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時間:2021-07-14 13:56:51 1200字 我要投稿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匯總七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匯總七篇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寫的《清明》,正如他所說,清明本是個悲傷的日子,因為清明是要祭祀祖先的,難免不會悲傷。可是海安的清明節卻與杜牧所說的截然不同,海安的清明節過的分外熱鬧,因為每年的海安到了這個時候都會舉行大規模的趕集活動。

  清明節前夕,四面八方的小販們都會蜂擁而至,不約而同的來到海安,昨天還是冷冷清清的海安,第二天一下子變得人聲鼎沸。就連“丐幫”也耐不住寂寞,派出了自己各型各色的“弟子”,每每到了清明節,來到海安時,你都得注意腳下,因為動不動你就可能會踩到要么沒手要么沒腳的“丐幫弟子”,久而久之,這也成為海安趕集中的一道風景。

  清明節早晨,我囫圇吞棗地扒了幾口早飯,便迫不及待地拉起外婆和妹妹向海安的方向走去,沒錯,我正是要去趕集!路上,看著大大小小,男女老少的人們不謀而合地向海安涌去,我的心,充滿了對海安清明節的期待,為這無法預知的一切所興奮不已,難以自持。我像一只出籠的小鳥,興奮地一蹦一跳地向還海安走去……

  海安真熱鬧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放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看不到邊際!人們摩肩擦踵,人頭攢動,就像海里奔騰的浪花般川流不息,又像星空中的點點繁星。大家把衣服袖子舉起來就像五彩的云。我吃力地擠進人流中,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東摸摸,西看看。這里的東西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精致漂亮,琳瑯滿目的小飾品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各種各樣的小吃散發著誘人的氣味,好像在呼喚行人們趕快來買它們。可愛的小動物們賣力地擺動著自己美麗的身姿,吸引人們來觀看。鮮艷的衣服像一面面五顏六色的彩旗,給海安清明節添加了幾抹亮麗……趕集的人三五成群,談笑聲風,有的人拎著籃子,里面裝滿了自己的“戰果”;有的人背著個孩子,井然有序地穿梭在人山人海中;有的人挎著個包包,不過基本都是女學生,她們邊走邊吃著手中各種各樣的小吃,有說有笑地大步走著,她們所走過的地方洋溢著青春的味道。小販的呦呵聲,人們討價還價的聲音,擴音機的樂曲聲,大家的歡笑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匯成一曲有聲有色的樂譜……

  我拉著妹妹,那邊看看,這里瞧瞧,這時,一股誘人的香味鉆入我的鼻腔中。我一回頭一看,原來是有人在賣羊肉串啊!只見那些人穿著奇形怪狀的新疆服飾,隨著震天動地的音樂聲,忘我地扭動著身子,翻動著羊肉串。看著那美味的羊肉串,我咽了咽口水,肚子里的饞蟲早就被勾出來了,我不由自主地走了過去,掏出錢,遞給老板,吞吞口水說道:“老板,來十串羊肉串。”“好嘞!”老板熟練地拿起十串還是生的的羊肉串,不慌不忙地把那起十串羊肉串放在閃著紅光,發出“劈里啪啦”的響聲的碳爐上烤。老板不停地翻動著那十串羊肉,我的目光也片刻不離地吸在他手中羊肉串中,烤到一半的時候,我已經口水直流,再看看旁邊的人,呵!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個個如狼般地盯著老板手中的羊肉串,恨不得立刻撲上去大吃特吃。老板用刷子沾了一點羊油,均勻地在羊肉串上上上下來回地刷個不停。看見來油亮亮的。然后他又捏點孜然粉、辣椒面、鹽撒在上面,又翻了幾下,便大功告成了。

  見羊肉串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接過羊肉串,一串串羊肉上還滴著搖搖欲墜的羊油,金燦燦的羊肉串通體透亮,紅紅的羊肉烤過以后又焦又亮,在陽光下一閃一閃的,讓人看了就胃口大開,垂涎三尺。我趕緊塞了一串進了嘴里,輕輕咬上一口,“滋!”油汁從羊肉里擠出來,從舌尖流到喉嚨里,讓人欲罷不能。羊肉烤的又焦又嫩、又軟又膩,卻膩而干爽。羊肉伴隨著它與其身俱來的膻味,在味覺與嗅覺的雙重沖擊下,我忍不住吃了一串又一串……

  吃完羊肉串,我又拉著妹妹玩了起來,不知不覺中,時間飛快流逝,我們該回家了,我戀戀不舍地望了一眼海安依舊熱鬧非凡的場景,不禁盜用了灰太狼的臺詞:“明年清明節,我一定會回來的!”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我印象中的清明節就是為烈士掃墓。那個年代,上墳祭拜逝去的親人是封建迷信活動,是落后行為。那個時候啊,人們的思想的確很單純,大都是要求積極進步的。這些被認為是落后的、不健康的行為,社員們還是很自覺地回避的。即使有人想去上墳給親人燒紙,表一表思念之情,也都是悄悄地去,在墳前跪一跪,燒點紙錢,低聲哀哀地念叨著,讓住在地下的親人趕快把錢收好了,別讓那些孤魂野鬼給搶了去。

  記憶最深的就是為外祖父上墳。外爺去世那年我上小學,許多事對我來說還是混沌不清的。記憶中的外祖父是一個脾氣很不好的老頭兒,我們小孩子都有些怕他。外爺脾氣好的時候也給我們講歷史,他是見過些世面的,早年在統治的社會里做過糧店的小店員,穿長袍馬褂,頗有種不俗的氣質的。至今,舅家掛在墻上的相框里還保存著外爺在糧店做事時和同事拍的老照片,那是個已經被歷史湮沒了的時代,讓年幼的我對那樣一個神秘而久遠的時代產生過無盡想象和好奇。對于他的壞脾氣,我只記得這么一件事,大約是在我四五歲的光景,我弟弟也就兩三歲,他特別喜歡去舅家,常常由媽媽帶著去,一住就是好幾天。那天媽媽帶著他高高興興去了舅廈,結果當天就返回來了,弟弟臉上的淚痕還沒有擦凈。原來是外爺不高興,發脾氣,摔了一只碗,正好砸在了弟弟腳上,砸出一個大口子,流了好多血。弟弟疼得哇哇大哭,外婆很生氣,和外爺吵了幾句,讓我媽媽抱著弟弟回家了。

  外爺那次生氣是因為舅舅的不孝,為此,當時生產隊干部還進行過調解。那時外爺雖已年近七十,但身體很硬朗,還在生產隊出工勞動。他是個剛強人,能動彈的時候絕不會躺著讓人伺候。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一九七五年夏天收麥時節,外爺在生產隊麥場值夜班看麥子,半夜突然發病,一個人在麥場痛得打滾,直到天微明才被人發現抬回家。舅舅趕緊打發人去叫我媽媽,然后請醫生診治。那天的天氣很燥熱,躺著睡椅上的外爺渾身是汗,不住地喊難受,讓人扶他坐起來,可是坐一陣也難受啊,他又讓人扶他躺下,如此反復。當等到匆匆趕過來的醫生時,外爺已處于昏迷狀態。醫生診斷是突發性腦溢血,這種病最忌諱被挪動,應該就地搶救。但是他從發病到凌晨被人抬著一路顛簸回家,到后來躺在睡椅上不停的起身,都對病情產生了極不利的因素,也因此耽誤了最佳的搶救時機。中午時分,剛強了一輩子的外爺永遠地合上了他那勞累一生的雙眼!那年外爺剛剛七十歲,我媽媽也只有三十五歲。

  清明節,媽媽帶著我和我姐去給外爺上墳。他的墳是新的,孤零零地堆在一塊麥田里,媽媽說這里是舅家的祖墳,可是那些墳堆早已不見,被鏟平了,上面種著綠油油的莊稼,清風吹過,麥浪起伏,是不是傳遞著外爺思念親人的喃喃細語?外爺是突發性病亡,生前沒有多少病痛折磨,但我的媽媽卻因沒能見在自己的父親生病時床前盡孝而留下了終生憾恨。跪在新墳前媽媽放聲痛哭,我和姐姐也輕聲嗚咽。麥浪涌過來,又涌過去,陪我們一塊哭泣,一塊思念……

  外爺去世后,我和姐姐就常常去陪外婆。然而誰又能料到,就在我外爺溘然長逝的第二年冬天,我親愛的外婆帶著滿身的病痛,帶著對相濡以沫走過一生的老伴的思念,走完了她艱難苦命的一生。外婆走的那年也是整七十,我媽媽才三十六。兩年之內痛失兩位最親的人,這讓媽媽心里承受多大的痛苦!可是她的哭聲再也喊不回親娘眼睛的睜開;給老人守靈的夜間,舅舅和媽媽兩兄妹在母親的靈前低低私語,傾吐心事,我聽見媽媽在低泣,也聽見舅舅在嗚咽。窗外漆黑深遠的夜啊,怎掩得住失去親人的悲痛之情!

  清明節,清明節,新草繞墳心凄然,紙灰紛飛淚朦朧。就讓我們在這個不同尋常的節日里,以虔誠的心祈禱,安撫那些已然逝去的魂靈。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陰云布滿天空風時才住,細雨和著凄涼灑落我的心里。

  我把思念淚滴融進細雨飄回老家--農安。

  思緒紛飛在回憶的網里捕捉到那年清明節父親帶領我們去母親墳前祭掃。那是母親去世三十年的清明節,我們姊妹都奔回家里,大哥和小弟說父親今年要好好祭奠母親,大哥還說將來要給母親立一個石質墓碑,父親說讓我給母親寫墓志銘。當時我心很亂理不出該寫什么,等將來立墓碑時再說,因為我覺得只有那些名人才可以寫墓志銘,因為她們有很多事跡可寫。

  那天也是陰云密布細雨如絲,父親大早騎車去縣里買了果品紙錢煙酒香燭。我們走到墓地時雨卻停了。也許是上天賜給我們一次可以從容拜祭母親的一個機會。

  父親在母親的墳前鋪一塊塑料布把貢品一樣一樣擺在上面,在墳頭壓好紙然后倒了兩杯酒,點了一支煙放在母親墳前,點燃了香燭后父親才回過頭說;‘你媽活著時愛抽煙,她一抽煙卷就咳嗦我怕她肺病加重就不給她買,她就生氣’。說完就跪了下來我們也跪在父親的.后面。

  ‘媽,我們來看你了’話音未落我的淚先落。我心潮起伏淚如雨下。

  父親一邊燒紙錢一邊說話,是在和墳里母親訴說什么。我止住哭聲也示意妹妹們不要哭出聲。我屏住呼吸想聽父親說什么。

  ‘老伴啊,是我對不起你,不該不讓你抽煙,不該惹你生氣,不該和你吵架,更不該因生氣而離家去外地做工,把一幫孩子扔給你,掙錢有時開不出支你又要著急上火,我回來你不免罵兩句,那時你一罵我我就特別生氣,可是現在想聽你罵也聽不著了。’

  父親絮絮叨叨地說著我的眼淚涓涓地流著,我雖看不見父親是不是也流淚我感覺到父親心里在流血。我今天才理解父親母親的愛,雖然在我童年的記憶里父親只有過年了才回家,回家了首先是給母親治病,母親性格急脾氣大凡事愛較真兒,父親卻是做啥都差不多就行。母親得了肺氣腫冬天冷常咳嗽,尤其臘月。于是父親就把母親送醫院住一個月過小年才接回來。

  母親的病怕油煙嗆父親就下廚房,煎炒烹炸做一桌菜。父親的廚藝還不錯做的菜色香味俱佳,一家七口人圍坐,我們幾個孩子海吃起來。父親倒一杯酒遞給母親,兩人對喝。

  父親的廚藝好母親的手巧,做的一手好針線,尤其鞋做的好,父親穿的新鞋要樣有樣要型有型,屯里的嬸子大娘都夸母親的活兒好,父親也以為傲,母親有時還會做一雙送人,送誰誰都特別感謝母親。

  父親每年春節回來都要母親給他做鞋穿,母親去世后父親就再也沒有穿過布鞋,他說賣的鞋都沒有母親做的舒服。我知道他是看到布鞋就會想起母親,母親是在春節前去世的,那個春節過的讓我現在想起了還揪心,父親依然做一桌菜但是一邊吃一邊聽‘張富貴思妻’那時父親的淚如小溪。我知道父親的心都碎了。

  今天父親也像‘張富貴’一樣在思念死去的妻子。父親買了母親生前愛吃的果品又給點了香煙,是不是對墳里的母親的補償,他絮絮叨叨的訴說是不是那些年在外地很少和母親交流話語和感情的補償?

  可惜這些補償已經沒有意義--太遲了。

  祭奠母親回來的路上,哥又提起給母親修墳立碑的事情,把還沉浸在對母親追憶中的我拉回來。

  看著蒼老憔悴的父親我心里很難過,母親去世都三十年了,父親對母親還是那么難以釋懷,他想給母親彌補,從生活到感情,可惜都只是慰藉他自己的心靈,他現在做的再多母親也不知道。我們也一樣,沒有在母親活著的時候去孝順,都很任性時常惹母親生氣。現在就是給母親修墓立碑也只是擋別人的眼睛。母親走得早想孝順沒有機會了。如今父親雖然已經老了但是盡孝還來得及。

  想到這我對哥哥說‘咱把給咱媽修墓立碑的錢給爸讓他喜歡吃啥買啥,別像以前那樣舍不得花,還有從今天開始我們都該接受老爸給咱找的后媽。’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又是一年春暖花開的季節,春到了,清明節也就來臨了。每每這時,人們又會匆匆地趕著去祭拜自己身邊那些死去的親人、朋友和先烈了。每當到了這一天,我就會想起我的太公、太婆;每當到了這一天,爸爸、媽媽都會帶著我到他們的墓前去清掃墓塵、去祭奠,這是從我約摸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如今已有六七個年頭了。

  今年清明節,我早早就做好了準備,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太公、太婆那里掃墓,準備想把自己即將畢業的事情和考試成績告訴“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剛好學校放假三天,正遂了我心愿。

  今天一早,我就和爸爸到街上買了倆籃子的香菊花,昨晚我還特意讓媽媽為我做了幾朵紙的白花,準備戴著,顯得更有誠意和敬意。今天天氣不算好,沒有那么陽光燦爛,幸好沒下雨,不會像詩人杜牧筆下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那樣纏綿惆悵。但是天空灰蒙蒙的,倒更增添了幾分我對太公、太婆的懷念和哀思之情。

  一路上,我們全家十二口人共同驅車,不一會兒就來到了靈峰山山腳下。在路上,我看見了許許多多的叔叔、阿姨、大伯、大媽、哥哥,妹妹等,她們懷著無限虔誠,也紛紛地向自己親人的墓碑走去,絡繹不絕。我想:清明節這個祭日,真是有凝聚力,每個人都要去朝拜自己的祖先。邊想邊下車,隨著人流,我們慢慢拾級登上了靈峰山。來到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太公太婆的墓地很寬敞,澆上水泥,比較平坦。爸爸媽媽和奶奶拿出紙錢用小石頭壓在墓前,并在墳墓的四周插上紙標,我也過來幫忙,把菊花籃擱在太公、太婆墓碑面前。接著奶奶拿出了一些水果、餅干、糕點等祭品,擺在墳前,這是慣例。以前我認為這是一種迷信,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意識到這是對一種傳統模式的繼承和發揚,還蘊涵著對死者的尊敬的習俗。隨后奶奶拿出了一把香,點燃了分給爸爸媽媽、大伯大媽等人,我也拿了一枝,媽媽還把事先準備好的白花佩在我們身上,然后我們排成一行,朝著太公、太婆行禮祭拜。在行禮時,我還聽到奶奶嘴里在念叨著:“爸、媽,我把兒孫們都帶來一起看您們了,請您們看看她們吧,您的小曾孫都已經上五年級了,成績很棒,知道嗎?請您們好好安息吧......”聽著奶奶的默禱,我似乎又看到了太公、太婆那熟悉的面孔,尤其是太婆,她是在我剛剛滿六歲的時候去世,記憶很深。

  那時侯,爸媽上班忙,經常不在家,爺爺奶奶也上班,我就經常跟著太婆,她給我喂飯,穿衣服,還帶著我到鄰居小店去玩。別看太婆年紀大,八十多歲,還挺有力氣,我一不乖,她就背著我,等我想爸爸、媽媽的時候,她就想辦法哄著我睡覺,還給我買東西吃,直到爸媽回來,才放心地離開。還有一件事情我記憶特別深,就是太婆很勤勞,那時候,我們住在老家,沒有礦泉水,太婆就經常為我們燒開水,記得我泡奶粉的開水,都是她燒的。聽阿爸講,太婆直到去逝那一天的上午,還在燒開水給我們吃。因為腦溢血,一下子就走了,而且永遠的離開我們了。想到這里,我不由得鼻子一酸,嗚咽地說:“太婆,我真的好想您了!”。是啊,這么多年來,太婆對我的疼愛和關心,我始終不會忘記,尤其是她勤儉樸素的身影更讓我久久揮之不去。正是她的這種勤勞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在學習上不斷奮進,考取了好成績。我想:她的勤儉不正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的一種龍族精神嗎?不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嗎?往上追朔,一代一代延續,我們不能棄根,應該發揚下去。

  想著想著,不知不覺在山上過去了一個多小時。將近中午,又到了即將告別太公、太婆的時候了,我有些不舍,但又無奈,只能在心頭默默地祝禱:“太公、太婆,您們好好安息吧!讓這里的青山和碧水永遠伴著您們長眠;讓這里的綠樹紅花永遠為您們遮風避雨。”

  再見了,讓明年的清明我們再來看望您們。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清明”是夏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中寫道:“春分后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

  “春分過后是清明”,這是小時候在農村從大人們口中聽到的一句話。現在看來,這句話更像是一個哲理。只有陽光直射黃經之時,方可日夜等長,陰陽平衡,清心明智,才有清明。

  “清明”這個節日的設立,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與心境。中華文化講究已“和”為貴,求同存異,固有“雜而不亂,方可大同。”漢字是博大精深的,其每一個構成都有其特殊的韻意。“青”在古文中曾引申為山的意思,因此,山水相依為“清”,日月相擁為“明”。水因山而靈動,山因水而穩重,月因日而增輝,日因月而不烈。這一切,便在一種“大同”的境界中得以實現。因此,清明不僅僅是一種節日的符號,更是道出了中華文化的內涵。道出了中華民族的人格——山一樣的敦穩,水一樣的靈動,如日般的剛烈,似月般的柔和。

  這便是中國古人所信奉和追崇的天地精神。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精華思想內容。“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由欲也,以觀其所徼”,是說要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古人們對于“有”“無”的領悟相當深刻,對生與死的參悟也極為透徹。“天同覆,地同載。齊生死”便是由此而來。

  或許,對于中國人來說,從來就沒有所謂的“生”或“死”,有的是對生命的頓悟,有的是對曾經真誠而沉重的懷念。而這種無我的意境和懷念便來自于人格,來自于覺悟,來自于“大同”,來自于“清明”。而要參透“清明”,則要待到“晝夜等長,陰陽相協,萬物復蘇”之時方可生死并參。

  而只有當人們生死并參,才能真正的認識到凌外于生死之間的真我,一種對人生境界的追求。生而清,死而明,讓靈魂光輝永駐,“贏得生前身后名”。

  古人于清明之時,獨愛尋山水之處郊游尋步,所尋求的不僅僅是歡歌笑語,更是與山水精神的一種融合。現代人對于清明掃墓之后的郊游,理解為放松身心,野外踏青,這未免過于膚淺。真正郊游的意義,在《莊子》中已經道明。莊子認為,人沒有必要太執著于生,倘若人生是一次遠行,那么死就如同“歸”。因此,出游的途中,我們感到放松感到愜意,美景之處,流連忘返,那是因為我們在路上,在“生”的路上,而出游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感受那個“歸”。莊子說過,上天給予我形體,是讓我承受,賦予我生命,是讓我承受世間百味,賦予我衰老,是讓我安逸,賦予我死亡,是讓我安逸。視生若死,視死若生;視有若無,視無若有。便可生死并參。這便是莊子的智慧與祥和,是莊子所理解的“道”。

  孔子說的更為透徹“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道,便是清明。它在滿山遍野的青青綠草中,在水邊的依依楊柳中,舊墓新墳,山川海濱。無處不在。只有領悟這個“道”,我們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理解了“清明”。

  中國的節日,無不包含對“道”的感悟,比如“重陽節”讓我們悟到要珍惜生命,珍惜年華。“清明”讓我們悟到山水之高廉,天地之正大。不同于西方一些節日韻意的直接,中國的節日則顯得更為深奧,委婉。它是要你通過一系列的方式去感受其沉厚的蘊含。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祭有關。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除夕是冬祭。而在這祭中,既有哀愁,也有祥樂。例如清明,人們往往會去給已故的親人上墳吊唁。追思以往。之后,是親朋好友相約踏青,去感受春的氣息。哀以樂感,樂以哀感。幸福高興之時,不忘追思。這便是中國人的內心和品格。

  清明的主旨是鑒死知生,在我看來,清明的祭祖不僅僅是香火和紙錢,因為建功立業,有所作為,光宗耀祖才是最好的祭奠。

  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品格。一種生死有無,大同精神的延續。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清明節的那天,按照這里的風俗,大約在下午2:00左右,我和親人要去了企石鎮的墓地來祭拜祖先,以示表達我們對祖先的懷念。盡管是一件嚴肅的事,但對我來說,出去走一走也比整日悶在家里看書強,所以,我還是滿心憧憬下午的祭拜祖先這件事。

  時間好不容易到了下午,我和家人去到了企石鎮的墓地。踏上臺階,只見一排排的青松翠柏肅立在那里,沒有一絲的風,藍天白云也似乎靜止不動了,而墓前的花啊,草啊也似靜靜地看著我們,難道它們和我們心靈相通,也在一起沉重地悼念逝去的親人。我很想問問大人,但看大人們一個個嚴肅的樣子,我只好作罷。

  我注意觀看了,大人們祭拜祖先一共有4個過程。哪四個過程呢?

  首先,到了墓地后,大人們(12歲至50歲左右)就開始忙開了,大家不怎么說話,但配合卻好像是事先商量過似的,那么的默契,有的在用鋤頭把土挖開,再細細地搞成一塊橢圓型的樣子,然后將帶草的一塊泥土鋪上去,像一塊浮在水上的一朵荷花;有的把那些泥塊搬到墓地上面,好讓那雜亂的石頭變得整齊;有的則將墓前的雜草一棵棵地拔去,不讓墓前留下半點的荒蕪。我試著去搬那些泥土,真重啊!大約有三四斤重吧,我只把泥土抬了起來幾秒就已經跟本沒力氣了。

  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讓墓地上重新種上新的小草,把墓地整理變得更干凈、更美觀。于是我便去幫大人們拔草了。不過你別看那些小草,不用一點力氣想把它拔出來是不可能的事。我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拔,手一下子就感覺很疼,再看看我的手,留下了滿是青青的草汁。啊,還有一個水泡呢。難怪我疼得要命。沒過多久,墓前顯得干干凈凈了。

  過程2:在這個過程當中,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一起來完成這個過程。

  這個過程就是插香,擺祭品。只見大人們從菜籃子里抽出香來,到點燃的蠟燭前將香點燃,一會兒,一股濃烈的檀香味便彌漫在四周,好聞的很。然后手持著香,走到墓前,雙手合一,頭低下,嘴里在念念有詞。好一會兒,念完了,將香插到墓前,再回到剛才的位置,對著墓拜了四拜,就結束了。大家挨著順序,一個一個地拜。終于輪到我了,我也學著大家的樣子,點燃,念念有詞。我念的是,求祖先讓我把成績提上去,求祖先讓我們的家人更幸福快樂。然后,也把香插到墓地兩側和上門,同時把祭品擺到墓地的面前。

  第三步就是燒紙,沒錯,就是燒紙錢。

  大人們從籃子取出大捆大捆的紙,拿到墓邊的一角堆放好,只見一個叔叔用打火機將一張紙點燃,然后再用這張燃著的紙去點其它的紙,很快地,紙燃起來了,而且越燒越旺。在這個過程,那些拿紙的人都用手去點一下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也學著樣子,從籃子里去取紙,這約是黃的,和我們練書法的紙有點一樣,只不過沒有格子罷了。我用手指點了一下紙,叔叔在旁邊輕聲地說:“這是數錢給祖先的。”哦,原來是這么回事。我趕緊在燒紙錢那里數了數有多少錢,情不自禁地說:“啊,好多錢啊,足足的有10000000元,給你”。我后來才知道自己的不對,不禮貌。記得叔叔跟我說過在燒紙錢時,不要大聲喧嘩,要在紙錢上用指紋按按紙錢,在紙錢上留有你的指紋,這樣,祖先就會保佑你。我趕緊閉上嘴。

  最后一個過程比較簡單,就是放鞭炮。一時間,整個墓地鞭炮聲大作,我們趕緊捂著耳朵,遠遠地看著鞭炮的爆炸。風來了,那炸完的鞭炮紙隨風飛舞,像一只只彩蝶,非常好看。那鞭炮的味道也四處彌漫開了,祭拜也就結束了。

  我們挑著祭品往山下走,再回過頭去望望那些墓地,墓更干凈了,樹更直了,花也更艷了。再隨著那飄向天空的縷縷輕煙,我驚奇地發現,天也更藍了,連太陽都更燦爛了。我知道,這里有我的心理因素,就像老師所說的,境由心生。但我還是挺高興的,因為我經歷了一個難忘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夜里雨聲,閑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里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凈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發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于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于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背負一團心冷在風里哀號盤旋。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相關文章:

清明節作文_清明節作文06-29

清明節的作文300字:清明節_清明節作文05-26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_清明節作文07-30

清明節作文:感慨清明節08-11

清明節英語作文:清明節02-22

過清明節-清明節作文02-07

清明節作文:清明節感悟05-12

清明節的習俗 - 清明節作文06-03

關于清明節的作文:清明節01-22

快樂的清明節作文范文_清明節作文03-0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 亚州最新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亚州成a人在线观看日本 |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