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讀書筆記

時間:2024-11-21 23:09:59 曉麗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通用9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祖壇經》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通用9篇)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 1

  《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講述了慧能從一個砍柴的樵夫到開悟成佛的過程。在這一品中提到了與慧能打交道的九個人,從慧能與這九個人的交往,可以品出一些味道。

  第一個人——念《金剛經》的人

  慧能出身很苦,三歲父親去世。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無力供他念書。慧能長大以后砍柴為生。有一天他到一家送柴,剛剛走出大門,遇見一個念佛經的人。慧能聽他念的經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領悟。慧能就問那個人念的是什么?那人回答說:“《金剛經》。”慧能又問他從哪兒來,怎么會修持這部經典。那人回答說:“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那個寺院是五祖弘忍大師在主持教化,門人有一千多,我到寺院中敬禮朝拜,聽講領受了這部經典。大師經常勸諭僧俗兩眾,只要修持《金剛經》,就能夠發現自己的佛性,當下成佛。” 這個人與六祖慧能擦肩而過,這擦肩而過亦是一種緣分,把慧能引上了學佛之路。

  第二個人——慧能的恩人

  慧能下決心學佛之后,有一個后顧之憂——老母親生活還沒有安排好。這時候有一個人拿出十兩銀子給慧能,讓他拿去做老母親的衣食贍養費。這個人對慧能也很重要,解決了他學佛的后顧之憂。十兩銀子當時可不是小數目,這個人也是慷慨大方之人。不過有人對此事表示懷疑,說《敦煌本》沒有寫客贈銀兩安置老母的事,從《惠昕本》開始才加上這一情節的。不管哪個本子寫上的,能想到老母親的安置,也是佛教的慈悲。

  第三個人——五祖弘忍

  慧能經過三十多天的跋涉見到五祖弘忍,這次見面是中國佛教界的重大事件。五祖弘忍慧眼識才,在慧能來到寺里僅僅八個月的時間,僅憑慧能的一個偈子,就把佛法、衣缽傳給六祖慧能。五祖不僅具有超級的智慧,還有非凡的決策能力。有了這次交接班,才有了中國禪宗的發揚光大,這是中國佛教“本土化”的開始。

  第四個人——一位行者

  五祖打發慧能到后院干活,這是寺院的規矩,新來到的都要從干粗活開始,對僧人來說是磨煉意志、學習規矩的階段,對寺院來說是考察修行者的品行、智慧的階段,也是和尚們晉升起步的臺階。慧能遇見的第四個人是一位行者,這是寺院內一位管理雜務的中層干部,他分派慧能劈柴、踏碓舂米。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寺廟里也分三六九等,也有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區分。現在中國寺廟管理最好的,也是最有爭議的是河南的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用經營的理念辦寺廟,社會影響力和經濟效益沒的說,但符合不符合佛法,佛教內外各執一詞眾說紛紜。佛教教派甚多,沒有一個權威的機構來評判,只好讓時間來檢驗了。

  第五個人——一位未正式出家的童子

  有一天這個小童從碓房門前經過,一邊走一邊唱誦神秀的偈語。慧能一聽,就知道這篇偈子沒有認識佛的本性,雖然慧能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導,但已經聽懂了這首偈語的大意,就問小童說:“你念誦的是什么偈子?”童子回答說:“你這獦獠哪兒知道,(像寺里的其他人一樣小童沒有把慧能放在眼里,童言無忌直接表達出來。)弘忍大師想把衣缽法教傳承下去,讓眾門人都作偈語給他看,如果能覺悟大意,就把衣缽法教傳給他,作第六代祖師。神秀上座在南邊廊壁上寫了這篇揭示萬物無相的偈語,大師讓眾人都來唱誦,按照這篇偈子來修持,以免墮落三惡道,照這篇偈子修持,可以獲得大好處。”慧能說:“我也要念誦這篇偈語,好結下輩子的佛緣。上人(慧能蠻謙虛的),我在這兒踏碓舂米已經八個多月了,從來沒有到前面法堂去過,希望上人能引導我到偈語前禮拜。”我想童子聽到“上人”一定非常受用,于是就高高興興地引導慧能到前堂去了。

  第六個人——江州別駕張日用,

  張日用正好在神秀題的偈子旁邊,慧能央求他:“我不識字,請上人給念一念。”張日用高聲朗誦神秀的偈語。慧能聽了以后說:“我也有了一篇偈子,希望別駕替我寫到壁上。”別駕說:“你也能作偈語?這種事可是少有。”張別駕也難免脫俗,從心底里瞧不起慧能,于是慧能就教導了他一番話:“要想學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輕視初學的人。最下等的人也許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許會埋沒智慧。如果輕視初學的人,就有無限大的罪過。”別駕知道自己理虧,悻悻地說:“你念你的偈子吧,我替你寫。但如果你將來得到佛法,首先要超度我,可別忘了我這句話。”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俗人就是俗人,張日用作為一個佛法的初學者得失心還蠻重的,不忘付出之后的回報,真是“不圖三分利,不起早五更。”呀。

  慧能念出那篇驚動佛學界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別駕把偈子寫在廊壁上,眾門徒看了都很吃驚,沒有不感嘆:“看來不能以貌取人,他來的時間還不長,怎么就成了肉身菩薩了!”

  第七個人——和尚慧明

  這是慧能最危險的一次相遇,慧能辭別了五祖,一直往南走,走了兩個月,來到大庾嶺。東禪寺的和尚得知衣缽被慧能拿走之后,幾百個和尚追了過來,想搶奪證法的袈裟和缽盂。其中一個僧人叫惠明,出家前當過四品的將軍,性格行為粗暴。慧明既然當過將軍,古人云:“一將成名萬骨枯”,想必他曾經殺人如麻,不知為何放下屠刀皈依佛門。可能是修行力度不夠,火爆脾氣未改。他跑在眾人的前面,趕上了慧能。慧能看來者不善,就把袈裟和缽盂放在一塊大石頭上,隱身在草叢林莽之中。惠明趕來,拿不動袈裟缽盂,(這里有神話的色彩)馬上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立刻轉變態度,高聲喊道:“行者啊,行者啊,我是為佛法來的,不是為袈裟來的。”慧能見狀,從隱身處走出來,在盤石上打坐。打坐的目的是形成一種氣場,在氣勢上壓住慧明。惠明向慧能行禮說:“請行者給我講解佛法。”慧能說:“你既然是為佛法而來,你現在就靜下心,杜絕一切俗緣,一點俗念也不要產生,我就給你講說佛法。”惠明沉思靜默了很久,慧能對他說:“不思想善,也不思想惡,此時此刻,不就是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嗎?”惠明立刻覺悟。他又問慧能:“除了剛才說的密語密意外,還有別的密意嗎?”慧能說:“我對你說了,就不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用它來觀照自己,秘密就在你那兒了。”惠明說:“惠明雖然在黃梅修行,卻并沒有省察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導教誨,好像人喝水一樣,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現在您就是我的師傅。”慧能四兩撥千斤,化解了這次危機。

  第八個人——一群獵人

  慧能后來到了曹溪,又被惡人尋找追逐,于是躲到四會,與獵人為伍以避難,經常隨機給獵人們講說佛法。獵人們常讓慧能看守捕獲獵物的網罟,慧能每見到活獵物誤入網罟,就放走它們。每到吃飯的時候,慧能把素菜放在獵人們的肉鍋里捎帶煮熟。有的人問慧能為什么不吃肉,慧能就回答:“我只吃肉邊的素菜。” 過了十五年,慧能覺得危險已經解除,到了該弘揚佛法的時候了,就走出山林,直奔廣州法興寺。

  第九個人——印宗法師

  在法興寺印宗法師正在講解《涅槃經》。當時有風吹動了旗幡,一個僧人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僧人說是旗幡在動,爭論不休。慧能就參與討論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幡動,是諸位仁者的心在動。”所有在場的人都被慧能的話震驚了。印宗把慧能請到上座,詳細詢問慧能佛法的深奧含義,他見慧能回答時言語簡潔理當,不受經典字句的拘束。印宗說:“行者一定不是普通人,早就聽說黃梅的袈裟佛法都傳到嶺南來了,是不是就是行者你呢?”慧能回答說:“不敢當。”印宗聞到再行敬禮,請求慧能把五祖傳授的.袈裟和缽盂拿出來給大眾觀看。印宗又問慧能:“黃梅的祖師在付托傳法時,有什么指示教誨?”慧能回答說:“倒也沒有什么指示教誨,只是說要認知自己的本性,并不說禪定、解脫的方法。”印宗問:“為什么不說禪定、解脫的方法呢?”慧能回答說:“因為禪定和解脫是兩種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聽了慧能的回答,合掌作禮說:“我講的經就像瓦礫,而您的講論就像真金。”印宗為慧能剃發并拜為師,慧能開始在法興寺講授東山法門。

  人生在世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人際交往的能力叫“情商”。六祖不僅智商非凡,情商亦了得,凡夫俗子在《六祖壇經》中也可以學到很多與人打交道的學問。

  六祖對不同的人都能保持一種“平常心”,謙虛、和氣、低調、溫雅是六祖為人處世的主色調。面對印宗的尊敬回敬“不敢當”,對小童子口稱“上人”,與獵人共同生活十五年,對五祖也不曲意迎合,當五祖要“度”他的時候,他提出:“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六祖對不同的人又能因人而異、區別對待。同樣是小瞧他的人,對小童子微微一笑不作計較,對張別駕就說出“最下等的人也許有最上等的智慧”的大道理。同樣是講解佛法,對慧明講得鞭辟入里,使其心服口服,對獵人點到為止,并不強行灌輸。同樣面對寺廟主持,對五祖小心翼翼地講述自己對《金剛經》的理解,是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對印宗講解佛法口若懸河,以取得對方的信任。初到東禪寺聽從分配到后院劈柴舂米,同樣,初到法興寺就講出“仁者心動”高屋建瓴的宏論。

  六祖處理人和人的關系有自己的底線,同時又不強加于人。和獵人一起吃飯只吃鍋里的素菜,對大快朵頤的獵人也能心理相容。對慧明的錯誤行為,先避其鋒芒,后循循善誘,終于使其膜拜腳下。作為寺廟底層的雜役勇于挑戰地位比自己高、學問比自己大、資歷比自己深的神秀,同時不說一句貶低神秀的話。作為沒有剃度的和尚敢于參與高僧們“風動幡動”的大討論,只講自己的心得,不批判別人的觀點。該講的話一定要講,恰到好處地兼顧到了場合、分寸和效果,六祖大智慧呀!

  初讀《六祖壇經》給我的體會是,高人自有高明之處。《六祖壇經》可以是一個人一輩子修行的教科書。就是不以研習佛法為目的,用世俗的觀點讀一讀《六祖壇經》,學習修身養性、學習思維方法、學習為人處世,也會收入頗豐的。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 2

  這一品講的是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派內侍薛簡迎請六祖惠能到朝中接受問道。惠能堅決地拒絕了。星云大師對惠能為什么拒絕的理由是這樣解說的,第一,神秀當時在京城,北方有他足夠,惠能要遵守忍大師的叮囑在南方弘法;第二惠能大師對榮華富貴沒有羨慕心,有的是出離心;第三惠能生在南方,身材矮小,北方人都比較高大,自己到北方后外表可能無法讓人生起尊敬,對人不尊敬,對法也會不尊敬。因此不去京城。

  因其拒絕進京,薛簡就請教他指示心要,以便帶回京城給武皇交差。

  薛簡問“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六祖的回答是“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妙哉,妙哉,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心悟是第一要義,行住坐臥都可以用功,去來自由,無拘無束,才是如來本意啊!簡單明了,真正做到,殊為不易!叮囑自己,好好修吧!

  薛簡問六祖何為大乘見解,六祖的回答是“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凡夫見二,智者了達”,佛法是不二佛法,我們往往因為處于這個二元世界,執著于對錯,就什么都有對立,也才有了無窮無盡地競爭、論諍與戰爭!生活中不是如此嗎?

  在家里,夫妻之間對于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各有各的見解,我們常常要伴侶認同自己,同意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而恰恰伴侶要的也是這個,于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伴侶是錯的,就開始了無休無止地辯論,講道理,煩惱由此產生啊!如果按照六祖所說,我的想法是對的,伴侶的`想法也是對的,沒有對錯之分,只是觀點不同,實際上是對同一個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而升起的念頭和想法而已。如此一來,所有的二實際上都是屬于一的,是整體的一部分呀!

  又想起大學開頭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中講“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查乎天地”,以及“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家庭真的是最好的道場,所有的人事物都只為度化我而來!所以惠能大師告訴我們,在家里也一樣可以修行,圣人講的都是一樣的,殊途同歸!

  感恩,感恩,感謝,感謝,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又何曾生,何曾滅呢?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 3

  《六祖法寶壇經》是一部闡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命智能的寶典。

  在禪宗龐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寶壇經》被視為是一部無上的寶典,在中國佛學思想上具有承先啟后的力量;宋明兩代理學家的語錄,也深受此《壇經》影響。因此,《壇經》不但在佛教里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尤其將之與《論語》、《孟子》等書并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一;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禪學的偉大著作。西方人瓦茨氏(AlanWatts)認為《壇經》是“東方精神文學的最大杰作”。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學禪已蔚為世界潮流,例如在美國,“禪”被列為訓練太空人的課程之一,因為到了太空,必須停留一段相當長的時日,如果沒有禪定的力量,寂寞無聊的時間不容易打發。禪是什么?禪是不立文字,禪是言語道斷,禪是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禪是我們的本心自性。禪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剎里的老和尚才參禪入定,因為禪就是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參禪。

  禪有無限的意義,無限的內容,無限的境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點禪的素養,對于自己心境的拓寬,精神的升華,人格的.培養,心物的調和,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一句難堪的言語,一個尷尬的動作,一段不悅的往事,在禪的灑脫、幽默、勘破、逍遙之中,一切都會煙消云散。因此,禪之于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六祖法寶壇經》是一部闡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命智能的寶典。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 4

  首先,我想表明,我沒有悟道,我甚至不知道"道"是什么。禪是不立文字的。任何文字描述出來的東西都不是禪的本體。就好比,我們需要坐飛機,換火車,才能來到一片大海邊。然后,有人告訴你,禪就在大海另外一邊,但是沒有方法可以過去。海不是禪,所有關于禪的文字就好比是那些交通工具,我們完成了禪的旅行,可能只是在海邊看到禪的表象,并沒有獲得禪的真諦。禪就是這樣無門而入,入門之前,不知道禪在何處,甚至進入之后,門也并不存在。這個時候,唯有等待機緣巧合,才得悟出禪的真諦。

  坐禪分為三個階段。從小我到大我,從大我到無我。這就好比取一升空氣置于真空的瓶子中,當瓶子由一升變為兩升,空氣變得稀薄;瓶子的體積繼續放大,空氣逐漸變得更加稀薄;當瓶子的體積無限大的時候,瓶子內部就接近真空。人從小我到大我,從大我到無我的過程,就是逐漸的擴大自己,放空自己,最后和整個宇宙合二為一。

  小我,有點類似儒家里面的"修身"。人需要有健康的身體,需要有豐富的內心。這些需要我們堅持做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境界。

  小空間里面的事情,如果站在空間以外看,就不是事情了。

  就好比散步的人看不到公車里面的繁亂嘈雜,他只能看到公車這個整體。就好比同樣忠誠卻抱有不同政見的謀士,外界看不到他們的`明爭暗斗,卻能看到整個團體日趨衰落。就好比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只能記得五代十國被宋一統天下,卻忽略了某國嬪妃的爭風吃醋。就好比站在銀河系中看地球,地球只是個藍色的水球,我們已經看不到人類的爾虞我詐,風譎云詭。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越高,看到的東西就越全面。當我們站在家的高度,我們就可以齊家;當我們站在國的高度,我們就可以治國;當我們站在天下的高度,我們就可以平天下;當我們站在宇宙的高度,我們就可以天人合一。于是,小我就變成大我了。

  我們還可以讓自己的高度更高。最高是多高?最遠是多遠?如果高和遠還可以被度量,那就不是最高和最遠。當高得已經沒有高的念頭,遠得沒有遠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的高遠。這個時候就到達了無我的境界了。唯有無我,才可以放空自己,放下一切,達到無所牽掛自由翱翔的狀態。

  仰山禪師度完暑假來看望溈山禪師,仰山一個暑假用于耕種,溈山一個暑假白天吃飯晚上睡覺。兩位禪師的暑假都沒有白過。萬事萬物都有佛性。禪在于轟轟烈烈的大事,也在于平平凡凡的小事。吃飯是修禪,睡覺也是修禪。萬事萬物在我眼中都是禪。而我在萬物的眼中卻是個平常人。不同的只是內心的境界。

  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那種足夠一輩子珍惜的朋友。一路上,有過快樂,傷心,有過感動,失望,有過收獲,失去。我很認真的對待我認定的人,并且希望朋友用相同的認真對待我。接下來的話,不知道怎么寫了。一切真的是執念。朋友在于平凡,就好比坐禪也在于平凡。我們在平凡中珍惜彼此吧。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 5

  前面一個月自己經歷了很特別的狀態,因為我覺得自己經常陷入了某種無法去思考和行動的狀態,這嚴重影響了我的工作。我把這個困擾和種子說,種子問我覺得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說覺得這是好事的樣子,因為我隱約覺得這和自己修行的法門有關的樣子。因為之前學習道德經、壇經、傳習錄,我都有感它們是統一的,都指向同一個本源。然后我就逐漸在從小我的各種思維、感受中脫離,在回歸那個本源的樣子,也就短暫影響了工作。

  前兩天在讀兩本零極限的時候,我很驚訝這本西方的著作和東方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而且它還是用很現代的語言去描述古老智慧的應用。所以在學習零極限的時候也是進一步的加深了自己對它們的融合。回歸零點的.過程,也就是回歸空性、無相的過程,同時又能夠更加清楚的感知到宇宙的變化,知道宇宙想讓我們去做什么行動。這和壇經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壇經也是要找到那個無念無相無住的本心,然后再來指導人生的方方面面。

  今天再讀《六祖壇經》,深感禪宗博大精深。六祖說迷時師渡,悟了自渡。而自己目前應該就是在自渡的階段,因為我很清楚接下來的方向是在哪里。而禪宗的頓教法門,也是告訴人成佛的那個方向在哪里,然后一直順著那個方向最后也就是佛了。而自己現在是知道,宇宙的本源,是那個最初的極點,可以稱它為空、無。而我們的當下能夠察覺到各種思想、感受,也是因為我們是從那個零點生出來的,因為零點的原因我們能夠察覺。

  所以接下來自己的方向,始終都是去回歸那個零、空、無的狀態,去回歸到本源的狀態來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六祖又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及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這也是對當下的生活工作很好的指導。也就是那個本質的東西一直在察覺著一切,可以稱呼它為宇宙之心。它一直在指引自己,告訴我怎么樣是最好的行為,給我智慧。所以我所有的思考、行動,并不需要我刻意的去怎么樣,只要我回歸那個“本心”,自然就知道要如何思考,行動了。

  更關鍵的是,自己現在已經放下了所謂的執著、意義等東西了。我不再會覺得悟道、學習經濟是我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必須要去實現某種使命。我所有的行為,只是回歸本心之后,宇宙指引我去做的,也是我在順應宇宙本身的行為。我也不用刻意去找本心,本心本來就在那里,察覺著一切。這樣自己整個過程,都會是平靜喜悅,圓滿幸福的。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 6

  每次讀完一本書,我都會更理解一點老師為何經常提醒我們多讀書、讀各門各類書。讀萬卷書不僅有助于我學習到更多的人生哲學,也有助于我將各家觀點與老師心理咨詢的理念結合思考。讀完《六祖壇經》,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六祖強調人的“自性”,強調“一切般若智慧,都是從自性中出生”。也就是說智慧不是憑借外在力量或條件獲得的,而是人本身具備的,這也是“眾生皆佛”的原因之一——眾生的自性都能生出智慧。能不能生出智慧是一回事,有沒有生出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沒有成佛的人便是能生出卻還沒有生出智慧的人。

  聯系心理咨詢,所有的來訪者是能生出智慧,但還沒有生出智慧的眾生。咨詢師的工作便是幫助他們生出自性中的智慧。因此,咨詢師決不能“看不起”來訪者,要相信來訪者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很人本主義,看樣子人本主義的思想也不過是我們古代先賢思想的一種形式,我們與其逐“末”,不如究“本”。

  2.六祖說的智慧是,在一切地方,一切時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老師提倡的“念念覺察”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種表現嗎?每一念都很重要,不僅是因為我們生命短暫由不得我們任性地試誤,更是因為“一念愚蠢,一念智慧;一念凡夫,一念成佛”,每一念都可以讓我們的生命狀態瞬間變樣。但這種理念有個前提——我們是可以因為一念而立即改變的。倘若把人生當成一份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答卷,我們的每一念都是這張答卷上的題目,念“錯”得越多,得分越少。如果是這樣,我們一定會像考試時認真對待每一道題目一樣,去對待我們的每一念。再細想,對于每個個體而言,一輩子最重要的答卷不就是自己的人生嗎?可我們好多時候卻沒有按照對待最重要的考試的態度去對待它、對待里面的.每一道試題。

  3.關于六祖渡化的“有緣人”,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規律,即無論他們原來有怎樣的認識或理念,擁有什么樣的地位或榮譽,當六祖指出他們身上的不足時,他們都能立刻接受指正,并且遵循六祖的教導去修行。如果我們在一輩子中,也能如此對待我們生命中的機緣,一定會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反,生活里,我有太多不愿意承認和接納自己錯壞差的時候,也有太多不愿意改變自己假惡丑一面的時候。如果還是用考試來比喻,那些經歷就像被打紅叉的題目,而我就像個考生,總是倔強地用上一次的錯誤答案來回答這次的題目。

  六祖所傳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蘊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詢的理念。愿自己做個人生智慧的“有緣人”。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 7

  最早讀《六祖壇經》是20年8月,在北京潭柘寺,一共50多人一起共修,現在想來甚為懷念,為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林中的蟬鳴,不時傳來的鳥叫聲,盛夏的驕陽,寺里卻獨有一種寧靜的清涼。一共九天的時間,每天都是晚上兩個小時共讀《壇經》,郎朗讀經聲,在黑暗的夜空中閃閃放光。

  如今一晃已近八年過去了,期間對于《壇經》也曾經一讀再讀。記不得這是第幾次讀了。行由品第一仍然讓我很驚艷,在于惠能的智慧言行,當他初到五祖堂前,被五祖呵斥"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他的回答是"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就是這一句,已經再次震撼到我,正如佛祖一手指天,一手之地所說的“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一樣擲地有聲,平等無二。這是何等的智慧心性才有的自信和自尊啊!不由得贊嘆!復贊嘆!雖然他大字不識一個,卻沒有任何的自卑,發自本心,出自本性的活潑潑的佛性禪性流露無疑。

  還讓我很有感覺的就是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輕拂拭,勿使惹塵埃”,第一次看到這個偈子就有喜歡的`感覺。

  惠能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更讓我傾心,拜倒,愛極!與內心很多的感覺非常相似相應,忽遠忽近,若有若無,神龍見首不見尾,慨然長嘆,心向往之。

  師父在惠能偈基礎上的闡發又是另一重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心中無一物,處處惹塵埃”,如此意境,也是不可說,不可說!看看我們在紅塵俗世中漂流浮沉的蕓蕓眾生,哪個不是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都佛性圓滿具足,卻又在在處處,沾染招惹了多少的貪嗔癡慢疑,煩惱障礙迷惑啊!同時這些個塵埃原本也沒有,只是借假修真,一旦勘破,嗚呼哀哉,真的就是空空如也!只不過是一場游戲一場夢,我們入夢太深,把夢當真,如此想來,只要看到這些塵埃,也就如白雪見日,化為無形了!這也是“煩惱即菩提”的轉化吧!所以感恩所有的貪嗔癡慢疑,感恩所有的煩惱障礙迷惑,感恩所有的塵埃,如果沒有這些,也就沒有所謂的借假修真了。

  惠能在五祖為其秘密講法開悟后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從八年前初見的驚鴻一瞥,到之后不斷讀誦的反復玩味,到近幾年在生活工作中的結合,尤其是與《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一書閱讀并實修一年的相輔相成,讓我越來越有感覺!星云大師在《六祖壇經》的一次演講中所說六祖開創中國禪風,禪不離行住坐臥,禪就在日常呼吸吃飯睡覺以及工作和生活之中,本來就是活潑的新鮮的流動的,本來就是啊!丁愚仁師所傳授的“知道有念,知道無念,知道就行”的咒語正是禪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實用的妙法!還要繼續使用,多用,時時處處使用!

  此時此刻此人此文,也是塵埃,也無塵埃矣!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 8

  每讀完一本書,我就會更明白為什么老師經常提醒我們要多讀書,各種書都要讀。讀萬卷書,不僅讓我學到更多的人生哲理,也讓我把各種觀點與老師的心理疏導思路結合起來。讀完《六祖壇經》,我有以下感悟:

  1、六祖強調人的“自性”,強調“一切般若智慧,自性生”。也就是說,智慧不是靠外力或條件獲得的,而是人自己擁有的。這就是“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原因之一——一切眾生都能從自性中生出智慧。能不能生智慧是一回事,能不能生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未成佛的`人,是能生智慧而未生智慧的人。

  聯系心理咨詢,來訪者都是能生智慧,但尚未生智慧的眾生。輔導員的工作是幫助他們發展他們與生俱來的智慧。因此,顧問千萬不能“看不起”來訪者,一定要相信來訪者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很人文的,看來人文思想只是我們古圣先賢思想的一種形式。與其追“終”,不如研究“本”。

  2、六祖所說的智慧,就是處處、任何時候、每一個念頭,都沒有愚癡。老師提倡的“心覺”不就是追求智慧的體現嗎?每一個念頭都很重要,不僅因為我們的生命太短,不能任性地試錯,而且因為“一念是愚,一念是智;一念是凡,一念是佛”,每一個念可以瞬間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但是這個概念有一個前提——我們可以因為一個念頭而立即改變。如果我們把生活當成一張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答卷,我們的每一個想法就是這張答卷上的一道題,讀得越“錯”,得到的分就越少。如果是這樣,我們一定會像對待考試的每道題一樣認真對待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再想想,對于每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答案不就是自己的生命嗎?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像對待最重要的考試那樣對待它和每道試題。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 9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舉世公認。然而,隨著這個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貧富懸殊、道德淪喪、人性潰敗作為共生現象,也威武地走到了歷史的前臺。這學期有幸通過《禪宗文化》課程,學習到了《六祖壇經》,讓我對中國道德危機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六祖壇經》是禪宗南宗祖師慧能一生說法的記錄,也是其禪學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實現中國佛教思想由外向內轉變的樞紐。善惡問題是倫理的核心問題,它評價人類的行為的道德價值,規定人們道德生活中的是非準則。揚善抑惡是一般倫理思想的基本訴求,是人類社會生活得以正常運行而必須堅持的基本準則之一。

  一、中國道德危機的現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以“修身”為先,個人品德乃道德大廈的第一塊基石。而今天,這塊基石在動搖、在風化、在腐爛。

  道德問題隨時隨地在挑戰公眾的心理底線。有些機關干部辦事拖拉,門難進,臉難看;有些官員對人民群眾冷漠無情,對群眾疾苦不聞不問;有的執法人員吃拿卡要,不秉公辦事;有的醫生吃藥品回扣,收病人紅包;有的歌唱演員對口型假唱;有的學校和教師亂收費,不教書育人,不為人師表,虐待和性侵學生的現象不勝枚舉;有的媒體炒作假新聞,制作虛假廣告等等,無不折射少數官員官德的嚴重淪喪。

  二、《六袓壇經》對善惡問題的論述

  《六祖壇經》對于善惡問題的論述大致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善惡的標準;其二是具體的善惡行為。

  關于善惡的標準,《六祖壇經》認為:/世人心邪,愚迷造惡,自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正,起智慧觀照,自開佛知見。”把認識是否符合佛之知見作為區分善惡的標準。佛之知見(即智慧)是善的,眾生之知見是惡的。人的認識如果符合佛之知見,就是善的,否則就是惡的。

  《六祖壇經》又討論了善惡行為的具體規范,其對慈、悲、喜、舍四種具體的善心、善行的規定,在出世的形式中蘊涵深刻的人間關愛之情,顯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倫理走向。煩惱,指生命中的各種雜染;毒心,指雜染中的.毒害之心;塵勞,指對外境的貪求;虛妄,指主觀的妄念;三毒,即貪、嗔、癡;愚癡則是指生命中深層的心理愚昧。以上這些,乃是《六祖壇經》關于惡心、惡行的具體規定。這些規定不僅將生命行為與其惡果聯系起來,更將生命行為與1起心動念”聯系起來,強調了人的行為動機對道德善惡的決定意義。

  三、《六袓壇經》對人性與佛性問題的論述

  一般倫理學在討論倫理道德問題時,常常是從人性論的角度介入問題。而《六祖壇經》的論述,體現慧能的倫理思想是從人性上升到佛性,又從佛性落實到人性,即人即佛,即佛即人。正因為人性即佛性,所以說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內在性。人性、佛性是清凈的,是一切眾生的本性,是一切眾生得以解脫成佛的依據。這種人性即佛性的觀點,說明道德行為的終極根源、決定動機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內部,或者說,在生命內部具有先天倫理道德的律則。

  《六祖壇經》的這種論說,體現了慧能倫理思想的深刻性。因為對人性存在狀況的估計是進行道德修養的前提,道德修養的目標可以實現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制約的。正因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夠通過一定的修養,于世間不染,并終致成佛。這樣,慧能的這種倫理思想,不僅是一種超越性的倫理思想,而且是一種先驗自律的倫理思想,它通過1人性”與/佛性”的終極融貫,把倫理修養最終歸結為個體內在生命力量的自覺自悟了。五、結語

  盡管是少數人的現象,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道德的喪失,就意味著人性的淪落,就是佛性的泯滅和善惡標準的模糊化。社會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戲規則、價值觀念輕而易舉就可以控制一個人的心靈,成為他思考和行動的背景。假如合適的情境出現,他的狼性就會表現出來,使社會彌漫著暴戾之氣。

  我們現在已經置身于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風險社會。風險不僅來自于人的活動和科學技術無法控制的負面后果,還來自于社會人心的被敗壞。任其惡化下去,風險何時轉化為危險,根本難以預測。有理由相信,我們社會的自我拯救能力并沒有衰竭。而從什么地方出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得從什么地方開始。通過學習《六祖壇經》無疑能為我們重塑和升華佛性,完成對社會人性的救贖。

【《六祖壇經》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06-08

寒假讀書筆記: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2-09

什么是讀書筆記01-17

《孔子》讀書筆記04-20

在人間讀書筆記12-13

《人生》讀書筆記05-01

《青鳥》讀書筆記01-30

吶喊的讀書筆記06-06

《項鏈》讀書筆記02-22

個人讀書筆記03-0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一二区日韩高清在线 | 色综合久久丁香婷婷 | 日韩久久精品五月综合 | 日本少妇喷水高清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 色资源站欧美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