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通用1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成語?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9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講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加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3、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
投影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6、成語故事三則)
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這里的“則”是什么意思?(量詞,當“篇”講)
二、初讀指導
1、布置課內預習。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請大家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宇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l)出示生字詞。
楚國、戳穿、演奏、腮幫、俸祿、濫竽充數、南郭先生
(2)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翹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3)啟發學生質疑: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夸口:說大話。
戳穿:刺穿。(用實物進行演示)
腮幫:腮。(讓學生指指自己的腮幫,再鼓鼓腮幫)
俸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指導書寫
“楚”上下結構,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書寫時注意左寬右窄。第一、四筆都是“橫折”,不是“橫折鉤”。
“濫”左右結構,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
“奏”上下結構,下面是“”,最后一筆是“點”。
“俸”左窄右寬。右邊注意與“奏”進行比較。
“祿”左邊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寫成“水”。
四、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抄寫生字詞語(習字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精讀課文,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教學重點:
抓住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幫助學生理解成語的比喻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生字詞
1、填字成詞。
自相( )盾畫龍點( ) ( ) ( )充數張口( )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請學生朗讀“夸口”的語氣。要求讀得語氣很夸張,把那種當眾吆喝、自賣自夸的語氣形象地讀出來。
3、結合插圖,以替換詞語和句子的方式來理解、感悟“張口結舌”。將原句改成“那個楚國人------------------,回答不上來了”請學生填空。有進行一段話的描寫的,如“那個楚國人急得滿頭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來。”也有學生是以替換詞語的方式來進行的,他們會分別將“目瞪口呆”、“慌慌張張”、“啞口無言”、“吞吞吐吐”等詞語放進原句來理解!這樣,那個楚國人狼狽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現出來了!“自相矛盾”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
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讀《濫竿充數》
1、請同學們查,看看“濫”、“竽”、“充”、“數”這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濫”就是不加選擇,“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充”指冒充,“數”就是數目)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竿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給他聽。”
出示三個句子: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起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起吹給他聽。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給他聽。
①比較這三個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②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③這句話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南郭先生裝模作樣的.語氣)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起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l)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子的?(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韻)所以人們覺得怎樣?(人們覺得奇怪、可惜)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應游客的一再要求)
(3)“點睛”的結果怎樣?(點睛后天氣突變,龍騰空飛去)此刻人們的態度又怎樣?(驚嘆不已)
(4)讀這則故事時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人們由奇怪到懷疑最后驚嘆的語氣)
3、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龍真的騰空飛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分類布置作業:
(一)基礎題:
1、朗讀課文。
2、用“總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戰題
1、繪聲繪色講故事,豐滿人物形象。提示:可補充以下幾點: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進吹竽隊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祿后,有什么舉動,會怎么想?
(3)當齊泯王要求單獨吹奏時,他是怎樣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創編故事,挑戰自我。提示:
(1)講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畫人物細致、具體。
(3)題目自擬如:《南郭先生“失業”記》、《下崗后的南郭先生》等。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2
教學目標:
1.熟讀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出處。
2.能熟練地復述故事。
3.能結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并能在學習中正確地運用。
教學重點:理解成語的意思并正確地運用。
教學難點:能正確地運用“胸有成竹”。
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入
1.讓學生講成語故事。
小朋友,你們一定聽說過許多的成語故事,你能給同學們講一講嗎?
2.師小結并導入。
小朋友們剛才講的成語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師要與小朋友們一起學習一個新成語,請小朋友們把書翻到38頁。
二、初讀成語故事
1.學生自讀成語故事,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章。
2.小組交流:
讀了這個故事,你收獲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你能不能在小組內將故事復述出來?
3.班上交流,并讓學生復述這個成語故事。
三、再讀成語故事,理解它的內涵
1.讓學生默讀成語故事,邊讀邊思考:
① 文與可的.筆下為什么能出現一竿竿生動傳神的竹子?
②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畫的竹子“生動傳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嗎?可結合文中的哪句話來理解?
2.小組內交流自己學習的結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組內合作學習,或向老師請教。
3.班上交流,師相機引導。
① 文與可的筆下為什么能出現一竿竿生動傳神的竹子?
(因為文與可經常去觀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時間、不同氣候下的變化,總之,文與可對竹子非常熟悉。)
②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畫的竹子“生動傳神”?
(第三段話中,貓把那幅當成真的了,并把它抓著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嗎?可結合文中的哪段話來理解?
(最后一段)
引導學生重點閱讀最后一段,并讓學生說說他們的理解。
引導學生說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畫畫時,胸中有現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處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運用。
1.過渡:剛才同學們理解了“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這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運用它,下面我們就看看同學們是否真的理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師舉例:小明平常學習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認真地復習了,所以,在期末考試時,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學生舉例,進一步體會”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業:
1.讓學生用這個成語說1—2句話。
2.課后將自己喜歡的成語積累下來,寫在積累本上。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畫龍點睛》。
2.學會本課7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總是”、“不是……而是……”造句
3、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完了《金蟬脫殼》這篇課文,知道課題“金蟬脫殼”就是一個成語。你還知道哪些成語,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嗎?
2、今天我們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8 成語故事
3、什么樣的成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于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但這些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二、初讀課文
1、布置課內預習要求。
過渡:課文給我們介紹了哪三則成語故事了?請大家自己讀課文。
(1)輕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生字。
(2)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3)畫出課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1)指導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祿 壁 韻 唬
(2)指導詞語,注意正確書寫。
騰空 俸祿 自相矛盾 畫龍點睛
戳穿 墻壁 濫竽充數 張口結舌
4、質疑不理解的詞語,小組討論。
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三、指導預習及寫字。
1、再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
2、指導書寫習字冊。
四、作業設計
1、課堂作業抄寫生字詞語
2、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每則故事的意思。
板書設計
成語故事
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4
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感悟文中的句子,體會南郭先生的人物個性。
2、以學生的朗讀文中的語言體會出寓言的含義。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回顧含義: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從成語故事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你們還記得嗎?
指名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回答非常好,我們說話、做事切不可矛盾,這就是農村中有一句俗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成語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另外兩則成語故事。
二、學習《濫竽充數》:
板書:濫竽充數
師:這一則寓言故事,同學們有沒有看過,誰能向大家說說故事的大概?
1、指名回答故事內容。
2、師質疑:南郭先生為什么開始能蒙混自己呢?而以后又不能呢?
出示: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給他聽。
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俸祿。
于是他不要許多人一起吹,而要一個一個單獨吹。
1、分析句子
2、進行造句
……總是……
……不要……而要……
師:正因為如此,南郭先生走了,其實南郭先生的逃走給人留下很多啟示,你想其他吹竽人會從中明白點什么?
指名回答:
假如我們來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說什么,南郭先生又會怎么想?
1、指名回答。
2、生活中,還有沒有濫竽充數的現在呢,你就這詞明白了什么?
3、教師小結。
三、學習《畫龍點睛》
板書:畫龍
看課文,了解誰“畫龍”,畫得如何。
1、學生瀏覽課文,讀句子。板書:奇怪
2、師:為什么當時張僧繇不點睛呢?板書:不信
指名回答。
師:張藝人點了睛后,出現什么樣的.情景,指名讀。
出示句子:
霎時間,只見烏云密布……飛去。
(1)指名讀。
(2)齊讀。
3、師:呀!多驚人的場面呢,形態逼真的龍居然活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看看這時游客是怎么樣的?
板:驚嘆不已無不佩服
師:游客們面對這情景,真是嘖嘖贊嘆呀!想想那時他們會稱贊什么?
(1)學生思考。
(2)指名回答。
師:高,實在是高呀!你本來畫龍就逼真,加上這傳神之筆,就更顯出神入化啦!這樣的情景給游客什么樣的啟示呢?
指名回答。(談游客的啟示)
師總結:三則故事給我們帶來了三個道理,其實成語中還有很多的知識,請你們課余時間繼續去研究成語給我們的樂趣,老師給你一道題,看看能否完成。
四、作業練習
寫出成語:
歷史故事:
神話故事:
寓言故事: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5
教學目標:
1. 理清游客們“惋惜- 懷疑-驚嘆不已”的態度變化過程,理解“點睛”的神奇,理解“畫龍點睛”的意思。
2. 理解作者用游客們在點睛前后的變化來表現張僧繇的畫技高超,能把游客們的反應改寫成人物的語言描寫,使故事更加具體生動。
教學重點:
1. 能夠通過閱讀故事理解“畫龍點睛”的意思。
2. 能夠把游客們的反應改寫成人物的語言描寫,初知把概括寫具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夠把游客們的反應改寫成人物的語言描寫。
教學過程:
一、抓住特點,導入新課
“畫龍點睛”這個成語我們都不陌生,它出自于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成語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一般都有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畫龍點睛”的故事。
二、理清變化,引導交流
(一)請大家邊讀邊畫出點睛前后寫游客們反應的句子。
(二)學生交流:
1.游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惋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
(1)理解“惋惜”的意思。
(2)如果我是張僧繇,你會惋惜地說……
2.游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唬人。
(1)理解“唬人”,明確這是懷疑。
(2)你會懷疑地說……
3.游客們驚嘆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
(1)理解“無不、驚嘆不已”。
(2)你會驚訝地說……
你會贊嘆地說……
3. 小結:游客們從點睛前的惋惜、懷疑到點睛后的贊嘆不已,說明“點睛”是非常關鍵的一筆。張僧繇給龍畫上眼睛,龍“騰空飛去”;如果說話的時候,用上關鍵的詞句,說的話就變得………?如果寫作文在關鍵處用上幾個點睛的詞或句子,習作就會變得……?所以我們知道,畫龍點睛的意思就是?
三、清晰思路,妙筆生花
現在,就讓我們同學拿起手中的筆,把游客們面對張僧繇的畫作時的表現寫下倆,可以在提示語中加上表示動作、語氣、神態的詞語。
四、小結方法,明確意義
成語是中華民族經典文化中的一塊瑰寶,言簡意賅,表意豐富。如果我們再多讀一些成語故事,不僅會幫助我們理解成語的意思,而且能夠豐富我們的積累。如果你能學者今天把概括寫具體的方法,發揮想象,充實故事內容,相信會對我們同學大有裨益。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學重點:
1、加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2、講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教學難點:使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準備:
投影片、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簡單的幾個字卻濃縮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語還包含著有趣的故事,你能說說幾個這樣的成語嗎?
2、學生交流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師:我們今天來學習幾個新的成語故事,第一個是什么?
5、板書:自相矛盾
6、提問: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7、指名說,看圖理解
8、提問:“矛盾”放在一起組詞是什么意思?
9、師:我們中國的漢字很有趣,每個字都有單獨的含義,可是把兩個字放在一起組詞,意義又發生了變化,如:東西,斟酌
10、過渡:矛盾這個詞的意思就來源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讓我們趕快走進課本,去看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詞和不理解的詞語
2、生自讀,師巡視。
3、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生字詞,指名讀,解釋
(2)重點指導:“戳”
(3)指名解釋,做動作
三、精讀《自相矛盾》:
1、指名讀,思考:這個成語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簡潔的話概括。
2、指名說3、理清故事線索:師:一個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經過、結果構成,請大家找出來
4、故事起因:一個楚國人賣矛和盾
(1)過渡:賣東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請同學表演,評價
(2)注意關鍵詞:夸口,什么叫“夸口”?
(3)哪些詞表現他在夸口?
(4)再來讀讀,感覺他的夸口
5、故事經過:有個圍觀的人問他
(1)過渡:這個人正在自賣自夸時,圍觀的人聽了后,會有什么表現呢?
(2)指名讀
6、故事結果: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1)過渡:這個楚國人有何反應?
(2)學生齊答
(3)“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
(4)他為什么會“張口結舌”?
(5)此時,這個楚國人會想些什么呢?
(6)如果你是當時圍觀的人,想對他說點什么呢?能給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嗎?
四、拓展:
1、你從這個成語中學到了什么?
2、生活中,你有過自相矛盾的時候嗎?
五、作業布置:
把這個故事說給父母和朋友聽
六、板書設計:
成語故事自 相 矛 盾:起因→→經過→→結果夸口問張口結舌教學反思:成語是我國的文化精粹,為了使學生喜歡學成語,在導入部分我通過舉例“東西”、“斟酌”等詞語分開解釋的意思和組詞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學生對漢語的興趣,從而引出“矛盾”這個詞,告訴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矛盾”的故事來源,引起學生對本堂課的興趣。
正式上課時,由于《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篇幅短小,內容簡單,所以我的授課方式主要是學生自學,
一是讓學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線索,
二是抓住關鍵詞“夸口”、“張口結舌”。結合學生表演,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環境中快樂的學習,最后總結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升華主題。這節課我也有不足之處,在檢查生字詞時,我讓學生表演“戳”這個字的動作,很多同學表演時過于用力,不理解輕輕的也可以戳,最后我通過講解戳的字義,示范動作,使學生明白了這個字的準確含義,不過花費時間過多,造成后面的授課時間較為緊張。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7
一、導入
1、 成語接龍
2、 過渡: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關于它的學問多著呢。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學過哪些跟成語有關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跟成語有關的幾個故事。
二、瀏覽課文,一邊讀一邊在心中描畫出幾位主人公的形象。
指名說一說你在心中畫出了誰的形象?
小結:一邊讀一邊把你讀到的情形在腦中還原,這樣讀書會更有效。
過渡:現在首先讓我們把目光定格在著名的南郭先生的身上,通過他的故事來了解濫竽充數的含義。
三、學習《濫竽充數》
1、 課件播放朗讀動畫
2、 怎么學呢,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題目中每個字的意思。濫竽什么意思?充數什么意思?其實濫的是什么?
3、 師:好,查完字典了解字意后,我們來讀一讀課文,掌握故事的來龍去朧。
課件出示:小組學習,哪些地方表現了南郭先生的濫?從哪兒看出他在充數?他又是怎么充數的?充數的結果如何?每個人跟其他小組成員表達你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提出疑問或補充。
4、 交流反饋:經過討論你們又有了新發現吧,來,說一說你們的看法。
課件出示閱讀練習: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
A、 圈出這段話中的動詞,演一演。
B、 用一個成語概括畫線部分的內容。
C、 想象南郭先生得到俸祿后的神態動作心情,寫一段話。
D、從“居然”一詞你讀出了什么?
5、 充數的結果如何呢?
逃走了——他愿意走嗎?從哪兒知道?誰來讀一讀這句?讀出他當時無可奈何的.心情。逃走之前他又會想些什么?體會他的感受,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6、 為什么充數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A、 用“總是”造句。
B、 用“不要……而要……”造句。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怎樣才能杜絕濫竽充數這種現象呢?
7、師:好,在掌握了故事的來龍去朧的基礎上,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老師想問問大家,作者喜歡南郭先生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8、小結:在許多文章中,作者悄悄地把自己的愛憎或態度隱藏在字里行間,我們只有反復朗讀,細心揣摩才能體會。
9、能不能通過我們的朗讀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呢?試一試。
評價,你覺得他哪兒讀得好?你也讀讀?
你覺得他哪兒還需要改進的,也來讀讀看。
10、現在同學們結合這個故事說說濫竽充數的含義是什么。
11、生活中有沒有濫竽充數的現象?說來聽聽。怎樣才能讓這種現象不存在呢?
12、學了這個故事,我們有什么收獲?
四、總結學法。
師:剛才我們共同學習了濫竽充數,回顧一下,我們是怎么學的。
課件出示:了解成語意思。
讀課文,熟悉故事內容,理解課文重難點,在理解中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成語的含義。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見聞及感受。
過渡:我們下面就用這種方法學一學《自相矛盾》這個故事。
五、學習《自相矛盾》
1、 生按第一項學習。查完字典匯報,師相機出示矛與盾的圖片,學生說說它們的特點與作用。
2、 師:接下來我們要進行最難也是最關鍵的第二項。為了幫大家學習,老師幫你們出了幾道題,(課件出示)大家可以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第二步學習。
A、 矛戳盾有幾種結果?可是楚國人是怎么說的?他為什么這么說?這樣說的結果是什么?
B、 模仿他的語氣,加上動作,讀讀他的話。
C、 如果你們就是在一旁圍觀的人,你們互相會怎么議論?說一說,演一演。
D、最后還可以與小組成員一起演一演這個故事,評一評誰演得最棒。
3、 師檢查學習情況。
A、 矛戳盾有幾種結果(相機出示關聯詞練習)
B、 理解夸口的含義,明白他夸口的目的,讀出夸口的語氣。
4、 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成語含義。
5、 齊讀《自相矛盾》。
6、 師:生活中你碰到這樣自相矛盾的事情嗎?小組內交流一下,每個人都得說。
7、 按組匯報。師:說說你們這一組交流了哪些事情。
8、 拓展延伸:談了這么多,你們有什么收獲?如何才能避免自相矛盾呢?
A、 自己:實事求是,說實話就不會自相矛盾。
B、 識破別人:用事實檢驗。
六、小結兩個故事的共同點。
師;今天同學們共同努力學習了兩個成語故事,現在同學們思考一下,這兩個故事的共同點是什么?
(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
七、小練筆
過渡:是啊,凡事要實事求是,不能弄虛作假,不然就得像南郭先生那樣灰溜溜地逃走。
課件出示:小練筆:南郭先生逃走了,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會對他說些什么?請以《南郭先生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8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讀讀記記“魔力、通融、刻薄、武斷、熔巖、窘況、闊佬、攆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3.激發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根據課文內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寫作中學會運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明確目標。
1、談話:感受了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讓我們再來看看外國作家筆下的人。下面這篇課文選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溫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
2、了解故事梗概。
一個富豪之家的兩兄弟,從銀行中取出面額為一百萬英鎊的鈔票,藉此驗證這一百萬的價值。他們選擇了身無分文的年輕人作為實驗品。于是一個流落倫敦街頭的窮光蛋忽然之間得到了一張一百萬英鎊的鈔票,他的生活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變……
3、.揭題:24金錢的魔力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靜心讀文,用自己的學習方法邊讀邊在書上作批注。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準生字讀音,看詞語手冊,理解詞語意思。
(蹩腳、刻薄、武斷、窘況、興致勃勃、攆跑、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3.根據詞語理解再讀課文,同桌說說課文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主要講他們之間的什么事情。
4、概括老板和托德的性格。
三、細讀課文,感受金錢的魔力
1、再讀課文,哪些地方刻畫了托德和老板那副可恥的嘴臉。
2、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相機指導:
那個家伙擺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臉,說道:“啊,是嗎?哼,當然我也料到了你沒有帶零錢。我看像你這樣的闊人是只會帶大票子的。”
(1)你讀這句話時你眼前出現了一個怎樣的人?
(2)指導朗讀 (其實啊,同一句話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讀法,而且能表達出同樣的意思,比如,“啊”這個字,要想表達諷刺就有很多種讀法,大家試試。)
(3)應該說顧客就是上帝,此時此刻托德看到“我”好像看到什么?
(4)那托德內心的話語是什么?
(5)托德這樣說這樣做都源于什么?
3、但是當“我”吧一張鈔票遞過去,托德的臉上那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找出來讀一讀。
他微笑著接了過去,那種笑容是遍布滿臉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維蘇威火山邊上那些小塊平地上凝固起來的波狀的、満是蛆蟲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巖一般。
(1)從中你體會到什么?是怎么讀懂的?
(2)同樣寫笑我們是怎么寫的?
(3)托德笑得怎么樣?
(4)了解一百萬英鎊 理解 蛆蟲 熔巖
(5)作者吧托德臉上的表情描寫的這么丑,為什么?
4、店里的伙計變了,那老板呢
學生交流
5、現在“我”還是瘟疫,還是魔鬼嗎,那是什么?
6、.過渡:此時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萬富翁,見錢眼開的老板已語無倫次,極盡奉承之能事,反反復復,啰啰唆唆,透過這言語,不難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四、總結全文,歸納寫作特點。
1、總結:讀了文章,托德與老板的可恥嘴臉及性格躍然紙上,呼之欲出,這都緣于作者對人物的生動傳神的動作描寫,細致入微的神情刻畫,入木三分的語言描寫。
五、拓展延伸,內化積累(作業)。
1、拓展閱讀《百萬英鎊》。在這個短篇小說中處處可尋覓到這樣的生動描寫。感興趣的同學可讀原文,進一步感受作家筆下的人物特點。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讀讀馬克·吐溫的其他作品。如《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競選州長》等。
2、摘錄課文中精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情描寫的句子。
板書: 24 金錢的魔力
無錢 → 有錢
魔鬼上帝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重、難點:
通過閱讀課文,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包涵的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擬訂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從一年級至五年級學到了許多成語,誰能說 說你所知道的成語。
指名說
揭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幾則成語故事。
板書:成語故事三則(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思考:
(1)課文講了哪三則成語,你能大體說說它的故事嗎?
(2)邊讀邊畫出文中的生字,力求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2、指名說
三、檢查自學:
1、查生字:默寫本課的生字,評議。
2、理解:俸祿
結合插圖理解:張口結舌
⒊說一說通過預習理解的新詞。
四、學習《自相矛盾》
1、師揭示題目,提問:“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呢?
2、自由輕聲讀課文
3、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先后說了兩句話,指名說一說,及時板書:
戳不穿
能戳穿
⒋同學們,通過老師的板書你發現什么嗎?
(他說的'兩句話前后相抵觸)
⒌師小結:這就叫自相矛盾。
⒍練習朗讀楚國人說的話。
⒎聯系實際,談談自己或周圍的其他人有沒有犯過自相矛盾這樣的錯誤。
7、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五、小結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10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掌握2個多音字。
2、透過多種形式地讀,理解課文資料,體會寓言蘊含的道理。
3、懂得就應聽取他人的勸告,及時改正錯誤的行為。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1、出示課題,這是個成語,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學生齊讀)
2、這個成語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嗎?
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此刻你明白這個成語的意思了嗎(學生嘗試解釋)
4、從這個課題,你明白了什么你有什么疑問嗎(學生回答、)
二、初讀課文,掃除障礙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聽準生字的發音。
2、讀課文,讀后把本課的生字帶詞讀一遍。
3、檢查自學效果:
(1)選取正確的讀音
窟窿(kū lóng;kū long)廢窿(lóng long)
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
圓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
鉆研(zuān zàun)鉆石(zuān zuàn)
重點強調: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區分。
你是怎樣來區分的指名匯報透過查字典區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強調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頭,所以和洞有關。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橫。
“街坊”:你家有街坊嗎街坊就是鄰居的意思。
三、通讀課文,理解資料
1、本課的生字、生詞我們都弄清楚了,此刻你能讀課文嗎(指名讀課文)大家思考:這篇寓言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話概括)
板書: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樣丟的呢默讀課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丟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丟羊又是什么原因?
學生結合問題回答:第一次丟羊是因為羊圈有個窟窿。
第二次丟羊是因為他沒有及時把羊圈修補上。
小結:那么這部分能夠用課題中的哪兩個字概括(亡羊)對,這部分告訴我們,養羊人是怎樣會丟了兩次羊。
3、養羊人又是怎樣“補牢”的呢結果又怎樣呢讓我們地讀一讀第5自然段。
結合朗讀,回答:養羊人后悔了,趕快把羊圈補,以后再也沒丟羊。
4、練習復述
四、品讀評價,體會寓意
1、請你評價評價這位養羊人,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
友情提示:我們不能毫無根據地隨便評價他人,對養羊人做出的任何一個評價,都要有根有據,理由充分。
(1)讀課文,動筆畫一畫。
(2)在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評價
(1)養羊人是個不聽勸告的人:
A、從他與街坊的對話中,看出他不聽別人的勸告。
他的話就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漫不經心,毫不在意,無所謂的語氣)大家嘗試讀一讀,指名朗讀。
街坊的話就應怎樣來讀你是從哪個詞明白的(從“趕快”明白街坊很為他著急,感到可惜,讀出勸的語氣)
指名嘗試讀
分主角來讀對話,體會對話雙方的不同的情緒。
B、從第4自然段中的兩個“又”,感覺他這個人太一意孤行了。明白有第一次的丟羊,就就應想到還會丟,可他偏偏不去修補,導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丟羊。
這兩個“又”就應怎樣來讀大家嘗試讀第4自然段,體會養羊人的可氣之處。
(2)養羊人是個知錯能改的人
這個養羊人真是可氣,那么養羊人就沒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
默讀最后一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抓住“后悔”“不該不”想象一下養羊人當時后悔的情緒。嘗試讀出當時的情緒。你能把這句話換一種說法嗎(改成一般陳述句)
抓住“趕快”“結結實實”指導朗讀,從這兩個詞你明白了什么(養羊人的可貴之處:發現錯誤后,立刻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養羊人最可貴之處就是他心想:“此刻修還不晚”,看到這句話,你想說點什么大家交流。
小結:這就是養羊人的閃光點,他雖然發現問題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當一旦發現錯誤后,他能及時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發現錯誤后,卻沉浸在后悔和自責中,總是認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可見,只要有信心,明白及時改正錯誤,到任何時候都不晚。
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你想到了什么?(學生結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談)
3、養羊人由開始的不在乎,到之后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此刻的情緒是怎樣的呢是不是有滿腹話語想對大家說呢(奉勸大家,不要像我這樣,不聽他人的勸告,不能及時地改正錯誤。我們要虛心理解他人的勸告,發現問題及時地改正。更要記住,只要想改正錯誤,到任何時候都不晚)“亡羊補牢”這個成語還有后半句,你能根據蘊含的道理補上后半句嗎(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五、明確寓意,指導實際
我們這節課學習了寓言《亡羊補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我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就應怎樣去做呢?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校的“雙優課”評選活動中,展示給校和老師們的。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贊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了致關的重要。我十分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能夠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潛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一)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了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扎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故事資料,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創設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資料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扎實到位。
(二)循環反復,螺旋深化,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復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復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用心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三)結合教材特點,選取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里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后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于簡單,因此關于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好處不大。
(四)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后,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品讀課文,感受鐘子期與俞伯牙的深情厚誼。
3、抓住文中描寫人物動作、神態的詞句,感知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體會友誼的可貴,知音的難求。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了解俞伯牙與種子期是怎樣成為知音的。
2、感知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體會友誼的可貴,知音的難求。
教具準備:
《高山流水》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課題
1、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回顧課文內容,理清脈絡
1、回憶這篇課文講的是誰和誰的故事?
2、課文圍繞這兩個主人公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嗎?用上高山流水這個成語說說。
3、俞伯牙與鐘子期是怎樣成為知音的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繼續走進課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內容吧。
一、學習知音難求部分
1、自讀1-2自然段說說你對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藝高超、遺憾、始終”等詞語的意思,從中談體會。
3、學生匯報所得體會
4、老師總結
二、學習巧遇知音部分
1、默讀課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學生勾畫、匯報、朗讀。
3、聽音樂《高山流水》,邊聽邊想象他們倆相遇時的動人場面,老師隨 音樂范讀課文3-4自然段。
4、聽了這美妙的音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鐘子期聽了這美妙的樂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讀課文5-7自然段畫出描寫鐘子期語言、神態的句子。理解詞語“嘖嘖贊嘆、意味深長、按捺不住、一見如故”,體會“猛地、站、拉、說”感受俞伯牙當時激動的心情。
6、學生自讀課文,勾畫、匯報。
7、俞伯牙聽了鐘子期的兩次贊嘆之后的表情是怎樣的?
8、抓住重點詞、句子、體會并指導朗讀。
9、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抓住關鍵詞有感情地朗讀。
10、老師小結
三、學習痛失知音部分
1、抽一名學生讀課文
2、品讀遺言,談體會
3、當俞伯牙得知鐘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關詞語讀一讀。(十分傷心、失聲痛哭、噙著淚水、琴聲嗚咽、如泣如訴、催人淚下)抓住“站、嘆、摔”體會伯牙悲痛的心情。
4、傾聽俞伯牙吊唁鐘子期的樂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傷心情。
5、老師小結
四、學習紀念知音部分
1、老師導讀引出“紀念”知音并板書
2、學生齊讀最后一部分內容
3、體會題目內涵
4、老師小結
總結延伸聯系生活:
1、相知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一段段珍貴的友誼就在你我左右,在這里老師把幾句名言送給大家,希望你們能珍惜身邊的友誼。
2、出示珍惜友誼的名言警句,學生齊讀一遍
3、播放動畫片成語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總結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這就是友誼,這就是知己,這就是知音。讓我們永遠銘記《高山流水》的故事,讓我們永遠珍惜身邊的友誼
布置作業:
以“友誼”為題寫一寫你和小伙伴之間的感人故事。
板書設計:
高山流水
巧遇
難求—知音—痛失
紀念
俞伯牙——鐘子期
深厚情誼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12
教學目標:
1、識寫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成語,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語所包含的故事,能從中獲得一點啟發。
3、有主動學習、積累成語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積累成語
教學難點:
自主識字、了解成語的意思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了解成語的故事,收集一些常用成語。
教師: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這樣的導入,在平滑無縫間過渡到本堂課的學習內容。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又為以后的學習做了巧妙的鋪墊。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與學生進行課前談話)剛才我們背誦了有數字的成語。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認識另一類成語《有故事的成語》(板書課題)
2、讀課題,解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識字教學的任務不但要學生識字,更重要的是學會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 識字方法的交流、體現了學生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提醒大家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從小學會幫助別人,欣賞別人,加之小老師的作用,讓孩子們感覺到有一種成就感,自豪感。也可以激發孩子們求知的愿望,給孩子們增添了許多樂趣。 通過猜生字游戲,讓學生在愉悅中鞏固識字。
1、讀課文,讀正確。
(1)、自由讀請讀一讀這些有故事的成語,如果讀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就拼一拼它頭上的.音節老師相信你們能讀準每一個字音,把每一個成語讀正確。
(2)、齊讀
2、自主學生字這些字娃娃就是大家 要認識的新朋友,請和你的伙伴小聲拼讀兩遍(課件出示生字)
(1)、哪些字娃娃的名字最容易叫錯呀?請你給大家友情提示,并請你當小老師教大家讀兩遍。(教師根據情況補充指導梁、父的讀音)
(2)、你又打算怎樣記住這些字娃娃的樣子呢?請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3 、識字游戲猜生字:
三、層層遞進,精讀課文
1、師范讀。
2、抽學生讀,了解學生情況。
3、學生齊讀
采用多種朗讀形式,訓練學生把成語讀正確,流利,讀出成語的韻律美。 出示圖片讓學生猜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成語內容的感悟。小學生最愛看動畫片,借此播放多媒體課件,提高了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 精衛填海游戲中貫穿了寫字指導及鞏固成語,一舉兩得。
4、師生對讀
5、男女生對讀
6、擊掌讀,開火車讀
7、試著背誦。
四、趣猜成語,領會感悟
1、這些成語背后藏著什么故事呢?你能根據圖片內容猜猜是文中哪個成語嗎?(課件出示圖片)
2、你想知道哪個成語背后的故事?(教師放課件精衛填海)
3、你想對小精衛說些什么?
4、做游戲精衛填海。
(1)、指導書寫。(教師著重對梁、臥進行指導。)
(2)、練習成語填空。
五、小結,課后延伸。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 13
教學目標:
1、學習《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詞,理解“夸口”、“啞口無言”的含義。
2、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國古代寓言的特點,滲透學寓言的方法。
4、通過說、問、演等活動,使學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礎上受到教育。
教學重、難點: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
2、引導學生通過發現,了解什么叫“寓言”,滲透學寓言的方法。
(二)初讀課文《自相矛盾》,學習生字詞。
1、請學生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
2、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3、指名讀文,進行反饋。
4、學習生字詞。
(1)讀詞:矛、盾、銳利、堅固、拿、賣、啞口無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記憶生字,讓學生感到學漢字非常有趣,并指導書寫這個字。
②讓學生把“矛、盾”兩個字和“銳利、堅固”連起來說說,進行詞語搭配的訓練,鼓勵學生求異表達。
③用上“矛、盾、銳利、堅固、拿、賣”這些生字詞,圍繞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進行連詞成句的句子訓練。
④通過選擇,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啞口無言”的含義。
(三)再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的內容。
1、請一個人讀故事,其他同學說說他是用什么語氣來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
2、有層次的指導學生用夸口的語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3、分角色讀故事,然后說說自己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讀課文,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看這個人。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圖示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通過文本對話,揭示寓意。
濫竽充數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2、朗讀課文,練習復述寓言故事。
3、培養生字質疑能力和創新思維。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寓言。
板書:濫竽充數。
2、字典理解“濫”“竽”的意思及注意讀音和寫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
要求:讀正確,做到不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
2、范讀課文。
要求:認真聽,然后再練習讀一讀。
3、默讀課文。
思考: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4、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篩選確定:
(1)南郭先生是怎樣混在樂隊里吹竽的?
(2)后來他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點感悟,揭示寓意
1、學習1
【五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教學案例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作文大全03-22
五年級成語故事04-23
五年級語文上冊重要詞語匯總03-24
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詞語解釋03-24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作文03-15
五年級上冊語文窗外即景作文(精選28篇)04-23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作文教學設計(精選10篇)11-29
關于《借物抒情的作文》教學案例03-28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通用38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