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讀書故事

時間:2021-07-03 16:46:37 200字 我要投稿

名人讀書故事200字(精選20篇)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下面是名人讀書故事200字(精選20篇),快來看看吧!

名人讀書故事200字(精選20篇)

  名人讀書故事1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刻讀書,特意把自我睡的木板床的1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一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

  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之后,最后成為我國杰出的經濟學家。

  小兄弟姐妹們,你們聽了這些名人讀書趣事后,有什么想法呢?俗話說:“少壯不發奮,老大徒傷悲。”只有從小勤奮領悟,才能為將來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名人讀書故事2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鐘愛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領悟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僅學習并領悟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習并領悟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最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之后,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名人讀書故事3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領悟十分專心。不管周圍怎樣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后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刻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

  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一樣專心讀書,認真領悟。

  瑪妮雅長大以后,成為一個偉大的的科學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名人讀書故事4

  魯迅原名周樹人,出生在浙江紹興,從小就聰明,讀書過目不忘,可仍然非常刻苦。

  有一年,魯迅離家在蘇州讀書,到了冬天,外面下雪,天氣異常寒冷,可魯迅還想繼續讀書,可實在太冷,沒有辦法。這時,他想到了古人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

  第二天,魯迅想到辣椒驅寒,茶葉提神,就賣掉了上學期學校頒發的金質獎章,去買了茶葉和紅辣椒。

  到了晚上,魯迅在屋里生起了煤火,燒了熱水,泡上茶。困了就喝茶,冷了就吃個辣椒,就這樣一直讀書到深夜。

  如此的艱苦閱讀,魯迅終于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國家外派留學生資格。

  這一段艱苦讀書的歷程,為魯迅日后的偉大成就打下堅實基礎。

  名人讀書故事5

  賈逵是東漢時的著名學者,從小就聰穎過人。他非常喜歡讀書,但由于家貧而上不起學。

  有一天,姐姐正帶著賈逵玩耍,對面學堂傳來了老先生給學生們講課的聲音。姐姐靈機一動,帶著賈逵悄悄來到了學堂旁邊,想讓弟弟在學堂外面偷聽。學堂外邊有道籬笆墻,賈逵個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來,站在籬笆外聽講。回家后,小賈逵就用借來的筆墨把學到的內容記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復溫習。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記在木片上,主動請教別人。

  就這樣,賈逵到十多歲的時候,就成了名聞鄉里的小先生了。

  名人讀書故事6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并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里回憶曾經讀過的書。

  名人讀書故事7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后,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名人讀書故事8

  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干活,夜晚便捧書苦讀。但就是由于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資料,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就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齊,借它們的光不就能夠讀書嗎?于就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里,掛在案頭。從此,他每一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名人讀書故事9

  漢朝的孫敬刻苦好學,每天一早就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由于疲勞瞌睡,常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孫敬就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梁上,一頭系著頭發。這樣,一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后來,孫敬最終成為儒學大師。

  戰國時的蘇秦由于游說秦國失敗,家里人不理孫敬,就發憤自學。每當瞌睡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鮮血淋漓。后來孫敬成為有名的學問家。

  后人將兩人的事跡合在一起,用"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學。

  名人讀書故事10

  1945年抗戰結束后,35歲的錢鐘書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圖書館英文館刊《書林季刊》編輯。一天,他正在泡腳時,一個作者送來一篇文章讓他審閱,文章較長,錢鐘書先生用了40多分鐘的時間才看完。夫人楊絳怕水冷了,不時往桶里添加熱水,錢鐘書一邊雙腳互搓,一邊閱讀文稿,竟然覺得有一種少有的愜意。

  后來,錢鐘書每到要讀一本重要的書時,就會將雙腳泡在滾燙的熱水中閱讀。他開始長篇小說《圍城》的創作時,也喜歡一邊泡腳一邊寫作。

  名人讀書故事11

  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有一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后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并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后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名人讀書故事12

  路溫舒是西漢時人。他幼年時家里非常貧窮,靠放羊為生。他很有志向,雖然買不起書,但經常從別人那里借書來看。可借閱的書總是要歸還的,路溫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冊書帶在身邊,一邊放羊一邊讀書,那該多好啊。

  有一天,路溫舒去放羊,偶然發現蒲草的葉子很寬。他靈機一動,心想:蒲草的葉子這么寬,要是把它們編成席子,這樣不就可以在上面寫字、抄書了嗎?于是,路溫舒趁著放羊的時候割草、編席,然后再把借來的書抄在編好的席上。

  通過這種方法,他積累了很多知識,最終成為西漢有名的法官。

  名人讀書故事13

  伽利略就是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就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十分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么不沿著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于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關于杠桿、體比重等理論。

  名人讀書故事14

  宋濂非常愛讀書,遇到不明白地方總要刨根問底。有一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夢吉老師,但老師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后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并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與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時候,老師被他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問題。后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非常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散文家!

  名人讀書故事15

  馬克思一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而精深。他雖然記憶力驚人,對讀過的書能記得異常深刻準確,但他讀書的時候總是要作筆記。為寫作《資本論》,馬克思研究了1500多種書籍,光筆記就寫了100多本。馬克思的筆記不少是自己制作的。

  通常的做法是將一疊白紙一折為二,然后居中間縫上一道線。在原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筆記記得密密麻麻,旁邊留出的空白處有用鉛筆、鋼筆作的粗細實線、虛線,“X”、“+”等各種記號。為了查閱方便,馬克思還對許多筆記編制了目錄和內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的時候不用翻找,隨手就能抽出來。同時馬克思還在書上直接作筆記。

  名人讀書故事16

  在西漢時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大學問家,他的名字叫做匡衡。匡衡從小就非常喜歡學習讀書,可無奈的是家里條件很差,根本買不起蠟燭,于是一到晚上天黑的時候他就沒有辦法繼續看書,沒有光實在是什么都看不見了,因此他經常為這個事情而發愁。有一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家里的墻壁上似乎有一些些亮光,于是他便起床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兒,原來是因為墻壁裂了一個很小的縫,鄰居家亮亮的燭火恰巧就從這個小縫中穿了過來。

  匡衡看完之后立馬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從家里面找來了一把鑿子,把墻壁裂縫的地方鑿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孔,這個時候立馬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從此以后,每到夜晚匡衡就借著這道燭光看書。

  名人讀書故事17

  在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了內室。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只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名人讀書故事18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一向反對死讀書,濫讀書。

  當時社會上有些人,學了一門知識趕學另一門知識,沒一刻停息,只花時間去學別人的思想,卻沒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知識是學了些,智力卻很少增長。

  盧梭對此很看不慣,就在他著的《愛彌爾》一書中說,這種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扔掉,空著手回去。”

  名人讀書故事19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鉆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對于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系,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名人讀書故事20

  魯迅十分講究讀書方法。他提倡博采眾家,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么,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資料。有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對于較難懂的必讀書,他的看法是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鉆透為止。他還提倡在泛覽的基礎上,選取自己喜愛的書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張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對看不懂的地方,他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到那個地方,那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魯迅十分重視運用剪報積累材料。曾說:無論什么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

【名人讀書故事】相關文章:

名人讀書故事09-26

名人讀書的故事精選02-12

名人的讀書的故事02-14

名人的讀書故事精選02-12

名人讀書的故事10-21

名人讀書故事07-23

讀書的名人故事11-24

名人讀書的故事08-13

名人故事牛頓讀書的故事12-11

名人故事:曾國藩讀書11-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免费国产免费色色国产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第一页 | 亚洲欧美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香蕉 |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 日本免费大黄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