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作文9篇(薦)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創新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創新作文 篇1
創,創造;新,新穎。創新是人類發明的再創造,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之力。“不創新,就滅亡。”身為當今社會的青少年,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學會創新、動手創新。
創新與生活緊密相關,創新來自生活。創新只有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為人們的生產提供幫助,才能被時代認可,才能被社會接納,才能有效地、快速地推動時代與社會發展。學會創新,必須先學會觀察生活、了解生活、深入生活。伊萊沙格萊夫斯來的斯當初在樓梯上上下下地搬運貨物,累得滿頭大汗。為了不再如此勞累地搬運貨物,他突發奇想,在載人電梯的基礎上改造出世界上第一臺載貨電梯。假如他不觀察生活,那他不可能對電梯進行再創造。倘若他只觀察生活,而沒有創新的勇氣,也不可能發明載貨電梯。所以,青少年若要學會創新,離不開生活細節的觀察,也離不開動手創新的勇氣。
創新也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鉆研精神。在魯班身上,這種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詮釋。他造鋸那年,皮膚被茅草劃傷,就一心一意研究為什么茅草會劃傷人的皮膚,最后由茅草創新為鋸。他為了避雨,創造了亭子,但仍無法為人們解決遮雨的根本問題,他日夜不停地畫了許多圖紙,由亭子創新成了人們至今仍在使用的雨傘。為什么魯班的創新如此受人們歡迎?因為他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努力鉆研,將工匠精神發揚到了極致,解決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創新中,難道不需要如此百折不撓的.精神嗎?
當然,生活離不開創新,更離不開傳承。我們要把創新建立在傳承之上。我們祖先血脈相傳下來的,都是幾千年人類文明的結晶。所以,我們在創新的同時,應讓傳承與新時代的發展結合在一起。這才是創新的最佳意義。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自古以來,人們推崇創新。創新是永恒的話題。正因為永恒,創新這個重任降臨到一代代年輕人身上。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好時代里,又有什么理由不學會創新,不動手創新呢?
創新作文 篇2
“小龍女”:
好久沒這么親切地稱呼過你了。
上次你來信時提到了我們以前在一起的日子。記得初夏時節我們共賞那“滿架薔薇一院香”;夏令營時我們低吟“床前明月光”;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們高唱那剛學會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然時光流逝,我們這“新一代”也終于跨過世紀的門檻了。我以前一直沒想過關于“世紀之交”這個話題,但這次你既然問到了,我就說一下我的想法吧。
可以說過去的一百年是科技飛速發展的一百年。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發現和發明使人類逐漸強大起來,這其中舉世矚目的成就自是不言而喻,但在這成就的背后呢?進步的同時是不是也在失去些什么呢?
人說“碧天銀月亙古如斯”,果真“如斯”嗎?自從登月計劃實施成功以來,月亮的面紗便完全被揭開了,它已不再是人類的神話。試問:現在的人還有幾個有雅興去講“嫦娥奔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浪漫還會有嗎?“青天有月來幾日,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天真還會有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美好祝愿還會有嗎?這其間,把酒問月的詩人有幾人?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是曾經美好夢想的破滅,瓊樓玉宇、天宮瑤圃頃刻間化為烏有,這不能不給我們帶來幾分失落。
環境是20世紀的一大難題。由于現代人的貪婪與功利,許多物種正籠罩在滅絕的陰影中,據估計,現在世界已有5萬到6萬種植物掙扎在滅絕的邊緣。“綠樹村邊合”的景色恐怕只有在古代才能看到。現在的人是否該好好反省一下呢?只怕到時連一片可供靜坐思考的樹陰也找不到了。
新世紀的.我們,面對祖輩留給我們的這些,該怎么做呢?我想我們心中都應有自己的目標,有屬于自己的一座“山”。
孔子需要一座泰山,讓他發現天下之小;
李白需要一座敬亭山,讓他在飛鳥去盡之際有“相看兩不厭”的對象;
辛稼軒需要一座嫵媚的青山,讓他感到自己與山相像的“情與貌”……
我們所需要的“山”就是新世紀中更美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還記得以前讀過的那句古詩嗎?“籠中剪羽,仰看百鳥飛翔;側畔沉舟,坐閱十帆之過”,歲月的百鳥一只只地飛過,生命的航船也漸漸遠去,但也還有許多從不知名的角落里飛航過來。還要按照父輩們既定的航線走下去嗎?我想我是不會的,我要有自己的航向,你呢?
“世紀感悟”是個十分寬泛的話題作文,由于限制較少,容易寫得不著邊際,因此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方能寫出自己獨特的感悟。作者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感慨萬千,所想的事很多,但最后將思維觸及到三個方面:人類對月亮夢想的破滅、環境惡化的難題以及新世紀的我們該做什么。這樣大題小作,體現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創新作文 篇3
人的一生都是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時代才會前進。
創新與探索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只有主動去探索的人才能打開創新的大門。
沒有人聽說過某某科學家是沒有進行任何實驗,憑空想出一種新事物或新概念的吧?當然,這種事是沒有可能會發生的,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99%的汗水才能成就那1%的靈感。所以,人類的不斷進步,都是需要人類的不斷探索與創新來造就的。
曾經有人問我:"探索是不是毫無目的地去摸索?"這一定是一個否定的答案,如果一個人僅僅是沒有目的`地去探索,那么是不會有任何更深層次的成果,只會是在表層現象中不斷游走,更加迷茫,無法走出困境,從而默默無聞地度過平庸一生。著名生物學家屠呦呦,她也不是一時興起去研發青霉蒿素的,她是在不斷思考,不斷進行研究后,從而走上這條路,并有始有終的去完成它。說這條路不艱難,是假的,但屠呦呦用自己堅強的意志以及奮斗研究的能力向大家證明了研究與創新的意義非凡。
由羅曼·羅蘭進行撰寫的《名人傳》的主要觀點便是"痛苦和磨難造就偉人"。對此我認為,"痛苦與磨難"就是普通人的不斷探索,在突破重重阻礙與困難后,才能得以創新,摘取成功的果實。貝多芬不亦如此,在愛情與生活的雙重打擊中,他仍然以自己的驚世才能震驚世界。
事實證明,沒有勇氣去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人是永遠不能邁出探索的步伐,不可能去創造新事物去贏得成就,所以他們只能在社會的底層碌碌無為,平庸一生了。自遠古時代以來人們都不斷地在探索,但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人類的"惰性因子"慢慢顯現出來,他們大部分人追求平庸與安逸,害怕挑戰,害怕改變,一味想著坐享其成。
不要以為自己是在追求平凡與普通,這只是你懦弱的表現,真正的勇者便是去與"不可能"為敵,勇敢的去探索與創新,勇敢的去征服自然!作為新時代人類我們便更應該做到"勇者無畏,強者無敵"!
創新作文 篇4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這是太白創新的心態――不拘于陳俗的束縛,不囿于舊知的羈絆。“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是創新的艱辛過程――欲打破陳規必出新出彩,欲勝人一等,須強人十倍。“所不朽者垂名萬世,孰謂公死,凜凜猶生!”這是辯證辛棄疾對朱熹一生求創新的贊嘆……無論這些創新的結果成敗與否,重要的是享受創新的過程。
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得富強起來,而商鞅卻落得個腰斬的下場,但他應該無悔了,至少他享受了創新的過程。
愛迪生一生發明的.成功,或許是建立在幾千次的實驗失敗的基礎上。幾千次的失敗足認令一個人的信心降到冰點,但他沒有,因為幾千次的失敗讓他享受到的創新的過程。
創新作文 篇5
馬爾滕曾經說過:水不流動,必至污濁。同樣,一切事業,假使使當事者不常留意改進,改良,努力著創新,最終是準會落伍,失敗的。所以說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歷史就像一輛時空之車,它從古駛到今,并將繼續向前方行進,創新便是它前進的車輪。因為創新,歷史才不斷地發展。回首望去,在農業的發展史上有這樣一段足跡,皇帝炎帝發明農耕器具,到后朝代中使用水車,到如今的噴灌技術和農業土地多利用,這是一個又一個的創新,這個創新,使中國這個農業大國可以養育著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無論是北孝文帝通過改革創新使國家興旺,還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再想想,數學上無論笛卡兒創立了解析幾何學,還是祖沖之將“π”算到小數點后9位;再想想,科技上無論是我們國人為驕傲的四大發明,還是虎克發明了顯微鏡;再想想教育上無論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還是當前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這些,不管在哪一行,無不都充分體現著創新的力量,揭示著,創新推動者整個社會的發展。
有的朋友說:‘那都是偉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沒有關心呀。’那你就錯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創新。當有的同學發現擦黑板時有灰塵,于是發明了一個新種新的黑板擦。當有的同學發現考試時鉛筆容易壞,于是發明了自動鉛筆。這些例子無不都證明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離不開創新。
不僅個人需要創新能力,而且整個國家也需要創新意識。因為只有創進才可以發展,只有發展,才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巔。
我們不妨回頭看看,當年清政府的閉關鎖國,缺乏創新使中國被其它國家蹂躪,使國家落后,也正是共產黨的.改革開放的創新意識,讓中國重新回到世界民主的發展大潮中去。細細數來,方正集團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已經成為世界領先技術,神舟七號的發射成功,龍蕊1號CPU的研制成功,還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等,這些創新的技術使中國快速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定會位于世界民族之首,而這個成功便是源于我們不斷的創新。
創新就是這樣與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讓我們去學會創新,為了自己的前進,為了國家的前進,為了世界的前進!
創新作文 篇6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時期,這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的、燦爛的、獨特的、不可重現的一種生活”。所以,在小學傳統作文經驗中最應當揚棄的糟粕,便是作文的“去兒童化”。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兒童作文深陷“擬似成人作文”的泥沼,是一種不正常寫作,是小學生的“偽作文”。近日,清英全體語文教師在E學習教室觀摩了江蘇省特級教師吳勇妙趣橫生的作文指導課,聆聽了作文指導的專題講座。
為有源頭活水來——輕松作文 快樂表達
特級教師吳勇不愧為全國小學習作教學的領軍人物,對習作教學有著系統、深厚的研究。今天的這堂《提建議》的習作指導課,他從引領學生觀看新聞開始,以“書包的負擔”為題展開教學,討論“怎么提建議”、“提怎樣的建議”,和學生一起互動歸納提建議的“獨門秘籍”,再到指導學生展開片段寫作。果不其然,孩子們在這樣的精妙設計下,達到作前憤悱狀態,想一吐為快。吳勇老師順水推舟,滿足孩子“我要寫”的需求,讓他們放膽作文。孩子們無一例外地現場成文。吳老師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簡約凝練的技法分享,故事完整性的重構思考,這些都為高年級兒童完整感受習作創生的全過程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這堂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枝枝紅杏出墻來——創造語境 建構體系
為什么作文會這樣困擾著我們的語文教學呢?在把問題拋出來之后,吳老師為我們呈現了《讓兒童成長為立足社會的公民》的講座,從中美寫作內容對比,引導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用心思考世界的公民”。他從功能性習作的'“主要特征”、“基本類型”、“語境構建”、“語境的創設”等幾個方面具體闡述了如何通過生活來營建適合兒童身心健康的寫作。整個講座,吳老師都激情澎湃,妙語連珠,燃燒自己的同時也把老師們點亮了,使大家在專注的講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把自己頭腦里的知識進行了更新、替換,完成了新教學理念生成的過程。
一次聽課一個心得,一次心得一次積累,一次積累換得一次經驗指導著我們的教學前進之路!吳勇老師的作文教學,真正讓習作教學回歸到一種真實而豐盈的童年狀態,用故事打開一扇通向兒童言語和精神世界的窗戶!
創新作文 篇7
曾幾何時,中國成為山寨的代名詞,僅僅幾年,創新也不再被實驗室束之高閣,我們乘坐高鐵,用打開共享單車,全球購物,便捷支付。
五年前,我們不敢相信手機會取代錢包,想知道五年后會發生什么嗎?
今天的中國人,正前所未有的參與創新,享受著創新!創新能力——在很多領域,中國已經從跟隨,并行手機到最終領跑的華麗轉身。在上海,尹志堯帶領他的團隊正在向世界上先進的芯片制造裝備發起挑戰,研發出了中國第一臺7納米刻蝕機,這是芯片制造和微觀加工最核心設備之一,利用等離子體刻蝕技術,在硅片上雕刻出微觀電路,7納米相當于發絲直徑的萬分之一,這是目前人類能夠在生產線制造出的最小集成電路布線的間距,接近微觀加工的`極限,要達到這極限就必須要求把刻蝕機的溫控精度控制在0.75度以內,優于國際水平,目前能做到這個精度的公司可以說是鳳毛磷角。
同樣在成都,全國最大的柔性顯示屏超級工廠,中國的工程師們用了數十年的努力,京東方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智能顯示屏產銷量第一的企業,自產的柔性屏在水中可以被任意扭曲,低功耗,高分辨率。僅有0.03毫米厚度的柔性屏正在給終端顯示領域帶來全球性的革命。
為了終結中國“缺芯少屏”的歷史,惟一的方法——創新,創新,再創新。從新中國的一窮二白到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創新撬動興國強國杠桿,托起民族希望!
感謝歷史,讓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創新時代。
創新作文 篇8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個經久不衰的國度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有著燦爛輝煌的一面,它孕育了中華兒女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它不僅是我們的母親,更是中華圖騰中一條舞動的龍。它是中華文明史的璀璨明珠。
中華傳統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沉淀下來的,縱觀世界,中國在世界上有著必不可缺的作用。古老的絲綢之路開創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而絲綢之路上一顆閃閃發光的明星——敦煌莫高窟。它記錄著絲綢之路的過往塵事。而對于是否對傳統的敦煌莫石窟加入新的元素這一問題,我認為這應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它,我們不能因循守舊,既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也要從創新之中謀求發展。
現代社會,現代世界,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具有一定價值體系的組合體。它需要有著創新、有著發展眼光的人來組裝。我贊成對傳統文化的石窟加入新元素,但不全都是,它更需要以傳統的中華文化來作基石,這樣,石窟藝術才能更加完美。
魯迅先生曾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提及到“送去主義”與“拿來主義”,他說道我們必須自己去拿來,而不是被別人送來。同樣,對于石窟藝術的創新,我們不能走極端主義,從創新中求發展才是正確的方向。只有從創新中謀求發展,這樣石窟藝術才會更吸引人,這就需要我們采取正確的方法,堅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從創新中求發展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做的事情。中國近代史是恥辱的,從閉關鎖國到甲午戰爭,從各種不平等條約到日本侵華戰爭,這一幕幕慘痛的例子警醒我們不能閉關自守,我們要“走出去,引進來”,去創新,去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地。石窟藝術是中華文化世界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僅需要我們去保護,它更需要我們從創新中謀求石窟藝術的發展。
自古以來,寧愿做被動者的人,一無所成。而那些主動去探索,去奮斗拼搏的人卻終將成功,石窟藝術亦是如此。
創新作文 篇9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唱著民謠“漁歌子”,不知不覺間,蓑衣也走到了風燭殘年之際,頻臨失傳……
蓑衣是用粽葉縫成的,用以遮雨。在七八十年代,蓑衣如同野草一般扎根于華夏民族各個角落。每逢春雨連綿之際,為了不延誤農時,農民往往披上天衣無縫的蓑衣下地勞作,一時間,地里成了蓑衣的海洋。雨珠在蓑衣上跳躍、打鬧、嬉戲,如同一個個頑皮的孩子,不知疲倦。而蓑衣則盡職盡責,像一位堅韌不拔的戰士,把雨滴拒之門外,嚴防死守。蓑衣幾乎是當時家家戶戶都有的,它成了下雨時最大的依靠。
蓑衣之所以能遮風擋雨,是因為它的制作技藝十分精湛。正如鐵劍千錘百煉一般,它也得經過幾十道繁雜的工序而制成。在當時,請師傅做蓑衣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由于蓑衣物美價廉,在當時依然是一件時髦物品。
在新的世紀里,小巧玲瓏的雨衣在商業上異軍突起。雨衣由小巧精薄的塑料制成,可愛的卡通圖案使得人們爭先恐后地搶購。眾星捧月,蓑衣漸漸在和雨衣的搏斗中敗下陣來。由于雨衣的壟斷,蓑衣工藝繁雜,尋找傳人猶如大海撈針。該如何保護這古老的工藝,讓它在滾滾的時間長河里不至于泯滅,這是所有蓑衣制作人共同的心愿。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急中生智的師傅們想出了一個空前絕后的辦法:改良蓑衣。為了緊跟“復古”的潮流,他們仿佛是魔術師,在蓑衣上指點江山,改良出一種“微蓑”的蓑衣。小巧玲瓏的微蓑加上大自然純真的味道以及精美絕倫的圖案,更是畫龍點睛。
從此以后,微蓑就像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炮走紅之后又一次在巍巍華夏的土壤中扎根下來。微蓑不僅成為了一種時尚,更讓很多年青人認識了它。原來門可羅雀的作坊就像滾滾長江一樣家喻戶曉,新一代的蓑衣已經走出國門……
傳承著蓑衣,創新的“微蓑”。蓑衣這一風燭殘年的老商品另辟蹊徑,讓我們察覺到了創新的力量。只有勤學好問,努力創新,才能讓這些古老的文化綻放光芒!
【創新作文】相關文章:
關于創新的作文:創新成功01-27
有關創新的作文:懂得創新01-27
「關于創新的作文」創新·超越01-27
以創新為話題的作文:創新01-29
關于創新的作文:勇于創新01-27
關于創新的作文:插上創新的翅膀01-27
關于創新的作文:我們需要創新01-26
呼喚探索與創新描寫創新的作文01-31
關于創新的作文:創新無止境01-27
創新的作文精選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