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讀書筆記
作為教師,要不斷讀書學習,才能更好教書育人,下面給大家分享數學教師的讀書筆記范文,歡迎借鑒!
數學教師讀書筆記1
這兩天看完一本斯坦福大學教授寫的剖析美國中小學數學教育的書,有種相見恨恨晚感覺。閱讀本書之前,我根據自己學習數學的經驗教訓,以及成人后閱讀各種書籍的感受,我對如何學習數學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有不少疑惑的地方。這本書從數學本質和數學學習的痛點出發,既有數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理論依據,又有對學生的調查實踐,指出了一條學習數學的正確路徑。看完此書,我雖然仍有不少疑慮,但是相比之前在黑暗中摸索已經是豁然開朗的感覺。
下面匯總作者的主要觀點,結合我的實際情況加以說明。
1.課堂上學習的數學和真正的數學相去甚遠
作者首先提出根本問題“什么是數學”,然后從數學家和普通中小學生兩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毫不意外的是數學家和學生的回答是天壤之別。在數學家眼中,數學是“描述人類活動、刻畫社會現象、解釋現實世界并勾勒出未來發展趨勢的一種量化方法”,而學生眼中的數學是“和實際生活沒什么關系”,“一堆定理和公式”,“需要記憶公式才能演算”的一種高級游戲。顯然,學生在傳統課堂上學習的數學脫離了其本質,以數學符號和邏輯推演為名行“套路記憶和模仿”之實。
我對此深有體會,學習數學那么多年現在全忘了,完全不知道當年學習的內容和現實生活的關聯,現在才發現當年學數學其實靠的是記憶,背知識點,背題型。零碎的知識點短期內在看似記得,證明過的題目幾個月后又不會了。生理學家發現大腦中負責記憶和邏輯思考的部位不同,只有將新知識關聯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才算真正掌握。在我的學生時代,有些題目短時間憑借記憶做出正確答案,給自己一種已經掌握的假象,然而時間一長,忘記了或者題目稍有變化又束手無策了,感覺始終在門外徘徊,很有受挫感。書中作者提到的大部分美國中學生對數學的感覺也是如此。
傳統學校通過講解知識點,例題,習題的方式授課,學生按照這個節奏,需要做的是記住知識點并能找到從習題套到例題上,練習所謂的“題型”,就能解答出習題。看似完美合理,其實暗藏邏輯陷阱。。
這種教學方式注重“知識點”,但是學習過程更重要的是建立關聯,找到關聯。有時碰到不會解的難題看看人家的解題過程,感嘆“為什么自己想不到”。問題就在這里,為什么想不到?看了例題做習題時肯定會用到剛剛學過的知識點,不用自己去找。但是解決實際問題時卻沒有現成的知識點供你使用,要自己從現有條件一步步推演到熟悉的知識點上去。這一過程是傳統數學教學薄弱的地方,卻是數學學習最關鍵的地方。
作者明確指出,人們學不好數學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而不是所謂的“智力問題”。
原本以為這是中國學校教育特色,沒想到作者眼中的美國教育,甚至英國也是如此。令人深思。
2.學習數學的正確路徑是猜想和估計
作者分享了幾位數學家的經歷,他們在學生時代的某個時刻,或遇好書,或遇良師,初識數學的本來面目,洞察數學的本質,開始主動探索隱藏在客觀事物背后的數學奧秘。
數學家花費很長時間投身于復雜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涉及多個領域的數學知識。而學生在課堂上花費幾個小時聽老師講解單一模式解題方法,完全沒有猜想和估計。猜想和估計是數學領域所應用的兩類重要方法,而學校教育追求的是精確值。這是工業化時代學校教育的特點,學校需要找到低成本地評價大批量學生的方式,精確值正好適合批量評價。然而,學生正是這種評價方式的犧牲品。學校沒有培養孩子對數字的“良好感覺”,孩子們沒有機會運用猜想和估計。這就背離了數學學習的正確路徑。
數學家的偉大發現都是從猜想開始,輔以嚴密的邏輯推演,一步步逼近答案。
作者特別強調了傳統教學中應用題的毛病,出題者隱含了很多假定條件,甚至有的題目本身就有邏輯問題。出題人把思考范圍人為地鎖定在一兩個知識點上,把孩子的思路引導到一個狹窄的地方,非黑即白,不能有其他思考方式。對于這一點,作為一個二年級孩子的媽媽,我有太多要吐槽的。稍感安慰的是,原來美國也這樣。
鎖定知識點,精確解題讓學生沒有猜想和估計的空間。也許有人說這是為了降低難度,只要能掌握知識點就好,可是學生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掌握的零碎的知識點其實并沒有什么太大的用處。
在大量考察單一知識點的應用題充斥學生習題集的同時,二年級孩子的數學書中也加入了“估計”這一概念,比如估計一瓶玻璃珠的數目,估計幾個三位數相加的結果,估計的結果不是唯一答案,注重分析過程。雖然比例很小,但仍是一個大進步,我們這代人的小學課本中沒有這些內容。
3.學習數學的另一個重要方法是合作性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數學家都是一些智力極其發達,孤獨地埋頭演算,談不上什么合作性。然而事實并非這樣,數學家之間的交流比我們想象的多的多,并非都是面對面的交流,廣泛涉獵同行的學術論文以及通信是數學家更重要的交流方式。數學家學習并汲取他人研究中的優秀成果、提升數學思維的質量層次、一起分享解題的快樂心情等。作者引用英國數學教育學教授LeoneBurton對數學家的工作方式的調查報告里的結論:數學家們一致認為合作研究會帶來大量的收獲,他們認為這種合作交流的模式應該推廣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作者在書中介紹了暑期數學夏令營中通過團隊合作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學概念的過程。學生從被動接受單一概念跳躍到面對實際問題主動拓展思路,加深了數學概念的理解和實際應用。
我的理解是
4.女孩學習數學的方法是面對直覺,回歸數學本質。
5.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好數學。
數學教師讀書筆記2
最近讀《數學思維與小學數學》(鄭毓信著),感觸頗深。書中講到:只有通過深入的揭示隱藏在數學知識內容背后的思維方法,我們才能真正的做到將數學課“講活”、“講懂”、“講深”。這就是指,教師應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向學生展現“活生生的”數學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數學知識;教師并應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有關的教學內容,而不是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教師在教學中又不僅使學生掌握具體的數學知識,而且也應幫助學生深入領會并逐漸掌握內在的思維方法。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在基本知識的掌握過程中,不斷形成數學能力、數學素養,獲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的方法,從而“數學的”思考和解決問題。基本知識的掌握是途徑,多角度的思維方式的獲取才是最終目的。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活動,一種經歷,一個過程,活動和過程是不能告訴的,只能參與和體驗。因此,教師要改變以書本知識、教學為中心,以教師傳遞、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使學生在操作體驗中獲得對知識的真實感受,這是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并轉化為能力的原動力。正如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醒目的格言:“做過的,浹髓淪肌。”
平日的教學中,面對教師的提問,若是簡單的問題,回應的學生比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強、有深度的問題就只有個別同學試探性地舉起自己的手,多數同學選擇沉默,更有甚者,有時教室里鴉雀無聲,真的,學生連大氣都不敢出.........這每到這時,我的心就開始顫動,課間時還滿臉興奮的孩子怎么到課堂提問時就這幅摸樣,我開始尋找答案,原因是他們缺乏思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的思考能力幾乎喪失了。學生的思考來源于何處?答案是老師的啟迪和培養。我們做教師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讓學生掌握現成的東西,死記硬背,久而久之,學生從不用思考,慢慢發展到不會思考,最后遇到問題也就不愿意思考了,這就會發生以上的情景。
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應做兩件事:一要教給學生一定范圍的知識,二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而我們不少教師往往忽視了第二點,認為學生掌握了知識自然就聰明,其實不然,一個好奇的愛鉆研的和勤奮的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聰明學生。那么這種聰明在于教師的啟迪和培養。現在的課堂重視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其實這些做法都是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是學生數學智慧的啟迪者。智慧的教師眼中,不能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某個知識,而更應該關注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成長的意義以及對學生人生的影響。做一名智慧型教師,著眼于未來,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智慧,讓學生學會學習,促進終身發展。
數學教師讀書筆記3
常言道學而不思則罔。一次在某數學論壇閑逛,發現多人在談論此書,而且評價都非常的高,想想又是和數學有關的,于是一時心血來潮就買了這本書,讀了之后才發現收獲真的是太多了。
《什么是數學》既是為初學者也是為專家,既是為學生也是為教師,既是為哲學家也是為工程師而寫的。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數學科普讀物。書中搜集了許多經典的數學珍品,給出了數學世界的一組有趣的、深入淺出的圖畫,對整個數學領域中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動的闡述。
I·斯圖爾特增寫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觀點闡述了數學的最新進展,敘述了四色定理和費馬大定理的證明等。這些問題是在柯朗與羅賓寫書的年代尚未解決,但現在已被解決了的。
愛因斯坦評論說:“《什么是數學》是對整個數學領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徹清晰的闡述。”閱讀此書讓我們明確知道了什么是數學?數學是對思想和方法的研究。而目前我們的數學教學有時竟演變成了空洞的解題訓練。這種訓練雖然可以提高形式推導的能力,但卻不能導致真正的理解與深入的獨立思考。數學研究已出現一種過分專門化和過于強調抽象的趨勢,而忽視了數學的應用以及與其他領域的聯系。所以,我們必須醒悟到數學教學應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終極目的。閱讀《什么是數學》,將對教師、學生和一般受過教育的人有一個建設性的改造,讓大家真正理解數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科學思考與行動的基礎。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而絕不是解題訓練。這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都要注意的地方。回到我自己的教學,我想若讓學生在整體上對數學有了一個認知,會讓學生學起來不再覺得數學是那么枯燥和可怕。但若想像本書作者那樣高屋建瓴,在課堂上學生生成的問題中,判斷出哪些是數學本質的知識,純熟地處理有關的數學內容,還要取決于我們身為師者的數學底蘊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所以,我們必須醒悟到數學教學應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終極目的,而絕不是解題訓練。這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都要注意的地方,這也是我今后努力地方向。
數學教師讀書筆記4
《課程標準》早在大學時就接觸過,工作之后也時常翻閱,但并沒有系統的學習過。今年暑期,學校要求重點學習,拿到一本嶄新的《課程標準》,真有一種熟悉有陌生的感覺,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覺。此書,淡黃色的,簡潔的不能再簡潔的封面,給人以干凈利落、一目了然的感覺,這是我喜歡的。對照著《新修訂數學課程標準主要呈現的九大變化》,我翻開了這本書,認真地閱讀了這本新課標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中的第二點是關于“課程基本理念”,其中第三條是這樣描述的: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是5條基本理念中篇幅最長的一條,足以看出: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的培養是數學教學永恒的主題和追求。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新課標極力提倡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體驗的新型學習方式。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無條件地為學生創設如此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的學習環境和課堂氛圍,努力為學習提供自主、合作、探究、交流、體驗的良好平臺,讓學生通過良好的學習方式獲得更真切的知識。確實,根深蒂固的陳舊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因循守舊”,只會在老師的“牽引”下死板地學。要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落實到實處,就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真切體驗,讓學生主動、樂意地去做自己干興趣的事。因此,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多提供一些體驗學習樂趣的機會,讓快樂與學習同時伴隨學生。
這本《數學課程標準》很有分量,它將指引著我們走好數學教學的每一步。
數學教師讀書筆記5
作為數學基礎教育者,在工作中,經常感覺到由于不了解數學的歷史而產生一種無力感,沒有底氣,好像自己根本沒有掌握這些數學知識,卻在盲目忽悠學生。在教學中,在講解數學知識時,學生也對數學歷史產生一種迫切的求知欲,經常提一些數學歷史問題。在這情況下,我選讀了一本數學歷史書籍,給自己壯膽,補充自己數學文化不足。
《數學簡史》是一部另類的“數學簡史”,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種族,依次探討了數學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并各有側重。關于古代,包括四大文明古國和希臘、阿拉伯,《數學簡史》著力于發現有現代意義的亮點;至于近代文明,則考察了文藝復興的藝術與幾何學、工業革命與微積分、法國大革命與應用數學的關系。對現代數學與現代藝術進行闡述和比較,也是《數學簡史》的一大亮點。
這本書對中國近代數學史也進行簡單的介紹。在近代中國數學家中,華羅庚、陳景潤都是數學界的佼佼者。然而學生并不知道他們成為數學家前所經歷的事跡。我平時只要有機會就給學生講解他們的事跡,讓學生可以清楚的知道學習數學是不分環境的、天分,只要擁有一顆好學的心,在哪都可以學習,只要肯努力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師。例如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從小家庭條件不好,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在那樣的環境中,他成為了一個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因為對數學的癡迷。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在他畢業后,他沒有放棄數學這一條道路,而是在這艱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走向了成功。陳景潤在沈元教授那里知道了哥德巴赫的猜想,也就是那時候開始,他就立志去摘取數學界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的他留校在圖書館工作,在那段時間他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在華羅庚的指導下。陳景潤正式向哥德巴赫進軍。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在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的修改。國外用大型高速計算機才完的成就,而他卻用紙筆證明這一偉大的數學題。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對他的成就,著名的外國數學家說“他移動了群山”。這就是數學家陳景潤的事跡。通過數學家的事跡告知學生不要被當前的挫折所嚇倒,我們要去戰勝挫折。
數學歷史故事還有多,有的是反面教材,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數學家也會犯錯誤。學生要正確的面對自己的錯誤并且改正。有的數學家經歷的事跡可以讓學生接觸數學家的解題思想。
通過將數學史融入數學教育可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自己讀書收益很多,其實聽大家讀書收益更多,吳蔚老師“教育別人先教育自己”田瑞美老師“儀式感教育”等等深有感觸,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