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賣劍買牛的成語故事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成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賣劍買牛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漢字書寫】:
賣劍買牛
【漢語注音】:
mài jiàn mǎi niú
【成語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循吏傳.龔遂》:“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果實蔆芡。勞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成語語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指停止戰爭;也作“賣刀買犢”。
【賣劍買牛的意思】:
賣掉刀劍,買回耕牛。原指戰爭結束放下武器,從事耕種農業生產。后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賣劍買牛的近義詞】:
解甲歸田、馬放南山、偃武修文、賣刀買牛、刀槍入庫;
【賣劍買牛的反義詞】:
南征北戰、投筆從戎、東征西討;
【賣劍買牛的故事】
西漢時期,昌邑王劉賀手下有個郎中令名叫龔遂,敢于開誠布公地對上司提出批評。到了漢宣帝劉詢時期,渤海附近農民起義。宣帝劉詢決定派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去做渤海太守。經丞相、御史的推舉選中了龔遂,當時龔遂已經七十多歲。龔遂上任以后,裁減各縣查捕強盜的人員。他大力宣傳,凡是拿起鐮刀、鋤頭從事農業生產的,都當作好老百姓看待,對私自保存或使用武器的人,則按照強盜論處。他又開倉借糧,獎勵農桑,救濟饑民。原來持有刀劍的百姓,紛紛賣掉寶劍購買耕牛,參加農業生產。沒過多久,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老百姓都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賣劍買牛例句】
宋.陸游《曉出遇獵徒有作》詩:“出門萬瓦粲晨霜,忽憶行軍起裹創。賣劍買牛身已老,搴旗斬將夢猶狂。”
宋.劉過《村墅》詩:“遭時喪亂未得志,長策短藁無由伸。不如賣劍買牛去,也學此翁村里往。”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八十四回:“渤海民風,向來奢侈,專務末技,不勤田作,遂以儉約率民,勸課農桑,教導樹畜,民間或帶持刀劍,悉令賣劍買牛,賣刀買犢。”
【賣劍買牛造句】
當前社會如火如荼地發展著,那些愛走偏門的社會青年紛紛賣劍買牛開始牛刀小試地嘗試創業。
典源
《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列傳·龔遂傳〉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饑,盜賊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選能治者,丞相御史舉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時遂年七十余,召見,形貌短小,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輕焉,謂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對曰:「海瀕遐遠,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上聞遂對,甚說,答曰:「選用賢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聞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唯緩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從事。」上許焉,加賜黃金,贈遣乘傳。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至,發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單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渤海又多劫略相隨,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鉤鋤。盜賊于是悉平,民安土樂業。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焉。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困實菱芡。勞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賣劍買牛”的解釋
同“賣劍買牛”。元 朱庭玉《青杏子.歸隱》套曲:“歸來好向森泉下,買牛賣劍,求田問舍,學圃耘瓜。”
見“賣劍買牛,賣刀買犢”。元·朱庭玉《青杏子·歸隱》:“歸來好問林泉下,~,求田問舍,學圃耘瓜。”
賣劍買牛的出處是什么
(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
【賣劍買牛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
成語故事12-17
經典成語故事02-16
成語故事02-04
經典成語故事12-22
成語故事精選01-28
成語故事精選01-27
四字成語故事天羅地網成語故事02-28
耳紅面赤的成語故事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