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成語故事

時間:2025-01-11 10:44:57 思穎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做人的成語故事(精選15個)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那么,都有哪些經典成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做人的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做人的成語故事(精選15個)

  做人的成語故事 1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于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只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么大的`力氣,于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后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做人的成語故事 2

  囫圇吞棗

  有個人曾經對人們說:“吃一點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會傷脾的;棗呢,正好與之相反,雖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會對牙齒有害。”

  聽的.人中一個人聽了,想了想,說:“吃梨時,只嚼不咽,還會傷脾嗎?吃棗時,我不嚼,一口吞下去,這不就可以保護牙齒了嗎?”

  另一個年輕人聽他這么一說,就想開個玩笑:“你這不是囫圇吞下棗嗎?”周圍在場的人都笑了。

  讀后:我們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然后再認真去掌握它。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

  做人的成語故事 3

  狗猛酒酸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為了招來生意,他總是將店堂打掃得干干凈凈,將酒壺、酒壇、酒杯之類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門外還要高高掛起一面長長的酒幌子,上書“天下第一酒”幾個大字。遠遠看去,這里的確像個會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卻很少有人問津,常常因賣不出去而使整壇整壇的酒擱酸了,變質了,十分可惜。

  這個賣酒的宋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鄰右舍請教這好的酒竟然賣不出去的原因。鄰居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家養的狗太兇猛了的緣故。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有的人高高興興地提著酒壺準備到你家去買酒,可是還沒等走到店門口,你家的.狗就跳將出來狂吠不止,甚至還要撲上去撕咬人家。這樣一來,又有誰還敢到你家去買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著發酸變質啊。”您看,一匹惡狗看門,就能把一個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門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個國家讓壞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門,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顛倒,社會腐敗,百姓遭殃。

  做人的成語故事 4

  居安思危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來先磨刀。

  一只野狼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狐貍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么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貍奇怪地問道:"森林這么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么用勁磨牙呢?"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并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提示: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于手忙腳亂。"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再嘆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做人的成語故事 5

  開卷有益

  “開卷有益”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打開書本,總有益處。常用以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有得益。

  這個成語來源于《澠水燕談錄》,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為《太平總類》。對于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么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么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并不覺得勞神。”

  于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并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

  后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

  做人的成語故事 6

  季路一言

  《左傳·哀公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使子路,子路辭。季康子使冉有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對曰:魯有事于小邾,不敢問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濟其言,是義之也。由弗能。"楊伯峻注:"季路即子路,

  《論語.顏淵》謂子路無宿諾,足見季路之誠信素著,故射寧與子路相約,而不欲與魯盟誓。"后以"季路一言"指可以憑信的話。

  示例 此事君親見之,惟季路一言,無他言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李伯言》)

  做人的成語故事 7

  言而有信

  曾子,名參,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過曾參傳給嫡孫子思,再傳給孟軻,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參被儒家尊為“宗圣”。

  曾子殺豬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去。曾妻戲哄兒子說:“好乖乖,你別哭,你在家里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炒肉給你吃。”兒子聽說有肉吃,變更不隨母親去了。

  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來,只見曾參拿著繩子在捆豬,旁邊還放著一把雪亮的.尖刀,正準備殺豬呢!曾參的妻子一見慌了,趕快制止曾參說:“我剛才同孩子說著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殺豬呀!你看你怎么當真了?”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學會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訓。今天你要是這樣欺騙孩子,就等于教他說假話和欺騙別人。再說,今天你要這樣欺騙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后你再講什么話,他就不會相信了,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苦難了。你說這豬該不該殺呀?”

  曾妻聽了丈夫的一席話,后悔自己不該和孩子開那個玩笑,更不該欺騙孩子。既然答應殺豬給孩子吃肉,就說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動手殺豬,為孩子燒了一鍋香噴噴的豬肉。兒子一邊吃肉,一邊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兒子剛睡下又突然起來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曾子問他去干什么?孩子說,這是我從朋友那么借來的書簡,說好了,今天還得,再晚也要還人家,不能言而無信啊!曾子笑著把兒子送出了門。

  做人的成語故事 8

  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王派相國平原君去楚國謀求聯合抗秦。平原君在門客中選中了文武兼備的十九名隨員,離預定的二十名還差一員。平日并不受重視的門客毛遂經過自薦,被平原君批準隨行。

  起先,隨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譏笑他。但到了楚國,在相互交談的過程中,他們逐漸覺得毛遂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對他都很欽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談聯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隨行人員便都在臺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果。隨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慫恿毛遂上臺去說服楚王。

  毛遂憑著自己大無畏的英勇氣概,按住劍,順著臺階走上臺去,對平原君說:“趙國和楚國聯合起來抵御秦國,兩句話就能說明其利害關系,為什么從早上到中午,還沒談出個結果來?

  楚王問平原君說:“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說:“他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聽說毛遂只是個門客,怒氣沖沖地喊道:“你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說話,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著劍走上前去,對楚王說:“大王之所以敢當眾斥責我,是因為楚國人多勢眾。但現在大王離我不過十步,楚國再強大,大王也倚仗不著,因為我手中有劍,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而且我的`主人就在這里,我和主人說話,你憑什么斥責我呢?"

  楚王見毛遂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一時驚呆了,不知怎么辦。毛遂又繼續說:“楚國是個大國,地方五千里,雄師百萬,按理說應該稱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強大的楚國在秦國面前,竟然膽小如鼠,以前秦將白起只帶幾萬軍隊攻打楚國,一舉就攻下了你們的國都郢城,再戰燒毀了你們的祖墳。這種奇恥大辱,連我們趙國都為你們感到羞恥,可是大王竟然對此無動于衷!所以,楚、趙聯合抗秦,不僅僅是為了趙國,也是為了楚國!道理是如此簡單,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責我,不是太沒道理了嗎?”

  毛遂一席話,使楚王茅塞頓開,連連點頭說:“先生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傾全國之力與趙國聯合,共同抗秦!”

  于是,趙、楚兩國歃血為盟。楚趙結盟后,平原君帶著毛遂等回到趙都邯鄲。平原君感嘆地說:“我手下的門客多時逾千,少時也有百數,自以為識盡趙國的賢士。這次毛遂的事給了我很大的震動。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沒有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勝過百萬強兵,他一到楚國,只用了一席話,便使趙國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呂,他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做人的成語故事 9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后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后來,曹邱生又繼續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做人的成語故事 10

  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故事

  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做人的成語故事 11

  曾參殺豬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愿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里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后,曾參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里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么當真呢。”

  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做人的成語故事 12

  夜讀春秋

  徐州兵敗后,關公與曹操約法三章,暫居曹營。

  曹操敬重關公,為了籠絡他,賜給他珍貴物品,關羽卻拒之不受;幾日一宴請,關羽從不亂吃喝;給關羽大宅,關公卻將內宅分給老兵,自己住外間;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卻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無法,安排劉備的兩個夫人和關公同居一屋室。關公仍不動色,秉燭獨坐在門外,專心致志讀《春秋》,通霄達旦,毫無倦色。曹操想通過美色來詆毀關公,從而達到要挾逼其就范目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的信條在關公身上失去了靈驗。

  關公夜讀春秋,通霄達旦給出三個信息:一是關公面對美色坐懷不亂,二是通霄甘做兩個嫂嫂守護衛士,三是《春秋》儒學道義對關公定力的影響。反映出的實質就是:不僅僅是關公對皇兄的忠義的承諾,更反映出關公誠實守信的品質本性,這一天性經《春秋》儒學道義的熏染,升華成華夏民族最寶貴的`忠義誠信的道德典范。千古流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做人的成語故事 13

  季札贈劍

  吳國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徐君非常喜歡季札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所以需要帶著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后,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后來,當季札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干什么?”季札說:“我早在心中答應將這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

  做人的.成語故事 14

  破鏡重圓

  南朝陳國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于是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日后重見時的.憑證,并約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探聽對方的消息。

  陳國亡后,樂昌公主為楊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賣鏡,年復一年,終在某年見到一人叫賣破鏡,與所藏半鏡相合,于是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樂昌公主見到此詩,悲泣不食。楊素知道此事后,便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

  做人的成語故事 15

  出爾反爾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了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后,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最后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孟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接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們根據這句話引申出了"出爾反爾"這個成語。

【做人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做人的態度03-20

做人與追求02-20

誠信做人作文02-17

讀書與做人作文05-10

做人做事的諺語01-24

文明做人作文02-26

做人與處世的名言02-09

做人要誠信05-01

做人的態度(薦)05-04

經典成語故事02-1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 | 亚洲第一情网站久久网 |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玩弄丰满少妇视频 | 日本午夜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