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讀書筆記(精選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發現孩子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發現孩子讀書筆記1
我很信賴孩子早教的價值,所以我的女兒和兒子都選擇了上早教課,當然短時間內看不到孩子的變化,但是我堅信孩子會因為早教課受益。我選擇的早教秉承思想的創始人是蒙臺梭利,今天,我拜讀了她的早教經典著作《發現孩子》。這本書揭示了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作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兒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發和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的。
在這本書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怎樣做,作為教育工作者,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在書中提到“教育應當探求合適的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孩子自然地進行學習活動。”雖然我們也在潛心的學習真正的教學之道,但是總是很片面很膚淺,光有理論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沒有了理論確實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師問,光是用溫和及鼓勵的方式把教具呈現給孩子就足夠了嗎?在他的學校里不是這樣的。在蒙臺梭利的學校里,教導孩子的是環境本身。老師只是讓孩子和環境直接互動,示范引導孩子該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這樣的學習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學法里,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們只會聽到老師不斷的大喊“安靜”“不要動來動去”這些是我們的教學用語嗎?這些命令式的教學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們當然要相信教育應該是尋求適當的方法我總是在埋怨現在的孩子太難管教其實是我們沒有找到適合當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臺梭利教學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讓孩子自動自發的操作學習從認真勤快的學習新技能的態度里得到肯定服從命令必須以完備的人格為前提。
在本書中有一章《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也讓我頗受感觸。文中說孩子的活動過程可用個曲線圖來表示。在紙上畫一條平行線,表示孩子在處于休息狀態,平行線以上表示有紀律的活動,平行線以下代表隨意亂玩、沒有規律的活動,而曲線的方向則表示時間的長短。兒童之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當孩子進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靜一會,接著才開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線是先往上,畫到代表有規律的活動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動開始變得有點混亂,這時候曲線會畫到平行線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接下來,孩子會換一項新的活動,曲線圖又會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動規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時又會跌倒平行線以下。
所以在活動中如果老師能夠尊重孩子的自由,對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師能夠把他的所學暫時放置一邊;如果老師能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師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所發生的全新轉變。老師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處尚未被發現的潛能時,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這本書幫我樹立了新的教育理念。
發現孩子讀書筆記2
《發現孩子》這本書的作者是被譽為20世紀贏得世界承認的、給科學帶來進步的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醫生馬利亞.蒙臺梭利。翻開這本被譯為37種語言發行的書,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細細閱讀。
作者從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不同角度地為我們揭示了 孩子這一教育中的主體的種種奧秘。同時也指出了作為老師和長輩的我們,在照顧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一些自以為是的錯誤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時,也為我們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職業的敏感吧,其中有幾章論述給我留下的印象頗深。
在為孩子提供美麗適宜的環境一章中說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處于疲憊的精力得到恢復。我們可以這樣說,最適合生活的地方其環境應該是美麗的,我想,這句話對我們每學期的環境布應該是最好的肯定。
還有一段話, 我們讓兒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們有破損,就等于是在向孩子們粗魯和漫不經心的行為提出警告。這樣就可以引導兒童糾正自己的行為,訓練他們行動細心、準確,學會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壞東西,使自己的行動變得越來越文明和有節奏,并逐漸向主人一樣成為各種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讓環境說話,讓孩子自發評判和規范自己的行為,把教育轉變為一個內化的過程。這讓我感受到了環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這本書還讓我認識到了,如果實施不當的教育行為會使我們成為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因為,我們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們既是母親又是老師。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決不是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我們自己。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于一身,應轉而以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不能順利地發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而我們需要把握的,就是這之間的平衡點。
發現孩子讀書筆記3
你有沒有對自己的孩子規定什么時候必須做功課,什么時候才能玩,什么時候必須睡覺。我們自認為這樣是愛他們,總是振振有詞,能講上一大推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的道理......可是,我們似乎很少想過孩子實際上是有別于大人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內心有一個“老師”引導著他們。
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我家孩子稍有不如意就會發脾氣,甚至號啕大哭,我不知道為什么,很無奈卻不知道怎么做,不到一歲的孩子給她講道理也聽不太明白,只能從書中找答案豐富自己的。從當當上買了蒙臺梭利全集《發現孩子》、《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靈》、《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帶著疑問去閱讀這些書,剛看完第一本《發現孩子》。
新生兒的誕生,原來一直在媽媽肚子里安靜成長的胎兒,不得不經歷一次辛苦而艱難的生產戰斗,而且沒有任何適應的時間,最后帶著傷降臨到我們懷中,就像經歷了長途跋涉的朝圣者一樣。打破自己原來的成長狀態,開始接受我們成人所謂的愛,裹上襁褓一天天長大。
當孩子慢慢成長,有了自己主見和行動力時,我們就會開始去約束他們,可是我們的約束真的'不全都是正確的。比如,孩子想自己學吃飯時,很多家長就會覺得弄到全身很臟很亂,不讓孩子碰勺子和碗,殊不知孩子內心是有一個“老師”,一直正確的引導著他們,他們看到我們在吃飯他們就會不自覺的去學。當我們拿拖把拖地,孩子也想去拿著拖地,很多成人認為這是淘氣不聽話的表現。當我們想想,如果我們成人的世界介入了巨人,所有的生活指令都要聽巨人指揮,那我們是有多么厭煩,這樣一想,我們應該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們沒有必要去打斷或者限制孩子,他們也擁有權利去探索世界,當成人干預和入侵孩子的生活領地時,孩子會斗爭和反抗。如果我們不是打斷而是正確引導,孩子會帶給我們很多驚喜,尊重他們,快樂成長!
發現孩子讀書筆記4
《發現孩子》這本書介紹了蒙臺梭利教育理念,讓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愛孩子的新觀念和方法。在蒙臺梭利的觀念里,每個孩子都有去觀察、對外界做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的需要。這本書讓我了解更多的兒童特性,懂得怎樣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對學習充滿熱情,積極努力地去學習,下面摘錄一些讓我受益的觀念。
“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為他們上學做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證孩子的安全,建立一個保護孩子的環境很重要。有時候我們會把孩子隨心所欲的特性誤認為是任性的表現,但事實并不是這樣,有些時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的了解還不夠罷了。大人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孩子的模仿力很強,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蒙臺梭利主張“大人絕不應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導孩子時,總會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這是不對的。對孩子的行為活動、舉止,成人都不應過多去干預,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為孩子不聽指揮、吵鬧而訓斥孩子,不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這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讓大人覺得歡心舒適的事對孩子也照著做準不會錯,這樣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們必須盡可能的把一切留給自然,讓孩子自己選擇,才能為孩子設計出一套科學的、有利于他們身心成長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導孩子的性格、智力與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應該以一種寧靜的心態去關注孩子,發現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奇跡,盡量放開手讓孩子自由探索。
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對孩子有信心,孩子越專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師需要的是引領開發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真正理解教學的道理比強制孩子學習更有效,更能引導孩子全面發展,以上是我的收獲,感謝大家的閱讀。
發現孩子讀書筆記5
《發現孩子》是我在這套書里看的第一本書,所以對書中提到的蒙臺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兒童教育理論格外深刻。書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種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秘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展的規律。
再想想我們所身處的教育制度與教育環境,我們并沒有提高一個好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我們并沒有根據兒童發展的規律去制定相關的教育理論與方法,而是根據大人的意愿,用自以為是的方法來解釋孩子的行為,用自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有些家長抱著不要輸在起跑線的觀點,從小就開始為孩子制定一個所謂培養成材的計劃,他們想方設法安排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或者各種興趣學習班,提早給孩子進行語言、數學或其他能力的培訓,而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在身體及心理上是否足夠成熟去進入早教班,從未考慮過他們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潛力參加那些興趣學習班。
相反,這些行為更多的是出于他們的一廂情愿,或者是對他們未實現的理想寄托在他們的孩子身上,而從未考慮到孩子的發展需要。而在這樣違反孩子身心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家長的這種行為甚至影響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發展。
我們的孩子總是被力量比他強大的多的大人壓制著,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謂的教育活動,都不約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說暴力式的方法,以此來強迫孩子來適應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發現孩子》讓我明白,這種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這對于孩子來說是絕對不公平的,甚至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毀滅。我們似乎很少想過孩子實際上是一個有別于大人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們所應具有的特別需要。孩子其實總是期待有人能夠聽聽他們的意見,但他們弱小的心靈卻總是碰壁,受傷。久而久之,孩子變得順從,而有時是另外一個極端叛逆。
而這些,我們大人總是歸錯于孩子,從不檢討自己的行為。曾經有個外國教授在中國的高校演講,當演講結束后,外國教授的一番話很是發人深省,他說:我覺得很困惑,為什么沒有學生對我的觀點提出質疑,為什么當我提問時沒有人回答,為什么我演講結束后問大家有什么問題時大家都鴉雀無聲。也許是我們的教育已經把孩子的個性都磨滅掉了,他們已經習慣于成為服從的群體,因為大人們很少顧及他們的意見,甚至認為對他們的質疑是挑戰他們的權威。
所以,不當的教育行為會使我們成為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發展的人,因為,我們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們既是母親又是老師。因此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第一步決不是針對兒童,而應針對我們自己。老師不應再集威嚴權利于一身,應轉而以謙和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夠,孩子可能就不能順利地發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的創造力無法發揮。還是引用蒙臺梭利的話,我們教育的任務是,創造合適的環境來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