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精選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1
無論走多遠,總會有一種味道時時刻刻在召喚著你,那就是家鄉的味道。——題記
小時候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鄉村度過的,那兒遠離城市的喧囂,有的是那一片清新與自然。那時候我最愛吃的也就是自家種的土特產——香沙芋。
八月下旬,那宛若荷葉的綠色身影已出現在田頭,此刻它的果實也已在潛滋暗長了。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可以拿個小鍬去挖兩個芋頭來嘗嘗鮮,那鮮嫩的口感回味無窮,可要想吃到真正的美味,還需等待。
到九月下旬,對芋頭生長期再熟悉不過的奶奶已掐好了時間,去挖一筐巴掌大的芋頭回來。剛出土的芋頭是棕白相間,一個個奇形怪狀,原來是芋頭媽媽周圍長滿了芋頭寶寶,掰開它們,一個個大都是橢圓形的,渾身上下都是棕色的“胡須”,許多身上都還裹著一層潮濕的泥土,不仔細看,還真以為是個小土塊。別看它貌不驚人,吃起來可是別有一番風味。
洗凈、去皮,那潔白的肉質便凸顯出來了。用手輕輕一碰,那味美的秘訣——粘性,便顯山露水了。放入水中,加少許油,清煮,便是最普通的做法了。當然,在國際化的大都市用液化氣灶可能燒不出這樣的野味。在奶奶家,土灶就能燒出它最原汁原味的味道了。將無用的秸稈放入灶膛中燒火,隨著柴火的慢慢熄滅,廚房中的香味也就越來越濃。揭開鍋蓋,那潔白的芋頭在沸水的過濾下,幾乎透明,它們隨著沸水不停地顫動著,周身分泌出那一根根細小的銀絲,黏黏的湯汁,讓人食欲大開,趕緊將滾燙的香沙芋裝入盤中。中國的飲食最講究色香味形俱全了,這不,到自家田里找兩根剛剛長出來的嫩蒜葉,在溫燙的開水中一掠而過,切成碎葉,灑在那早已熟透的芋頭上,綠色與白色相間,如同那陡峭的山頭點綴著那一抹一抹的綠色,讓人垂涎三尺。這一個又一個潔白而又蘊藏著汗水的芋頭,便是對早出晚歸的農民們最好的犒勞了。
眼饞了吧?那就趕緊拿起筷子,來嘗嘗這人間的美味吧!可是,香沙芋外表的柔軟會讓你手足無措,不是只夾到最外面一層如稀泥一般的外層;就是用力過猛,讓芋頭滑過了你的筷子。不過,奶奶可是有訣竅的。將芋頭的中心點找到,用筷子往下一戳,美味的芋頭就到手了。咬一口,清香四溢,入口即變成了比豆沙還細膩的小粒,黏在一起,如巧克力一般潤滑。吃到芋頭的中間,竟又有了些許韌勁,還帶著板栗的味道。此刻張開你的嘴巴,牙齒上下還粘著些許“銀絲”,一口接著一口,純正地道的芋頭香味充滿你的口腔,舌尖上的味蕾一發不可收拾,香糯可口,即便有時被燙的直呵氣,也舍不得放下,那種溫暖的味道充盈著我的胃……
現在,隨著家鄉的發展,香沙芋也被披上了“高大上”的外裝,送去了全國各地。但那精美的包裝下面,是那永遠也掩蓋不了的極具鄉土氣息的香沙芋,它會將屬于你的溫暖及時傳到。
我想:無論我今后走多遠,游覽了多少山川,走遍了多少城市,但總會有那香沙芋的味道縈繞在我身邊,給我帶來溫暖,牽引我那回家的路。
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2
一窗暖陽外的一方蔚藍,一泉溪水后的一片墨綠,一彎明月下的一抹淡黃,是我僅記得的家鄉的味道。
這是一個普通的村落。
幾聲洪亮的雞啼準時傳進一間白墻黑瓦的小屋,將我扯出夢鄉,我眨著惺忪的雙眼適應這籠罩著我的一窗暖陽,心情不由得開朗起來。然后我斜倚在窗邊,望向那一方蔚藍的天空,等著一聲聲嘹亮有力的吆喝從遠處傳來:“炒果條、鼠殼果、鴨母捻,五塊錢一碗嘞!”等著家鄉的味道彌漫在屋外的小巷上。
村落依一泉溪水而建,午后溪邊常有孩童嬉鬧的快活的身影,濺起的水花飄到一旁正幫著嬸嬸烤魚的我的身邊。剛捕起的魚兒在火堆中“嗞嗞”作響,慢慢變得焦黃,在飄香中叔叔抱著一串香蕉從溪水后的那片墨綠的蕉林中走出,拍了拍懷里的香蕉,熱情地招呼道:“快來嘗嘗家鄉的味道!”
一彎明月遠遠地掛在天邊,星星被隱沒了身形,晚風拂過,將這一大家子熱騰騰的飯菜香帶去很遠。爺爺興致勃勃地從屋內捧來一壇糯米酒,道:“這酒可是自家泡了好幾年的,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說罷將壇子打開,一陣濃郁的酒香在這夜色下散開,身后幾顆平日被爺爺精心呵護的桂花樹似也不甘示弱,一抹抹淡黃的小花躲在綠葉間發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在這醉人的月光下,在這醉人的家鄉的味道中,與爺爺奶奶聊著天,我也微醉了。
家鄉的味道,是異于城市車水馬龍、流光溢彩的味道。一座山、一片湖,沒有城市中山山水水背后的人工雕琢的刻意,有的只是那一份獨有的自然、清靜。
然而我卻在這城市的汽笛聲、假山、人工吃糖中越走越遠,遠離了一窗暖陽外的一方蔚藍,遠離了一泉溪水后的一片墨綠,遠離了一彎明月下的一抹淡黃,遠離了家鄉的味道。遠方的家鄉,牽連著我無盡思緒的家鄉啊,如今,回想著你的味道,我還能找到回去的路嗎?
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3
小時候,校園里植滿了迎春花,每逢三月,春姑娘的氣息喚醒了它們的種子,于是它們抽出嫩綠的莖,開出淡黃色的小花,像夜空中點點的繁星一般點綴在綠叢間,而那細長的青莖則無聲地往遠處延伸,垂在教學樓的長廊外,形成一排長長的綠簾,盛夏時留出一片濃郁的綠蔭。
望向窗外,總能看見迎春花舉著笑臉在微風中搖曳,心生愛憐之情,于是昂起銀鈴般的小腦袋問老師問道:“老師,這是什么花啊?”老師笑了,俯下身子輕聲說:“這叫迎春花,有迎春花的地方就有家鄉的味道。”我點點頭,凝視著老師被迎春花映得金燦燦的眸,心中留下了那株迎春花,也留下了一個對家鄉模糊的印象。
午后,我總愛折一枝迎春花放在床頭,靜靜沉醉在迎春花的花香中墜入夢鄉,讓那暗香穿行在我的夢中。夢里,是我和小伙們在東荊河大堤上放風箏的情景,那里有青蔥的樹木,濕潤的泥土,明媚的陽光,順著悠悠的風箏線望去,還有一座座建筑物如春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閑暇之時,我也愛巴望在窗口欣賞校園里的迎春花,看它們一朵朵擁擠在一起爭相開放,正如我們一樣高揚著青春的旗幟拔節生長。一天天,一年年,聽得見它們努力上躥的窸窣聲,也聽得見我們瑯瑯的讀書聲,在迎春花的陪伴下,一張張稚嫩的臉變成一張張成熟的面孔,一個個天真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個懂事的少年。
在遠離家鄉的地方,我也曾發現過這種淡黃色的迎春花,彎下腰拾起它,卻沒有親切的感覺,亦沒有那熟悉的家鄉的味道,心里因此變得十分空落,仿佛是缺失了一件心愛的寶貝,直至回到家鄉,那缺失的部分才被兒時的記憶所填補,帶給我一種深深的慰藉,和我情緒失落時母親給予我的一句安慰同樣久久地溫暖著我的心。
我明白了,迎春花生長在我的家鄉,生長在我童年時的樂土上,在那里,不只是迎春花,勤勞的'人們、忙碌的大街小巷、微潤的空氣,甚至是一草一木也同樣帶有家鄉的味道,因為那兒,是我成長的地方。
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4
家鄉的味道,如刻畫般雋刻在我心中,使我永難忘懷……
——題記
我的家鄉,位于祖國大陸的最南端——湛江。這里環境怡人,美食數不勝數。但最令我著迷的,是白切雞。
白切雞,顧名思義就是不經濃味的調味料烹飪而成的雞。也許你會問,這樣的雞寡然無味,何處令你著迷?所以,這就要講究雞肉的質地了。湛江別的不多,空闊的農地倒是大把大把的,飼雞者在每日清晨會將雞放出籠子,把雞指引到空地,散上稻谷和雜米,讓他們自己自由地吃,盡情的跑。這樣的雞我們本地稱為“走地雞”。所以正宗的白切雞都是選用走地雞,這種完全自然的放養使雞更健康,雞肉更美味。在我家,全家人都喜愛吃白切雞,這是奶奶的熏陶。奶奶是地道的湛江人,她熱愛生活,熱愛美食,會做一手好菜,其中她做的最好吃并且她最愛吃就是白切雞。每到逢年過節,奶奶都會做白切雞給我們吃,那時的廚房便是奶奶的天地。奶奶先將一只新鮮的雞去毛,挖出內臟,洗凈后將開水煮沸,然后將雞整只放入鍋里,加上一勺鹽,關上鍋蓋。待十幾分鐘后,打開蓋,只見雞皮澄黃,這時的白切雞就可以出鍋了。最好吃的白切雞就是雞肉煮得與雞骨剛分離,雞骨還帶著一些血色,這時的雞肉是最嫩、最滑、最鮮美的。待雞涼凍后,奶奶會把他們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美味的的白切雞就可以上桌了。
隨著白切雞上桌,除夕夜的大餐便拉開了序幕。姑姑伯父們一邊吃著白切雞及其他飯菜,一邊談論這一年的歡樂事。表弟表妹們與我便為了好吃的雞腿和雞翅膀“大搶出手”。每次的白切雞都會被掃個精光。
我去過不少外省的城市旅游,也品嘗過當地的雞,雖然味各不同,但辣的只有辣味、甜的只有甜味,完全沒有家鄉原汁原味的白切雞好吃。父輩們也都說,吃了半輩子的雞,只有家鄉的雞最好吃,百吃不厭。家鄉的白切雞不同其它雞般用各種調味裝飾自己,它把自己最真實最原本展示給人們,讓人們對它贊不絕口。它就如同家鄉人一般,純樸、真實,不用各種虛名裝飾自己。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家人和我,以及家鄉人對白切雞癡迷的原因吧。
也許將來的我會因學業、事業去到很遠的地方,但只要想起美味的白切雞,就會記起逝去的奶奶,記起兒時吃白切雞的快樂,記起遠離的家鄉,記起純樸的家鄉人民。白切雞,是家鄉的味道,是家鄉人民返璞歸真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5
家鄉的味道是什么?是那一杯自家釀制的深厚的濁酒,是那一抹飽含愁思的月色,是那一片如血殷紅的紅楓。這些味道或渾厚,或清冷,或熾烈,但都有相似之處——都有著我們自身的情感,那就是對故鄉的思念。這種情感是國人一生都無法忘記的,無論居于何片,每逢月圓之夜總會引起的喟然長嘆。
家鄉的味道在我心中留存最深的,便是奶奶做的面了。大約是農村出身的緣故,奶奶的身上永遠帶著農民的樸實、勤勞與智慧。白白的一勺面粉在她的手下經過與水的拌,總能顯現出各色情態。小時候看著奶奶將一個小小的面團靈活地在手中扭動幾下,再放到案板上時,就已然成為了一個花卷。那時的我不免驚奇,趴在案板上呆呆地看著奶奶為一個個的小面團整形,我便問奶奶:“奶奶,你怎么弄的?怎么這么快呢?”奶奶笑瞇瞇地蹲下來,揪了揪我的臉,然后笑著用陜西方言對我說:“時間長了就會了,咋,你想學?”
我點了點頭。奶奶便交給我一小塊面,告訴我說:“你把這塊面先盤一下,再扭一下,兩半個一粘就對了。”可是不知是我理解有誤還是奶奶手太快,我至今都沒學會如何盤花卷,不過奶奶的心靈手巧倒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后,每次奶奶進廚房我總要跟著。看著好擺弄那些絲長的面條時,我總是神色中帶著崇拜。因為每當我看到奶奶在廚房里做飯時,那搟面時搟面杖發出的聲響,那下面條時面條入水的一瞬時的響聲,都有一種韻律美和節奏感,讓我越來越對廚房中奶奶忙碌的聲音著迷。所以只要奶奶一進廚房,一個小小的身影也就會跟在她的后面,像個跟屁蟲似的寸步不離。
后來,我因為上學的原因跟著爸爸媽媽來到了西安,車輛穿行,盡顯繁華。可是剛入這座城市的我卻睡不著覺,我早已習慣小縣城的安然與閑適,對于夜晚車輛穿行而過,還有些惶恐與不安,夜晚便整宿地睡不著覺,便更加想起身在故鄉的奶奶。那種感覺是一種孤獨、恐慌與無奈,加之在這種機械化、現代化的時代,城市里的食品雖讓我感到眼花繚亂,卻總少了一種感覺,現在想來應是田野中的那份沉穩與成熟吧,總沒有奶奶的面食好吃。
或許這便是家鄉的味道,是奶奶飯菜的味道,也是我回憶的味道,它就是這樣的淳樸簡單,熱忱而美好……
【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07-21
有關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05-25
家鄉的味道初三優秀作文12-01
家鄉的味道初三作文800字07-14
家鄉的味道_抒情作文800字_初三作文03-23
家鄉的味道作文800字-初三寫景作文01-14
精選家鄉的味道的作文04-12
家鄉的味道作文05-19
家鄉的味道作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