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的端午節作文

時間:2022-02-25 18:09:14 端午節 我要投稿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1

  又憶端午節每當梔子花開,粽子飄香時,我就想起小時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在蘇北的一個農村,在我們家鄉端午節其實很簡單,也就是包粽子,吃粽子。記得在端午前半個月的時間,父母會吩咐我們小孩去河邊摘蘆葉,用來包粽子。聽到父母的吩咐,我們就像接到圣旨似的,幾個同齡的小孩一起興高采烈地奔向河邊,只見河兩岸長滿了蒼翠的蘆葦,葉子又寬又長,隨風飄來發出沙沙的聲響,就像少女在在跳舞在歌唱。不一會兒你就會發現每個人手里都已是滿滿的蘆葉,我們會用稻草把蘆葉扎成一個個小捆。扎累了,大家會坐在河邊,挑出一片蘆葉輕輕一卷,再用槐樹的刺將其固定好,這樣一個簡易哨子就做成了。放在嘴邊一吹,立刻發出清脆的聲音,只見大家爭先恐后的吹起來,那聲音一聲高過一聲,起此彼伏,煞是好聽。這時聞聲而來的父母會阻止我們,說這樣會招來蛇群,不安全,現在才知道那是迷信的說法。蘆葉摘完后小孩們嬉鬧著,哼著小曲滿載而歸。到家后,父母會將我們摘的蘆葉用繩子串成一圈掛在屋檐下,這時你會發現每家每戶的屋檐下都掛滿了蘆葉。

  到了端午節這一天,外婆會早早的起床,在廚房里燒上一大鍋開水,將蘆葉放在開水里浸泡,這叫燙蘆葉。還沒起床的我遠遠就聞見一陣陣蘆葉的清香,于是立馬起床。這時外婆已將燙好的蘆葉放在一個木質的長桶中,桶邊上放著一個淘米的竹籃,里面盛著雪白的糯米。

  這時外婆會交給我一個神圣的任務,就是把蘆葉一片一片的整理整齊,并用剪刀將蘆葉的根部修剪掉,這樣外婆包粽子就會節約不少時間。蘆葉剪好后,外婆就拿上三四片蘆葉往手里一夾,掰成一個錐形,用小碗江將米倒入錐形中,并用手指輕輕的彈幾下,目的是去除空隙,將米弄實;再將錐形意外的蘆葉部分往上輕輕一翻,在往下一繞,而后用經過開水燙過的稻草僅緊緊地扎在蘆葉的外面,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外婆會根據家里人的不同愛好包上各種夾心的粽子,有赤豆的,花生的,豆瓣的,實心的。外婆的手很巧,會包好幾種形狀的粽子有,三角錐體的,四角錐體的,六角頭的等。粽子包好后,外婆會馬上將粽子放到鐵鍋里煮,只見爐膛邊堆滿了木材,爐膛里的火很旺,紅紅的火光映照在外婆慈祥的臉上,此時鐵鍋里不時飄來粽子的清香,看著這一切,我感到特別的美好。大約三四個小時之后,粽子就熟了,外婆會將第一個拿粽子給我吃,看著我狼吞虎咽的樣子,外婆開心地笑了。

  而如今外婆已經去世二十年了,外婆那慈祥的面容和她包的粽子會永遠留在我幸福的記憶中。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2

  這是記憶中飄香的端午,放在心里溢滿了馨香,今兒把艾香散飛,凝成一只粽子,化作漫天的思念。——題記

  青青艾香飄端午,濃濃情思粽是情。此情此景九州同,萬家歡樂樂萬家。

  端午時節梅雨紛飛,龍舟競渡江河湖海。急鼓聲聲震天響,萬水千山“粽”是情。一年一度的龍舟節,粽子節,在中國神州大地各處沿襲上演。端午趣事,還是童年時最為好玩,我的思緒又隨著粽香,回到了歡樂的兒時記憶深處。那里有我可愛的家鄉,歡樂的童年往事。艾葉青青門前掛,粽香濃濃四處飄。憶起童年家鄉事,幾多歡樂幾多情。

  每到端午,在我們家鄉,那天,家家戶戶都是要在門前掛上青青的艾葉菖蒲和別的叫不出名來的青藤避邪祈福。我們小孩子們最為高興,因為可以名正言順地為家里做點事啦,我們成群結隊,興高采烈地上山采青,把那一簇簇綠色青翠的散發著草木清香的艾葉菖蒲等青藤采下來,順手用一根青藤綁起來,扎成一小捆,拿一根樹枝或竹枝穿插著,兩小伙伴一組,快樂得像只小白兔般,一蹦三跳地往家中趕。然后把摘來的艾葉等青藤分了,因為不夠高,拿上個小板凳墊在腳下,把采摘的艾葉菖蒲掛在自家的門前,那綠色青翠的艾葉,散發著濃濃的植物天然香味,好聞極了。我們小孩子家家串門,看在眼里,喜上心頭,也為那些獨居老人家門前掛上一把青青的艾葉,以表節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媽媽便要把白天摘來的艾葉、柚子葉、長命草等我不知名的葉子煲成水,用來給我們一家人洗澡以驅邪。在那時只覺得用這些葉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沒想到可以驅邪什么的,只是晚上倒是沒有那么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膚了,哈哈,睡覺也香甜了。這種傳統,到今天媽媽每逢過年過節的,都會像以前那樣,到青草涼茶鋪買來給我們弄葉子水來洗澡。只是現在遠離了鄉土,沒有了以前的那種采摘的樂趣了。童年端午樂趣,也唯有在夢里依稀了。

  端午節還有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那時我們家鄉包的粽子,不像今天那么多種類,只有那種純純的家鄉口味,唔,特別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種叫“蚊驚”的植物燒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粽子的材料里。做成的粽子,味道獨特,輕咬一口,滿齒噙香,透著自然的草木清香,這是家鄉的味道,愛極了。如果你偏愛吃甜點,則可剝了粽子,輕沾白沙糖,又是別有一番風味。

  包粽子時,我們小孩子們是最高興的,哈哈,因為不在包只在吃,那時的我們確實是好吃的,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平時沒有什么好吃的,逢年過節的,就最高興了,因為有好吃的在等著我們了。不像現在的小孩子,吃什么都是長不好,也不知吃什么叫滋味,像童年的我們,吃嘛嘛香,多簡單多快樂的童年啊。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3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今天,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吧!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重五、端陽、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這天,家家戶戶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人們在這天還要懸菖蒲、灑雄黃水、掛艾枝、喝雄黃酒,殺菌防病。傳說端午節源于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反對,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悲憤,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后,投汨羅江身亡。他死后,有人打撈他的身體,有人投飯團,后來怕飯團被蛟龍吞食,就用欄葉抱起飯團,投下汨羅江,這就成為今天的粽子。

  我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呢!因為要吃粽子,所以媽媽要包粽子。首先把糯米用欗葉包成一個三角形,角要尖,然后放入3—4顆大紅棗,用欗葉裹緊,系上五彩繩,一個粽子就做好了。媽媽一個個地做著,汗水無聲的落著,終于,把粽子都做好了。接著就開始煮粽子,一般要煮一、兩個小時才會又香又糯。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陣陣粽香向我襲來,我嘗了一口,啊多么美味的粽子啊!這是媽媽用辛勞的汗水為我制作的美食,我永遠都不能忘懷。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

  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粽子包好后,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后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制成1厘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4

  汪曾祺老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名叫“端午的鴨蛋”,寫的是他的家鄉高郵的一種特產——咸鴨蛋。

  高郵是一個水鄉,有7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水多,鴨自然也多。鴨多,蛋更多。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做蛋吃蛋的好方法。這樣,高郵的名聲在外也就不奇怪了。

  我的家鄉住龍怎么樣呢?

  住龍身處山區。這里既不是什么水鄉,也沒有什么悠久的歷史。住龍的咸鴨蛋我是不大喜歡吃的,主要是咸鴨蛋的蛋白我不喜歡。倒也不是像《端午的鴨蛋》里所描述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那樣,而是因為蛋白實在是太咸了!可是不咸的話還叫什么咸鴨蛋呢?

  每次吃咸鴨蛋,我向例是只吃蛋黃的。蛋黃的滋味確實不錯,入口柔嫩鮮美,微微地透出那么些許朱砂色——這肯定比汪曾祺老先生“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顏色的”要強得多。

  住龍在端午節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風俗,和全國的其他地方差不多,實在是土得要命。如果真要說住龍在端午節時有什么好吃的的話,那么也只有粽子了。

  我家基本是不怎么做粽子的。有時候心血來潮,邀上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圍坐在一張大圓桌邊上。一邊說笑,一邊包粽。我一貫是坐在旁邊看他們做,因為我既不心靈,也不手巧。每次想插手,都免不了被母親責罵。

  更多時候,我家都是“坐享其成”吃姑姑和其他親朋送來的粽子。語文老師常說:“沒有高個子也要從矮個子里面挑出高個子。”你可別看住龍只有這小小的粽子,里面的學問可大這吶!

  粽子的原料是糯米和箬葉。糯米是不可以加很多的,因為胖嘟嘟的很不好看,而且在烹煮時糯米會“泄漏”出來。適量的糯米做出來的粽子則像金字塔一樣美觀,特好看。

  還要注意加入的灰堿(據說是一種草木灰)的適量。

  有時候會吃到有一種膩膩的感覺的粽子。這種粽子不像其他粽子一樣吃起來清香爽口,那感覺就好像我喝了石灰水下去。我聽我母親說是什么灰堿放太多了——姑姑家做的粽子就不會這樣,我不唬你,絕對叫你一吃上癮——加入的灰堿的量對粽子的口味影響很重要。

  我們那兒的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感覺。好像特喜歡吃粽的。端午節的時候,我從沒瞧見過有誰家的孩子早中晚飯還吃白米飯的,幾乎都是手不釋粽的。那倒也不奇怪,你說誰還在這時候整天大嚼米飯啊?不過如果是滿口無牙的老人,那大概是不行的。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5

  一陣驟雨,帶來初夏濕熱紛亂的躁動。農歷的五月,雨后潮濕沉悶的空氣里,總是帶著薄薄的竹葉香氣。端午節的粽子在異鄉的街頭重又出現,一種許久不經觸碰的感傷,默默涌上心頭。祖母熟悉而親切的笑臉在腦海中的印記依然清晰,她小而輕健的身影卻仿佛隔著五月的雨霧,朦朧而遙遠。

  以前的那些五月,我是一個尚未涉世的少女,在故鄉古老的瓦屋中,在祖母溫柔的疼愛里,稚嫩而單純。

  我總是在初五這一天清晨,挽著祖母爬滿皺紋的手,踏著雨后的濕泥,來到村邊那片翠翠的竹林,采摘鮮嫩的竹葉。青草濕了裙裾,衣袖沾滿雨滴,我心里有一股香甜的氣息暈染開來,和著微雨和泥土的濕氣。采回一籃子沾滿雨水的嫩葉,放在井臺旁邊。祖母搬來年代久遠的木桶,打上清冽冽的井水,把一片片竹葉洗得青艷欲滴。那滴水的屋檐,清涼的井水,竹葉泛著的微綠的光,以及祖母在井臺旁邊輕輕搓洗的身影,多年以后的今天想起,總以為是一場夢,一場溫情而生動的夢。

  祖母說,五月初五這一天的溪水是“龍須水”,正午時分到溪邊清洗便可洗去晦氣。我在曠野中的小溪旁,把腳輕輕探入水中,似乎有許多小魚在腳指頭上輕輕咬動,麻麻的,癢癢的。一把烏黑的長發在清澈透明的溪水中輕輕游動,祖母柔柔地幫我搓著,那時的我總相信一切的不愉快都會隨著溪水的游走而流向遠方。少女滿懷的夢和甜蜜在這種古老的慰藉中愈加鮮活。

  五月的午后總會有陽光,葡萄架上的蛛網不時地反射幾縷,映著祖母的銀絲發線以及額頭上皺紋縫隙里滲出的汗水。她將一把咸草系在窗欄上,把那些泛青的竹葉和雪白的糯米包成一個個精巧玲瓏的小粽子,再用咸草系牢。一串串棱角分明的小粽子吊在窗欄上,不像食物,倒像是藝術品,可愛而誘人。我坐在祖母旁邊,學著她用咸草纏繞著小粽球,學了許多個年頭卻總不及祖母包得精巧,而且祖母所包的粽子有一種特殊的香味。當老屋里的大灶上冒出騰騰的蒸氣,竹葉香、糯米香便彌漫在空氣中。自她離開以后,這種香味我便再沒有感受過,無論我再怎么努力地模仿那所有的佐料和做法,那種香味也只能永遠存活在我的記憶之中了。

  祖母離開時也是將近農歷五月,也是那樣驟雨驟晴的天氣。那一年的端午節,我在空蕩蕩的老屋里猛然間發現一切都消失了。那一年我搬離了老屋,住進了城里,那曾經的一切,只剩下記憶,在一些不經意間的觸碰之中閃出些許傷感而又甜蜜的感覺。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6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著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么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后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

  因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著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伙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么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7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

  小時候對端午節的理解,僅僅停留于香噴噴的粽子。而本地的人們,似乎也不大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尤其是我母親,既不懂得端午節的內涵,也不記起在門口插上菖蒲、艾枝避邪,倒從未忘記用一雙巧手為一家人包上幾個肉粽與涼粽。在母親的潛意識里,她是要用一份心意,撐起一片家人團圓其樂融融的天空。我們稚嫩的心,年年都為粽子的清香與家人團聚的溫馨而陶醉。

  漸漸長大,我才知道,端午節其實是為了紀念二千多年前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地。屈原出生于湖北秭歸,他自小就樹立了濟世救民地遠大理想。當他目睹民不聊生地社會景象后,決心救于危難之中。于是,他乘一葉扁舟,踏著西陵峽地滾滾波濤,走進了自己立志為國地那座圣潔殿堂。然而君主昏聵,佞臣當道,他實在回天乏力。雖然他知道要實現自己地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雖然他也決心“吾將上下而求索”。然而在那樣地環境下,他難以力挽狂瀾。面對現實,他只能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地嘆息。他只能將他地滿腔憂憤訴諸筆端,為后人留下《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后,抱恨投江,以身殉志,也許這就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命運地縮影吧。但他愛國憂民地胸懷情操,卻隨著端午地習俗千古傳承。他堅毅不屈地精神品格,照耀著湘楚大地地巍峨群山,照耀著楚江地驚濤駭浪,也照耀著中華大地,成為后世典范。

  如今,粽子地清香分明已沁入心脾,我對自己說,好好享受那一份祥與愜意吧!我在想,假若屈原大夫能夠穿越兩千年地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地神州大地,他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他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地方式飲恨楚江吧!

  假若他能來到天等,眼見天等政通人與,處處與諧,他一定會倍感欣慰,他也一定忍不住為天等地發展出謀劃策地。不,如果屈大夫目睹天等人才濟濟,能人雅士共同努力讓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健康穩定,他也下決心不再從政,那么我們不妨尊重他地意愿。假如愿意,他可以在風景秀麗地龍角小天池邊筑屋而棲,于端午朗日,面對一池碧波,盡抒詩興。也或者,他來到巍巍四城嶺中結棚而居,于端午佳節,手提一壺美酒,穿過幽靜地八角林,來到山腳下我地家中做客,用天等辣椒醬蘸著品嘗母親親手精做地肉粽,不時與我舉杯暢飲,那是多么溫馨地場景呀!

  然而,很快的,我發現了自己的可笑:斯人已逝,忠魂渺渺,屈大夫是永遠也回不了繁華的今世了!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避免屈原悲劇再次上演,同時好好過端午佳節,靜靜懷念屈大夫,細細品味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8

  北方的端午節,沒有賽龍舟,飲黃酒,包粽子那樣濃烈的氣氛,而是以自己獨特的傳統方式,配香荷包,掛葫蘆,挑艾蒿。小時侯的記憶,就是這些,可以驅邪,避災。父母們美好的心愿,在幼小孩子們的心里有了關于端午節最初的朦朧的記憶。

  孩提時除了覺得這些好玩好奇之外,似乎什么也不會想,更不會懂得這樣的節日對大人有什么意義。

  五月里的這個節日,在我們這里叫五月節。一直是記憶里那個溫暖,淳樸,幸福的節日。當早晨的第一道朝霞從玻璃窗照射近來,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這天是五月節。伸開胳膊,手腕和腳腕都系上了五彩線繩。這是媽媽提前悄悄準備好的,也是在我們的睡夢中悄悄系上的。五彩線繩是這個節日里幸福的標志。院子里的臉盆里,早已盛滿了浸泡艾蒿的水,用艾蒿水洗臉,可以去邪避災,艾蒿的淡淡微苦的的清香涌進鼻孔,清爽,還有那么一絲芬芳。媽媽忙著早飯,五月節煮荷包蛋,這是北方過節的習俗。五月節,這個節日應該是意味著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其實,那時的五月節是從初一開始的。初一的雞蛋鵝蛋都要作上標記,留到初五這天煮。小孩的手腕和腳腕系的是一根紅線,初五才能系上五彩線,剩下的幾天里大人們要準備一些小禮物,比如縫荷包,荷包很小,樣子和石榴差不多,我想那應該是有特殊寓意的,各種顏色的荷包里面裝著香草,隨著風遠遠都能聞到一股濃香。

  心靈手巧的母親用剩下的零布頭,為我們縫制各種小飾品,我們最喜歡的小辣椒,是用紅布縫的,比小拇指一半還小,還有一樣最精巧的小掃帚,用麻線作的,掃帚把只有牙簽粗細,用紅線纏繞著,掃帚頭只有指甲蓋兒大小,串起來與荷包在一起,縫在衣服的前襟上,或者后肩上,當時真是一種炫耀。現在還能想起來,這既是一種濃濃親情,又是北方特有的趣味習俗。

  后來知道,南方和北方過五月節是不一樣的,南方有吃粽子,劃龍舟的風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帶香荷包,還要在當天的窗前或者門梁上掛上葫蘆。家家戶戶都飄著五顏六色的葫蘆,似乎沒有人關注是為了紀念什么,他們只是延續著祖先留下的風俗來過這個節日的,只是為家人驅邪免災,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

  我想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這風景,有些東西,在人們的心里是無法改變的。就如我們固執地拽著歲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時光的隧道一樣。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9

  端午的記憶最深的是我奶奶最愛吃的粽子,那時,我們一家圍著奶奶團團坐著,嘴里邊吃著香甜美味的家鄉粽子,邊聽奶奶絮叨著老家的往事。奶奶也懷念舊時往日,只是老家因筑了水庫,已成了泱泱的水之國。據我奶奶說,她的媽媽,也就是我們的太婆婆了,一到端午,也是忙里忙外的,給兒孫們包上美味的粽子。居然還有咸蛋肉粽子,我爸爸小時候吃過,據說可香了。輕嘆一聲,奶奶輕咬一口手中的粽子,眼光微微閃著淡淡的幸福,仿佛在吃著太婆婆當年香香的,無可替代的粽子了,引得我們也直流口水。粽子還是粽子,只是吃在嘴里,心里憶念著已故去的親人,那永留人世的血脈親情,在這個粽香飄飄的端午節,有著濃濃的思緒飄著,天上人間粽(總)是情。

  奶奶也會給我們講端午節的故事,說農歷五月五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我們家鄉習慣叫五月節。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記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終生憂國憂民,卻屢遭排擠陷害。一紙《離騷》,滿腹經綸,終化泡影。最后,詩人竟魂歸汨羅江。后來,為記念屈原,端午節也叫“詩人節”。

  猶記得前些年,和父母同住的時期,一到端午節前,家門前那條清清的新豐江水,就會隔水傳來,那鼓聲陣陣,吆喝聲聲,“咚咚,一二,咚咚,一二”的齊聲同氣的劃漿聲勢。那漂流在江河上紅的,黃的色彩鮮艷的龍舟隊伍,在記憶的長河中,永遠難忘記。有一年賽龍舟,天空飄灑著龍舟水,爸爸帶著我們,奔走在沿江路,追著龍舟跑。龍舟在水上,我們在岸上,觀眾無數,都在隔岸吶喊助威。盡管天空還飄灑著雨,我們亦不管不顧,只為這一年一度熱鬧的端午龍舟賽。

  中國的端午節,有著濃濃的歷史文化,xx大地上,在端午節前后,便有著濃郁的傳統節日風味。端午節對于我,也有著別樣的情懷。懷念家鄉,懷念親人,似乎總是在特定的節日里更加的浮現在眼前,鑲嵌在心里。

  飄雨的端午,飄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飄來了端午時節的快樂往事,原來美好的事物在我記憶深處從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掛在家鄉門前的艾草青青還有那家鄉獨特的粽子飄香。在我的記憶長河里永遠都是鮮活的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艾草青青,粽香濃濃。情思飄飄,思憶綿綿!最是一年端午香!在這個飄香的節日,每座城,每顆心里,都溢滿了濃濃的端午節味道,在此,祝福親朋好友們端午節快樂!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10

  先傳來陣陣響徹云霄的吆喝聲,后飄來絲絲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的氣息,不禁使整個城市,都浸泡在端陽之中……古城溫州,也恰似如此。

  ——題記

  箬葉飄香,一粽嘗來千古事;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端午,雖沒有過年那般熱鬧光景,但是,那別有一番的情趣,也不得不讓人留戀與盼望。

  故鄉的端午,也亦是如此。在故鄉,每逢此時,家家戶戶都必然會準備一些箬葉,還有那泡過的白白的糯米,來包粽子。每家每戶的孩子們都喜歡吃粽子,大人們也總會多做些,來解解我們的饞。包粽子,當然也是一個相當細致的活兒,不然,又怎的會這么麻煩!往往在包粽子之前,大人們會先選材,這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兒。糯米有兩種,長糯米不適合包粽子,因為沒有圓糯米粘性足,口感糯,所以,常常會選些圓糯米來。粽子,外加些自己的口味,大部分人都是喜歡蛋黃肉餡的粽子,所以,大人們把鴨蛋中的蛋清取出,留下蛋黃,放在一個碗里,然后在分一個碗,里面放一些攪拌過的不是很松散的小肉塊,選材就算好了。但最麻煩的步驟還在下面,是包粽子,這也是最重要的。先選2—3片粽葉,把這些粽葉錯開折疊,即上面的粽葉壓住下面粽葉一半,接著把粽葉折疊成漏斗形狀。在這個漏斗中先放一小半糯米,再放一個蛋黃,附加著一些肉塊,然后再放點糯米把這些蓋住。糯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太少了粽子很癟,太多了包不住。最后,折疊粽葉使粽葉把江米全部包住。用棉線纏繞粽子4―5圈,系上活扣,吃粽子的時候方便解開。粽子也就算是包好了,放在鍋里蒸一下,馬上,一股清香便隨之飄然,彌漫在空氣之中。

  端午,也不僅僅是包粽子一種活動,它還有一個更振奮人心的比賽,那就是賽龍舟了!

  賽龍舟的場地也不止一個,但是,人們往往會聚在南塘河一帶。每逢此時,大人們抱上孩子,匆匆跑到那兒,來準備觀看。坐在龍舟上的23個人(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個個都精神煥發,氣勢足足的。開始了,開始了!每一只船都向箭一般的沖了出去,站著岸上的人,紛紛加油助興;船上的人也十分團結,一個個隊員動作一致,又快捷,船中打鼓的人,奮進全身力氣,邊打鼓,邊“一二一二”地吆喝著。這聲音,響徹云霄,迎來了許多路人的駐足觀望。漸漸的,漸漸的,人越來越大,聲也越來越大,愈傳愈遠。大家在歡笑,吆喝聲中,歡樂度過。

  故鄉的端陽,是那么的令人留戀,每每想起,總是那么的美好。端陽,盼你早點來到……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11

  今天是端午節,我親愛的老媽有事,所以把我“托”到了王別格家。

  我剛一沖進門,就看到了王別格和岳阿姨在餐桌上忙活。王別格一見我來了,就讓我一塊兒包粽子。怎么辦?我可是個包粽子的“大菜鳥”啊!叫我吃粽子還行,叫我包粽子還不如讓我去毀粽子呢!我當時那個汗那。我直愣愣的站在那里。“快點過來!”王別格又朝我喊道。我被逼無奈只好硬著頭皮走了上去,說:“呃,這個嘛,我不會。”王別格不以為然的說:“我也不會嘛,我第一次包粽子的時候還把粽子包成了沙漏,一松手,米”嘩嘩“的往下流”。我只好拿起一片竹葉跟她學了起來。“首先,把竹葉對折,再折一個小角。”,王別格向我演示完就來檢查我折的怎么樣。“哎呀。這是吃的,你不要把她當成卡紙折啊!”王別格對我說。我無可奈何,只好重新折了一次。“嗯,這次還不錯”聽到了她說的話,我大大的松了一口氣。看樣子,她不會再叫我重新再折一遍了。“接著把粽葉打開,握住下面”王別格一看,說:“做的還不錯,現在要放餡兒了。先放一勺米,再放一勺豆,然后再放一勺米,然后再放半個棗,最后放一勺米。”王別格說的太快了,我有暈,于是對她說:“你直接告訴我要幾勺米、幾勺豆、幾勺棗就可以了,我自己搭配。”岳阿姨說:“其實這個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搭配。”我:“那我就光加米,不加豆,也不加棗。”王別格說:“不行,就你喜歡那種口餡,別人都不喜歡。誰知道你你包的粽子是哪個呢?”我立刻反駁道:“做個記號不就得了?”由于往下我不能做了,所以那個半成品被送到了岳阿姨那里,叫她幫忙“整整容”,再“縫好皮膚”。

  該煮粽子了。阿姨先把粽子倒進“盆地”(小鍋)里,又把一盆水倒進“盆地”里,讓水沒過粽子,使所有的粽子“溺水”,無一幸免(當然不能有幸免的了,不然,怎么吃呀)。然后,煮上兩個小時,再悶上半個小時,粽子就煮好了。

  王別格一聽說粽子煮好了,便飛也似的跑向餐桌。岳阿姨剛把粽子端上來,她便迫不及待地把一個粽子撥開,把粽子用筷子一分為二,小口小口的品嘗完了,對粽子贊不絕口。我被她所逼,原本想“付出無回報”的,但被她硬塞進了大半個粽子。噎的我直翻白眼,不得不以跑步的方式來緩解我那可憐腸胃的壓力。

  這可真是個有喜也有憂的端午節。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12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做香囊,過端午,戴在身上香四方。我哼著輕快的歌謠,一蹦一跳,像撒歡的小鹿一樣。

  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有佩戴香囊的習俗。媽媽說。今天我就要跟媽媽后面動手學做一個小香囊。

  課桌上,擺放著媽媽已經準備好的材料,一塊8×16厘米的長方形布、針、繩子,還有必不可少的艾葉,一應俱全。做什么形狀的香囊呢?從哪步開始動手呢?媽媽見我一臉茫然的表情,打開手機里的視頻,放在我的面前。就做這個三角形的吧!其實吧,我也不太會,我們一起學著做吧!

  我左手拿著針,右手拿著線,針眼好小,也非常難穿,我一邊捏緊線,一邊把線往針眼里塞,可線就像一個調皮的娃娃,在針眼兩邊竄來竄去,就是不聽我的指揮,來回試了幾次都沒有穿進去。我無奈放下針,看了一眼旁邊也在穿針線的媽媽。只見媽媽用剪刀把線頭的頂端一剪,對準針眼,一下子就穿進去了。我看著媽媽穿線的手法,心想穿針引線就是這樣啊!我也有模有樣地學著媽媽的穿針手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眼珠都不敢轉動一下,線終于被我穿進去了,我長長地松了口氣。

  最難的環節到了折疊、縫制,對于這個,我更加一竊不通。媽媽對我說:不要心急,慢慢來。我們先把長方形布對折一下,變成了正方形,把繩子放進布最里面的一邊。然后再把布的兩條邊縫起來。接著媽媽示范了一遍給我看,我看得心癢癢,想要自己動手縫。趕緊讓媽媽把手里的布給我,哪知道我左右手不協調,線一下子全亂了,真是應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媽媽又耐心地教了一遍。我左手拿布,右手拿針,一針一線在我手中擺動著,一會兒鉆進去,一會兒鉆出去,布上也留下了許多歪歪扭扭的針腳。

  縫完之后,媽媽教我把縫好的香囊袋翻個面,然后裝入艾葉,再把它凹進去一個邊,繼續縫合。最后一道工序比較復雜,因為它需要從里面縫,不然線頭在外面就不美觀。這個任務就只能教給媽媽完成了。不一會兒,經過媽媽靈巧的雙手,一個鼓鼓、軟軟的三角形狀的香囊就大功告成了!最后,媽媽還在香囊上繡上了平安兩個字,寓意平平安安!

  燈光下,一晚上的時光就在一針一線中慢慢過去了,房間里彌漫著艾草的清香。我把香囊掛在我的臺燈上,看著自己努力的成果,我內心充滿激動,媽媽也露出甜美的笑容。這份濃濃的親情,帶著節日的祝福與溫暖,細細密密縫進香囊,成為最美的記憶。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13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于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和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閑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著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x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么痕跡。大伙很傷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里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后來他們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和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嗎?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14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在描寫端午節的詩句中,我很喜歡這首《端陽采擷》。玉粽飄香,百舸爭流,艾葉青青,黃酒盈盈,慈父稚子佩戴香囊,俊俏媳婦巧笑倩兮,簡直是一幅絕妙的端午民俗畫。

  我的家鄉端午節沒有賽龍舟的習俗,采艾草和縫香囊卻自古有之。每到春天,和風煦暖,艾草便綠意蔥蘢、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看,一叢叢,一簇簇,遍布田埂地頭,綠得耀眼,像綠色的翡翠,煞是喜人。

  端午節那天早上,當我還在酣睡的時候,就有毛茸茸的東西在撩撥耳朵,瞬間淡淡清香直鉆鼻孔,沁人心脾。哦,是爸爸起了大早,在日出之前從野外采了青青的艾草回來。媽媽會把最鮮嫩的挑出來,輕輕掛在我們耳邊,意在保佑我們百病不生,平安長大。

  在氤氳的藥香中,我睜開蒙眬的睡眼,穿好衣服。背著書包出門的時候,媽媽會把一個用五色絲線縫成的香囊,莊重地放在我的衣兜里。媽媽那一本正經的樣子,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神圣感,一顆小小的心陡然被幸福塞得滿滿的。

  媽媽像突然想起什么來似的,又抓起兩個香囊塞到我的書包里,叮囑道,別忘了,送給老師。

  當我們剛剛走進學校,空氣中就彌漫著一股清香。大家翕動鼻翼,四處打探,最后斷定香味是從老師的屋里傳出來的。

  當我們誦讀課文的時候,老師走進了教室,大家放下課本,爭先恐后地跑到老師身邊,這個給老師耳朵上掛幾枝艾草,那個給老師的衣袋里塞個香囊,還有的把五色絲線系在老師的手腕上。

  這時,師母端著個盆子進來了,里面堆滿了綠色三角的東西,熱氣騰騰,香氣裊裊。老師說,嘗嘗我做的咸肉粽子嘍!我們趕緊規規矩矩地坐好,師母把粽子一個個放在我們面前。吃完后,老師說,孩子們,你們知道吃粽子是紀念誰嗎?

  我們搖頭。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大字:屈原。老師說,屈原是愛國主義詩人,他一輩子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冤屈,但是他始終熱愛自己的祖國。你們長大后會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散落天涯,但是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家鄉、忘記祖國。

  接下來,老師就開始吟誦屈原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而今,又逢端午,爸媽已是耄耋之年,再也沒有人為我采艾草縫香囊了。青青的艾草和粽子的清香穿透了幾十年的歲月滄桑,還有那兩鬢斑白的老師誦讀《離騷》的情景,一一浮現眼前,鮮活如昨。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15

  星期三下午放學后,回到家做完作業后,媽媽迫不及待的帶我去了外婆家包粽子。

  首先,外婆端出了一盆泡過灰水的糯米,緊接著又拿了一些洗干凈的粽子葉和繩子,就這樣,外婆就開始教我包粽子了,這是我第一次學包粽子,我小心翼翼的拿了兩片粽葉,葉子要一正一反疊在一起,再把粽葉對折,折成一個像漏斗一樣的形狀,再用勺子挖兩勺米放在漏斗里,把米壓結實,但是米不能太滿,太滿了就不好包,包好以后又要用繩子捆幾圈再打結,我感覺有點難度。

  外婆先示范了包粽子的過程給我看,然后我按照外婆的步驟包了幾個粽子,可是我不會綁繩子,是外婆幫我綁的,雖然我包的不太像外婆的那一種,但是也算是成功了。

  然后,媽媽和舅媽也拿起了粽葉,包起了粽子,舅媽包的就很像外婆包那種媽媽包的,就像我這種,哈哈,我和媽媽包的都是有一個長尖角長形的,外婆和舅媽包的就是三角形的,我覺得外婆包的最漂亮。

  我們包了兩種口味的粽子,一種是豬肉花生的,另一種是原味的,全部包好以后,外婆就拿到廚房去煮,煮熟了以后,外婆從廚房里端出來,我聞到一股香飄飄的粽香味,看到其中有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我狼吞虎咽的吃起了花生肉粽子,雖然有點燙,可是太香了。

  這次包粽子,我很開心很快樂,更讓我收獲滿滿。

【寫的端午節作文十五篇】相關文章:

端午節賽龍舟作文十五篇02-21

擴寫《十五從軍征》作文12-22

擴寫《十五從軍征》_750字10-26

寫端午節的作文(精選15篇)01-13

十五的夜晚作文8篇01-29

信任作文十五篇02-23

小學生寫的端午節作文02-23

端午節賽龍舟寫事作文-端午節作文01-10

寫端午節的作文200字(精選14篇)03-24

【精華】寫端午節的作文200字8篇01-1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丝祙制服片 | 欧美中文字幕一级电影 |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有码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专区 |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