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期之我見作文

時間:2021-10-17 17:59:35 傳統 我要投稿

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期之我見作文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清明節、春節、中秋節等等,其中春節最為隆重。下面請欣賞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期之我見作文,歡迎閱讀~

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期之我見作文

  從新聞里得知國家考慮增加三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期,分別為:清明、端午和中秋。網上投票的期限已過,差不多有八成參與網民支持。我覺得這是件特別值得高興和期待的事。

  傳統文化的保留,可以增強民族的自我認受性,增加向心力。這幾年各省各地不停的把老祖宗的家當翻出來,申報這個奇跡那個遺產的,除了里面發展旅游的潛在經濟因素,表面上莫不掛上宣揚中華文化,介紹我國壯麗河山等這些冠冕堂皇的大招牌。一方面向外國友人展示推銷帶上濃厚文化氣息的中國假期;另一方面從申辦過程中排山倒海的報道與宣傳里,反復提醒國人我國的月亮不比外國方,作為中華兒女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因為咱們“底子厚”。而各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正好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積累。以下簡單的介紹一下三個節日:

  清明: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起源自漢代。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墳,為墓地鋤草,替墳墓加土。掃墓之余,因利趁便,在山野間游樂一番,所謂踏青是也,路上順手折支柳枝回家插插聊以睹物思情。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近的。端午節意義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戰國時代的楚國大臣,因諫楚王不被采納,憤而投江,自古以來即為忠臣的代表人物。端午節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以饗屈君。

  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傳統上,人們都盡可能趕在中秋前回家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所以也稱“團圓節”。中秋的起源可遠溯至周代,時人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

  三個節日也代表了千百年以來人民所推崇的不同美好價值:

  清明——

  透過對祖先的追思反映對家族血統的肯定與自豪。而宗族是構成中華民族的基礎。

  端午——

  每個小孩都吃過粽子,也沒有幾個不喜歡的。孩子都因為愛吃粽子而認識屈原,也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啟蒙課。這種深入潛意識的記印比任何的口號和廣告都要來得有效。

  中秋——

  一家人的團聚喚起對家人愛與自己的責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與及人之幼”。推己及人。一個重視責任與充滿愛心的社會,會消去人與人之間的隔漠,帶來和諧。

  近年,有愈來愈多的呼聲提倡從新重視傳統文化,甚至有家長送小孩去學習四書五經的`報道。反映的就是在日益都市化和受西方文化沖擊的今天,在享受科技與觀念進步而帶來的成果之余,精神生活上的匱乏。西方圣經里有一句話:“人不能單靠面包而活”。是的,人民近年都在飛躍的經濟發展中續步獲得富足,可是社會上的問題不單沒有因為這樣而減少,反而是越演越烈。其中很大的理由就是因為貧富懸殊所引起的公民道德敗壞。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表明社會的文明是有一個從個體(家)到集體(國)的一個發展過程。一般的平頭老百姓不一定懂得富國強兵的大道理。倒是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如何養妻活兒天天牽掛。在我看來,只要一個人在不侵犯他人的權利下行使自己的權利,在守法的前提下渴望財富而致富是應該受鼓勵的。千萬的家庭富了,國家自然就富強,國家愈富強百姓就愈愛國。

  基于以上理由,我對重訂三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期是十分的支持!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一级一级一区二区 | 日韩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国产激情免费 | 亚洲日韩精品在线 | 日本韩国视频高清一道一区 | 亚洲国产日韩人妖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