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落實四項舉措,提升環保新形象
一是建設清水走廊。
全面落實《“清水走廊”三年行動方案》,建立健全區、鎮(街道、園區)、村居三級河段長制,做到分級負責、分級管理、分片包干,強力推進河道綜合整治進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確沿河產業發展方向,在做好河道整治項目的立項、科研、設計的工作的同時,嚴把項目準入關。開展沿河“三高兩低”企業、“新五小”企業專項整治工作。加大水環境監督管理力度,堅決查處違法排污行為,依法實施征收超標排污費、限期治理、限產限排、搬遷、停業直至關閉的“組合拳”,大力推進水源保護區的治污減排工作。強化水質監測工作,詳細了解水質變化情況、分析原因、及時上報。
二是加強隊伍建設。配合縣鄉機構改革,健全監察工作網絡,成立鹽東中隊、五星中隊、新洋中隊,推進鄉鎮(街道、園區)環保員隊伍(體制、編制)建設,完善和優化監察網絡。認真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擴大行政監察的后續效應,完善黨風廉政建設的考核機制,發揮社會監督、內部監督、黨內監督的整體效應。圍繞中心,突出重點,努力深化“三為三解”活動。突出污染減排和環保行政執法工作,推進環保重點工作的完成和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突出環保行政效能建設,推進環保行風作風的轉變;圍繞改善城鄉環境質量,努力為群眾辦實事。適應形勢,豐富內涵,推動文明創建深入開展。加強和諧環保教育,發揮創建的導向作用;加強創建班子建設,發揮創建的核心作用;切實加強環保隊伍建設,規范環保人員管理,強化培訓,提高素質,努力建設一支思想好、作風正、懂業務、會管理的環保隊伍。
三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
加大環保陣地建設力度,籌備建設環境應急中心、監測中心樓為目標,積極籌措資金,爭取省市支持,完善相關手續,做好基礎工作,努力提升環保工作能力,為環保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增添力量。以防范重大污染事件為重點,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加快建立全區環境應急綜合指揮系統,制定水、氣、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外來物種入侵、核與輻射等環境安全預案,構建環境應急體系。加強各類預警應急裝備添置和設施建設,定期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和隱患排查,提高環境災害及突發事件的預防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危險廢物、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重點加強對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實驗室廢棄物的管理和安全處置。加強對危險廢物和廢棄危險化學品全程監管,區、鎮醫療廢物實行集中處置,嚴格執行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制度和交換轉移制度。健全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加強輻射應急能力建設。在環保系統開展比學趕超工作技能競賽,充分運用環境政策,提高服務科學發展的水平。
四是加強普法培訓。
扎實推進宣教現代化建設,繼續精心組織一年一度的“6·5”世界環境日系列宣傳活動。加強新聞宣傳,繼續組織好媒體環保專版與專欄宣傳。聯合教育、工會、團委、婦聯等部門、群體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創新活動模式,開展“減少污染,增愛家園”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結合環境管理中心工作,籌劃與組織各類環保培訓。繼續抓好亭湖環保網站建設與管理。發揮社區市民學校,灌輸環保意識,樹立綠色家庭示范典型。做好環科學會工作,繼續開展環保學術交流和評價工作,做好環境科普,抓好環境科技咨詢服務。使環保知識全面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企業。
5、完成五項任務,力求環保工作新突破
一是完成減排任務。
全面完成省、市下達我區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年度削減指標,確保完成“十一五”減排總量指標。推動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監管減排等減排措施的落實,集中精力抓好全區減排工作。
二是消滅重污染源。
圍繞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圍繞產生重污染的化工、印染、電鍍、造紙和重金屬企業,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等手段,通過掛牌督辦、責任追究、督查督辦、典型案件曝光等措施,加強對重點排污企業的監控管理,加大對重點污染源的治理力度,確保區域環境安全。
三是執法處罰全覆蓋。
繼續加強環境法制建設,以區名義出臺一批、完善一批環境保護的規范性文件。嚴格依法管理環境,保障群眾環境權益,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和不法排污企業,繼續開展聲勢浩大、覆蓋全年的各類環保專項行動,做到水氣聲固廢全監管、執法處罰全覆蓋,無盲點空白。在執法中,團結和發揮各部門力量,完善聯席會議、案件移送等聯合執法機制,合力推進專項行動。繼續開展人性化的環境管理工作,在嚴格保障當事人的陳述、聽證、復議權利的同時,不斷促進環境執法的規范化和法制化。繼續完善已構建的環境執法信息平臺,將行政處罰、項目審批、專項行動整治情況等內容上網公布,使環保公眾服務體系成為方便快捷的“陽光工程”。
四是促進環保減排工程建設。
進一步創新舉措,積極主動地為減排重點工程的推進提供優質服務,提前介入、高效快捷、全程跟蹤。強勢推進城北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伍佑鎮生活污水處理管網及提升泵站的建設,幫助推進華泰紙業、新界電鍍、飛馳輪胎等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積極向上尤其是省級部門單位爭取專項資金和環保優惠政策,幫助企業突破項目資金的瓶頸制約。在開發區和園區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排污許可證管理,努力減少排污總量。強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各類開發區(集中區)建設的iso14000示范區。全區定報企業全面開展創建環境友好企業活動。
五是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
貫徹鐵腕治污方針,利用經濟杠桿,倒逼污染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或關停并轉,實現誰排污誰交費,誰治污誰受益。用好用足現有的排污收費政策,積極爭取上級環境監察部門的支持,加大對重點保護企業排污費專項稽查力度。加大獎懲力度,對限期補繳排污費逾期未繳的排污單位,暫緩新上項目的審批;排污收費額和欠繳單位名單要逐步在相關媒體上公開。進一步落實排污費征收責任制,合理確定征收計劃,分解到中隊、個人,納入年終綜合考核,力爭2011年排污費同比增收50%。
點擊【工作總結范文】欄目,查看更多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