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也會的缺失的一面初三優秀作文
遠房親戚陪女兒來南昌看病,怕被人騙了,叫上我壯壯聲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孩尤甚。她素面朝天多年,一直沒在意,臨近婚戀,才急慌慌來看病。“病”得比較特別——臉上有拼圖樣的疤痕,是兒時打碎飯碗割傷所致。鄉衛生院縫針哪能顧及美觀?疤痕在臉,實在突兀,原本樣貌氣質俱佳的她,有了這無法彌補的缺憾。
醫生說:“手術可以做,但完全消除疤痕不可能。”聽到這個,親戚心里頗有不甘,花幾千塊錢,怎么還會有疤痕呢?女孩的臉上愁云疑云堆卷,像恐怖片中歐洲古城堡一般森然。醫生對我說:“你是有文化的人,應該知道我們醫生不是神。能做到什么,我就承諾什么。做與不做,你們自己拿主意。”我用方言替親戚釋疑。猶疑復猶疑,女孩決定不做了。
他們要趕火車回家,我送他們上公車。我和親戚一直走在前面,回頭卻發現女孩不見了。原來她呆呆地站在醫院門外的書報亭前。親戚折回,問她:“在干什么?”女孩說:“媽,我要買本書!”親戚責怪道:“又沒上學,還買什么書嘛!”女孩固執己見,要了一本最新的《讀者》,經我推薦,又買了一本有我文章的《特別關注》。在公交站臺等車,遇一老人磕頭乞討,女孩將買雜志找回的零錢,投進前面那個破搪瓷碗里。
書與愛天然含香,那一刻,這個臉有缺憾的疤痕女孩頓時散透出一股奇異的暗香,精致怡人。大美在心。哪怕這一缺陷,襯得她的真實可愛,也更美。
《讀者·原創版》一編輯朋友講了一個“字典李”的`愛心故事,聽來頗為新鮮。2011年底,朋友和編輯部同仁到甘肅省會寧縣采訪,回來后,雜志推出重磅報道《光環下的獨木橋》,感動了無數讀者。在上海打工的小伙子“字典李”讀了文章后感同身受。年少時,他家貧上學困難。大學畢業后,他回老家做代課老師,教的孩子也窮,心酸之余,卻深感無能為力。之后,“字典李”去上海打工,看到那篇報道的時候,單位正好發了年終獎,厚厚一沓錢,著實興奮,一激動,便網購了1200元的字典,送給會寧縣貧困老區的孩子。/
孩子們收到字典后,朋友打電話告訴“字典李”。誰知這個80后的小伙子說,下了單后,突然深感后悔,可已在網上成功付款,沒有退路,只好作罷……這段小插曲的B面,似乎佐證了“字典李”的愛心缺乏足夠的純度和濃度。其實不然。這個小小的瑕疵,還原了一個真實的人,見證了這次愛心付出的本真歷程。
人人都有私心雜念。愛心人士在捐贈的過程中,偶爾思路開個小差,心里拐個小彎,并不影響愛的博大,心的瑰麗!一次猶疑,一絲后悔,在愛的付出中,算是缺點,但決不是污點。正是這個缺點,映襯出一個可愛的、立體的、生活化的真實的人來。“字典李”事后那滿含悔意的捐贈,是完美的愛心行動,生動地詮釋了慈善、奉獻和愛的本來面目和本真意義。
小時候,村口一塊老舊石碑上有古人鐫刻的“求缺”二字,一直不明其義。俗世里,染了一身滄桑后,到如今,算是領悟了。
臉有疤痕的鄉下姑娘美在書香縷縷繞愛心;后悔捐贈并真實說出來的打工小伙美在真實無遮蔽;斷臂的維納斯是美的,神性一般的寧穆蓋過身軀之缺;凝雨的烏云很美,它的周圍鑲了一道燦爛的金邊;甚至害人不淺的沙塵暴也有美麗的一面,因為它會給我們制造出孕育生命的新土壤……
月,因缺而美;美,因缺而真。從疤痕女孩到“字典李”,遺落在他們身上和心里的缺陷,是上帝賦予的真實,是給“美”最好的搭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同理,所謂的“完美無瑕”其實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