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獵人》觀后感范文
“存在還是毀滅”,這是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經典臺詞,之所以稱為經典并且久為流傳,是因為這是劇情矛盾積聚到一定情況下來自主人公靈魂深處的發問,更具悲劇氛圍,更能夠直擊人心。人尤其是在逆境的時候,更應該有一種開拓和進取精神,以及支撐其進取的信仰或信念,去構建一個精神家園。哈姆雷特之所以沒有選擇死亡,除了人的本能求生的欲望之外,更多的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更崇高的使命是“復仇”,而《荒野獵人》中貫穿整個故事的主題也是復仇。但是僅僅如此嗎?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而《荒野獵人》所體現出的正是如此。
影片《荒野獵人》采用單線敘事的方式,講述的是以主人公格拉斯為代表的文明人來到印第安人里族的地盤上,搶奪野獸皮毛賺取利益卻遭到里族的追殺,格拉斯的團隊陷入困境。格拉斯也在探路時與一頭熊的正面沖突中身負重傷。由于路程行走艱難,隊長留下三名隊員霍克(格拉斯的兒子)、布里杰和菲茲杰拉德照顧格拉斯,其他人繼續尋找出路。最后菲茲杰拉德為了自己的利益殺死了阻撓他的霍克,丟棄了格拉斯。格拉斯憑借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在環境惡劣的荒野中為了生存歷經種種磨難和痛苦,有外部環境所帶來的寒冷與種族間的殺戮,也有自身傷口復發致使的昏迷,但都被強大的生存意念和復仇心理所戰勝。格拉斯最終走出了荒野,回到住所與隊員會合后開始了他的復仇之路,菲茲杰拉德最后死于上帝之手。故事并不復雜,除了復仇的主題外,還從精神層面表現了這樣兩個觀點:種族之間的平等性和信仰的重要性。
種族之間的平等性是指人與人之間除去民族性、功利性所剩下的能夠相互給予的愛和善意。《荒野獵人》故事發生的背景是1823年的美國西部,鏟除了障礙的新國家正忙著向西擴張版圖。大多數探險隊靠捕獵河貍,獲取毛皮賺錢謀生,發家致富,殖民地人口大量涌入西部,大規模狩獵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甚至對原住民本身的迫害漸漸地培養起了印第安人的仇恨,物質文明帶來了無限的欲望膨脹。“也許,你,我都是兄弟”根本沒有文明,是白種人視紅種人為野蠻人的重要原因。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后,在給贊助人的信中描寫山川、河水、森林,描寫夜鶯的歌聲有多么動聽,而事實上他看到的只不過是“錢途”,唯獨一筆帶過沿途遇到的原住民,他們不計其數,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也沒有看到任何國王。探險家用自己的標準判別野蠻的定義。可是除了金錢與利益,除了科技,真正文明的本源應該來自于人心。格拉斯所帶領的團隊和其他處于荒野之中的團隊,確確實實也成了野蠻人,甚至由于自身利益的驅使變得更加野蠻不堪。我們不禁應該反思,真正的文明是什么?當科技、金錢一切沒有之后,在大自然面前人都是渺小的,退回野蠻時代是否還會如此冷漠?
真正的文明是什么?當科技、金錢一切沒有之后,在大自然面前人都是渺小的,退回野蠻時代是否還會如此冷漠?
信仰是無論什么年代都不能缺乏的.,一旦缺乏便會導致精神危機。當格拉斯被同伴拋棄于荒野之時,他經常出現的夢境是自己的妻子所說的:“當暴風雪來臨的時候,站在樹前面,你看它的枝葉,覺得一定會被風吹落,但是再看它的樹干,紋絲不動。”樹是偉大的,因為它有根,有根就意味著永遠屹立不倒。就像三毛所說的:“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在風中飛揚。”正是這樣的信念把格拉斯一次又一次拉回生死線的邊緣。當物質文明退化的時候,現代意義上的精神文明,即文化也會退化,因為首先只能憑著本能去解決溫飽問題,而遇到的困難無法解決,一切只能借助上帝來解釋。人在大自然和復雜的人性中顯得如此渺小。但正是我們的信仰才會約束自我,堅持自我,在困境中顯得如此之偉大。就像在最后復仇之時,格拉斯把菲茲杰拉德交予上帝去處理,因為他相信上帝的存在,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正義。
“當暴風雪來臨的時候,站在樹前面,你看它的枝葉,覺得一定會被風吹落,但是再看它的樹干,紋絲不動。”
當我們進入最原始的生活狀態時,面對神秘的大自然固然很渺小,但是任何一條生命都是偉大的,都是平等的。這便是《荒野獵人》所追尋的,也是我們應該永遠追尋的。
【《荒野獵人》觀后感】相關文章:
荒野和獵人作文1200字11-06
《荒野獵人》觀后感08-18
荒野獵人觀后感05-09
荒野獵人觀后感模板11-17
電影荒野獵人觀后感09-05
電影《荒野獵人》的觀后感04-20
好萊塢電影荒野獵人觀后感03-10
荒野獵人觀后感800字09-15
荒野獵人觀后感三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