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寫好電影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何寫好電影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方法/步驟
要“會看”電影
要寫觀后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么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里,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并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后感就更有基礎。
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寫觀后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后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么細致的描寫。
感”是重點,不等于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后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后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后,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個同學在題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仿佛在警示人們“落后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于“觀”、“觀”服務于“感”。
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觀后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觀后感屬于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電影觀后感,即對影片發表評論,抒發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于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后,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賴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后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從主題、人物、細節、場面、語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來說,有的側重于思想內容,有的側重于表現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個場面、某個事件。“感點”的選擇,各具特色,可資借鑒。
寫電影觀后感,要選擇好角度。一篇幾百字的觀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電影所牽涉的內容卻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須選好角度,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上,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選擇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選得好,對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都直接產生連鎖反應,有利于把觀后感寫好。
厚積薄發,調“兵”遣“將”
寫電影觀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貼地運用學過的語言。民間有一個給“語言”下定義的謎語:“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爾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觀后感自然要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就無法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影片沒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寫不好觀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語言貧乏,同樣也寫不好電影觀后感。
針對這樣一篇觀后感,作者盡管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后感的文體要求和語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語言平淡無味,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
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么?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么?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么?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并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后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找準寫作的切入口。
一部電影人物眾多,內容紛繁,情節縱橫交錯。寫作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找到一個切入口展開全篇,好像一條紅線將“簡介-評論-感受”三塊內容串連起來。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選擇一個人物。一部電影看完,有的同學對主角贊不絕口,有的對某一配角記憶深刻。不管怎樣,只要挑選一個人物,透過其言行舉止走入他的內心,由此而發表評論,抒寫感受。
2、截取一個片斷。即選擇影片中的一個小故事或一個獨立的情節展開。如電影《任長霞》中,表現任長霞一心為民的事例很多。同學們就可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作為切入口,聯系實際談感受。
3、描寫一個鏡頭。即采用特寫或素描的方法,生動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個鏡頭,引發自己的情感共鳴,進而談體會說感受。
電影觀后感的格式
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
具體談感受是什么,寫法上可采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
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影片觀后感格式: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么?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么。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采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少年阿超》電影觀后感范文
星期三,我們有幸觀看了電影《少年阿超》。隨著電影情節的不斷拓展延伸,把阿超這個少年的一舉一動、前后變化,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情節曲折、十分感人。
其實,阿超就像雄鷹向往藍天、搏擊長空;也像浪花向往波濤洶涌的大海一樣去尋找自己的夢想。目睹這部影片,更加堅定了我那份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更加堅定了我對信念的執著、對夢想的追求。我相信:只要有恒心,鐵杵也能磨成針。雖然成功不是輕而易舉的,但在老師、家長朋友的支持幫助下去改變自己,改變命運,改變人生是做得到的。
至于阿超與那小女孩的悲歡離合,也十分扣人心弦。我總感覺到:人與人之間只有有誠信才能辦得到,確實令人感慨。
我們每個人都在生活,應該面對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在生活中吸取營養,不斷積累,去鑄造人生的輝煌。
【如何寫好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老師好電影觀后感(精選22篇)09-19
觀后感的開頭如何寫09-04
該如何寫好觀后感09-09
《流浪地球2》觀后感如何寫02-16
小學生觀后感作文如何寫09-04
小學生如何寫觀后感05-25
如何寫秋天作文10-31
作文如何寫得簡潔08-23
如何寫好敘事散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