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通用22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征文吧,征文一般是某個活動、征文比賽等需要,作者將稿件遞給征文活動主辦者后,作者的作品就可以參與比賽,但是著作權的一部分也相應給了征文活動主辦方。寫起征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
端午節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民俗節日,距今已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主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相傳是專門紀念屈原的。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因皇上聽信了奸臣所言,把屈原投到了汨羅江里。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會劃著龍舟往江里仍粽子,意在:讓江里的魚蝦吃粽子,而不要傷害屈原。
在北方,端午節還有綁花繩、戴香包的習俗呢!瞧 !媽媽把幾根彩顯捻在一起,就出現了彩虹的顏色,然后,把這些繩輕輕地、松松地綁在我的脖子上、手腕上和腳腕上,這些喜慶的繩立刻給我增添了幾分神氣和英俊,就像三頭六臂的`小哪咤。
另外,端午節還有一個插艾的習俗,這個習俗來原于一個古老的傳說:在唐朝末期,黃巢帶領著起義大軍,浩浩蕩蕩、南征北戰,一路上殺富濟貧,可是,由于當時通訊條件落后,農民根本無法和黃巢、起義軍取得聯系,最后,黃巢想出了一個辦法,在起義那天,讓農民家家戶戶以艾為信號,插在門上。后來慢慢地,插艾就有了“驅魔辟邪”的說法。
其實,經過千百年的演變,這些風俗雖然流傳了下來,但與它本來的意思已有了出入:粽子變成了人間的一道美食;賽龍舟變成了娛樂活動,它既鍛煉了人的身體,陶冶人的情操,又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和交流;你看!高高插在家家戶戶的門沒處的艾,不正告訴我們,家家友愛、處處有愛。讓我們一下子想到:愛國、愛家、愛護、愛心、關愛、友愛、喜愛、鐘愛等等這些美好的詞語。
端午節是一個愛(艾)的節日!讓我們生活在愛(艾)的氣氛中,讓世界充滿愛(艾)吧!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甭牭竭@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3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枇杷樹邊,有著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葉、梔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著到山上來,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是拿著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粽子和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后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后,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念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后,群眾為了不讓水里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于是,為了保護并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后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里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艷隨風飄揚,小伙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著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4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
端午節開到了,我急急忙忙地向外地的外公外婆打了個電話,問了他們有關端午節的來歷:“這一天人們熱鬧極了,有的看賽龍舟,有的吃粽子······有一個故事說明了端午節要賽龍舟的原因——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汩江死去,所以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后來人們沒有找到屈原,于是大家就扔粽子在河里,想讓魚、蝦一些水生動物吃飽后就不要去吃屈原的.遺體,后來人們就以這種方式來變大對屈原的尊敬和悼念。”并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五月節、龍舟節。”聽了外公外婆的講述,是我對端午節又有了許多新的認識。
我今天也過了一個端午節,但與外工外婆哪里的習俗大相徑庭,我們這里是以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媽媽買來了粽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都把他們洗干凈了,然后吧五花肉切成小塊,吧樓米和五花肉混合在一起,在放入了調料,就可以了。開始包粽子啦!媽媽首先拿出兩張粽葉,把他們卷成,圓錐形,放入一些混好了的餡兒,壓平,折好,再用繩子捆住,就可以了。我也有模有樣地在旁邊全神貫注地學者。不一會兒,粽子全包好了。媽媽把他們全都拿去煮了,一兩小時后,粽子發出了誘人的香味,猶如把我這只小頑猴引了過去,情不自禁地從蒸籠里面拿出一個粽子來,迫不及待地剝開,輕輕地咬上一口,!真香!這味道好極了,我永遠也忘不了,他真讓我回味無窮!
我看著散發著的傳統文化芳香的端午節,仿佛品味到了中華民族的神秘。他的古香古色,他的千變萬化,讓我神往,讓我遐想······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5
于是乎,我也慢慢的走著,好節約能量,萬一他突然發難,我好開足碼力再奔。我邊走邊向后看,他還是沒有半點想追我的跡象,不過我卻不敢掉以輕心,要知道這只猛獸可是足足比我壯了30多斤啊,被“巨無霸”壓著的滋味到現在還心有余悸。
一前一后的兩人慢悠悠的到了山腳下,我見他真的沒追,便放心下來,上山四處尋找粽葉。奶奶說過,粽葉要摘嫩的,包出來的粽子才好吃,我按著這個思想專挑嫩綠的摘,不一會兒便摘滿了。
忽然,一只胖手搭在我肩上,我順著手抬頭看去,不是“巨無霸”是誰?他帶著輕蔑的眼神看著我說:“小樣兒,還跑不?”我看著蠢蠢欲動的胖體正向我壓來,暗想我的'純潔啊!我的衣服!我不想成肉餅!不可以就這么被他推倒了。迅速的在口袋里掏出一樣東西,在他眼前晃了幾下,胖手立即從我身上移開,抓住我手上的東西說:“喲西,好東西的有,粽葉你的繼續摘。”
看著他將他那空空的背簍留在我面前,手上拿著剛從我手里繳獲的戰利品決絕而去,腳下輕飄飄的邁著軍閥步子。我那個心疼。∥业氖謳О!我可是守了好幾年!那可是我收藏的絕版貨啊!親!“可惡的日本鬼子”我在心里詛咒他,吃粽子的時候嘴唇被粽葉劃傷,被粽子把牙粘掉......
“小樣兒,還愣著?粽葉的干活!”他轉身掛著人畜無害的笑臉對我說道。我生怕他繼續收刮我的收藏品,嘀咕了聲“小日本鬼子”立即拿起背簍繼續摘粽葉,心里還不停的詛咒。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6
不知不覺又到了粽子飄香的時侯,又讓我想起故鄉的端午節來,我的老家在閩西紅土地。在我的記憶里,聽媽媽說,每年端午節的前幾天,也就是農歷四月底開始,閩西客家人就開始籌劃過端午節了。首先,人們要抽空上山采摘包粽子的竹葉、菖蒲、艾葉等晾干備用,五月初三開始,人們就忙于包粽子,老家產水稻,家家戶戶都養豬,所以包粽子的主要原料是自家種的大米和豬肉。五月初四之前,男人尤其是男童要剃頭;初四日下午全家人都要以艾葉、菖蒲等煎湯沐浴,晚上人們還要在自家大門上掛上、菖蒲和艾葉等以避邪避禍。 五月初五當天,大人們拜完神,就開始婦女圍在一起包起各式各樣的粽子,有長條形的,三角形的,有甜的、咸的,邊聊家常手里邊包著充滿喜悅的粽子。這時的男人們則三個一群五個一伙的圍在一塊泡著自家種植及加工的紅茶在一邊聊著農作和秋冬將帶來的.收獲。晚上家家戶戶都將親手包好的煮好的粽子、美味的佳肴(在農村家家戶戶都養雞鴨,只有在過節、過年的時候才舍得宰殺雞、鴨)、美酒(自家釀的糯米酒)端上桌,全家人圍在一起憧憬夏季的豐收和秋冬歲末的家庭建設藍圖,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而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而今超市里或是小攤鋪上常年都可以買到,而且包裝精致美觀?墒牵腋械胶孟罂側鄙倭艘恍┦裁吹摹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7
從古到今,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許多美好的節日,外國朋友有他們自己的節日,而我們中國人也有中國特定的節日。
端午節有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今天我把這些故事講給大家聽。
說起端午節,每一個中國人都再熟悉不過了。因為這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就是吃粽子,賽龍舟。但是,過端午節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情呢?
通過了解,我終于找到了適合的答案,原來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忠臣,他主張富國強兵抗擊秦國,但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流放。后來自己的國家被秦國占領,屈原悲憤欲絕,于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的老百姓聽說后,劃著大大小小的'船只趕來搭救。為了不讓水里的魚蝦咬食屈原的尸體,人們把糯米包在葦葉里,用線捆好,做成粽子投入水中。此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都用賽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相信大家聽這個故事以后會抱著不一樣的心情去吃粽子,過端午節吧!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8
“我與傳統節日”主題征文:我與傳統節日——端午節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好多好多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
今天我就來說端午節。也是我最喜歡過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為了不讓魚蝦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粽葉包裹著糯米投放到汨羅江里,并且人們也要吃粽子咸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去年,我們一起去,江津中山古鎮觀看賽龍舟。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辦賽龍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鎮,因為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賽龍舟改在了下午。爸爸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為我介紹起來:“賽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他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一般為二十到三十米每艘船上約三十名劃手,有二十六個劃手,一個舵手,兩個鼓手,還有一個喊號子的。”
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了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懸在巖石上,為了遮擋強烈的太陽。家家戶戶的陽臺頂上都掛著藍布,我們走過石橋,繼續向前走去……
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艷的紅,明亮的黃,黯淡的黑,和清爽的藍,原來龍舟的顏色是根據四海龍王的顏色刷的`漆來定的。我們剛一來到河邊,劃手們就出場了。他們一個個都非常強壯,不同的龍舟上的人穿著不同顏色的背心。
比賽開始了,頓時鼓聲大作,觀眾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片,響徹云霄。參加比賽的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后滑,緊接著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的,漸漸的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發飄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
傳統節日,洋溢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清秀。散發了濃濃的詳情,也陪伴著小小的我快樂成長。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9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一大早,媽媽就收拾好東西準備去超市買粽子。一進超市,進入眼簾的是貨架上各式各樣的粽子,栗子味的,蜜棗味的',八寶粽子,還有豬肉咸蛋粽子。我問媽媽:“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媽媽告訴我:“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由于受到奸臣所害放逐到汨羅江,五月初五這天,抱石投江。老百姓為了防止魚兒吃他的尸體,就包了很多粽子扔到江中,為了紀念屈原,我們每年五月初五都會吃粽子!
爸爸還告訴我:“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老百姓還會在門窗上插上艾草,來祈求一家平安,驅邪避鬼。南方有些地區還會舉辦大型的劃龍舟比賽呢!”
端午的風俗可真不少,今天不僅品嘗了美味的粽子,還了解到了不少歷史知識,這個端午真快樂。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為國忠誠;杈鯀s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在過端午節時,人們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等許多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或紀念屈原的死。
又祭屈原街道里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那是煮粽子發出的清香,端午節到了。 端午節是個傳統的節日,這天人們都要吃粽子,掛香包......人們用各種形式來歡度這個節日。當然,也會想到那位與端午有關的詩人--屈原。那種悲苦的命運,讓人對他同情,對他懷念,于是,便有了端午,便有人祭奠他,一遍一遍。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泵穲虺嫉倪@首《五月五日》,寫的就是屈原,那種悲哀,那種凄涼,那種孤獨,那種感傷,讓人也跟著憂愁。屈原啊,你很痛苦吧,自己費盡了心思想要幫祖國,卻遭到奸臣的陷害,眼看著殘暴的秦軍攻入楚國,焚燒楚國的宮殿,屠殺楚國的人民,伴隨著你種植在宮殿花園里的心,也同樣被燒成灰燼,沒有心的你,就象一棵沒有根的樹,所以你選擇了死,以死來證明你的心,
跳下了那汨羅江,你就這么的一跳,便結束了一切。在你跳下的`那一刻,你看到了那悲痛的人們,在為你哭泣,你欣慰的笑了,原來人在死前會是如此的明了啊!屈原死后,楚國百姓特別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著實令人敬仰。又到端午,又聞粽香,又祭屈原。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1
今天,我看了劃龍舟的視頻。
一年一度的劃龍舟比賽又拉開了序幕。只見碧綠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穿的衣服顏色不一樣,有黃的,有藍的,有紅的,有白的',還有的穿著救生衣的,龍舟有1號,2號,3號,4號,5號,6號,7號,8號和9號,前面都有打鼓的。隊員們個個不緊張,仿佛勝利在望;旁邊的觀眾一個個比運動員緊張,心里對隊員說:一定要贏啊!過了一會兒,開始比賽了,隊員們拿起槳,使勁劃了起來,有些隊員不團結,就在那里繞圈;有的隊員都往一邊劃,龍舟就往另一邊倒,他們就摔到河里面;還有的隊員團結一心,就一直往前沖,5號就是這樣,所以5號就沖在最前面,8號第二,2號第三,4號其次,9號就在原地轉圈,3號翻龍舟了,隊員們趕快用大勺子把龍舟里的水舀掉。過了10分鐘,5號和8號并列第一,2號超過了8號,1號超過了4號,7號也超過了4號,4號看見這情景,趕快使勁的劃,終于超過了7號。
艾草不僅可以做成美食,也是一種藥材。小時候,我每次磕磕碰碰出血,母親會隨手扯一把艾草,嚼碎后敷在我的傷口上,艾草不僅能止血,還有止疼的攻效。蚊子漫天飛舞的盛夏,沒有蚊香驅蚊,母親總會在土炕邊燃起一把干艾草,熏一會兒蚊子就飛遠了。我那時候以為蚊子是怕煙,后來才知道,蚊子是聞不得艾草味道的。做月子的女人需洗艾草水是家鄉人的習俗,用艾草、金銀花藤等隨處可見的植物煮一鍋水,熏蒸半個小時,可祛除新媽媽身上的寒氣,這有點像現在的桑拿浴,沐浴完后全身輕松。
當然,母親采了艾草回家,首先挑選碧翠肥碩的捆一簇,掛在門框。她說,艾草就像一把把長劍,有驅惡避邪的作用。因為家鄉不靠江,距河遠,村里的小伙子、姑娘們都會帶上一兜染紅的咸蛋,或結伴去黃河看龍舟比賽,或在曬谷場踩高蹺。訂了婚的男青年,這天還要去準岳父母家送節。送節的盒子里除了粽子、雞蛋之類,必須有染紅的蒲扇。說那蒲扇主要是用來驅趕蚊蠅的,并為新人帶來吉祥之意。母親沒讀過書,只知道按照祖宗傳承下來的習俗,帶著一家人過著快樂而充實的五月單五——端午節,F在,村里過端午節只留下門前插艾草、掛菖蒲、吃粽子的習俗了,孩童時代的快樂成了美好的回憶。
我覺得劃龍舟就是要團結一致。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濒杖~飄香,端午節吃粽子,是最具節日氣氛的傳統習俗。
我們家包的粽子,極有講究。先說粽葉,媽媽總是不辭親苦地爬進深山,采摘山上天生青翠繁茂的箬葉,半潤肥大,香味清純且濃郁,它是包粽子最正宗的極品了,包裹的粽子帶著山野飴人的撲鼻清香。再說包法:將糯米洗凈,泡三四個小時;新鮮粽葉、粽繩用溫水浸泡、洗凈、瀝干;根據需要加入各種配料,可包成單純的紅豆粽子、綠豆粽子、紅棗粽子、板栗粽子、火腿粽子……也可包成有碎蘿卜干、香菇丁、栗子、咸蛋黃、肉等配方的葷或素的八寶粽子。媽媽說包、煮粽子的人一定要性情溫和,不能急躁,否則包不出好吃的粽子。是啊,只有像媽媽那樣,做活總是細致、從容,將粽葉兩片重疊,卷成尖筒狀,放入兩大匙糯米等,用筷子將其細細搗壓。媽媽特別強調米松了,進水失粘,不好吃。媽媽再把粽子包成四角狀,捆緊。做好后放入鍋中,冷水蓋過粽子,用中火煮兩小時。這兩小時是最讓我們孩子“煎熬”的時刻,隨著四溢的香味越來越濃,我們嘴巴喳吧喳吧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待粽子煮熟后,一個個呈青黃狀,一種濃郁悠久的美味蕩氣回腸。
最令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今年,媽媽得了嚴重的脊椎病,已經害病大半年,都不能干什么活了,只能在家臥床靜養。我們都以為不能吃到媽媽親手包的粽子了。沒想到在過節的前兩天,媽媽就背著我們去了一趟農貿市場,在那精挑細選了很久,買了一疊箬葉回來?蓱z的媽媽走這一段路就已累得氣喘吁吁。走到家里時,幾乎一步一挨,嘴里還喃喃地念道:“這箬葉也不好,沒有我自己上山采的`好。”我們都勸媽媽不要包了,要吃就買幾個吃吧,媽媽搖了搖頭說:“沒什么,包幾個粽子算啥呀!”第二天一早,媽媽就一瘸一拐地忙活開了。洗粽葉,淘糯米……豆大的汗珠掛在了她的額頭上。我們知道,那不是天氣熱的緣故,那是媽媽病著。我們都心疼媽媽,但又知道媽媽那犟脾氣,只好想方設法地在一旁幫助她。由于年紀小,其實也沒幫上什么忙。媽媽咬牙包了整整一百個粽子,待到粽子快煮好時,媽媽實在撐不住了,已躺在床上休息了,可口里還一直囑咐:“給鄰居們送些去,平時沒少麻煩人家。”我們按照媽媽一貫的做法,有好東西一定要與鄰居分享,自家留了三十個,其余的都分送給鄰居了。
這一次的粽子,雖然沒有以往的好看、好吃,但是我認為這是平生吃到的最美味的粽子。因為這是媽媽用心做出來的,也是我用心品嘗出來的。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3
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端午節”又稱“五月單五”、“重午節”、“端陽節”、“五毒日”、“娃娃節”、“五月節”、“女兒節”等。關于端午節的由來,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解釋不盡一致。廣為流傳的要屬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說”。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愛國詩人屈原,遭讒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在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這一傳說在中國廣大地區家喻戶曉,影響深遠,民勤也不例外。民勤的端午節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古風盎然,頗有情趣。民勤人過端午節一般是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小孩子五毒兜、香荷包、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等。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國的西北地區,而陜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術意義。五毒是哪五毒,民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癩蛤蟆等。這幾種動物都是帶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別是小孩更容易受到這些動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這些動物活躍的時期,所以在端午節時,民間用巫術的方法鎮壓五毒。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這些都是帶有巫術意義的.民俗事象,表示人們的一種美好的愿望。節日之前,小孩子,特別是不滿一周歲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來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紅色,五毒圖樣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綠色,用其它彩線搭配縫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說是一件藝術品。有些做成短褲形狀,孩子整個夏天輪換著穿,一直穿到秋涼。因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歡,小孩穿上也開心。有些小孩可以穿兩三個夏天。小孩長大了不能穿了,母親還會把它像寶貝一樣收藏書起來。有的還會轉贈會別人,接受的人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不是人人都會做的,一般年輕人可能都不會做。懸掛柳樹技
端午節是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普遍流行的節日,每當此時,南方和北方的許多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在房門上懸掛柳樹技借以避邪。
民勤人還有一種特有的習俗,大人在五月端陽節的前一天,細心的媽媽們為小孩子們編上各種顏色夾雜在一起的花繩子,給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戴上,以示吉祥,一直戴到七月七的那一天,都取下來扔到房上,讓喜鵲叼著給在銀河相隔的牛郎織女搭橋,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在這個節日里,民勤的媳婦們還要蒸上扇子,粽子帶著回娘家。
民勤人在吃粽子這一點上與別處稍有不同。粽子一般是棒塊狀,里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樣喜歡用糯米、綠豆、豬肉、五香粉,而是在糯米里加紅棗、糯米,吃起來特別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時候再加上蜂蜜特別香甜爽口。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4
端午節大家都很熟悉。端午節在6月8日。
端午節里,我和媽媽包粽子,先看著媽媽包幾個,然后再學著媽媽的樣包。包著包著,我學會了。在端午節里我學會了包粽子。
我跟媽媽上街去買菜。買了許許多多我喜歡吃的菜,還買了一些許多好吃的回家;氐郊依,我就急忙洗菜,快到中千12:00的時候,我家的表姐、表哥,也到我家里來慶祝端午節。
端午節還要吃茶蛋,媽媽做好了茶蛋,就分給我們吃。這就是愉快的端午節。在端午節里,我學到了許多東西。
媽媽做好了菜,端到桌上,便吃起來。飯吃完以后,我覺得這頓餅吃得津津有味。過端午節還穿上了新衣服,在端午節里我還知道粽子怎樣包的。
先洗干凈米,在把臟水倒掉,然后在把粽葉弄成一個尖砂的'東西,再把米放進里面,在拿筷子搞一下,然后再把兩片葉子合上,把繩子系緊來,這樣就包好了一個粽子。這樣就可以一個一個的包了。
愉快的端午節太開心了,太快樂了。這就是愉快的端午節。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5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最為熱鬧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小時候我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至今難忘!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酒、在屋檐上插上艾葉,有時還要佩戴香囊、在手碗上纏紅絲帶。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殉國而投江自盡的著名詩人屈原,這個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我們那兒,端午時的大街上可是熱鬧的哦!
那天,我早早起床,吃完早飯,佩戴著沁人心脾的香囊,上街當“小商人”了。我來到大街上,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擺攤賣艾葉。大街上是人山人海,滿是討價還價的聲音,我見旁邊賣艾葉的人笑瞇瞇的收著錢,我便大聲吆喝,不一會,就有顧客前來購買艾葉了,我們不停地討價還價。費了半天功夫終于賣完了!看來,做“小商人”也是不容易的。
我拿著辛苦換來的成果買了一包雄黃,然后飛奔回家吃香噴噴、甜絲絲的粽子了!
剛進家門,就聞到一股熟粽子的香味!粽子是三角形的,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加小豆的叫小豆粽,加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早中”,所以吃棗粽的人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的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煮粽子的鍋一定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子之后,再吃些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雞蛋、鵝蛋、鴨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兒再吃,整個夏天都不頭疼。
我連忙竄進廚房里,挑三四個已出鍋的大粽子,提起就跑。我坐在桌子上,看著青翠的粽子,想起了外婆忙碌的身影,我小心翼翼地剝開粽葉,白白嫩嫩的糯米躺在在粽葉上,像一粒粒晶瑩、潔白無瑕的珍珠,吃著香香的粽子,我心里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歡樂!
五月五日,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我雖然沒見過賽龍舟,但是我想賽龍舟時一定很熱鬧!
我真懷念兒時在鄉下度過的端午節呀!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6
古歷雙五,炎黃子孫端陽。蘆葦青翠,箬葉裹米濃香。菖蒲芬芳,艾葉插諸檐堂。煮粽釜內,香飄華夏城鄉。
炊煙起黎明,笑靨夢未醒。五色絲繞腕,娘起早五更;蘭香囊別腰,母親摘百草。掬粽水洗面,浴蘭湯沐芳;粽香韻滿院,黙然祭屈原。
端午本自荊楚,今番神州共度。昔日汨羅江景,興盛楚國之初;屈公披發神傷,憔悴咽淚二行。奸人讒言陷良,屈公二遭流放;愛國諫言憂慮,悲心滴血楚辭。問蒼天而惆悵,望郢都感國殤;抱石奮投汨羅,怨恨回蕩湘江。
匹夫尚能論天下,何況重臣思朝綱;修明法度內舉賢,無奈權貴束思想。論時勢屢遭欺壓,昏君佞臣高堂狂;感清濁黯然神傷,賢吏雅士四野彷。嗚呼!一代賢良肝斷腸,千里江水哭迷茫;欲借端午去病恙,始以端陽奠忠良。
端午源于華夏,初為祛疫防恙;吳越春秋早有,借以競渡龍舟;天高恩厚豐盈,上蒼惠澤流長;屈公初五殉江,楚歌長吟滄桑。民族傳統節日,豈容外族覬覦;屬國高麗為臣,冉能與君奪祥;世界非遺須爭,何懼坎坷漫長;喜為法定假日,文明古國再昌。
仲夏烈日炎炎,風卷麥浪顫顫;河滿菖蒲郁郁,岸芷汀蘭青青。云輕輕以蔽日,雨絲絲而清涼;金燦燦映碧天,笑盈盈耕躬忙。攘攘華夏沃土,處處繁忙景象;蔚蔚黃淮兩岸,悠悠風吹千里。陣陣南風夜襲,浩浩萬頃金黃;蕓蕓眾生祈福,年年豐收邦昌。
天有不測風云,梅雨豈盡人意。暴雨不期早至,谷地積水成池;連綿陰雨數日,泥濘難下阡陌;轉瞬谷麥熟透,無奈蒼天不救。如若天公作美,收割陰云不隨;天無過犁之水,黎民滿倉可兌;正謂天隨人愿,舉國斟酒祭天。
習俗延續千年,生生息息不斷;端陽牽動萬心,殷殷切切思念。親好雅士相聚,觥籌交錯杯盞;香茗果品奉伴,祭屈原以復還。國泰民安昌盛,東方睡獅覺醒;彰顯大國之威,不忘屈辱之虐。青山凝聚正氣,江河水洗滄桑;憶楚辭寄感慨,讀史書懷屈公。
嗟夫!國運昌隆賴開明,社稷安寧需廉政;前車之轍應明鑒,后事之師方乃行!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7
談到端午節大家總是會想到一個人——屈原先生。
農歷五月初五被人們稱為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在屋檐上插艾葉,有時還要佩戴香囊、在手碗上纏上紅絲線還有紀念屈原。這個節日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我眼里除了春節就數端午節是最為熱鬧的了。在這天,我早早地起床和父母一起去鎮上買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回家后就開始包了。粽子有多種例如:米粽,小豆粽,棗粽等。我們就把紅粽當陷,包出來肯定很好吃。我就模仿媽媽包粽子,媽媽先是放一大勺糯米放在里面當然也不能包得太滿,要不然紅棗怎么放呢?擺放好后就開始纏線了,在這時我就亂套了,為什么我就是纏不好線呢?因為我根本就沒有把線纏在粽子上,而是纏在自己的手上了。包完了這個之后我就去洗手了。因為我根本不會包粽子不給媽媽添亂。我還是去找朋友玩吧!太陽帶著緩慢而有高興的步伐來到正空中,我家已飄出桂樹的幽香。味就讓人口水直流,你又怎能忍心不給我吃呢?一到家就直接去廚房,去挑好了的大個的胖子來吃。我吃完后嘴已成了盛滿飯的碗;我吃完后地上的小不點都還在吃;我吃完后會拿幾個出去和朋友們分享。因為俗話說的好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呀!既然是朋友那就應該分享啰!
現在,已記不住清那時的歡快了。只記得那時歡快的情景,這是漢族的端午節。
過了中午,開始干活了。準備著端午節的作料了,這些作料并不是包粽子的作料,而是做面食。這的`面和我們平時的面都不一樣。他們做的面食是指青稞酒,油茶,長巴面和甜茶。夜晚他們分別圍成一個大圈。中間有一堆火把在燃燒,火的上方掉著一個盆子,盆子里面裝了羊肉,在主持人的優領下,他們說著他們那方的語音,有說有笑。就用歌聲,舞蹈來表達他們所不能表達出的話,里對屈原的敬佩,崇高子情。不用,我說大家已經知道這是哪族人民的端午節了吧?是藏族。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氣洋洋。我雖然沒有見過賽龍舟,但是我想賽龍舟時一定很熱鬧。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8
野薔薇爬上墻頭時,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臨近眼前了。已近中午,我拎著一大捆粽子葉匆匆往家趕。
以往寬闊的市場兩旁,擠滿了掛小粽子、綠豆人和小掃帚的攤位,在微風中,那些粉粉紅紅翠翠綠綠的飾件一齊搖擺,甚是熱鬧。
我似一條魚兒般在人海中吃力地游動著,忽然,依稀是一幅熟悉之極的畫面,從記憶深處慢慢浮現,我忍不住驚異地停下腳步:“是奶奶嗎?她在這兒?!”
掩住心頭的喜悅,我折回身子,遲疑地走向菜場最墻角的那張攤位,“奶奶,奶奶!真的是你嗎?”在無數張仰起的臉中,我終于看清了那張藏在琳瑯繽紛掛件后面的臉。
“閨女,要嘛?”老人脆生生地問,她的眼睛微微瞇起,臉上燦爛的笑著。我覺得一陣眩暈陡然襲來,心頭一疼,一陣莫名的傷感籠罩了我。
我在攤前慢慢蹲下身子,伸手擺弄著飾件,眼睛卻斜向老人。老人裹著似粽子般的小腳,小腿上纏著長長的青黑色的腿帶子,那腿帶子裹的是那么緊,將老人的兩根腿踝都纏成細細的干柴棒了……
這不就是奶奶嗎?我低下頭,兩眼濕潤了:奶奶,我離您是這么近,又是這么遠呀!
“姑娘,你要點啥?”恍惚中,又聽見老人在問。
“給我……鹵線吧!”我搪塞著,喉頭忽地涌上—大堆滾燙的話語,那些滾燙的話語涌上喉頭,反而使我有些失語了。這一刻,我忘了孩子就要放學,就站在學校門口等我接她回家。
我貪婪的目光在老人身上流連,忽然,我被掛在老人胸前的一支“粽子”吸引住了,這支“粽子”有小孩巴掌大,纏著五彩金線,最稀罕的是粽子的`底端用火紅的絲線結了個大大的如意扣兒。
“大娘,這是您做的嗎?”我怯怯地指著老人胸前的“粽子”,好想伸手摸一摸,這絲般的感覺,該有多么親切!
“是啊,都是我自己做的!”老奶奶笑呵呵地說:“年輕人誰會稀罕做這些玩藝?”
“眼不花嗎?”我問。
“不花,我還能自己認針呢!”
“大娘,您今年多大歲數了?”我望著老人,她一頭花白的頭發整齊地攏在腦后,松松地卷成個鬈。我有些吃驚老人竟然會擁有這頭豐厚的頭發。
“你看呢?”老人一邊利落地張開雙臂量著鹵線,一邊機靈地反問。
這聲調,這機靈的回答,似乎有一只無形的手,把我又拽回了往昔,我笑了:“頂多七十!”我故意逗老人。
“哈哈,我知道你一準猜不著!我今年八十五了!”老人得意地宣布。
哦!八十五。我的心揪扯般地往下一沉:我多想告訴她,我奶奶就是八十五歲那年“老”的。如果她還活著,這個攤位,也是她每年端午節必坐的?晌沂裁匆舱f不出來。
“還要什么?給孩子挑個桃符?拿個守門猴?”老人問。
我搖搖頭,我怎么會告訴她,這些東西婆婆早就為我們準備好了!“大娘,賣完了,誰接您走呀?”我一邊揣東西一邊問:“您住的近嗎?”
“俺住在太平灣,待會兒俺兒子就來了!崩先诵呛堑卮稹
“嗯,大娘,賣完就早點回家歇著吧!別太操勞了。”貪婪地再看老人一眼,我站起身向外走去,心中卻多了一份掛牽,她在家里可好嗎?兒女孝敬嗎?哎!我多想在老人身邊多呆一會兒,就像從前依偎著奶奶時一樣。
市場出口就在眼前,忽然,從身后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閨女,你等等!”
我回過身子,看見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正向我奔來,他的手里還揮舞著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你等一下!”
我迎上去,問:“有事嗎?”
“俺娘叫我送這個給你!”男人把手里的東西遞給我,問定睛一看,呀!竟然是老人胸前掛著的那支“如意粽子”。
“我不要。我怎么能要呢……”我有些手足無措了。
男人憨憨地笑著,打著手勢讓我戴上。“是俺娘五月初一大早晨起來纏的,說帶上它能保平安,不生毛病,送你,你就收著吧!”
我笑了,一邊伸手接過“如意粽子”,一邊擰頭去望那老人。老人的臉,在那些緋紅翠綠中忽隱忽現,她的大手,正用力地向這邊揮舞,嘴巴一張一合,仿佛在說著什么。
“俺娘腿腳不利落,坐下老半天也站不起來!”男人解釋著。
“那還叫她出來!”我責備道。
“沒辦法,從正月起就開始做,一年就盼著這個節呢!誰說也不往心里去。小時,我們哥幾個上學,全靠娘做些小手藝掙點學費,供我們念書。我們長大成人了,想讓娘享享清福了,可她一刻也閑不住,說憋屈的慌!蹦腥艘贿呎f一邊無奈地嘆息著。
我笑了。這話聽起來也是這般的親切,是我奶奶從前常常掛在嘴頭上的……
我撫著胸前金燦燦的“如意粽子”走出市場,滿目的陽光蜂涌而至。奶奶的臉就在這一片繽紛的顏色中清晰地浮現出來:
奶奶歪著頭,用牙咬斷粽子上的紅絲線,笑哈哈地把裹好的粽子遞給我,說:“過來,懶孫女,學學包粽子吧,等我沒有了,也好包給你爸你媽吃,老人古語說的好,求人不如求已呀。你爸喜歡吃糯米滾豆的;你媽呢,愛吃粘高粱的,可要記住嘍!”
奶奶的端午節,是在給街坊鄰居一家家、一戶戶包粽子中度過的。奶奶在樓洞口架起了一條長長的案板,上面擺滿了裝糯米、紅豆、黏米的盆子,煮好的葦葉濕漉漉地躺在一邊,水珠從案角一端滴下,漸漸地在地面上匯集成了一條小溪……
奶奶張開手掌,將疊好的粽葉撐開,手腕微微一轉,粽葉就折成了一個三角形,在里面構造了一個小窩,她拈粒紅棗放進去,再抓把糯米倒下去,然后,把剩余的棕葉折過來蓋在小窩上,再用“馬蓮”(一種植物,葉子細長、堅韌)裹住粽子,三繞兩繞打個結,一個青翠欲滴小巧玲瓏的粽子誕生了。
奶奶在一片贊嘆聲中揚起臉,朗朗地笑著,她青色的紐襟大褂在風中如一只膨起羽翼的青鳥,獵獵欲飛。她腿上長長的腿帶子松垮了,苞谷腳也被水跡溻濕了,但這些并不能削減她此刻的美麗,這一刻,奶奶是如此的自信,如此的神采飛揚,如此的讓我為之沉醉。
奶奶一抬頭,看見我,就羞澀起來,好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孩子般笑著,小聲求告道:“就剩一家了,包完了我就回家!
哦!奶奶,我親愛的奶奶,什么時候,我才能再見到您慈祥的笑臉?什么時候,我才能再聽到您憐惜的小聲求告?此刻,空氣中又飄來了那熟悉的粽香,一切都隱約可聞,溫暖如昔,可您在哪里?
我,也只有在五月溫熏的微風中,為父母包上一鍋清香的粽子。我的糯米盆邊,永遠擺放著的,是一支空著的凳子。
每包完一支粽子,我都會放在手心,端量片刻,我似乎聽見奶奶的聲音在耳畔響起:“嗯,不錯!”
我看見了奶奶的笑臉,那金菊般燦燦的笑臉,此刻離我是這么近,這么近……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19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題記
在春天的尾巴處: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都會紀念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一位曾悲嘆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詩人。
在我很小的時候,奶奶給我講了“屈原”的故事。當時我很不懂,為什么他一定要做一個獨清的詩人呢?我只知道紀念他的粽子很好吃。白滑的糯米和入味的醬肉,緊緊地用粽葉包裹起來,那是我童年最盼望的食物。奶奶和媽媽會在幾天前就開始準備,到了端午的時候,滿滿地煮上一鍋,且不說這味兒了,就是這團團而起的白汽也昭示了它的美味。
不過,在端午我最愛的不是粽子,而是除蟲清香的艾葉。艾葉是奶奶早早種好的,我家后園子那兒,長滿了半人高的艾葉,隨風飄擺,竟然連前園也聞得到。一到端午,奶奶就拿上鐮刀,將它們齊腰斬下,齊齊地摞在水泥板上,但單獨的艾葉是不能掛在門上的,因為它還需要伴兒:葦葉和大蒜。葦葉在池塘就有,一到春天就冒芽,止也止不住,而大蒜,奶奶早就從地里揀好了。
等到捆扎的時候,奶奶利利索索地就捆了好幾十把,而我也只有修修葉的份兒了。不過將它們掛上門楣就是我的活兒。小時候貪玩,總是想上下灑開了歡地玩,可爸爸是不許的,只有端午節那天,我才能借著干活的名義爬上門楣,把清香的艾葉掛上。我是頂喜歡那香味兒的,看著它在門楣上擺動,我就希望它能常青,不要早早地枯謝
不過端午對我而言是有些遺憾的,因為奶奶曾說過:端午節是要吃“五黃”的,還要帶香囊。于是,每個端午節我都回纏著奶奶做“五黃”給我掛香囊,可奶奶一直都沒答應,連帶著,她也漸漸不講“屈原”的故事了。于是,每個端午我都是聞著艾葉香,吃著粽子度過的。我心中的“五黃”和“香囊”也成了我的“夢”,而奶奶口中的那個“圣人”——屈原也成了謎題。
后來上了小學,我對屈原越發了解,那是一個愛國詩人,為國而投汨羅江如此云云。可我總覺得:書中講的,哪有奶奶講得動聽,奶奶是把它編得像神話故事那樣美妙!就像我的童謠那樣動聽。
而香囊,我也在放學的路上見到過,不過,它們都不是我心中所想的香囊,我心中的香囊應是有著艾葉清香的。而那“五黃”則是魯迅先生告訴我的,魯迅先生所說的端午和奶奶說她們以前的端午是那么得相像,都是有雄黃酒,熏香,咸鴨蛋,艾葉和粽子的。然而,現在隨著粽子的'叫賣,艾葉成了端午我唯一的夢。
又是新一年的端午節,如果它沒有一天的假期,我想它或許還沒有“情人節”,“圣誕節”來得隆重,電視上的賽龍舟和投入江的粽子也沒有激起我的心神。那位“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人,是需要我們去懷念的,可是端午卻在漸漸地淡出我的生活,我怕以后的端午節少了那份對詩人的崇敬,也少了那份濃濃的端午氣息。
然而,現在我仿佛能聞出空氣中的艾葉香,能看到小小的我坐在門檻下聽奶奶講端午的故事,而門楣上分明掛著一捆青翠的艾葉。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20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倍宋绻澥俏覈鴤鹘y節日。
端午節開到了,我急急忙忙地向外地的外公外婆打了個電話,問了他們有關端午節的來歷:“這一天人們熱鬧極了,有的看賽龍舟,有的吃粽子······有一個故事說明了端午節要賽龍舟的原因——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汩江死去,所以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后來人們沒有找到屈原,于是大家就扔粽子在河里,想讓魚、蝦一些水生動物吃飽后就不要去吃屈原的遺體,后來人們就以這種方式來變大對屈原的尊敬和悼念。”并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五月節、龍舟節。”聽了外公外婆的講述,是我對端午節又有了許多新的認識。
我今天也過了一個端午節,但與外工外婆哪里的習俗大相徑庭,我們這里是以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媽媽買來了粽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都把他們洗干凈了,然后吧五花肉切成小塊,吧樓米和五花肉混合在一起,在放入了調料,就可以了。開始包粽子啦!媽媽首先拿出兩張粽葉,把他們卷成,圓錐形,放入一些混好了的`餡兒,壓平,折好,再用繩子捆住,就可以了。我也有模有樣地在旁邊全神貫注地學者。不一會兒,粽子全包好了。媽媽把他們全都拿去煮了,一兩小時后,粽子發出了誘人的香味,猶如把我這只小頑猴引了過去,情不自禁地從蒸籠里面拿出一個粽子來,迫不及待地剝開,輕輕地咬上一口,。≌嫦!這味道好極了,我永遠也忘不了,他真讓我回味無窮。
我看著散發著的傳統文化芳香的端午節,仿佛品味到了中華民族的神秘。他的古香古色,他的千變萬化,讓我神往,讓我遐想······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21
春節給人以希望,清明給人以懷舊,中秋給人從欣慰,可端午則給人以和諧。端午,一個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一個值得人們永遠懷念的節日。
說起端午,就能夠輕易地聯想到一個人:屈原——楚國三閭大夫。最初的端午節的確是為了紀念這位偉人。他忠心耿耿,才干卓越,而結果卻受打擊,被放逐,報國無門以至窮愁潦倒,抑郁而終。通過歷史的記載,我可以在腦海中想象他在臨死前與漁父對話的場面:他披散了長發一路行去、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江畔風影里幾叢壓傷的蘆葦搖曳出披著晚陽的飛鳥和他疲憊的清姿。面對漁父的疑問,他回答:“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漁父無法理解他的執著,在漁父的心中,只有: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應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可餔其糟而啜其醨。是啊,平凡的人怎能理解他?因此,世人皆醉了。他痛苦因為他清醒,所以注定要承受求索路上難忍的孤寂。終于,風急云沉的一天,他的清高刺痛了幽幽汩羅水,一懷沙石隨江而去,一朵白蓮在污泥中枯萎。漫天彩霞默默致哀,當時的人們怕魚蝦吞噬了他的身體,紛紛向江中投下粽子,這個習俗也一直延續到現在乃至永遠來銘記他。
屈原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能夠引領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屈原是值得我們懷念的,而現在人們紀念屈原,慶祝端午的方式也越來越多。當然,最出名的要數吃粽子和劃龍舟。粽子,作為江南一種有名的食物,渾身烙滿了文化印記。葦葉糯米,蓮子花生……青白艷鮮,文雅秀麗,每一樣物事都具備了典型的江南韻味。有關專家考證后說,粽子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屈原。當年,這位愛國詩人自沉汩羅江后,民眾紛紛駕龍舟前往營救。后來,大家又包了很多粽子,撤入江中,希望江魚吃到粽子后,不要噬咬屈原的身體,為可憐、可敬的詩人留一個全尸。江南的習俗,包粽子的糯米事先要淘洗潔凈,葦葉要新鮮,清爽,蒸者要耐心。小小粽子,包裹著人們對正義的崇拜,對正道的敬仰。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在大湖中并列排著幾條龍舟,劃手們都各就各位等待著號令響起,湖的四周都站滿了喝彩的觀眾。待號令響起,劃手們都鼓足勁劃船,毫不遜色的要數站在舟頭的鼓手,他們快速有力的鼓聲時時振奮著后面的劃手,此時賽龍舟的人們都想彌補過去祖先未能及時救上屈原的遺憾,又像是在和湖中受驚嚇的魚兒嬉戲比賽。而在岸上,叫喊聲、喝彩聲混雜在一起,真是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在端午節前幾天,人們還會去街上買一些硫磺放在家中來防蛇,還有就是把一種香草插在門上來求平安。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均與自然有關。
江南是個文化的海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鐘靈毓秀。茶的雅俗共賞,酒的豪情萬丈,風箏的逸興如仙,絲竹的悠揚纏綿,還有那陣陣的蓮歌,那飄飄的絲綢……每一樣江南文化里總濃縮著江南的.靈魂,屈原的精神正是江南的靈魂。司馬遷在記述了屈原的事跡后,為他的死去深表惋惜,假如他以他的才能游說諸侯,假如他走出楚國,他一定會成為天下紅人,成為國家棟梁?上У氖牵Ф艘粋目標,生為楚國生,死為楚國死,“安能以皓皓之日而蒙世之溫蠖乎”。但他追求的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飛黃騰達,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祖國盡快繁榮、富強起來。我們以端午節的形式來緬懷這位偉人,來傳承他的愛國情懷。隨著世世代代的遺傳,端午節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而端午節也越來越與自然有很大的聯系。人們以紀念屈原的方式來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用這個偉人的靈魂作為與自然界相通的橋梁。天地宇宙大同當是一代偉人最高的追求!
端午節給我們緬懷屈原的機會,也讓我們感受他的愛國和堅貞不渝的情操。屈原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端午節也將長存于世。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 22
當你看到有這樣一個節日,一定非常驚訝。是啊,那么多的節日:“兒童節”、“勞動節”、“圣誕節”、“婦女節”、“國慶節”、“端午節”……應有盡有,可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泡泡節”呢?想知道嗎?請走進我們的校園,你就恍然大悟了。
在我們學校,你總會看見有一些孩子,在廊子上吹泡泡,他們把泡泡“呼哧呼哧”地吹上天,泡泡便隨著風兒飄動。于是,許多泡泡緩緩地升上天空,然后又慢悠悠地飄落下來,在泡泡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時,“啪”地一聲,盡管聲音極小,泡泡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然后,許多新的泡泡又從我們的“嘴里”誕生了,在孩子們歡快地 “吹促”下,它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地飛上了天……下課時,我們就會看見滿天的泡泡飄浮在空中。
那泡泡總是一群群的,還有各種怪異的形狀:有愛心形的,有橢圓形的,有長方形的,有“8”字形的……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給了我們無盡的歡樂,無限的遐想……可是,老師卻把吹泡泡當作違紀的事情,從我們課桌里沒收了一只只孕育泡泡寶寶的 “母親”,讓我們無比難過與遺憾。我覺得,學校里五彩斑斕的泡泡,是校園里一處美景,仿佛是春天里第一縷彩虹,盡管它們的生命短暫,卻充滿無比的活力。
“泡泡節”又是什么意思呢?從昨天到今天,一直好像是一個吹泡泡的節日,仿佛每人都要準備一瓶泡泡水一樣。我清楚地記得去年二月份,大約也是這個時候,也有像今天學校里不約而同的事,既沒有人規定,也沒有人啃聲過,校園里每個角落都有吹泡泡的孩子,我隨口把每年二月的這個時候,大約是十八日到十九日稱為“泡泡節”。
我絲毫沒有對“泡泡節”做任何準備,也沒有勇氣敢買泡泡水,我喜歡看別人玩,也喜歡別人吹好泡泡給我玩。這兩天我們各玩了自己喜歡的泡泡游戲,我喜歡用食指指尖輕輕觸碰小泡泡,可惜一到我指尖上它們就變成了水,消失在我眼中。穿了冬季校服的女同學高興壞了,因為我們的冬季校服外層很光滑,而且富有彈性,她們用袖子輕輕一碰,泡泡不會破,卻會像體操運動員一樣,在空中打盤旋,翻跟斗,實在是精彩極了。就這樣,泡泡就在我們袖臂間傳來傳去,不過,沒過多少秒鐘,又“不翼而飛”了。
看著周圍的同學吹著泡泡,我又想起了以前超愛看的動畫片《海綿寶寶》,主人公海綿寶寶是吹泡泡的高手,它能吹出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泡泡,雖然感覺有些像畸形的黃方塊,但我還是打心眼里喜歡
不知呆立了多久,我總是喜歡這些七色泡泡。它們又似球形鏡子,把校園里的綠樹紅花、青瓦高樓,還有一個個快樂小天使的身影……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攬入”自己的懷抱,展現出來。它們把自己印出來一切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樹木是彩色的,房子是彩色的,孩子們也是彩色的,一切都是彩色的!
盡管“泡泡節”如此美好,但也有對付泡泡的強敵,男同學們都知道,水槍是泡泡的克星。水槍一射,泡泡像自己因為被擊中,傷心地留下了眼淚,幾滴“淚水”滴在地上,仿佛在哭訴著自己悲慘的命運。
泡泡節快要結束了,校園里只剩下依稀的幾個泡泡,我很想對它們說:“但愿你們命運好,一路走好保平安!”我在心里默默為泡泡們祈愿。順著泡泡的去向,向它們招手,歡送它們遠行。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01-25
我們的節日端午征文800字01-25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征文精選01-22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征文800字08-19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征文01-22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征文(通用21篇)08-18
我們的節日端午作文08-16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01-24
小學生關于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征文500字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