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對聯
敬時應溯李;
備節合征唐。
春服新成輝戚里;
農書待獻肅官僚。
賜尺久傳唐代制;
遺囊遠溯鄴家風。
天氣晴和,育蠶市近;
春光明媚,撲蝶人來。
生意敷榮,動參位育;
歲時豐稔,酒祭勾芒。
太陽生日——中和:
農歷二月初一為“太陽誕辰”,俗稱“太陽生日”。也稱“中和節”。這是從唐代產生的。而再早些時候的上古時期,祭祀太陽則是在春分,也就是在每年公歷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零度時始,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基本等長。因為春分這個節氣與農事關系密切,歷來為人們所重視。農諺中有:“春風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說法。而且全國上下一起祭祀,不過國有大典,家有小祀而已。《帝京歲時紀勝》中云:“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到了貞元五年(789)唐德宗采納了大臣李泌的建議,立二月初一為中和節。在這天祭祀太陽,這也是德宗鼓勵農桑,祈禱豐收之舉。明清時期,每到這一天,皇帝都要舉行隆重的“御耕”儀式,親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視農業,并象征性地賜給農夫百谷;在民間,親朋好友則暢飲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贈刀尺,勉勵耕作。反映了古代社會中,人們乞求豐收歲稔的愿望。清代的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詳細記載了北京過中和節時的情景:“京師于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偏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云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左安門內有太陽宮,都人結侶攜觴往游竟日。”北京的民俗節日有個特點,就是逢節必有應節的.飲食。除夕的餃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等。中和節的節日食品就是太陽糕。《燕京歲時記》里說:“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為什么上面要站個小雞呢?民間有個傳說,太陽從湯谷升起,有一扶桑樹,一只玉雞站立于上,每逢太陽冉冉升起時,它就打鳴報曉,隨之民間的公雞也報曉。也有人說那不是小雞,是鳳凰。《諸神的起源》中說,鳳是指風神,凰是太陽。結合起來,鳳凰即是太陽的象征。推而斷之,似乎太陽糕上站立一只鳳凰好像更美些。在這一天吃太陽糕的風氣最盛于清初。二月初一這天,太陽出來后,家家在院內面向東方設香案或掛太陽星君神碼,供太陽糕三、五碗,由男家長率領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許參加,正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日”。以前在左安門有“太陽宮”,是日都人紛紛前往上香,其實也是開春了,人們借此機會出去走走。大約50年前,這一節日基本消逝,據說現在的臺灣,每到中和節還吃太陽糕,不知真否。
【中和對聯】相關文章:
高中和諧作文03-05
高中和平的作文09-08
中和人生高中作文05-21
敘述文章:雪中和諧09-05
高中和諧作文「推薦」04-09
高中和諧作文素材04-17
高中和時間賽跑作文10-24
高中和平作文08-19
失敗的初中和青春作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