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高考議論文素材參考
相信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特別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義的議論文,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那么寫這類作文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博學》高考議論文素材參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引言
博學多才的人,每每在事業上有成就,社會上有聲譽,貢獻也比一般人要突出,受人爺慕。博學多才的人愈多,社會就會愈進步。
滾滾洪流要靠涓涓細流匯成,淵博的知誤用是靠長年苦學的積累。讓我們不斷勤奮學習,博覽群書,為明天的博學作準備吧!
(2)事實論據
名人與博學
東漢王充,自幼好學,因家貧無錢買書。他每天在洛陽書店里站著讀書,年復一年苦學不輟,把《漢書.藝文志》上所列的六藝、諸子、詩賦、生命書、術數、方技等6類書,共一萬余卷,只要當時存世的,他幾乎全讀過,“遂通博百家之言”,成為著名哲學家,思想家。代表作《論衡》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
清代的曹雪芹,不僅是著名的`小說家,而且還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同時代人稱贊他“詩筆有奇氣”。他又是出色的畫家,尤其畫石。在他的名著《紅樓夢》中,涉及的知識面包括醫學、心理學、音樂、詩詞、地理、建筑、服飾、園林藝術、風俗、烹調等。可見曹雪芹非凡的才氣和淵博的知識。
南北朝的祖沖之,是著名的數學家,他推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在世界上,他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準確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7位數字。這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因此日本有位數學家曾建議把圓周率改稱“祖率”。他對王碼文歷法和機械也很有研究,他編制了《大明歷》,測定了回歸年的天數,即兩年的冬至點之間的時間,跟現代天文科學測得結果只差50秒鐘。他創造了“水推磨”、“千里船”、“指南車”。他還是一位研究經書和諸子百家學說的學者,注釋過《老子》、《易經》、《論語》、《孝經》等書。
郭沫若,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字家、書法家和社會活動家。是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學識淵博,才華卓著的著名學者。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提出了在現代文學史上有重大意義的“文學革命”的主張!吨袊糯鐣芯俊、《甲骨文字研究》等一系列拉學論著,創造性地把古文字和古代史研究結合起來,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肚嚆~時代》、《十批判書》考證先秦社會歷史和評價各派哲學人物,頗多創見。郭沫若一生著述豐富除了創作許多詩歌、小說、劇本,寫了許多歷史、哲學、政治論文以外,還翻譯了許多世界名著。《沫若文集》有17卷之多。郭沫若的淵博多才,是終生勤學苦讀的結果。
,是現代歷史上著名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他雖未受過高等教育,但他知識淵博,為世人所共和。一生嗜好讀書。少年時代到處借書讀,青年時代是圖書館的?。戰爭年代戎馬倥傯,他也常手不擇卷。解放后進入北京,身為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日理萬機,他仍讀書不輟。據不完全統計,從1949年至1966年9月,他先后從北京各大圖書館借閱的圖書近二千余種,五千余冊。就在他逝世前兩年的1974年,借閱的圖書就近六百種、一千一百冊。在的臣室里、睡床上、辦公桌上、會客室里,到處都放著書。讀書是一生最大的嗜好。
博學教授陳寅恪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學者陳寅恪。人稱“教授之教授”。著名學者吳密對他有這樣的評價:“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統論之,吾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他在少年時代就研習《說文解字》和訓詁學,熟讀經書和《二十四史》;13歲留學日本東京巢鴨弘文學院,21歲留學歐美,先后就讀于德國柏林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瑞士蘇黎世古學,美國哈佛大學。他精通英、德、法、日文,還基本掌握了拉丁文、希臘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滿文等19種文字。
他先后在香港和內地多所著名高等學府任教授,建國后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他對魏晉南關朝史,隨唐史,蒙古史,以及對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經典,均有精湛研究,為國內外學者所推崇。
著作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并有《金明館叢稿》等大批論文。
曠世奇才——達.芬奇
提起大名鼎鼎的達.芬奇,多數人只知道他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偉大的畫家,會想起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其實他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自然科學家、作家和工程師。
在數學方面,我們使用的加減號就是他發明的,還留下過不少立體幾何方面的論述;在解剖學方面,他著有6本專集,成為生理解剖學的先驅;在物理學方面,提出了慣性原理,發展了液壓聯通理論和杠桿原理。他在天文、水利、建筑等方面都有建樹;他曾經制造過飛行器,并能讓它在低空氣溫行;也曾設計過蒸汽機;他還是位作家,他著有幻想小說《東方游記》,寫過不少寓言和詩歌。同時代人稱贊他是一位“完全的人”。達.芬奇真是一位曠世奇才。
(3)理論論論據
[理論論據]
學莫大于博,行莫于約。
唐.馬總《意林.附編.袁準正書》
學不博則不能守約,志不篤則不能力行。
宋.程顥《二程全書》
多識由博學。
宋歐陽修《和圣俞》
博取廣收,取精用弘。
鄭振鐸《贊歌朝霞般的舞蹈》
【《博學》高考議論文素材參考】相關文章:
高考議論文素材09-25
高考議論文素材摘抄06-29
高考議論文素材:師道09-04
高考議論文寫作素材01-18
高考寬容議論文素材04-09
高考滿分議論文素材04-15
《恒心》高考議論文素材04-04
高考議論文素材分析03-27
高考議論文素材精選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