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語故事:紀昌學射
《紀昌學射》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好學的紀昌在名師飛衛的指導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射箭高手。通過這則寓言表達了在良師的引導下,要刻苦學習,有恒心,有毅力,終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成語故事:紀昌學射
甘蠅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獸獸倒,射鳥鳥落。飛衛是甘蠅的學生,由于勤學苦練,他的箭術超過了老師。有個人名叫紀昌,慕名來拜飛衛為師。
飛衛對他說:“你先要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眨眼睛。有了這樣的本領,才能談得上學射箭!奔o昌回到家里,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兩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動的機件。兩年以后,即便拿著針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紀昌高興地向飛衛報告了這個成績。飛衛說:“光有這點本領還不行,還要練出一副好眼力。極小的東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東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這樣的本領,才能學習射箭!
紀昌回到家里,就捉了一只虱子,用極細的牛尾巴毛拴住,掛在窗口。他天天朝著窗口目不轉睛地盯著它瞧。十多天過去了,那只因干癟而顯得更加細小的虱子,在紀昌的眼睛里卻慢慢地大了起來;練了三年以后,這只虱子在他眼睛里竟有車輪那么大。他再看看稍大一點的東西,簡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紀昌就拉弓搭箭,朝著虱子射去,竟然射中了,而細如發絲的牛尾巴毛卻沒有碰斷。紀昌高興極了,向飛衛報告了這個新的成績。飛衛連連點頭,笑著說:“功夫不負苦心人,你學成功啦!”
讀后:學習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無味。
學習要把基礎打好,不要整天把時間用在學習的形式上,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部分難題上。真正的學問不是靠難題和形式主義能得到的。
歷史典故
飛衛收下紀昌作徒弟后,對紀昌學習射箭可真叫嚴啦!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對紀昌說:“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奔o昌表示: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愿聽老師指教。于是,飛衛很嚴肅地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著飛衛老師對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飛衛表示過的決心。要想學到真功夫,成為一名箭無虛發的神箭手,就要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這樣堅持練了三年,從不間斷;即使錐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邊,他的雙眼也一眨不眨。紀昌于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那里去了。飛衛聽完紀昌的匯報后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哩。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一樣。你還要繼續練,練到了那個時候,你再來告訴我!
紀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選一根最細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個小虱子,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窗口上,兩眼注視著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漸漸地變大了。紀昌仍然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他繼續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三年過去了,眼中看著那個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漸漸地變大了,大得仿佛像車輪一樣大小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于是,紀昌馬上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仿佛車輪大小的虱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虱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虱子的牦牛毛卻沒有被射斷。這時,紀昌才深深體會到要學到真實本領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這一成績告訴飛衛。
飛衛聽了很為紀昌高興,甚至高興得跳了起來,并還用手拍著胸脯,走過去向紀昌表示祝賀說:“你成功了。對射箭的奧妙,你已經掌握了啊!”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持之以恒。只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精通。
背景介紹
仲尼篇公孫龍談過比箭箭相及更高妙的射技:逢蒙的弟子鴻超能做到矢射妻眸而矢在目前落地。逢蒙,《孟子·離婁下》云“逢蒙學射于羿”,是傳說中的夏代神射手。湯問篇云:甘蠅的弟子飛衛、紀昌練視力,視小如大,以牛毛懸虱子于窗前,三年后把虱子看得像車輪般大;此后兩人互射,能令“中路端鋒相觸而墮于地”:這種水平與箭箭隨飛大約是同一層次。甘蠅,《呂氏春秋·有始覽》提及過,當實有其人;飛衛、紀昌的故事是有依據的。而且《列子》的后羿射日、射落九個太陽的故事表現了極端夸張的弋射神技。這三個故事也比箭箭相拄說法更神奇。
東晉張湛的《列子注》,在注“后鏃中前括”時云王夷甫、庾子嵩論之,注“矢注眸子”時云劉道真、樂廣論之。所說四人皆西晉玄學名人,王夷甫即王衍(256~311),清談領袖;劉道真、樂廣的活動時期約在280~304年。玄談家愛好名辯和先秦最大名家公孫龍的辯題;此兩題皆不見于公孫龍遺文,他們當是讀過《列子》的。張湛所說應該見于當時的文獻,這類文獻是后來的《世說新語》的主要來源。
中華先秦時代,射技應該高度發達,容易出現高妙射手。弓箭產生于原始狩獵時代,長期的經驗會積累豐富的射技;而且,比較當時的地球諸國,夏商周朝是大國,弋射活動卷入的人口眾多,會推進射技的發展。此外,春秋戰國,兼并不斷,戰亂狂勃,弋射活動的廣泛性高于其它時代。因此,東周時期容易出現高妙射手及把史上的高妙射手神話化!睹献印诽峒棒嗪头昝,《呂氏春秋》提及甘蠅,都說明弓箭時代的中土有過一些高妙射手,有傳說和崇尊他們的傳統,他們在民間應該是被神化的。
而且先秦中土的射技已經發達到產生專業著作的程度。《晉書·束皙傳》云:太康二年出土的先秦竹書有“《繳書》二篇,論弋射法”。弋射的技術空間不大,一般情況下難以成書,弋射專著在人類上古時期可謂罕見;射技專著的基礎只能是射技高度發達、高度細致化。先秦的一些技術如勾踐劍的造作技術為后世所不及,漢代以來無弋射專著,可見先秦中土的射技具有高度專業化的水平。
啟示
閱讀這個故事后,我們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到它與快速閱讀相通的若干道理,并在受到啟發和思考中領悟速讀的真諦:
1、基本功最重要
首先故事告訴我們學習速讀要練什么?射箭和速讀都是要訓練人眼睛的視力,讓自己的眼睛真正練到“目不轉睛”和“全神貫注”的地步。其實“目不轉睛”和“全神貫注”這兩個成語既是射箭對視力的要求,同時也是速讀訓練對眼睛的要求。學習射箭必須先要訓練眼力,同樣學習速讀當然也先要練習眼力,這是因為人的眼力(視力)的好壞是射箭和速讀的共同基礎條件,沒有基礎的條件,你要想學習以眼睛為條件的技能都是不可能的。如眼睛的視力基礎打牢了,真正做到“目不轉睛”和“全神貫注”狀況時,你無論是學習訓練射箭或速讀,其質量與效果也就有保證了。因此任何學員在開始練習速讀時首先要明確最重要的是練習與視力相關的“視點”和“視幅”科目,把自己閱讀時的“視點”和“視幅”練到“那牛毛上的小虱子在他眼里就大得像車輪一般的時候,他再用眼睛看別的東西,面前就像出現了一座小山一樣。”
2、循序漸進的提高
其次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任何技能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甚至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紀昌為學射箭,為練眼力不間斷地堅持了兩年時間不眨眼睛看著妻子在織布機上織著布;隨后為了進一步提高眼力又用一根牛尾巴上的毛拴上一個虱子,掛在窗戶上,每天朝南目不轉睛地望著練著,當練過了3年之后,那牛毛上的小虱子在他眼里就大得像車輪一般了;最后才開始練習射箭成了百發百中的神箭手。事實上學習任何技能無不是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速讀同樣如此。我們只有先把自己的視力練習到“目不轉睛”和“全神貫注”水平時,才能夠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閱讀速讀和記憶能力。
3、堅持,堅持,再堅持
其三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任何東西人自身好的毅力和意志品質最重要,這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紀昌為訓練自己超人的視力,前后五年時間都在訓練眼力,多么枯燥乏味的訓練和多么漫長的時間呀,但他都堅持下來了,最終取得了成功。學習速讀和其他項目一樣也是如此,許多時候并不是人們不能掌握訓練的技巧和方法,而最難在對這些技巧和方法的熟練運用,實現它往往需要的是日復一日的訓練,年復一年的堅持才行。不少人最終沒有達到目標或獲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他們走了一半路,就停止了,沒有堅持下去。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練就高超的技藝,必須下一番苦功夫,從打基礎開始。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這個道理。紀昌的百發百中就是苦練得來的,只要苦練,什么奇跡般的技藝都能創造出來。古今中外的速讀記憶高手無不如此。如《莊子·徐無鬼》里記載的運斤成風的石匠也是苦練得來的,據說一個人的鼻子尖上落了一層薄薄的石灰泥,他能夠猛烈地掄起斧子把它削掉;斧子動如風,鼻尖上的泥削凈而鼻子卻一點不傷。這真是奇跡般的技巧,這種技巧就是從苦練中得來的。藝術上的創造也是一樣,只要能像紀昌那樣專心致志、堅持不懈去下一番苦功夫,就一定能取得較大的成績。
對學習射箭如此,不管練習什么同樣如此!
【成語故事:紀昌學射】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紀昌學射01-27
紀昌學射續寫12-20
紀昌學射作文400字04-24
紀昌學箭的歷史典故12-14
《紀昌學射》讀后感800字作文05-18
囊血射天的成語故事01-21
逢蒙學射的作文600字06-10
“學霸公主”紀冰兒-600字02-02
三年紀作文:爸爸學車05-27
一定要學的成語故事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