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征文2500
【例文1】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作為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我們的傳統美德以德作為根本,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品德,樹立以道義為重的人生觀。
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承繼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首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后人做出了榜樣,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的愛國精神,然而在中國歷史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賣國求榮的夜大有人在,這就要求我們時刻要以祖國的利益為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還要求我們要立志奮發,一個人、一個國家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奮發圖強既要從大處著眼更要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
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熱愛祖國,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了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品德優良,尊老愛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擁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學習雷鋒精神,要牢記“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亙古不變的真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挽起友誼的雙手,向著未來,勇敢攀登;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勤奮學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好好復習,按時完成作業,要知道豐富的知識才是我們翱翔的翅膀;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孝敬父母,在家幫媽媽做家務,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遵守小學生守則,時時刻刻訣,。我是一名少先隊員,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體魄強健康活潑開朗,用充沛的經歷把建設祖國的重任扛在雙肩。
同學們,今天,我們是一棵幼苗,在學校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壯的成長。明天,我們將是根根棟梁,撐起祖國的大廈,讓它更加繁榮富強。讓我們攜起手,共同努力,爭當熱愛祖國,理想遠大的好少年。爭當勤奮學習,追求上進的好少年。爭當品德優良,團結友愛的好少年。爭當體魄強健,活潑開朗的好少年。
【例文2】
文明美德,伴隨我們成長,如影隨形。
一個民族的文明與美德,體現在這個民族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上。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時期是最美的;而在青少年時期,良好的道德品質又是最可貴的、深層次的美。這種內在的美,只有通過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才能表現出來。
著名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很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特別是在人年輕的時候。”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養成文明習慣、培養美德修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我們首先要從我做起,要個要求自己,天天堅持,時時提醒,日積月累。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轉化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情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品德的人,這會影響人一生的發展。
《札記》中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商湯刻在洗澡盆上用于自勉的箴言,意思是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太陽每天升起,開始嶄新的一天。文明傳承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文明美德將與我們同行。
復興中華
在世界所有民族、國家和文明之中,如同中華民族、中國和中華文明這樣將國家、民族和文明結合的如此緊密、渾然一體,形成醫一元的、同意的、龐大的實體,并保持了這么漫長的歷史延續性的現象,可以說是唯此一例。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我們青少年要以積極的態度,自覺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以實際行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
巨大的責任。偉大的時代,為我們帶來了特殊的壓力和機遇,也帶來了他書的眼界和胸懷。只要我們能燃燒起來青春和理想,釋放所有的光和熱,中華五千年的東方大字,必將被照得更加燦爛!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光榮與夢想,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相信,通過大家共同努力,使青少年從平常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傳承文明,踐行美德,他們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譜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華章。
傳承文明 踐行美德
傳承文明,踐行美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光榮與夢想,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我要從平常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讓自己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快樂成長。
中華文明是我們共同的驕傲,共同的財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跡”。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是中華文明的受益者、承載者、傳播者,有責任、有義務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使照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之光在當代中國熠熠生輝,發揚光大。
文明的歷程
人類文明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既包含人類體質的進化,也包含了人類心性、精神和思想情感的不斷豐富、充實、積淀。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科學技術是一種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今天,科學技術更加彰顯出推動社會發展的無與倫比的力量,成為國家綜合國力與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當然,科學技術也是一把鋒利無比的雙刃劍,科學技術為社會造福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
文明的多樣性是文類文明的重要特征。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在促進自身的豐富和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不斷提高。21世紀的今天,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應是各種文明的相處之道和共同追求。
文明的內涵
文明是相對于愚昧、野蠻而言的。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
文明隨著歷史進步的過程不斷趨同,表現著人類普遍的行為和成就。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財能獲得文明。
尊重生命是人類人文關懷的表現,敬畏制度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這是文明最基本的內涵。有了這兩個前提,人類社會才會有光明和溫暖,真善美才會與我們同行。
讓我們珍愛生命,履行社會職責,盡可能地奉獻愛,讓文明永葆青春,更加和諧。
文明的外延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范,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文明外延的第一要義,就是人作為一個社會人,公德意識不可丟。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準則,大而言之,它指的是人們在公共場所必須遵守約定俗成的文明規范,如保護環境、愛護公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小而言之,它指的是一個人在公共場所的文明行為,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孕讓座、公共場所不喧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