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時間:2023-02-04 09:37:55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篇1

  【注音】shì jiā chéng pǐ

成語故事

  【出處】東邕性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嘗詣孟靈休。靈休先患炙瘡,瘡痂落在床,邕取食之,靈休大驚。 語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十

  【解釋】比喻人有怪異的不良嗜好癖。

  【用法】作賓語、定語;形容怪癖的嗜好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嗜痂之癖

  【押韻詞】壯心不已、挹茲注彼、又驚又喜、鴻翔鸞起、公門桃李、鶯遷之喜、跬步千里、街坊鄰里、風馳草靡、所剩無幾。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東莞人劉邕有吃人身上的`瘡疤痂的愛好,他覺得吃起來像吃鰒魚一樣的味道。有一次他去拜訪孟靈休。孟靈休先患炙瘡,瘡痂落在床,劉邕拿來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嚇得孟靈休立即勸阻他不要這樣。

  【成語示例】例如喜歡墨家,便連墨家崇拜鬼神都要替它辯解,或說出一番民主的意義出來,那未免近于嗜痂成癖了。 郭沫若《新陳代謝》

  成語故事 篇2

  【拼音】qū yán fù shì

  【典故】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宋史·李垂傳》

  【釋義】趨:奔走;炎:熱,比喻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曲意逢迎、如蟻附膻

  【相反詞】剛正不阿

  【押韻詞】垂裳而治、未竟之志、拔趙幟易漢幟、孤注一擲、耳紅面赤、龍拿虎擲、福無雙至、急中生智、出頭有日、錯落有致、......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宋真宗時館閣校理李垂上書治理黃河水災,特著書《導河形勝圖》,由于宰相丁謂的阻攔沒有得到實施,好心人勸他去拜訪丁謂,李垂不但不去巴結,反而抨擊他,被貶出京。后來回京,李伯康勸他去拜見新宰相,他說他不會去趨炎附勢的

  【成語示例】所有朋誼及那些趨炎附勢的,男男女女,都擁擠望周府來。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十五回

  【其它使用】

  ◎ 但同時深深感覺到我的四周都是一些趨炎附勢,欺壓工人的資本家的走狗,非常討厭,我因言語與地位的關系,既不能與工人接近(即接近,一時也無從啟迪他們,因為他們還被壓在一班如虎如狼的包工的工頭之下,絲毫沒有反抗的勇氣,與覺悟的`表現,)而讀書譯書又陷在獨學無友,孤陋寡聞的狀況中,至于為儲款出洋計,到處都可就是,正不必死守山中,于是決定離開此處。

  ◎ 其中,既有屬于敵我對抗性矛盾的"代表性人物",也有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趨炎附勢者",當然也有"推一推"就過去、"拉一拉"就過來的"幫兇"、"走狗"或"奴才",更有一些說了不少糊涂話做了不少糊涂事的"糊涂人""糊涂官"。

  成語故事 篇3

  1、八仙過海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后各顯神通過海。于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成語“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又叫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一諾千金

  西漢初年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特別講信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無論有多么困難,他一定要想方設法辦到。當時還流傳著一句諺語:“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得到一百兩黃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個承諾)”。

  后來,劉邦打敗項羽當上了皇帝,開始搜捕項羽的部下。季布曾經是項羽的得力干將。所以劉邦下令,只要誰能將季布送到官府,就賞賜他一千兩黃金。但是,季布重信義,深得人心。人們寧愿冒著被誅滅三族的危險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為賞賜的一千兩黃金而出賣他。

  有個姓周的人得到了這個消息,秘密地將季布送到魯地一戶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賞季布對朋友的信義,盡力將季布保護起來。不僅如此,他還專程到洛陽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請他解救季布。

  夏侯嬰從小與劉邦很親近,后來為劉邦建立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很欣賞季布的`信義,在劉邦面前為季布說情,終于使劉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劉邦還任命他做了河東太守。

  感悟

  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失足,你可以恢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重義之人堅守諾言,答應別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辦到。“言而有信,一諾千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的基石。

  成語故事 篇4

  【拼音】chún gēng lú kuài

  【典故】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 《晉書·張翰傳》

  【釋義】莼:莼菜;膾:切得很細的`肉。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思鄉辭官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莼鱸之思

  【押韻詞】男歡女愛、功者難成而易敗、磕頭禮拜、山頹木壞、你敬我愛、車填馬隘、事出意外、竭誠以待、漏虀搭菜、淹薺燎菜、......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西晉時期,吳縣人張翰才思敏捷,他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經常與朋友外出喝酒聊天,吃莼菜羹與紅膾鱸魚。他曾到洛陽大司馬府做官,見官場黑暗,不由得想起家鄉的莼羹鱸膾,就毅然辭官,悄悄地回到故鄉

  【成語示例】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莼羹鱸膾哉! 宋·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詞

  成語故事 篇5

  西漢時,有一位叫韓安國的人,他本來是梁王劉武的中大夫,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曾立過功。后來因為觸犯國法,被革去職務,就賦閑在家,過著栽花養鳥不問世事的隱士生活。

  直到漢武帝做了皇帝。任用田蚡作太尉,他就去賄賂田蚡,請他保舉自己。漢武帝知道韓安國很有才能,便派他擔任北地都尉的職務,不久又升遷為大司農。后來。由于韓安國平定戰亂有功,漢武帝又讓他作了御史大夫。

  這時,漢朝和匈奴的關系時而交戰,時而議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來議和,武帝一時之間也難以決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來討論這件事。

  大臣中有個叫王恢的,過去曾在邊疆做過幾年官,對于匈奴的情況相當了解,他認為憑漢朝的軍事實力,一定能掃平匈奴,因此他反對和匈奴議和;而且建議漢武帝立即采取行動,發兵到邊疆去征伐匈奴。

  在場的`官員聽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韓安國站出來大聲反對說:“現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壯大,而且又神出鬼沒,流竄不定。如果我們要出兵千里去圍剿他,那不但很難成功,而且會給匈奴以逸待勞、得以致勝的機會。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飛行到最后沒有力量的時候,連最薄的綢緞也無法穿破;狂風的尾巴,連很輕的羽毛也無法吹動一樣。我們現在如果發兵征伐匈奴,實在是不智之舉。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們締約談和。” 大家都覺得他的見解很有道理,漢武帝便采納了韓安國的意見同意和匈奴議和,于是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就此冰消瓦解。

  成語故事 篇6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么寫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見事物別人怎么做的,他也學著怎么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后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L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并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么也撈不到那把劍,于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這一個可憐的楚國人就這樣被人們談論到今天。這是他的幸運呢,還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這一個故事的我們是幸運的。

  成語故事 篇7

  百發百中

  在楚國的`一個練武場上,許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個射箭能手養由基,連續幾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說:“射中靶心,還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那還差不多。”養由基站穩腳步,張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釋]發: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擊技術非常高明。

  成語故事 篇8

  柳營試馬

  西漢時期,由于諸侯權勢強大,中央政權不能有用把持諸侯,晁錯的削藩政策正式引發“七王之亂”,漢景帝命周亞夫發兵救梁。周亞夫柳營試馬,切斷叛軍后路,斷絕其糧草供給,使叛軍不戰自潰,周亞夫發兵乘勝追擊。

  成語故事 篇9

  【注音】jiàn gēng jiàn qiáng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部落首領堯去世后,禪位給舜,舜很仰慕堯的.豐功偉績及德行操守,處處想以他為榜樣。他非常思念堯,在三年內,一坐下就看見堯的影子出現在墻上,一吃飯就看見堯的影子出現在他的肉湯中。

  【典故】相傳堯去世后,舜仰慕三年,坐則見堯之幻影于墻,食則見堯之幻影于羹。見《后漢書·李固傳》。

  【解釋】后用以指對圣賢的思慕。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念念不忘先賢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見墻見羹

  【押韻詞】酒甕飯囊、有眼如盲、勝負兵家之常、蟬腹龜腸、躲躲藏藏、喪心病狂、調理陰陽、變幻無常、保納舍藏、氣宇軒昂、......

  【成語舉例】既改舊觀,亦資攻苦,見羹見墻,趨繩步矩。

  清·戴名世《樊川書院碑記》

  成語故事 篇10

  【注音】duǎn gěng jí shēn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顏淵從魯國到齊國去,準備與齊國的國君談治理國家的大道理。孔子不放心,子貢問何故,孔子說:“我想起管子的一句話‘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對待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顏淵難以做到。”

  【出處】故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圣人之言。

  戰國·趙·荀況《荀子·榮辱》

  【解釋】綆:汲水用的繩子;汲:從井里打水。吊桶的`繩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難以擔任艱巨的任務。

  【用法】作賓語、定語;比喻能力難以擔任艱巨的任務

  【近義詞】綆短汲深

  【示例】顧才不稱物,短綆汲深。

  唐·嚴挺之《大智禪師碑銘》

  相關資料:

  典源

  戰國·趙·荀況《荀子·榮辱》

  故曰: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圣人之言。

  《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至樂〉

  顏淵東之齊,孔子有憂色。子貢下席而問曰:"小子敢問,回東之齊,夫子有憂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問!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也,夫不可損益。吾恐回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彼將內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則惑,人惑則死。"

  唐·成玄英疏:「綆,汲索也。夫容小之器,不可以藏大物;短促之繩,不可以引深井。」

  譯文

  《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至樂〉

  顏淵向東到齊國去,孔子十分憂慮。子貢離開座席上前問道:"學生冒昧地請問,顏淵往東去齊國,先生面呈憂色,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你的提問實在是好啊!當年管仲有句話,我認為說得很好:'布袋小的不可能包容大東西,水桶上的繩索短了不可能汲取深井里的水。'如此說來,就應當看作是稟受天命而形成形體,形體雖異卻各有適宜的用處,全都是不可以隨意添減改變的。我擔憂顏淵跟齊侯談論堯、舜、黃帝治理國家的主張,而且還進一步地推重燧人氏、神農氏的言論。齊侯必將要求自己而苦苦思索,卻仍不能理解,不理解必定就會產生疑惑,一旦產生疑惑便會遷怒對方而殺害他。

  成語故事 篇11

  孺子可教:張良幾次幫老人到橋下撿起鞋子,卻又幾次被老人扔回到橋下。后來他將鞋子恭恭敬敬地套在老人腳上,老人這才將《太公兵法》傳授給他,張良后來就成了漢代名臣。

  “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即便一輩子擁有《太公兵法》也注定一事無成,就像這位老人!”同學們說。

  過門不入:大禹在治水時,13年中曾3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一次孩子還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剛學會喊“爸爸”;還有一次孩子已長大,要留下父親。而大禹一次也沒進入自己的家門,后來治水終于成功了!

  “可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說法是錯的!”同學們說。

  磨杵成針: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他見一位老婆婆拿著一根鐵杵在石頭上磨針。李白終于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成了大詩人。

  “老師,以后請別告訴我‘死讀書’是錯的.!”學生們說。

  愚公移山: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他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被搬走!”

  “我終于相信一心圖方便的人要承受更大的麻煩!”同學們說。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位姓金的人小時候不用心學習,長大后只好流落街頭,老了以后才感到了悲傷,但那時候后悔已經來不及了!

  “難怪為學生減負的呼吁久久得不到落實!”同學們說。

  孔融讓梨:孔融的爸爸買來幾個梨,孔融第一個動手挑了一個最小的,并且告訴父親說:“我比哥哥小,大的留給哥哥吃。”他又說:“我比弟弟大,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孔融將來一定沒有什么朋友!讓梨是小事,但搶奪他人表現美德的機會卻是大事。假如讓哥哥和弟弟先拿,誰能保證他們就不會選最小的梨?”同學們說。

  成語故事 篇12

  1、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

  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于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準能讓你贏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

  田忌毫無信心地說:“那還不是照樣得輸!”

  孫臏胸有成竹地說:“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面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說:“怎么,莫非你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

  齊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

  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

  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

  還是同樣的馬匹,由于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2、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社會局面混亂不堪,各國都想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把眼光都投向了戰爭。戰爭得來的勝利最直截了當,比軟實力來得更快更穩,而且光明正大,不用拐彎抹角。

  戰爭勝利后,百姓的房產也許就從一處變為兩處,每年一萬錢的收入也許就變成了三萬錢,今天養一口人還成問題,興許明年生個二胎都不愁了。從發展中國家變為發達國家簡直是小菜一碟,小康家庭的生活指日可待啊!

  戰國七雄中,魏國勢力強大,如意算盤打得最響,于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小目標,在公元前354年,魏王就派自己的得力助手“龐涓”為將,指揮大軍包抄趙國都城——邯鄲。誰成想,平時看趙國弱不禁風,倒是挺能負隅頑抗的,戰守一年有余,趙國依然沒投降,而魏國已經疲憊不堪。

  趙國請第三方齊國支援,并許諾解圍后將中山相贈,齊王聽后頗為心動,于是馬上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雖說這到嘴的鴨子不能讓它飛了,但萬事開頭難,從哪里開始著手呢?先得敲定軍事大方向。田忌是主帥,必得先定方針,他打算正面救援,直驅邯鄲。然而,孫臏上前說道:“當下,想要趟這趟渾水,必須想方設法讓魏國主動離開趙國,我有一計能拆開這兩個冤家。魏國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實力大減,我們直接攻打魏國國都大梁,給他們來個措手不及,可成?”孫臏這話,一言驚醒夢中人,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在這個歷史故事中,注定是個配角,得知消息,他未能穩住陣腳,反而心急如焚,如無頭蒼蠅一般失了分寸。萬般無奈之下,龐涓只能命幾萬大軍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師自救才是當務之急。沒有國,哪有家啊!當初的小康家庭看來還是別想了!

  男主孫臏早已料到魏國的下一步棋,怎可如此輕易地放魏軍回師?他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桂陵設下埋伏,當龐涓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打得魏軍丟盔棄甲,幾乎全軍覆沒。趙國之圍解了,齊國如愿以償地坐收了漁翁之利,男主角孫臏在眾多的鮮花與掌聲中,成了耀眼的明星。

  歷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親耳聽孫臏獻計說法的只有田忌一人,但這并不妨礙孫臏成為聞名天下的軍事奇才。后來,軍事家們都以孫臏為偶像,還把“圍魏救趙”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

  3、增兵減灶

  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將龐涓聽到消息,放下韓國趕回,但齊軍已經越過齊境而西進。孫臏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隊伍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于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后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馬,于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然后命齊軍善射者持上萬張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于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鉆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失去隊形。龐涓自知無計可施,魏軍已徹底失敗,只好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4、因勢利導

  戰國時期,魏惠王看到商鞅把秦國變強大了起來,于是也學秦孝公的樣,想找一個像商鞅那樣的人才。那時候,孫臏和龐涓是同學,拜軍事奇才鬼谷子為師,一起學習兵法。當聽到魏國國君以優厚待遇招求天下賢才到魏國做將相時,龐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學藝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謀求富貴。

  龐涓的確有本領,不久便把魏國周圍的諸侯小國一一征服。宋、魯、衛、鄭的國君也紛紛來到魏朝賀,表示歸屬。不僅如此,龐涓還領兵打敗了當時很強大的齊國隊伍,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聲威與地位,龐涓開始自以為是、洋洋得意了。

  后來,魏惠王也聽到孫臏的名聲,有一次跟龐涓說起孫臏。龐涓派人把孫臏請來,跟他一起在魏國共事。可不久,龐涓就在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十分惱怒,把孫臏辦了罪,在孫臏的臉上刺了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

  幸好齊國有一個使臣到魏國訪問,偷偷地把孫臏救了出來,帶回齊國。到齊國后,孫臏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很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他為軍師。

  有一次,魏國派龐涓與趙國一起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帶著隊伍前去幫助韓國。

  孫臏對田忌說:“現在魏國把精銳的兵力都拿去攻韓國,國內大多是些老弱殘兵,十分空虛。咱們不如去攻魏國大梁。龐涓聽到了,一定要放棄邯鄲,往回跑。我們在半道上等著,迎頭痛擊他一頓,準能把他打敗。”

  果然,龐涓得到本國的告急文書,只好退兵趕回去,齊國的兵馬已經進魏國了。孫臏見龐涓被引誘回來,就對田忌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大意是魏國隊伍強悍,看不起齊國,總以為咱們的隊伍膽子小。善于指揮作戰的人就要順著這一趨勢往有利的方面來引導。于是,孫臏建議現以假裝敗退,采用逐日減灶的計策,好讓敵人產生誤解。田忌命令齊軍修灶做飯,第一天修十萬個灶,第二大修五萬個灶,第三天減少到三萬個灶。

  魏國發動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領,抵抗齊軍。這時候,齊軍已經退了。龐涓察看一下齊軍扎過營的地方,發現齊軍的營盤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數了數做飯的爐灶,足夠十萬人吃飯用的。龐涓嚇得說不出話來。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國隊伍第二回扎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灶,只有能夠供五萬人用的了。第三天,他們追到齊國隊伍第三回扎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只剩了兩萬人用的了。龐涓這才放了心,笑著說:“我早知道齊軍都是膽小鬼。十萬大軍到了魏國,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軍沒日沒夜地按著齊國隊伍走過的路線追上去。

  孫臏估計追兵夜晚可以趕到地勢險要的馬陵,就選定一棵大樹,刮去樹皮,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下!”幾個大字,并且讓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樹周圍的亂草叢中,約定見到火光時,一齊放箭。果然,龐涓在夜里趕到了馬陵。當他派人點著火把辨認樹上的字跡時,無數飛箭一起朝火光射來。頓時,魏軍大亂。龐涓這時才知中了圈套,走投無路,只好自殺了。

  這就是歷史上“孫龐斗智”的故事。成語“因勢利導”就是由孫臏所說的“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簡化來的。“因”是順著、按照;“勢”是趨勢;“導”是引導。整個成語的意思是要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和規律來很好地加以引導。

  成語故事 篇13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育”這則成語的膏肓是古以膏為心尖脂肪,肓為心臟與隔膜之間,膏肓之間是藥力不到之處。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至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后,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成語故事 篇14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謂南其轅而北其轍也。

  【注釋】:

  聞:聽說。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衣焦:衣裳皺縮不平。

  申:伸展,舒展。后作伸。

  大行(háng):(1)大,通太,大行:太行山。(2)大:寬大。行:道路。大行:寬闊的道路。

  方:正在。

  北:面向北方。

  持其駕:駕著他的車。

  之:動詞,到……去。

  楚:楚國,在魏國的南面。

  將:又。

  奚:為何。

  用:費用,錢財。

  御:駕馭車馬。

  者:…的人。

  御者善:車夫駕車的技術高超。

  此數者:這幾個條件。

  恃:依靠,依仗。

  廣:使動用法,使……廣大,擴展。

  猶:猶如,好像。

  【成語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要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么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8-25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8-25

經典成語故事08-25

成語故事12-17

經典成語故事12-22

經典的成語故事08-25

成語故事精選10-11

成語故事精選09-01

四字成語故事天羅地網成語故事02-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性一级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午夜视频影院 | 日韩欧美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 亚洲第一情网站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