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高考作文
是一篇材料作文: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里。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魚。
中國新聞網6月7日電
上海市今年高考寫作材料富哲理: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里。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上午11∶30發布)
名師點評高考作文
出題很好有現實意義
“這個作文題出得非常好,很有現實意義。 ”特級語文教師毛榮富說。“現在的社會很浮躁,這種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例子太多了。 ”
毛老師說,這是一篇帶著哲理性的材料作文,學生寫作時,首先要讀懂材料,然后聯系生活提煉觀點。考生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寫,第一是針對那種目光短淺,且缺少長遠考慮,只顧別人不顧自己甚至后人的現象來寫;第二是從時間的角度去考慮,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過程,小魚變成大魚也需要一個過程,現在很多人往往違背規律,揠苗助長,省略過程,例如制假販假等現象。
可寫“人和自然”和“度”
復旦附中特級教師黃玉峰說:這段材料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個角度,如可以從 “人和自然”的關系入手,談談對于大自然,該怎樣保護和索取。在 《國語·魯語上》里面,有個里革“斷罟匡君”的故事,里面提到 “古訓”,大意是要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不應該在魚類生長繁殖的季節用網捕魚。里革說: “古者大寒降,土蟄發,水虞于是乎講罛罶,取名魚,登川禽,而嘗之寢廟,行諸國,助宣氣也。……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罣罟,貪無藝也。”可以提到這個典故,再聯系現實,和這段材料結合起來寫。
也可以從其他角度來寫,比如萬事都要有個 “度”,也就是做事不能過度。
引導考生關注不良社會現象
浦東新區某語文特級教師說:今年高考用材料作文,在很多語文老師的預料之中,在學校模擬考試時,多次強調材料作文。高考第一場,考生看到這個熟悉的面孔,都比較開心,情緒比較穩定。上海高考作文命題,一般在三年內保持相對穩定。
今年高考作文素材,和當前國人浮躁、急于求成、只看眼前利益、凡事追求速成、只求數量不重質量等現狀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考生關注身邊的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引發考生深入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開出藥方。
今年高考作文題取材范圍很大。考生可以從積極主動、正面方向去思考。比如說,考生可以從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耐得住寂寞,不要重數量不重質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學會等待,要有更寬廣的胸襟,為子孫后代著想等角度展開等等,引導社會關注這一現象。
考生可寫的角度很多
華東師大一附中語文特級教師李支舜說:考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來寫。首先是放小魚、捕大魚這個現象,可以聯系到渤海灣休漁季、環保、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等,譬如現在我國有些地方環境污染嚴重、部分漁民采用不科學的捕魚方式等,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做法,也應該從中國古已有之的不用密網捕魚的做法中得到借鑒。此外,這道題也考驗學生的辯證思維,即“取”和“舍”的關系,若要得到更多機會,就不要太計較眼前的小利等。我擔心部分學生看到“丹麥人用尺量魚”,就聯想到德國人的嚴謹等,這就有些偏了,不過如果能自圓其說,問題也不大。
【上海高考作文】相關文章:
上海高考作文09-01
2011上海高考作文09-01
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01-28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09-15
上海高考作文題09-15
母親的快樂上海高考作文09-07
上海高考作文真題:他們08-18
上海高考作文題目09-26
2011上海高考作文題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