖。
其中n=1的定態稱為基態。n=2以上的定態,稱為激發態。
二、原子核知識點
1、天然放射現象
(1)天然放射現象的發現:18法國物理學,貝克勒耳發現鈾或鈾礦石能放射出某種人眼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可穿透黑紙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放射性:物質能發射出上述射線的性質稱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稱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現象:某種元素白發地放射射線的現象,叫天然放射現象
天然放射現象:表明原子核存在精細結構,是可以再分的
(2)放射線的成份和性質:用電場和磁場來研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射線,在電場中軌跡:
2、原子核的衰變:
(1)衰變: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種粒子而轉變成新核的變化稱為衰變在原子核的衰變過程中,電荷數和質量數守恒
γ射線是伴隨α、β衰變放射出來的高頻光子流
在β衰變中新核質子數多一個,而質量數不變是由于反映中有一個中子變為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的半數發生衰變所需要的時間,稱該元素的半衰期。
一放射性元素,測得質量為m,半衰期為T,經時間t后,剩余未衰變的放射性元素的質量為m
3、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原子核的人工轉變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例如用高速粒子轟擊原子核)使原子核發生轉變。
(1)質子的發現:19,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氦原子核發現了質子。
(2)中子的發現: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轟擊鈹核,發現中子。
4、原子核的組成和放射性同位素
(1)原子核的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
在原子核中:
質子數等于電荷數
核子數等于質量數
中子數等于質量數減電荷數
(2)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質子和不同中子數的原子互稱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
正電子的發現:用α粒子轟擊鋁時,發生核反應。
發生+β衰變,放出正電子
三、核能知識點:
1、核能:核子結合成的子核或將原子核分解為核子時,都要放出或吸收能量,稱為核能。
2、質能方程:愛因斯坦提出物體的質量和能量的關系:
E=mc2——質能方程
3、核能的計算:在核反應中,及應后的總質量,少于反應前的總質量即出現質量虧損,這樣的反就是放能反應,若反應后的總質量大于反應前的總質量,這樣的反應是吸能反應。
吸收或放出的能量,與質量變化的關系為:
為了計算方便以后在計算核能時我們用以下兩種方法
方法一:若已知條件中以千克作單位給出,用以下公式計算
公式中單位:
方法二:若已知條件中以作單位給出,用以下公式計算
公式中單位:
4、釋放核能的途徑——裂變和聚變
(1)裂變反應:
①裂變:重核在一定條件下轉變成兩個中等質量的核的反應,叫做原子核的裂變反應。
②鏈式反應:在裂變反應用產生的中子,再被其他鈾核浮獲使反應繼續下去。
鏈式反應的條件:
③裂變時平均每個核子放能約1Mev能量
1kg全部裂變放出的能量相當于2500噸優質煤完全燃燒放出能量
(2)聚變反應:
①聚變反應: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的反應,稱為聚變反應。
②平均每個核子放出3Mev的能量
③聚變反應的條件;幾百萬攝氏度的高溫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3
【1.電荷電荷守恒定律點電荷】
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負兩中電荷,電荷在它的同圍空間形成電場,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過電場發生的。電荷的多少叫電量。基本電荷e=1.6_10^(-19)C。帶電體電荷量等于元電荷的整數倍(Q=ne)
使物體帶電也叫起電。使物體帶電的方法有三種:①摩擦起電②接觸帶電③感應起電。
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從的體的這一部分轉移到另一個部分,這叫做電荷守恒定律。
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及電荷分布狀況對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這樣的帶電體就可以看做帶電的點,叫做點電荷。
【2.庫侖定律】
公式F=KQ1Q2/r^2(真空中靜止的兩個點電荷)
在真空中兩個點電荷間的作用力跟它們的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其中比例常數K叫靜電力常量,K=9.0_10^9Nm^2/C^2。(F:點電荷間的作用力(N),Q1、Q2:兩點電荷的電量(C),r:兩點電荷間的距離(m),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是(1)真空,(2)點電荷。點電荷是物理中的理想模型。當帶電體間的距離遠遠大于帶電體的線度時,可以使用庫侖定律,否則不能使用。
【3.靜電場電場線】
為了直觀形象地描述電場中各點的強弱及方向,在電場中畫出一系列曲線,曲線上各點的切線方向表示該點的場強方向,曲線的疏密表示電場的弱度。
電場線的特點:
(1)始于正電荷(或無窮遠),終止負電荷(或無窮遠);
(2)任意兩條電場線都不相交。
電場線只能描述電場的方向及定性地描述電場的強弱,并不是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軌跡。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是由帶電粒子受到的合外力情況和初速度共同決定。
【4.電場強度點電荷的電場】
電場的最基本的性質之一,是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電場力的作用。電場的這種性質用電場強度來描述。在電場中放入一個檢驗電荷q,它所受到的電場力F跟它所帶電量的比值F/q叫做這個位置上的電場強度,定義式是E=F/q,E是矢量,規定正電荷受電場力的方向為該點的場強方向,負電荷受電場力的方向與該點的場強方向相反。(E:電場強度(N/C),是矢量,q:檢驗電荷的電量(C))
電場強度E的大小,方向是由電場本身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與檢驗電荷無關。與放入檢驗電荷的正、負,及帶電量的多少均無關,不能認為E與F成正比,也不能認為E與q成反比。
點電荷場強的計算式E=KQ/r^2(r:源電荷到該位置的距離(m),Q:源電荷的電量(C))
要區別場強的定義式E=F/q與點電荷場強的計算式E=KQ/r^2,前者適用于任何電場,后者只適用于真空(或空氣)中點電荷形成的電場。
【5.電勢能電勢等勢面】
電勢能由電荷在電場中的相對位置決定的能量叫電勢能。
電勢能具有相對性,通常取無窮遠處或大地為電勢能和零點。
由于電勢能具有相對性,所以實際的應用意義并不大。而經常應用的是電勢能的變化。電場力對電荷做功,電荷的電勢能減速少,電荷克服電場力做功,電荷的電勢能增加,電勢能變化的數值等于電場力對電荷做功的數值,這常是判斷電荷電勢能如何變化的依據。電場力對電荷做功的計算公式:W=qU,此公式適用于任何電場。電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由起始和終了位置的電勢差決定。
電勢是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的`物理量。在電場中某位置放一個檢驗電荷q,若它具有的電勢能為ε,則比值ε/q叫做該位置的電勢。
電勢也具有相對性,通常取離電場無窮遠處或大地的電勢為零電勢(對同一電場,電勢能及電勢的零點選取是一致的)這樣選取零電勢點之后,可以得出正電荷形成的電場中各點的電勢均為正值,負電荷形成的電場中各點的電勢均為負值。
電勢相等的點組成的面叫等勢面。等勢面的特點:
等勢面上各點的電勢相等,在等勢面上移動電荷電場力不做功。
等勢面一定跟電場線垂直,而且電場線總是由電勢較高的等勢面指向電勢較低的等勢面。
規定:畫等勢面(或線)時,相鄰的兩等勢面(或線)間的電勢差相等。這樣,在等勢面(線)密處場強較大,等勢面(線)疏處場強小。
【6.電勢差】
電場中兩點的電勢之差叫電勢差,依教材要求,電勢差都取絕對值,知道了電勢差的絕對值,要比較哪個點的電勢高,需根據電場力對電荷做功的正負判斷,或者是由這兩點在電場線上的位置判斷。
【7.勻強電場中電勢差和電場強度的關系】
場強方向處處相同,場強大小處處相等的區域稱為勻強電場,勻強電場中的電場線是等距的平行線,平行正對的兩金屬板帶等量異種電荷后,在兩極之間除邊緣外就是勻強電場。
在勻強電場中電勢差與場強之間的關系是U=Ed,公式中的d是沿場強方向上的距離(m)。
在勻強電場中平行線段上的電勢差與線段長度成正比
【曲線運動 萬有引力】
1.曲線運動
(1)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條件:運動質點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
(2)曲線運動的特點: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方向,就是通過該點的曲線的切線方向.質點的速度方向時刻在改變,所以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3)曲線運動的軌跡: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其軌跡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彎曲,若已知物體的運動軌跡,可判斷出物體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拋運動的軌跡向下彎曲,圓周運動的軌跡總向圓心彎曲等.
2.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合運動與分運動的關系:①等時性;②獨立性;③等效性.
(2)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3)分解原則:根據運動的實際效果分解,物體的實際運動為合運動.
3.平拋運動
(1)特點: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的勻變速曲線運動.
(2)運動規律: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①建立直角坐標系(一般以拋出點為坐標原點O,以初速度vo方向為x軸正方向,豎直向下為y軸正方向);
②由兩個分運動規律來處理。
4.圓周運動
(1)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
①線速度:描述質點做圓周運動的快慢,大小v=s/t(s是t時間內通過弧長),方向為質點在圓弧某點的線速度方向沿圓弧該點的切線方向
②角速度:描述質點繞圓心轉動的快慢,大小ω=φ/t(單位rad/s),φ是連接質點和圓心的半徑在t時間內轉過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學階段不研究.
③周期T,頻率f---------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運動一周所用的時間叫做周期.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沿圓周繞圓心轉過的圈數叫做頻率.
④向心力:總是指向圓心,產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變線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大小
〔注意〕向心力是根據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圓周運動的質點受力情況時,千萬不可在物體受力之外再添加一個向心力.
(2)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頻率都是恒定不變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變的,是速度大小不變而速度方向時刻在變的變速曲線運動.
(3)變速圓周運動:速度大小方向都發生變化,不僅存在著向心加速度(改變速度的方向),而且還存在著切向加速度(方向沿著軌道的切線方向,用來改變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圓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圓心方向的分力充當向心力,產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線方向的分力產生切向加速度.
5.萬有引力定律
(1)萬有引力定律: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互相吸引的兩個物體間的引力的大小,跟它們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公式:
(2)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分析天體的運動
①基本方法:把天體的運動看成是勻速圓周運動,其所需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即F引=F向得:
應用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公式進行分析或計算.
②天體質量M、密度ρ的估算:
(3)三種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它是衛星的最小發射速度,也是地球衛星的環繞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脫離速度):v2=11.2km/s,使物體掙脫地球引力束縛的最小發射速度.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使物體掙脫太陽引力束縛的最小發射速度.
(4)地球同步衛星
所謂地球同步衛星,是相對于地面靜止的,這種衛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穩定軌道上,且繞地球運動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轉周期,即T=24h=86400s,離地面高度
同步衛星的軌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內,并且只有一條.所有同步衛星都在這條軌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運行著.
(5)衛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衛星進入軌道的加速上升過程和回收時的減速下降過程,此情景與“升降機”中物體超重相同.
“失重”是衛星進入軌道后正常運轉時,衛星上的物體完全“失重”(因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時,在衛星上的儀器,凡是制造原理與重力有關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4
電場的描述
1、電場強度:
(1)定義:把電場中某一點的電荷受到的電場力F跟它的電荷量q的比值,定義為該點的電場強度,簡稱場強,用E表示。
(2)定義式:
F——電場力國際單位:牛(N)
q——電荷量國際單位:庫(C)
E——電場強度國際單位:牛/庫(N/C)
(3)方向:規定為正電荷在該點受電場力的方向。
(4)點電荷的電場強度:
(5)物理意義:某點的場強為1N/C,它表示1C的點電荷在此處會受到1N的電場力。
(6)勻強電場:各點場強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2、電場線:
(1)意義:如果在電場中畫出一些曲線,使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都跟該點的場強方向一致,這樣的曲線就叫做電場線。
(2)特點:
電場線不是電場里實際存在的線,而是為形象地描述電場而假想的線,因此電場線是一種理想化模型。
電場線始于正電荷,止于負電荷,在正電荷形成的電場中,電場線起于正電荷,延伸到無窮遠處;在負電荷形成的.電場中,電場線起于無窮遠處,止于負電荷。電場線不閉合,不相交,也不是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
在同一電場里,電場線越密的地方,場強越大;電場線越稀的地方,場強越小。
(3)幾種常見電場線的分布圖形
第四節趨利避害—靜電的利用與防止
一、靜電的利用
1、根據靜電能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和同種電荷相排斥、異種電荷相吸引的原理,主要應用有:
靜電復印、靜電除塵、靜電噴漆、靜電植絨,靜電噴藥等。
2、利用高壓靜電產生的電場,應用有:
靜電保鮮、靜電滅菌、作物種子處理等。
3、利用靜電放電產生的臭氧、無菌消毒等
雷電是自然界發生的大規模靜電放電現象,可產生大量的臭氧,并可以使大氣中的氮合成為氨,供給植物營養。
二、靜電的防止
靜電的主要危害是放電火花,如油罐車運油時,因為油與金屬的振蕩摩擦,會產生靜電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產生火花放電,容易引爆燃油,引起事故,所以要用一根鐵鏈拖到地上,以導走產生的靜電。
另外,靜電的吸附性會使印染行業的染色出現偏差,也要注意防止。
2、防止靜電的主要途徑:
(1)避免產生靜電。如在可能情況下選用不容易產生靜電的材料。
(2)避免靜電的積累。產生靜電要設法導走,如增加空氣濕度,接地等。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5
1.電流強度:I=q/t{I:電流強度(A),q:在時間t內通過導體橫載面的電量(C),t:時間(s)}
2.歐姆定律:I=U/R{I:導體電流強度(A),U:導體兩端電壓(V),R:導體阻值(Ω)}
3.電功與電功率:W=UIt,P=UI{W:電功(J),U:電壓(V),I:電流(A),t:時間(s),P:電功率(W)}
4.純電阻電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5.焦耳定律:Q=I2Rt{Q:電熱(J),I:通過導體的電流(A),R:導體的電阻值(Ω),t:通電時間(s)}
6.電源總動率、電源輸出功率、電源效率:P總=IE,P出=IU,η=P出/P總{I:電路總電流(A),E:電源電動勢(V),U:路端電壓(V),η:電源效率}
7.電阻、電阻定律:R=ρL/S{ρ:電阻率(Ω?m),L:導體的`長度(m),S:導體橫截面積(m2)}
8.閉合電路歐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內+U外{I:電路中的總電流(A),E:電源電動勢(V),R:外電路電阻(Ω),r:電源內阻(Ω)}
9.電路的串/并聯串聯電路(P、U與R成正比)并聯電路(P、I與R成反比)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6
預習
通讀一遍教材,去了解和接受新的物理概念,找到它的特點,提前知道公式和定理等。把不明白的地方作記號,等后面深入學習時解決或者問老師。
新舊知識是一個繼承關系,并不是割裂獨立的。預習新知識的時候,要聯系前面學過的知識,發現哪里不會不明白不清楚,要趕緊補回來,因為老師默認你已經會啦!掃除這些“絆腳石”,才能立即理解課堂上老師講的新課。
預習也要注意時間和效率,一般優先預習自己不擅長的科目,拒絕苦思冥想(其實是在發呆?),完全可以把問題留到上課聽講的時候解決!
嘗試自己畫出知識點脈絡圖,能夠全面了解整本書的知識點和考點。
聽課
課堂是學習的主要場所,聽課是學習的主要過程,聽課的效率如何,決定著學習的主要狀況。提高聽課效率要注意:課前預習要有針對性。鉆研課本要咬文嚼字,注意辨析。概念理解要準確,對概念的確切含義要通過實際例子情景化(例靜摩擦力中“一起運動”“有運動趨勢”,運動學中“二秒”、“第二秒”、“二秒末”,“速率相等”“速度相同”,自由落體中的“真空”“靜止開始”等)。所謂辨析,就是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到一起,認真對比其差異。如重力和質量,重力與壓力,速度與加速度,變化大小和變化快慢,勻變速與勻速等等。聽課過程要全神貫注,特別要注意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老師講課開頭,一般慨括前一節課的`要點和指出本節課要講的內容,是把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的環節,結尾常常是對本節課所講知識的歸納總結,具有高度的慨括性,是在理解基礎上掌握本節知識方法的綱要。
復習
①做好及時的復習。上完課的當天,必須做好當天的復習。復習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的看書和筆記,最好是采取回憶式的復習:先把書、筆記合起來回憶上課使老師講的內容,例如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等(也可以邊回憶邊在草稿上寫一寫),盡量想得完整些,然后大開筆記本和書對照一下,還有哪些沒己清楚的,把它補起來,這樣就使得當天上課的內容鞏固下來了,同時也就檢查了當天課堂聽課的效果如何,也為改進聽課方法及提高聽課效率提出必要的改進措施。
②做好章節復習,學完一章后應進行階段性復習,復習方法也采用回憶式復習,而后與書、筆記相對照,使其內容完善。
③做好章節總結。善于總結,才能觸類旁通,才能舉一反三,才能使書越讀越薄。章節總結內容應包括以下部分:本章的知識網絡,主要知識內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規典型題型、物理模型等。
練習
高中學生面對練習題,應仔細審題,嘗試著在根據題目的描述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物理情景,并根據物體運動所滿足的條件作出判斷,再根據物體的運動規律列出方程求解。針對錯解,積極反思。有的同學對反饋信息的利用很不到位,往往把老師批改過的作業匆匆看一眼對錯,就塞到抽屜里,到底錯在哪里?為什么這樣會錯?怎樣做才是對的?都沒有深究,僅僅停留在看符號的層面上。其實在老師批改過的作業中,蘊涵著豐富的學習信息,你學習中的知識性錯誤、方法性缺陷都會在作業中暴露無疑。因此,外面應該非常重視作業和考試中的錯解,對錯解進行積極的反思,分析為什么會錯的原因,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并當即訂正。我們應該建立一本物理“病歷卡”,把每次作業及考試中的錯誤解法和正確解法都記錄下來,以備日后用零星時間常常復習和鞏固,做到錯了一次一定不能錯第二次,這樣,你做題的正確率會越來越高,成績會越來越好。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01-27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02-13
物理高二知識點總結12-05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08-03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05-18
高二物理知識點大總結10-18
高二會考物理知識點總結01-16
高二會考物理知識點總結11-18
高二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