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的作文600字九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600字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1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至,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端午節正值上海世博會舉辦,又逢高考結束、南非世界杯開賽。所以可以說,今年的端午節較之往年是更加的出彩和好玩。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媽媽說:“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后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后,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念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后,群眾為了不讓水里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于是,為了保護并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后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里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艷隨風飄揚,小伙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2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于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一天早上,媽媽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洗好粽子葉,準備開始包粽子。
我從來沒包過粽子,于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媽媽說:“行,包粽子挺好學的,但是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得耐心點兒。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折疊成漏斗形狀;注意,卷的時候要盡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我跟著媽媽做,把粽子葉疊成一個漏斗。
“然后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粽子,可以在里面放一兩顆小紅棗。”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后將余下的粽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在粽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粽子葉把粽子裹緊。最后用繩子或馬蘭葉把粽子綁緊。”這一步非常關鍵,說著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粽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我的話,“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緊時,里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氣得我哇哇大叫,最后在媽媽的指導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包好了一個粽子。盡管形狀看起來不是很美觀,但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下一步,開始煮粽子了。先把粽子整齊地擺在鍋里,把鍋簾壓在粽子上面,再往鍋簾上放一盆水。最后把水順著鍋邊倒進去,大火煮40分鐘,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
到了端午節這天早上,媽媽給我系上了五彩線,還囑咐我不要隨便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后第一場雨時才能扔掉。媽媽還告訴我了五彩線的來歷,它象征著五色龍,可以降伏鬼怪,帶走一切疾病。我們還在門口插上艾草,掛上紙葫蘆,家里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早上忙完這些以后,今天的主角——粽子,終于登場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軟又黏,好吃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3
五月是一個美麗的季節,這個季節留下我的心聲,快樂,幸福。心聲是迎來一個端午節的興奮,快樂是我和家人包粽子的情景,幸福是我們一起共享美味的時刻。
曾聽奶奶說端午節有不同的過法,端午節在五月,五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都是端午節,聽起來到十分新鮮。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按奶奶說的過,畢竟我們得尊敬長輩,因為上學,至今我只過過一個完整的端午節,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個端午節都是與平時不同的。
五月初五,不是最重要的一天,因為這一天只是插插艾蒿而已。清晨,媽媽早早叫我起床,吃完飯,跟隨奶奶去采艾蒿。我與奶奶向山上走去,到了山上,奶奶告訴我:采摘艾蒿要采摘最老的,最綠油的,最大的。聽了這話,我終于有個尋找艾蒿的明確目標了。但最后我還是沒有找到,被奶奶搶先了,采到了艾蒿就要回家插在門上,據說這樣可以驅邪、擋妖。
到了五月十五,就是正式的端午節。我們家要包粽子,留著晚上月亮出來了,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聊天時,再端出來吃。因為我在家,所以這次包粽子我也要參加。奶奶說買的粽子不好吃,得我們自己包。可我從來沒有包過粽子,只好跟著媽媽學,媽媽把準備工作做好后,就開始包粽子了。她把兩片大小不一的粽葉交叉,從中間窩成漏斗的形狀,放入糯米和腌好的豬肉按緊,再把上面的粽葉往下一折,給漏斗蓋上蓋子,然后一手緊握漏斗和麻線的一頭,一手麻利得用麻線把粽子捆得緊緊的。就這樣,一個粽子包好了。看著老媽嫻熟的動作,我也學了起來,沒想到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我使勁的一拉麻線,好不容易按緊的粽子竟散了。慢慢的,包的有模有樣了,我和媽媽包了許多粽子,就等著進鍋。到了晚上,大家都不吃晚飯,就等著可口的粽子來解餓,一邊吃粽子一邊閑談。
五月二十五,就是送端午。就是把吃完的粽子葉扔掉,扔粽葉也沒有什么講究。
這是我的第一個完整端午節,至今我都記得十分清楚,永遠留在我的腦海里。今年的端午節,馬上快到了,又有我樂呵的了。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4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中國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小孩子手腳上還要扣五彩線。這些都是紀念屈原和驅邪的必要。早晨取龍須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插艾葉在門上——因為艾葉能僻邪,這一天插艾葉在門上能保平安。上山采青草——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噴發龍須水于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采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采青草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后組織龍舟競賽。今天,外婆來我們家包粽子。我學著外婆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外婆的樣子折出一小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在塞上一個大蜜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一點也看不出來里面還有一個大蜜棗。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了,心想:包粽子那么簡單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氣的我臉紅的像一個西紅柿。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關鍵時刻外婆替我“解了圍”把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里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一個步驟——扎棕繩了。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放心的交給了外婆。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的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5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難得這次六一遇上了端午,所以我們連放了三天假。于是,媽媽決定帶著我去外婆家感受一下過節的氣氛,由爸爸開著車,來到了外婆家。
一進門,我便聞到了一股濃濃的粽香味,我來不及脫下鞋,“飛”一般地沖進了廚房,只見鍋里放著一串小巧玲瓏的粽子,我順手拿了一個,剝開粽葉,兩三口就把它吃進了肚子里。不一會兒,外婆回來了,見著垃圾桶里的粽葉,笑吟吟地對我說:“等一下咱們來包粽子吧!”我開心地說:“贊成。”
過了半個小時,外婆端來了洗凈了的粽葉,我好奇地摸了摸,問:“這是啥呀?”媽媽咽下去的一口茶差點噴了出來,說:“這是粽葉啊……”我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忘了嘛。”不一會兒,外婆拿了三盆材料走了過來,我看了看,哦!原來是香菇、竹筍炒肉還有糯米呀。我們來到了陽臺上,拿了兩把椅子坐了下來。外婆拿起兩片粽葉,弄成勺子狀,用湯勺打了些糯米、少許的香菇和竹筍炒肉,最后再用一勺糯米把餡料都蓋住,壓了壓,把它弄成小三角,綁在了粽繩上。我見了,也學著外婆的樣子,拿了兩片粽葉,左翻翻右掰掰。粽葉好像和我作對一樣,不是漏洞,就是分開。我氣壞了,使勁地一掰。啊哈!弄好啦。我的臉比翻書還要快,馬上做出了勝利的表情。接著,我把料一樣一樣地裝進了“粽子殼”里,把它給包好,笨手笨腳地把粽子綁在了粽繩上。一看外婆,哇塞!外婆已經把那一把的粽繩給綁滿了!那粽繩看上去就像是一棵長滿了粽子的樹。我也加油起來,一鼓作氣包了三個。這三個粽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媽媽見了,對我說:“不錯嘛,你的粽子能評上一個‘形態各異獎’喲!”我笑了笑。
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那一盆匯成商學院的粽葉一下子就精光了,而我也吃上了我包的粽子。嗯!還是覺得自己包的粽子比較好吃呀!
我愛端午節,更愛我的外婆和美味的粽子。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6
端午節,這個隨著幽遠的歷史一起走來的傳統節日,現在已成為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了,喏,從端午例行的三天國假,就能看出中國人對于端午節的青睞了。
我最喜歡的莫過于端午之日漫步于街了,一種濃郁的節日氣息與風兒同行,吹遍了大街小巷,所到之處必定熱鬧非凡。不同于家鄉閩浙一帶,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江淮人家的家門上多是懸掛著艾葉菖蒲,據說也有祛魔驅鬼之效。但這些并非我最在意的,說到我最在意什么,那自然是激蕩人心的賽龍舟了。
出了家門右拐直往前走,不要五分鐘就是十七橋了,橋下的河流雖不著名,但每年的東圃鎮的賽龍舟都是從這兒訖始的。你看,水流平緩的河面上,停放著一艘艘被紅漆漆滿船身的龍舟,碧綠的水,透紅的船乍一看活像黛綠的錦緞上鑲著盛開著紅牡丹。船里的競賽者,以二十多歲的小年輕居多,也有少數的中年人。每船十三人,十二個槳手,一個鼓手。黝黑的.肌膚是他們共同的標志,也是力量的象征。
鑼聲響起來,比賽開始了;鼓聲響起來,隆隆、隆隆、隆隆,冗雜卻不乏節奏,疾速而卻不乏力量。兩旁的紅槳像一條條金紅色的大鯉魚,跟著鼓聲整齊歡快地跳躍。超過了!超過了!一只紅艇漸行漸速,如離弦的箭一般。觀眾們的心驀地緊張起來,與牛皮鼓面共同跳躍,呼喊聲、鼓聲匯成一片。另一只船當然不甘示弱,也迅速追了上來,兩船旗鼓相當,猶如二龍水中爭霸,鼓聲立即電閃雷鳴一般,兩岸的人更歡了,吶喊聲更大了。終點快到了,只見三只船如疾馳的戰馬齊頭并進,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遲緩!冠軍出現了,喝彩聲,鼓掌聲響成了一片,在水面上激蕩!
過了一陣子,人們端來了清香四溢的糯米粽子,但這不是給自己吃的,而是把它扔下河里,以祭祀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投江之日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但人們永遠懷念著他。是啊,那些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全心全意的人,是千百年,直至永遠也不該被忘卻的。今天,我們仍以屈原為驕傲,我們會用我們的快樂永遠紀念著他!
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關于端午節的諺語吧?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7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因為放假,所以我起的比平時稍晚一點。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卻發現我的手上腳上都被帶上了五彩線。五彩線是由紅、粉、黃、綠、藍五種顏色組成的,很鮮艷。媽媽告訴我說,端午節帶上五彩線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的。
洗完臉后,我就來到了餐桌前。滿滿的一桌,真豐富啊;有大大的三角形粽子,還有香噴的雞蛋、鴨蛋、鵝蛋。看著這么多好吃的,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來。正準備開動時,爸爸發言了:“知道今天為什么要吃粽子嗎?哪位“同學”知道請舉手回答?”這可難倒了我了,我就裝作沒聽見,等待爸爸解釋。爸爸告訴我說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沒想到一種食物也有故事。爸爸講完后,我已經迫不急待地想和他們做游戲了——頂雞蛋。 我在盤里隨手拿了一個個頭較大的雞蛋,先和爸爸來了一個對決。而我的力氣太小了,一個回合下來,就輸給了爸爸。但是心里卻不服輸。心想:“可不能這么算了。”我又去洗鵝蛋,想和媽媽較量一番。只見媽媽在盤子中左挑右選的,好像里面藏了大將軍。我好奇地問媽媽:“你在選什么?難道鵝蛋還會有什么不同嗎?”聽完后媽媽耐心地說:“你看這鵝蛋好像都一樣,其實里面的學問大著呢!首先你要看蛋的形狀,要選“小頭”尖一點的,這樣的蛋會比較有優勢一些;其次要看鵝蛋的外殼,光滑、細膩、顏色勻,這樣的蛋殼更硬一些。根據這些特點選,一定能獲勝。”我半信半疑地選了一個鵝蛋,就開始跟媽媽較量起來了。我雙手緊緊地握著鵝蛋,使上了渾身的力氣,頂啊,頂啊,只聽見叭的一聲,我趕緊收手,緊張地看了一下手中的蛋,我手里的鵝蛋竟然沒破,還是好好的,“原來是媽媽手里的蛋碎啦,太好了,我贏了!我贏了!”我興奮地邊喊邊跳,爸爸也高興的拍手表示祝賀,媽媽看著我高興的樣子也笑了。
真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8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為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就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為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就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思考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就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為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著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就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盼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為能夠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就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獲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能夠包成粽子,然后美美吃上一頓。
中國人端午節吃粽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就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粽子作為對屈原的紀念。
粽子還就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可就是在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之后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向到這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就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粽子呢?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9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后投江自盡。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就將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于是,這個節日就傳了下來,只到今天。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已漸漸淡化了這個節日,但山東這一帶的人卻還對這個節日充滿熱情,很注重這個傳統節日。
早上,我一醒來,就發現自己的手腕上有一根用幾種不同顏色的線擰成的一小段繩,我問媽媽:“這種繩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媽媽耐心的回答了我的問題:“這叫“五彩絲“,也叫“花繩”。傳說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所以,每到端午節,只要是小孩子,不分大小,手上都會系一根這樣五彩的繩。”“哦”我答應著,但還是不想戴它,因為我是個貪玩的孩子,這東西在手上還蠻別扭的。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當然是吃粽子。上午,我隨爸爸媽媽來到了外婆家幫忙包粽子,而外婆呢?早就準備好了箬葉、糯米和絲線。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里面放上一個大棗,為的是讓粽子的味道更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粽子,一邊聊天。我看著外婆那嫻熟的動作,心里癢癢的。于是,我學著外婆的樣子,拿起一片箬葉,將它折成圓錐體,放入米,再把多出來的箬葉折過來,蓋住米粒,結果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過不去,不聽話地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箬葉把它們裹住,可是他們“米多勢重”,我只好向“大將軍”外婆求助,外婆一來,這個”小兵”就沒招了。不一會兒,我們就包好了一盆粽子。
要煮粽子了!外婆先將鍋里倒上水,然后將粽子一個個的放進鍋中,用慢火煮一個下午。煮好后,一打開鍋蓋,香味就充滿了整個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僅甜在口里,還甜到了心里!讓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端午節,是多么熱鬧,多么快樂,我們要將這傳統習俗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遠,永遠……
五年級:杜林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