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的讀書筆記
成功的快慢其實需要很多因素造成的,你現在已經手握幾個因素了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思考快與慢》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
《思考快與慢》的讀書筆記篇1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里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系統2"必須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可很懶惰,經常不調用系統2,而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去判斷結果。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
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
二要通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運行規律。
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直覺。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復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的'有效性,取決于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于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并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
而放射科醫生就沒法得到他們診斷結果的反饋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單一的直覺判斷。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復雜緊急,可采用專家的直覺判斷。
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里,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說謊。
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覺。閱讀后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了解。還有很多受益,大多變成了腦海里的模塊碎片,寫出來沒有那么清晰細膩了。呵呵,能記錄這么點也不錯。真好!
《思考快與慢》的讀書筆記篇2
“我們往往想要找到一種更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的思考形式,這就是慢思考。與之相反,快思考既包括直覺思維的不同形式,比如專家式和啟發式,也包括感覺和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
全書分為5個部分:通過雙系統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基本原理、啟發式判斷法研究與難以具備統計型思維探索、人腦的局限、決策制定的性質與理性“經濟人”原則、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區別描述。其中最精彩的莫過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者指出了理解全書的基礎,后者則刷新了我們對日常決策過程的看法。
卡尼曼將我們的認知系統分為兩個部分:系統1反應快速、依賴直覺,而系統2則懶惰,工作起來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確。我們每天都在兩個系統間切換。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讓被測者觀察打籃球的視頻,其中,穿不同顏色隊服的運動員不停傳球,被測者的任務是記錄穿某種顏色隊服的人傳球次數。視頻中出現了一個大猩猩,當結束實驗,研究人員詢問被測者是否發現什么異常,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沒有。為什么?記錄傳球次數占用了系統2,發現大猩猩這樣的任務被忽略了。這種認知差異使我們的直覺充滿錯誤,例如,對于復雜而華麗的句子,我們會覺得信息量豐富、贊嘆不已,盡管它們沒有傳遞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簡單說來,如果我們聽從自己的直覺,就常常會因為把隨機事件看作是必然事件而犯錯,就像“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關于大腦的局限性,作者進行了詳細的劃分,比如光環效應、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得性偏見,前景理論等。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錨定效應”,即人們在回答某些問題時會從一個初始值(錨定值)出發,將數值調整到自己認為正確的范圍后停止。但這種調整往往是不充分的,當你給出錨定值,你就可以影響人們的評估結果。
有這樣一個促銷案例:某超市以九折銷售水果罐頭,有一半時間擺出“每人限購12罐”的告示,這期間買了罐頭的消費者平均購買7罐,而沒有限購的另一半時間,平均每人購買3罐。由此可見,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產生的效益是非常客觀的。事實上,并不僅僅是促銷領域,如果我們了解到大腦的局限并有意識地去避免,對于提高效率和理性決策非常有益。這也是我為什么堅持讀管理類書籍的原因,前人理論化系統化的經驗總結能夠彌補工作經驗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在職場少犯錯誤有時也是一種優勢。
《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的這本書充滿智慧,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豐富的實驗案例讓復雜的理論通俗易懂。和許多古板嚴肅的經濟學教科書不同,這本書的顯著風格是“飲水機旁的閑談”,讓人感到輕松愜意。讀完后,我受益匪淺,開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務,如何脫離光效應和可得性偏差來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如何避免錨定效應導致的非理性消費。我決定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培養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對待每一個決策,而不是僅僅依賴直覺來判斷是非曲直。
《思考快與慢》的讀書筆記篇3
本書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派開創人之一。
書中提出,人的大腦里有兩個系統,系統1是快思考,類似是本能的第一反應;系統2是慢思考,類似是冷靜的理性思考。大腦只有當遇到系統1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會啟用系統2。我猜作者在書中不直接用“快思考”代替“系統1”,就是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轉個彎,多啟動系統2,更加理性地閱讀、理解這本書。
書中講了幾個大腦因為系統1,導致做出非理性決策的心理實驗。例如以下兩個選項:
A有60%概率得200元,40%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B肯定能獲得100元。
是你,你選哪個?作者的實驗結果,選B的受試者明顯比選A的多,擔心自己什么都得不到。但如果你動用系統2,算一下期望值A是60%*200+40%*0=120,B只有100,A選項期望值更高,理應選A。你是不是也選錯了呢?
再來一個選擇題。假如有人找你玩這么個拋硬幣的游戲,正面他給你150元,反面你給他100元,你玩嗎?打算玩幾局?
吃一塹長一智,算一下期望值,50%*150—50%*100=25,期望值為正的25,對你來說明顯是個賺錢的買賣。當然玩,而且玩的局數越多賺得越多。
但作者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前景理論。假如你家境窘迫,全部家當就200元,你還玩嗎?連輸兩局就傾家蕩產了。這其實就像做投資,很多投資計算出來是穩賺不賠的,但在賺到錢之前,就把錢虧光了。
像這樣顛覆我們常識的研究結論書中還有很多,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避免踩坑,推薦你讀一下。
【《思考快與慢》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04-23
思考,快與慢作文05-22
快與慢的思考作文03-09
快與慢的思考作文01-13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精選11篇)06-07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精選5篇)06-24
高中作文快與慢的思考07-25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范文(精選6篇)07-13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通用5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