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端午的作文七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的作文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的作文 篇1
端午已近,艾草的幽香在遠山上繚繞著,然后不停地跟著風兒飄啊飄,飄綠了家家戶戶,在六月的史冊中悠悠著一首端陽的詩篇。
印象中的端午節,在流蘇般的綠絲中穿梭。
那些從峭壁上垂下來的綠色絲線是奶奶裹粽子用的“寶貝”,通常是前一天去擷來的,只需放入清水里洗一洗即可,到煮粽子的時候,那細細的綠絲所蘊含的清香便透著那層層的筍葉,滲進去、滲進去。
是的,奶奶裹粽子用的粽葉是那種帶著點毛的棕黑色花紋的筍葉,那是不知什么時候拾來存著的,雖已經卷成了一幅幅畫卷般,卻仍透著勞動藝術的芬芳。洗筍葉用的是老屋掘了好幾十年的井水,井邊放著一個因滲進太多水而變得十分沉重的木桶
可以清楚地看到把手已有些泛黃,而桶壁卻是早已生了點點青苔的。有陽光的時候,井壁上便有了些許大小不一的白色光斑
它們是太陽的縮影,更像是挖井人眼中那充滿希冀的神色。
記憶中的端午節,在沾滿了糯米粒的嘴角邊流淌。
我喜歡左手拿著一個破了頭的咸鴨蛋,右手拿著一個剛拆了紅線的豆粽;更愛把一支筷子戳進一個稻香四溢的米粽4角中的一個,然后將其余3個角輕輕咬去。
剛煮熟的`粽子是要一串串掛在竹竿上晾涼的。于是乎,才不一會兒,那些冒著熱氣的粽子就將它的清香繚繞了整個堂前。
待晾涼后,取下幾串來,配上幾個圓溜溜的咸鴨蛋放進竹籃子里便挨個送粽子去了。這時候,也同樣會有人將香噴噴的粽子送到我們家門口的。而奶奶卻是很少收下的,兩大鍋的粽子剩得只夠家人吃一兩個便足矣。
本以為是奶奶深知鄰里嗜愛粽子,故多多的送,而今才明了,奶奶送出去的不僅僅是粽子,更是粽子里那些看不見的卻散發著濃郁香味的東西。那些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那個端午,化作一朵朵花兒般美麗的笑靨,卻只嘆那人兒喲,滄桑已然嵌滿了面頰。
多想再吃一次那裹滿香甜的粽子喲。我聳聳鼻尖,深深地嗅,確乎又嗅到了空氣中艾草的幽香,那香味飄啊飄,飄進了我心中那座小屋,在六月的史冊中悠悠著一首端午的詩篇。
端午的作文 篇2
烈日高照,陽光像蜂蜜一樣,抹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還在夢中游玩的我忽然醒來,眨了眨惺忪的睡眼,看了眼手表,竟然已經午后三點了!
想象中的美味佳肴不見蹤影,甚至家里一個人都沒有。我十分懊惱,說好的端午節呢?說好的美食和玩呢?匆匆穿上衣服,走到奶奶家好家伙,家里就剩在打掃那一堆骨頭的奶奶和那在收拾留下粽葉的爺爺。看著那所剩無幾的米飯和牛肉,我吃了兩口便沒了胃口,郁郁寡歡地問奶奶:“其他人都去哪兒了?”奶奶答到:“他們啊,都去舊城爬山了!”
失落到極點的'我像是被一塊巨大的陰影所籠罩,無精打采地回到家中,無意中打開手機,看到哥哥給我發的語音消息:我先回來了,馬上就到家,你去新區玩嗎?
聽到這消息的,我心中那片陰影立馬就散得一干二凈。等哥哥回來,我們拿了籃球和足球,馬不停蹄趕到新區,哥哥十分大氣地說道:“想要什么就跟我說”。真是爽翻天了。我和哥哥玩到很晚才戀戀不舍的回了家。
馬不停蹄的日子,總會撒下一點點芬菲,今日端午,悲喜交加,愿今后的端午也一樣愉快。
端午的作文 篇3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這句詩正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寫下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相傳公元前278年,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郢都時,正在被流放的屈原聽說后悲痛欲絕,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來救,后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又怕汨羅江里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不損傷屈原的身體。后來屈原托夢說,米糧實為江中蛟龍所食,所以之后人們用艾葉包裹大米,用五色繩捆綁,以免遭蛟龍吞食,這便成為了后來的粽子。
粽子是我的最愛,每逢端午節,心里就莫名其妙地興奮。每次媽媽都會把糯米掏干凈,將三片粽葉卷成一個倒立的圓錐體,在里面放上糯米,加上幾個大棗,最后用細線捆好,一個粽子就這樣包好了。看著它們在母親靈巧的雙手上變成一個個小而精致的粽子,心里覺得蠻簡單的,但讓我自己去嘗試就做得沒那么好了。包好的粽子在鍋里煮上幾個小時就能吃了,香噴噴的粽子一入嘴,心里就甜滋滋的。在外面買的粽子雖然個頭大,吃起來甜膩,但比起家里的`粽子總覺得缺了點什么。
在家鄉,人們還有掛香囊和放艾葉的習俗。每年端午節這天都能見到不少小孩在身上佩戴著香囊,每個香囊都形態各異,小巧玲瓏。聽奶奶說我在很小的時候也佩戴過,現在我已記不清了。在這天家里人也總不會忘記在門口放上艾葉,聽說是因為艾葉是能治療各種疾病的藥草,掛在門前可以驅蚊蟲、保人身體健康。
現在,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端午節的氣氛正逐年減弱,但我覺的應保護好我們的傳統節日,因為它蘊含著人們很多美好的愿望和積極向上的愛國情愫,它體現著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傳統節日永駐我們心中!
端午的作文 篇4
說起端午節最令人興奮的事情,那當然是劃龍舟了,而我,一次都沒去看過,這反而增加了我的好奇心。
在一次端午節,我和幾個小伙伴拎著兩個大袋子,走進了一家露天游泳館,那兩個包里可藏著我們智慧的結晶:一塊浮板,后面橫向安著一條長20厘米,寬3厘米,用浮板制成的橫杠——這就是我們的雙人龍舟!每條舟的前頭都有一面旗,三條龍舟旗幟顏色分別是:杏黃旗(黃)、招魂旗(灰)、八封旗(黑白混色)。
我們在比賽前還留了十分鐘練習時間,畢竟這比賽很講究配合;兩個人間隔了7——10厘米,雙手握桿動用自由泳方式推進,最先到達對岸者獲勝,如果翻了,從起點開始重新出發。
我對我們組是很有信心的:作為項目開創者,我的技術是不可質疑的,而我的.隊友雖然沒我強,但也很優秀,當停下來觀看其他兩組的訓練時,我深感自己決定的正確:小旗乘風破浪,在池中上下起伏,后方水花翻騰,場面那叫一個狀壯觀!
比賽結果毫無爭議,我們暫獲第一,而我對龍舟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為了紀念屈原,并不讓龍蝦吃掉屈原,老百姓每年端午都要把粽子扔進江中,久而久之,乘船扔粽就成了劃龍舟,但不論怎樣,這都飽含了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
粽香飄飄,龍舟疾馳,這一點一滴都蘊藏著端午的歷史悠久文化和對屈原的懷念。
端午的作文 篇5
一個個飄香的粽子,一條條競賽的龍舟,一張張開心的笑臉……構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前后幾天,天氣有點奇怪。天空中經常有一絲絲烏云,有時風一吹,烏云便散開了;有時也會大雨傾盆,吹來的風穿過人們的袖口,讓人覺得涼爽舒服!這樣的暴雨天氣出現在端午前后,人們叫它龍舟水。這個時候,可千萬不要淋雨,不然淋濕了身子,就會感冒的'。大雨慢慢變小,不一會兒,它就停了,大概就十分鐘左右,那大紅太陽又在天上掛著了。下完雨,空氣特別清新,大太陽曬到大地,河水也上漲了許多,這正是賽龍舟的好時機。
來到了河邊,已是人山人海,每個人戴著一頂草帽,手里還拿著一個電扇或是扇子在扇風。我和爸爸站在擁擠的人群中,又熱又曬。可是我們已經來到這里了,眼看龍舟比賽就要開始了,哪還忍心回家呢?于是,我和爸爸好不容易從人群中擠了出來,在一棵樹下坐了下來,這樣我們能勉強涼快一些。很快,一聲刺耳的口哨聲響起了。龍舟上每個人都用盡全力地向前劃動著。共有四條不同顏色的龍舟,分別是黃、紅、藍、綠。我和爸爸都在看好紅色龍舟,因為紅色是國旗的顏色。紅色龍舟奮力往前劃,船像箭一樣往前沖,其它的龍舟也在你追我趕,紅色龍舟遙遙領先,我覺得它一定能勝利的!
看完龍舟比賽,接下來就是吃粽子了。端午節的習俗,就是吃粽子。家里,我的奶奶最會包粽子了。首先要去超市買好肉、糯米、紅豆,還有最重要的粽葉。材料準備好后,就要開始包粽子了。先把粽葉圍起來,放一點糯米,再放點肉,然后放紅豆,用粽葉把它們包起來,最后用繩子捆牢,一個完美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們還要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煮,煮約一個小時就可以出鍋了。打開粽子一咬,那香味在嘴里飄蕩,好吃得無法形容了!
今年這個端午節過得快樂極了!看了劃龍舟比賽,吃了香噴噴的粽子,真是讓我永遠忘不了,希望明年的端午節更快樂!
端午的作文 篇6
經年一品老家味,嗯,此等滋味,必是吾鄉。
君不見,牡丹香里擺水席
洛城三絕,乃國色牡丹、龍門奇窟、飄香水席,其余二物均為世人熟知,洛城水席,也乃天下奇味。洛城的水席歷史悠久,千百年以來長盛不衰。何為水席?這民間有兩種含義,一是菜品大都是湯湯水水,二來吃水席須以流水一般一道接一道的吃,洛城百姓過去的婚喪嫁娶,新年團聚都要吃水席,這份手藝自然也成為夫家考量新媳婦的一道必考題目。除了名字的來源外,水席還有素菜葷做、8涼16熱二十四道、酸辣口感、豐儉由人等等特點,山珍海味固然可以,但平平淡淡的土豆,蘿卜卻也能做出不同凡響的.滋味。讓人流連忘返食道大開,水席也成為了很多人再訪洛城的理由。可是在豫西鄉里,每逢紅白喜事,家家戶戶,竟也都是幾十道菜,湯湯水水,干干稀稀,若是有何人請水席,他們準會連呼上當:“什么洛陽水席,不就是俺村待客的飯嘛!俺村那狗剩、孬蛋都會做水席哩!”
君不見,鄭都客邀甩燴面
燴面,乃綠都之味。其中原流行之盛,范圍之廣,食者之眾,絕難用具體數字衡量。在鄭都,燴面伴侶,是以大勺辣椒,佐以一素一葷小菜,這樣,主角還未登場,便甚有架子。燴面上桌,熱騰騰一大碗冒著熱氣,碗大如盆,而多數老鄉,總是能把這一大盆燴面掃光,會吃的還要喝湯,常香玉的腔,燴面的湯,一飲而盡,剩的只剩渣滓才可。燴面講究的是碗要大,湯要厚,辣椒要旺,碗上漂著油旺旺的一層辣椒油,有雅興的人還會再加一點香醋。挑一根寬如褲帶的面條,入口細嚼,香郁筋道,口感頗佳,再吸一口熱湯,咦,此時頓有汗津在背,物我兩忘之意,得勁!
君不見,汴梁夢繞灌湯包
若訪汴梁,一游上河園,二品灌湯包。怎個品法?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吸湯。灌湯包吃前必先觀之:其皮薄,素如景德鎮細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縐折32道,極致均勻。擱在白瓷盤上看,極似白菊,抬箸夾起來,懸如燈籠。這個唯美主義的賞析過程,不可或缺。吃之,內有肉餡,底層有鮮湯。唯要記住,吃灌湯包注意抄底,橫中一吃,未及將湯汁吸納,其湯就順著筷子流至手上,抬腕吸之,湯沿臂而流,可及背心。吃灌湯包燙著背心,在理論上是存在的。所以,吃灌湯包必須全神貫注,一心在吃,不可旁顧。灌湯包有了形式美,其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面、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吃灌湯包,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面皮次次之。故此,吃罷灌湯包子,率先記住了湯之鮮,肉餡是近乎于湯進入味覺感觀的,面皮除去嚼感,大可除去不談。
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樂園雖好,非久留之地。歸去來兮,豫夢,豫味。
端午的作文 篇7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完生命里最后一個端午,便匆匆離去。
以前每自清明前夜始,臨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語叮嚀,她總是踱著疲憊的小腳,輕輕推門,輕輕走近,拾起床邊垂落的被角,為我一掩再掩。
物質極度貧瘠的歲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下,總是姍姍來遲。等待中長大的日子,不知何時,青葦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虛而至的瓦楞草,無聲無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個清晨,姥姥推醒了還在熟睡中的我們,笑瞇瞇的說,粽子熟了。燒了一夜的灶火已漸燃漸熄,大鍋里還咕嘟咕嘟冒著些微的水泡,粽香漫過那口大鍋的四周,彌漫在農家小院的上空,縈繞在孩子渴望的小嘴邊,飄蕩在歡快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縈繞歲歲年年的童謠,我們在姥姥精心準備的一個又一個端午之后長高。姥姥一雙操勞的枯手,漸漸托不住昔日蹣跚的娃兒們,當小弟也站在她身后,聲漸雄渾之時,姥姥轉身回望,卻已一笑白頭。
姥姥的端午,從老家搬到城里,仍舊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閑的市民生活,狹窄的蝸居,使姥姥的呆坐在門前,想念鄉間,想念寬敞的農家小院,雞鳴犬吠,想念清晨趟著兩腿露珠,一雙巧手侍弄過的黃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樹樹蔭下,幾位老鄰敘敘陳年舊話,農諺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蒼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舊忙碌,她似乎始終是這個節日大會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記這個日子,唯獨她不會。我們從各自的家里奔來吃粽子的時候,還絲毫沒有感覺到姥姥的端午,將在這里停留。只記得姥姥嘮叨了許多,關于誰該談朋友了,誰該快點結婚了,別讓姥姥這么等著。大家聽著,都沒有在意。
端午后幾日,姥姥在一個深夜忽然丟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邊僅僅一步之遙,卻空著手沒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語。
次年端午,凝重在無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閃著,似乎稍不留意會不慎碰落太多的哀傷。談話間,說到童年,那葦塘、蛙鳴、老家的土炕、鄰家小孩憨態可掬的貓頭小布鞋。小弟忽然說了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來。”大家頓住了,都不說話,大弟站在陽臺,低頭點起一支煙,媽媽箭頭抽動,不知誰的眼淚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氣的青粽上。
端午,翠綠與寂靜,蒹霞蒼蒼的古韻,帶著一春濡濕的水汽,簡淡,玄遠。蘆叢搖曳、薄霧輕裳,青衣姍姍,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妝行走在阡陌上的秀麗村姑,初見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淺笑低吟,甜而不膩,那種感覺在長久的凝睇里掩埋,永遠都蟄伏在心靈深處不會消失。
嫻靜的汨羅江,從遠古走來,走過幾千年光陰。姥姥的端午永遠是其中一尺鮮潔的水,滌蕩著我生命中的五月,走過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端午的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的作文(經典)01-01
端午作文02-16
(經典)端午的作文04-10
[精選]端午作文04-14
端午的作文12-04
端午作文02-16
端午的作文(精選)12-13
(精選)端午的作文12-10
(精選)端午作文03-04
端午作文【經典】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