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嫗能解的成語故事
老嫗能解的成語故事1
【注音】lǎo yù néng jiě
【典故】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
【釋義】嫗:老年婦女。相傳唐朝詩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就念給老年婦女聽,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們能懂。形容詩文明白易懂。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通俗易懂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通俗易懂
【押韻詞】囊螢映雪、尺兵寸鐵、傲霜斗雪、冷面寒鐵、飛鴻印雪、囊螢照雪、斗霜傲雪、洪爐點雪、沉冤莫雪、一針見血、......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唐朝大詩人白居易28歲中進士當官,官越來越大,但因為得罪了權貴,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的詩作風格和語言深入淺出,平易通俗,讓人一看就懂。著名的《母別子》就是根據他家老保姆的見聞而寫的,最終是她能聽懂才定稿的
【成語舉例】居易急求人知,意陳于詞,遂令老嫗能解。 清·王闿運《湘綺樓論唐詩》
老嫗能解的成語故事2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詩作。他在《白氏集后記》中說,自己的詩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詩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詩人中,他詩作的數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
白居易字樂天,青年時代家境貧寒,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八歲那年中進士,又經過一次考試,當了一名小官。后來官當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權貴,被貶到江州當司馬,最后,他官至刑部尚書。白居易認為詩必須便于世人理解和記憶。所以,他總是使自己的作品風格和語言深入淺出,平易通俗,讓人們樂于接受。據說,他的新詩要讓老婦人也能理解。老婦人說理解了,他才定稿抄錄出去;老婦人說不理解,他就進行修改,直到老婦人說理解了方才罷休。
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講述了一個她親眼看到的一件事: 一天她上街,聽見有人在凄凄慘慘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 見一個衣著樸素的婦女抱著兩個孩子;身旁一輛馬車上,有位將軍 模佯的人緊鎖著濃眉。那將軍對家丁低聲說了幾句話后,家丁便從 婦女懷里強行奪走了孩子。那兩個孩子哭喊著媽媽,婦女肝腸寸斷 地叫喊著孩子的名字。隨著一聲鞭響,馬車帶著哭喊媽媽的兩個孩 子遠去,那婦女邊追邊喊,最后哭倒在車輪揚起的塵埃里。老保姆和幾個路上的人,趕緊上前攙扶起婦女。經過詢問才知道,馬車里是她當大將軍的'丈夫,新近因破敵有功,得到朝廷賞賜的二百萬錢,于是在洛陽新娶了一個妙齡歌女,而拋棄了自己的結發 妻子;剛才是奪走了她的兩個孩子。
白居易根據這一活生生的事實,寫成著名的詩篇《母別子》。寫完后,白居易對老保姆說:“這類詩,如果街市上的人聽不明白它的意思,那么寫了也沒有意思。我且讀給你聽聽。”說罷,他將詩緩緩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邊聽一邊點頭,竟然全聽懂了,白居易這才定稿。
老嫗能解的材料
【注音】lǎo yù néng jiě
【出處】宋·曾慥《類說》卷四十八引《墨客揮犀》:“白樂天每次作詩令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又易之。”
【解釋】嫗:老年婦女。相傳唐朝詩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就念給老年婦女聽,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們能懂。形容詩文明白易懂。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通俗易懂
【近義詞】通俗易懂
【反義詞】艱深晦澀
【年代】古代
【例句】他寫的詩不故作深奧,貼近生活,真正是~。
老嫗能解的點評
白居易從小家境貧寒,所以他更了解社會以及人民疾苦。他認為詩就應該是讓世人都容易理解和記憶的,在他的每一個作品中都有體現。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寫出好的東西,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的,必然也是來源于生活的。
【老嫗能解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6-07
成語故事精選09-01
成語故事精選10-11
經典的成語故事06-07
經典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12-17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
四字成語故事天羅地網成語故事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