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觀后感
朗讀者觀后感一
最近電視熒屏被“中老年風”席卷,定位熟齡觀眾群的《人民名義》在平均收視年齡最低的湖南衛視創下驚人收視,而由董卿擔任制片人的文化情感節目《朗讀者》也成為諸多電視節目中難得的“中老年友好”節目。本周末,《朗讀者》第一季將在央視收官,記者了解到,《朗讀者》的原創版權模式受到了海外電視制作機構矚目,有望進行模式輸出。
《朗讀者》要與市場上諸多明星云集、娛樂歡快的綜藝節目打擂臺,只靠朗誦屬性顯得過于單薄,節目的文學性和情感向成為連通市場與文化的橋梁。節目總導演田梅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節目并未以純市場化的手段的邀請嘉賓,靠的是情懷和真誠。在首季嘉賓名單中,濮存昕、梁曉聲、葉嘉瑩、王蒙等都是綜藝絕緣體。明星上綜藝通常會以宣傳作品為置換條件,娛樂性較強的節目往往很難對明星說不,但《朗讀者》每期規定主題的切人角度也規避了這一尷尬,比如導演徐靜蕾分享奶奶對她疼愛的日常,自然的情感流動也異常走心。
從《見字如面》到《朗讀者》,這些被戲稱為“中老年綜藝”的走紅反映了觀眾品味的提升,在傳統文化節目著眼于知識性和益智趣味等標配基礎上,所有能在中國熒屏上成為現象級的節目都離不開情感和真實,而高質量的節目與戲劇一樣,都能打破年齡層的隔閡。
朗讀者觀后感二
曾幾何時,文化類綜藝總是會給人以“小眾”的印象,但近幾個月來,央視《朗讀者》卻憑借強勢的表現顛覆了大家的想象。5月6日晚,《朗讀者》將迎來本季最后一期節目,在這場以“青春”為主題的朗讀中,翻譯家屠岸、歌手老狼、導演馮小剛、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賓將共同現身與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出生在北京大院的導演馮小剛在節目中坦言,小時候最期待的事情,是每周五買電影票去大院禮堂觀看電影,“5分錢一張,那是我最愉快的時光。”大眾對馮小剛最為推崇和喜愛的仍是他的馮氏喜劇,據馮導透露,他本人對于喜劇的喜愛,來自于年幼時在禮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雞叫》的.喜劇動畫片。
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與女排運動員惠若琪、袁心h、魏秋月、徐云麗也來到了本期《朗讀者》的舞臺上。里約奧運會后,不少媒體報道了郎平為女排主攻手朱婷緩解壓力的細節。而郎平在舞臺上回憶了24歲時的自己。那年,她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塊金牌,同樣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對東道主承受的壓力絲毫不亞于朱婷。談及這段經歷,郎平透露靠流淚釋放壓力。
朗讀者觀后感三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在電子快速閱讀的沖擊下,在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的各種借口里,越來越多的人缺少“坐冷板凳”讀書的韌勁和毅力,越來越多的文化底蘊被模糊,經典背后的情感不被理解,失去了她的感染了和號召力。目前國人閱讀量少的問題引起大家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力量發出號召---多讀書、讀好書。
積學貴有恒。讀書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自己,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目的性,要在讀書中積累知識、提升自我,當你在埋怨沒時間讀書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浪費,當你的瀏覽各種八卦新聞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流逝。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隙,要善于規劃時間,善于利用時間,哪怕一天只讀一小段,常時間的積累也是不容忽視的。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魯迅說自己“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要善于利用零星時間,堅持學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中要有問題意識,以“問題”作為落腳點和出發點,讀書不是為了看完一本書,而是要將讀書的過程作為一個深入思考問題的過程,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能啟迪智慧,能使人思想厚重。
讀書過程中要勤動筆墨,善于積累,在學習的過程中留下自己的心得,培養思考的能力,善于綜合、分析、提煉,使思想厚重,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和能力水平。
理論聯系實際。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后人在讀書中發散思考,總結經驗,在實踐中活用讀書時習來的智慧,將讀書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紙上談兵”的趙括,致兵敗國衰;“自幼熟讀兵法”的馬謖,信奉教條,敗于街亭。
作為“兩個一百年”建設的當代青年,要多讀書、讀好書,用智慧的、奉獻的青春書寫祖國美好的未來。
【朗讀者觀后感】相關文章:
《讀者》的讀者08-05
杜朗尋找幸福02-21
朗園之秋小學作文09-15
朗園之秋寫景作文09-16
登雪朗峰作文06-20
小狗阿斯朗作文09-30
美麗的王朗小學作文05-17
我的偶像郎朗作文06-20
諾日朗瀑布作文07-26
崇拜的偶像郎朗作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