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讀書筆記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尺巷》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尺巷》讀書筆記1
我喜愛的一則故事是“六尺巷”。“六尺巷”這則故事讓我深受教育和啟發。
“六尺巷”說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 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兩家因院墻發生糾紛。張老夫人修書送張英。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復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將自家的墻后退三尺筑好了。葉府看到張家把墻后移了三尺很受感動,也命家人也把自家的院墻后移了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結成通家之誼。“六尺巷”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我很喜歡這則故事,因為張、葉兩家做到了“忍一時風平浪靜,退步海闊天空。”“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也讓我懂得了“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到長安”“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的處世道理。
《六尺巷》讀書筆記2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講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六尺巷》的故事讓我感觸最深。
故事講得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省桐城縣有一條巷子,一邊是張家,另一邊是吳家。兩家人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沖突,互不相讓,事情越鬧越大。后來張家寫信告訴在北京為官的張英,張英閱后寫來回信,信中寫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立刻讓出三尺土地,不再爭執,對方深感羞愧,也讓出三尺,才有了聞名遐邇的六尺巷。
這個故事寫出了中華民族和諧禮讓的傳統美德。簡簡單單的讓三尺,不僅體現出自己的君子風度,也讓對方感到慚愧,而且會化解矛盾,重新和好。謙讓是一個傳統美德,是現在許多人所缺少的。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糾紛和爭吵,是能用謙讓來解決的,譬如:不小心刮傷別人的車,要學會說"對不起",并賠償損失,就少一點爭吵。假如人人都懂得謙讓,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六尺巷》讀書筆記3
今天,我讀了六尺巷這篇文章,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區西街宰相府遺址北側,兩堵青磚墻,黛瓦壓頂,全長約百米,寬六尺,地面全部由鵝卵石鋪砌而成。六尺巷兩頭各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懿德流芳”“禮讓”幾個大字,顯得莊重肅穆。
說起六尺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有個宰相叫張英,吳家蓋房占地越了界,發生爭執,于是,張家人寫信給張英,張英在信后面寫上“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說:寫一封信來只為了院墻這樣的小事,那么讓他三尺又算得了什么呢?萬里長城至今還聳立在峻嶺之間,而號令修理長城的秦始皇卻早已不在人間了。吳家感動了,也讓了三尺寬,形成了六尺寬的巷子,叫六尺巷,六尺巷的名字由此得來。
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了:六尺巷是文都桐城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是我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更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我要學習宰相張英那寬廣的胸懷,宏揚傳播“禮讓”精神。使六尺巷名聲大振,四方流傳,始終不忘自身的道德修養,我也要學習那種禮讓的精神。
《六尺巷》讀書筆記4
大家都聽說過“六尺巷”的故事吧!
清代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做張英,一個叫做葉侍郎他們兩個是毗鄰而居,都在京城為官。有一天葉家為了修理墻院占了張家三尺地面,張老夫人看見了不知怎么辦,于是就為此事寫了修書驚動了京城里為官的張宰相。張英作詩回復說:“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接到信后馬上讓家丁將院墻讓出三尺。葉侍郎深感慚愧,也將院墻后退了三尺。
讀了這個故事我有了感受俗話說:“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人要有寬闊的胸襟,才能贏得友誼,增進團結;才能解人之難,取人之長,驚人之短。從而產生很大的感召力,三讓廉頗,終于使廉頗心悅誠服,將相團結一致。縱覽古今,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襟懷坦蕩,度量恢弘
寬容與刻薄相比,寬容失去的是過去,得到的是將來;刻薄得到的是過去。失去的是將來。
【《六尺巷》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古巷之語作文02-26
老巷記憶作文900字03-07
愿做空巷半折枝作文09-10
這幽長古巷作文800字01-01
圍城讀書筆記_讀書筆記800字02-10
《論語》讀書筆記05-08
飄讀書筆記04-08
圍城讀書筆記04-06
守株待兔讀書筆記04-01
情書讀書筆記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