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苗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老撾、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舊時苗族人民相信鬼神,相傳會使用巫術。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苗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歡迎閱讀與收藏。
苗族的傳統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⒈農事活動節慶;
⒉物質交流節慶;
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
⒋祭祀性節慶;
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后來為紀念苗族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薪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夏至日,陰旦冢個午日為七巧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愿、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苗年:盛行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一般在農歷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 。節日期間,人們打掃房屋、準備年貨,如打糯米粑、釀米酒等。年三十晚上全家吃年飯、守歲,午夜放鞭炮迎新年,天剛拂曉時在家主持祭祖。新年頭兩天還有諸多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等。從第四天開始,人們走親訪友、接待來賓,年輕男女吹笙跳舞、斗牛或去游方場“游方” 。
四月八: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苗族的傳統節日,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發展而來。屆時,苗族同胞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 。
龍船節:流行于貴州的臺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等地,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每年農歷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五天,居住在河兩岸的苗族群眾輪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在湖南湘西部分地區也流行劃龍船,且分男隊、女隊、男女混合隊比賽。龍船節不僅是賽龍船的節日,也是民族文化娛樂和青年男女社交活動的節日,中老年人會探親訪友、交談年景和生產經驗 。
吃新節:主要流行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自治縣地區,時間在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當田里稻谷抽穗時,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等歡度。每家會煮好糯米飯、魚、肉等,擺在地上或桌上,并在稻田里采摘稻苞放在糯米飯碗邊上,燒香、紙,由長者掐一丁點魚肉和糯米飯拋地祈禱豐收,然后把摘來的稻苞撕開,掛兩根在神龕上,其余給小孩吃,全家人共進美餐。第二天,男女老幼穿著新衣觀看蘆笙會,參加跳蘆笙舞,還有賽馬、斗牛等活動 。
蘆笙節:流行于貴州的凱里、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歷正、二或三月,個別地區選在七月舉行。主要是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節日前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各家各戶也自行祭祖,隨后各村寨的姑娘身著盛裝,小伙子們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涌來,男子青年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 。
花山節:又名“踩花山”等,流行于貴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和云南東南部的苗族地區。由于住地和服飾差異,過花山節的日期和名稱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六月或八月。節日時,先選好接花種或接花稈,四方八面的人盛裝前來,由族長宣布跳場開始,小伙子們吹響蘆笙,姑娘們圍著花翩翩起舞,互相競技。花稈頂上懸有紅綢和紅布小包,內裝賞錢,誰能邊吹笙邊爬上花稈頂端取下物品并從稈頂吹笙下來誰獲勝。有的地方還兼舉行賽馬、射箭及續麻針比賽等活動,青年男女對歌,演奏民族樂器,鐘情者互贈繡花手帕、腰帶等物 。
趕秋節: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貴州松桃一帶的苗族地區,每年立秋之日舉行。開始由穿著古老民族服裝的一男一女扮成“秋公秋婆”,擎著玉米棒和稻穗來到秋千架下,報告一年的收成,祝賀豐收。青年人涌上秋千,秋千架高呈紡車形狀,有八架車輻,送秋人推動,秋千旋轉,最后被停在秋千上的人要高聲唱歌 。
民風民俗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如苗年、拉鼓節、蘆笙節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內容最豐富的就是苗年。
過苗年的時間,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龍勝一帶的苗年一般在農歷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熱烈,除祭祖、飲宴之外,還舉行各種活動。新年來臨,全家守歲。吃了“過地餐”(這是苗家人與在陰間的祖先共進的團圓餐),拜過年,人們就開展各種活動。祭龍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熱鬧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場面祈神求豐收,是苗年活動的一個大主題。苗族過年,食品也多種多樣,有米飯、糯米粑、肉(酸肉)、魚(酸魚)等,還有一種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進食欲,驅風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備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服飾:苗族服飾絢麗多彩、精致絕倫,大多采用手工刺繡、編織等工藝,圖案豐富、寓意深刻。不同地區的苗族服飾各有差異,如貴州省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服飾刺繡有“萬”字圖案,寓意“萬事如意” 。
建筑:苗族的代表性建筑是吊腳樓,通常建在山坡上,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建造,具有通風透氣的特點。吊腳樓內部布局精致,體現了苗族人對建筑美學的追求和對自然環境的尊重 。
飲食:苗族飲食文化豐富多彩,不同地區菜肴各具特色。例如,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喜歡吃酸湯魚、酸辣土豆絲等酸味菜肴;湘西地區的苗族則喜歡吃糯米飯和苞谷酒。此外,苗族還善于制作臘肉、臘腸、糍粑等民族食品 。
婚俗:苗族婚俗獨特,儀式和習俗豐富。如黔東南地區,新郎新娘在婚禮上穿著華麗民族服飾,在蘆笙伴奏下跳舞;湘西地區則有“逃婚”習俗,新郎需將新娘“搶”回家。在一些苗族地區,青年男女通過“游方”等活動自由戀愛,若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等作為訂婚禮物 。
祭祀:苗族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祭祀活動在其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許多傳統節日都與祭祀祖先有關,如苗年、吃新節等節日早晨,人們都會將做好的美味佳肴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 。
禁忌
新年頭兩天禁忌:在苗年的頭兩天,有諸多禁忌。例如,人們不出外挑水,這是因為水在苗族文化中有特殊的象征意義,新年伊始,避免破壞水源的寧靜,也寓意家中的財運和福氣不會外流;還有不上山砍柴,這體現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同時也是讓山林在新年伊始得到安寧,希望人與自然在新的一年和諧共處。
【苗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風俗習慣11-03
關于苗族的民風習俗11-19
藏族的風俗習慣04-20
(經典)風俗習慣作文04-06
德國的風俗習慣02-23
風俗習慣作文12-26
風俗習慣作文(精選)07-06
風俗習慣作文【精選】07-05
家鄉的風俗習慣05-22
苗族的作文300字合集8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