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漢語網絡新詞語義變化的社會文化語境
網絡新詞頻繁產生,并大有滲透到傳統媒體和現實生活的人際交流中的趨勢。這些網絡新詞所表達的意義,已不再是其字面義,有些甚至與其字面義相去甚遠,如拍磚、潛水等。那么,在語義變化的過程中,有哪些社會文化因素在制約著語義發展的方向,又有哪些可循的規律。我們將以語言的社會屬性為指導原則,融合系統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社會心理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社會屬性是語言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說過:語言不僅僅是一種生理和心理現象,還是一種社會現象。
具體來說,語言的社會屬性是指語言在構建和維系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過程中的核心作用。語言作用于人與人的關系,又作用于人和客觀世界的關系。語言使用者首先是社會的人,語言的使用實則是社會行為和社會事實。陳原提出,語言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產生的,而且跟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發展。這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社會心理語言學等的基本立場。
漢語網絡新詞語義變化的社會文化語境
語言符號與語義的對應關系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語義是語言結構和其以外的社會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對漢語網絡新詞語義變化的研究要結合對社會文化因素的考慮。社會文化因素制約語義變化的心理認知機制,對其具有調節、取向作用。本文試圖將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歸為社會文化語境模型中,并借鑒韓禮德和馬丁關于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的論述建構此語境模型。
我們將社會文化語境解析為以下兩大類構成因素:
1.主觀因素包括三個方面:
言語主體的身份、知識文化程度、總體修養水平,交際中的社會角色關系,和社會心理信息。正所謂文如其人、言為心聲,言語主體的這些特征會影響其對語言(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的選擇進而影響意義產生變化。
(1)言語主體的身份、知識文化程度、總體修養水平
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表述。如同樣是表明對正在做的工作無計可施,教授可能會說我是一籌莫展啊,而學生則可能會說哥是相當滴糾結啊。教授的話語中不包含本文所說的網絡新詞,而學生的話語中哥(第三人稱指代第一人稱我)、滴(=的/地)、糾結都是流行于網絡甚至滲透到傳統媒體中的詞匯。
(2)言語主體在網絡中的社會角色關系
馬丁認為人際關系實現于三種維度:地位(status)、接觸(contact)和情感(affect),分別是以平等和不平等,親密和疏遠,積極的和消極的為兩極的連續統一體。此外,情感在很多語域(register)中并非通過語言而是通過副語言或其他輔助語言手段如體態語等實現。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網友間的在真實生活中的社會地位的差異趨向隱匿淡化;人與人之間親密疏遠的差別較之現實社會模糊:現實中毫無關系的網友們可以在BBS等交際平臺上熱烈討論,順暢交流,人們的交際渠道和信息渠道在很大程度上被拓寬了;網絡交流中人際意義的表達除了使用詞匯(lexis)之外,如抱抱表示同情安慰,頂表示支持贊同等等,大量副語言符號(這里指由各種標點、字母、數字組合而成的表意符號)被廣泛使用,表達各種情緒,如:-D表示大笑,~~~~()~~~~表示哭泣等等。
可見,在網絡虛擬環境下,人們可以在地位平等,充分利用各種符號系統,包括語言的和非語言的,不存在交際障礙的情況下進行順暢的交際。網絡的這一特點使其成為新詞新語不斷涌現的沃土。
(3)社會心理信息,也就是語言社會心理,既是內隱的語言心理活動,又是外顯的行為,包括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既包括語言個體的心理,也包括語言的各種群體心理。
在這里,我們也可以借用馬克思的論點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言語主體的所思所想是通過語言表達的,同時,言語主體對語言的選擇受思想包括心理信息的支配。
比如,網民們共同的語言群體心理在語言表達上求新求異始終貫穿于網絡詞語意義生成的過程中。如最初誕生的一些網絡詞語網蟲、美眉,稀飯、蝦米,頂,到最近出現的神馬、浮云、圍脖、給力等等,它們完全可以使用相應的傳統的語言來表達,之所以使用這些表達方式而不是傳統語言,其背后推動力就是求新求異的語言社會心理。有些詞語如諧音詞語稀飯童鞋等則是產生于有些網民故作幼稚可愛狀的個體語言心理。下面以杯具為例做具體分析:
言語行為是言語心理的外化和折射。以杯具代替悲劇是廣大網民共同的言語行為,反映了群體言語心理。
①后現代精神影響下的求新求異的心理
這于以青年人為主體的網絡使用者所處的生活環境息息也是不無相關的:處于來自學習、工作各方面壓力之下,生活節奏快,空余時間大都用于網絡,傾向于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以杯具等諧音詞語或自我解嘲或插科打諢,以宣泄內心情感,釋放壓力。
②尋求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心理
在社會大舞臺上,個體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形成各種不同的社會群體。特定群體的言語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個體借助語言的運用,產生對群體的歸屬感和群體成員之間的認同感,得到群體的支持。在這樣的心理基礎上,進行言語創新,衍生出各種相關詞句。如我的人生就像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就算要做杯具,也要做官窯上品青花瓷杯具。等等。
2.客觀因素
(1)當今時代的相關特點:網絡信息技術高度發展,信息的傳遞、人際交流具有以往任何時代沒有的便利和快捷。
(2)網絡作為新生的交際媒介異于傳統交際媒介的特征:虛擬性,承載獨特的網絡文化。
(3)傳統文化信息:
指以語言為載體、已沉淀為語言的組成部分、體現于人們思想行為中的文化信息。如鳳凰男,指集全家之力于一身,發憤讀書十余年,從而為一個家族蛻變帶來希望的男性。鳳凰經語義變化后獲得的引申意義就來源于漢語中的一句俗語山窩里飛出的金鳳凰。
(4)社會生活信息
包括具有相對穩定的社會生活模式信息和短暫的但有可能產生深遠影響的社會事件信息。如蝸居意義來源于因每月要還房貸,經濟能力受限,從而生活行為受限的一種生活狀態。又如蟻族意義來源于社會上存在著這么一個特殊的大學畢業生群體,他們畢業后無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鄉結合部。這些詞語意義的生成來源于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現實。
(5)外來文化的影響
現代漢語的酷表示特立獨行、充滿個性的引申意義來源于英文單詞cool,是其音譯;在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上頻繁出現門這一構詞方式,如李剛門等,這里的門已經失去了其傳統意義,指具有新聞效應,能引起廣泛公眾關注和興趣的事件。其意義是由英文watergate scandal的內涵意義發展而來。
(6)權勢的影響
如被主流媒體使用,得到其認可,在大眾傳媒中廣泛傳播。如給力一詞的廣泛流行,與被主流媒體的認可也不無關系。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主客觀語境因素并非單個地獨立作用于網絡新詞語義變化的心理認知過程,而是多個因素交錯在一起發揮作用。如秒殺一詞,其語義變化的認知參照點相鄰關系(contiguity)是受到客觀語境因素社會生活模式制約的:倘若人們的購物方式并未從傳統走向網絡,想必秒殺一詞發生由瞬間擊殺的本義向以極快的速度搶購商品的引申義的語義轉移。同時,語義的轉移與當今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環境也是不無關系的。
同樣,在給力語義變化的概念融合過程中,意義從物質到非物質的轉移,與人們追求簡潔高效的表達方式和呼喚讓人精神振奮的事物的語言群體心理不無關系。此外,給力新意義的鞏固加強,與被主流媒體認可也不無關系,使其新意義很快被接受并得到廣發使用。
四、結語
以上具體的分析表明:網絡新詞的產生、意義的變化的認知機制總是由一定的社會文化因素觸發并受其制約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社會文化語境模型的建立,除了以上定性分析的方法之外,還需要通過訪問,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數據,并對這些數據做定量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這是本文研究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
【探究漢語網絡新詞語義變化的社會文化語境】相關文章:
生成新詞語的社會文化因素分析06-05
網絡的新詞初中作文12-23
有趣的網絡新詞燈謎集錦06-02
網絡的新詞語大全05-10
網絡新新詞語分析05-30
感網絡新詞,享歡愉生活12-17
網絡的新詞作文(通用20篇)10-11
2017關于網絡新詞的熱點話題02-25
感網絡新詞享歡愉生活作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