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時間:2023-01-10 18:55:22 觀后感 我要投稿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精選13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精選13篇)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1

  昨天看了2部的高分電影一個(爆裂鼓手)一個是(模仿游戲)。本人來說下觀后感。

  個人比較喜歡(爆裂鼓手)多一些。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讓你看了心悅澎湃的電影,看完后還能久久回憶最后高潮部帶來的快感,其實這就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說說電影吧。電影的主演應該是美國的一個小生,長了一個美國典型內向性格的臉。在電影里多處能看出來是個不愛說話的人,做起事情來不管朋友和親人自己一個人鉆進自己的世界。這在吃飯的那場戲最為突出。在我看來這類電影主角一般都是這種性格,往往這種人讓人看到他專心做一件事來那么可愛,那么執著。

  主演是一個追求夢想的人,他想做一個最好的鼓手。但是現實中很多人都想當最好的,所以就出現了競爭。以至于到后來因為不是核心鼓手做出了一些瘋狂舉動。

  這里的先說說老師,老師在這個劇中是個至關重要的人,而且這個老師是個非常嚴厲和脾氣暴躁的人,所以這里的樂手都懼怕他,很怕那做錯了被他辱罵甚至于趕出樂隊。同時也能看出他是一個真伯樂,從第一次出場聽到主演演奏就能看出來,他是一個會挑千里馬的人。但是這個人追求的是完美,不允許樂隊有一點失誤,所以找樂很多替補。這讓主演看了非常生氣,于是為了強到這個核心的鼓手,主演付出了艱辛的訓練。老師是個靠實力說話的人,從3個鼓手最激烈的競爭就能看出來。所以主演為了這個核心的鼓手上演了最瘋狂的演奏,得到了核心的鼓手。但是演出的遲到和樂器的丟失,能看出老師的偏激性格,到后來主演和老師的大大出手終結了大學的生活。

  老師后來在酒吧和主演相見說:英語里再沒有哪兩個字比“不錯”更害人的了。其實說的就是人如果不聽到嚴厲的管教和辱罵的激勵是不會激發最大的潛能的。應該說這是老師自己夢想的說辭,老師一生的夢想是想看到一個他培養出來世界級的大師,來達到他對音樂的夢想。老師知道主演是個有潛力的人,但是有潛力和成為世界級的大師是兩個概念,所以老師邀請他參加最后的演奏。

  在主演眼里還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知道自己不能沒有離開音樂,于是就參加了老師的演奏。當他做在爵士鼓前時,老師說:別把我當傻子,我知道就是你。其實老師就是看出他的潛力想培養他成世界的大師。演奏時給了他不一樣的樂譜,主演當時就傻了,只能隨和大家隨便打打,演奏結束了他才明白老師的用意。所以走出臺和他最愛的父親一個擁抱,應該是個心靈上的鼓勵,然后走上臺。再次做在了鼓前,老師剛要講話,就被主演打短了。高潮部分開始,主演陶醉在自己的音樂里,沒用樂譜沒有伴揍,隨心所欲的擊打的拍符。在一陣劇烈的擊鼓中主演找到了自己的節拍,讓旁邊的人給他伴奏,激發了自己的潛力。主演讓老師跟著自己的拍子走,最后高潮部的奏樂真是看的人心跳加速,最后結局的畫面老師終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似像個得了獎的孩子。

  本片最后的演奏真是層次很強,從亂奏到獨奏再到伴奏最后完美的演奏,看的人真是有種沖動快感。最后看到鼓上的鮮血,真的看出每一個成功的音樂的都是辛苦得來的。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2

  《爆裂鼓手》看之前以為是一個勵志故事 ,一個少年在魔鬼老師的帶領下,最終成才。但是看完之后,特別是電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時,我的思緒停了十幾秒才反應出電影結束。

  可以說電影非常真實,也非常夸張。看到鼓手在剛進樂隊被魔鬼老師打耳光,摔東西發泄,語言羞辱時,同情的流淚了。但是電影不是講一個小白兔的故事。鼓手在成為core drumer后,漸漸自大,以需要更多時間練鼓從而成為偉大的音樂家為由甩了女友;在因比賽遲到,不得已出了車禍影響比賽而被退學后,出賣了魔鬼老師從而使老師被開除;到后來遇到老師卻不道歉也不覺得羞愧,都表現出鼓手心理一點點的變化。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看其他影評說鼓手最后被老師逼出極限,魔化,才會有最后的爆發。在老師的影響下,變成了和老師一樣的人。其實我想說,鼓手當時未必是被魔化,因為鼓手在演出前得知想要挽回的前女友又有了新的男朋友,而自己在當時這場紐約十分重要的演出中,由于老師的陷害,徹底毀了,根本毫無前途可言。在這樣的極限下,做出最后的爆發也可以理解。畢竟最后魔鬼老師眼中也有了肯定,鼓手最后的發揮和老師最后的指揮共同呈現了完美的爆發。這本來可以理解是一個happy ending,鼓手用自己的努力征服了老師,從而一釋前嫌。

  是不是這樣呢?導演給出了他的解釋,他認為電影是一個悲劇結尾。

  那就很清楚了,鼓手終于從一個小白兔,變成了和魔鬼老師一樣的,打著藝術的名頭,不顧旁人感受,瘋狂追求自己認為對的事上。老師認為現在的學生被鼓勵的太多,從而不會一直進步,所以人們才會總是叫jazz退步了。所以他的魔鬼教學,就算導致學生自殺也沒有什么不對。鼓手認為就算背叛了老師,但是也沒什么不對,老師對不起他在先,無需道歉就可以參加演出。這樣發展下去,鼓手最終會成為和老師一樣的人,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這也是影片想要傳達出的背后的意義吧。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3

  在爵士將死的時代,流行樂肆意橫行,壓榨著爵士樂茍延殘喘。兩個熱愛音樂的偏執狂,一段快意恩仇的相愛相殺。《爆裂鼓手》試圖以一種接近血肉模糊直白的方式,反抗著彌漫享樂主義的社會,用最極端壓抑的語言,訴說著天才不瘋魔不成活的孤獨。影片打破了音樂傳統天才類型電影的桎梏,把頂級音樂傳統的舞臺,排練室放在電影中心,師生間精神性的緊繃接近戰場或是體育競技場,完美地詮釋了悲狀式的夢想。

  天才都是偏執狂,安德魯帶上成為巴迪瑞奇那樣傳奇的夢想,瘋瘋癲癲地踏上偏執狂之路,成為孤獨的個體,不能融入凡俗大眾,渴望被認同,行為卻表現自私自閉,內心世界極為脆弱,敏感和沖動。在狹隘的世界觀下,唯一的“引路人”弗萊徹成為神明般人物,他所有的酷刑和批判都被當作成長路上必經的磨難,所以當弗萊徹有意激化他時,一份恨意悄然燃起,恨意不斷積累,轉而爆發成反抗,最后一場表演他漂亮的絕地反擊。安德魯的執念,撕開了天才輝煌背后,不為人知的血淚煎熬、

  弗萊徹對爵士樂有著極致的追求,正如同某些極端分子對宗教信仰狂熱的崇拜一般····不成功,便成仁。他掌握著學生音樂生涯關鍵的一環,學生們在這條路上只能是順者昌,逆者亡。變態的教學方法,殘酷的競爭手段,只為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千里馬,這條路上,他與安德魯注定要孤獨地踽踽而行,高手總是不勝寒。

  安德魯與弗萊徹為自己的夢想所失去的所放棄的一切,是對是錯,因人而異,但片中的血與淚絕不是夸張,皆是事實。

  影片打破以爵士為主題的優雅享樂氣氛,呈現出搖滾的瘋狂與和爵士的散漫不斷沖擊著理智的邊緣,將故事中巨大的精神壓力不停匯集,碾壓,但總在即將噴涌而出的時刻戛然而止。渾然一體的爵士打擊樂氣質,是對影片苦悶氛圍的最好紓解。用復古昏黃的室內燈光,營造幽暗,昏閉的窒息氛圍,就如弗萊徹老師壓抑殘酷的教學方式。淡金色的色彩趨向巧妙地規避金屬樂器的冷光在色調上對人情緒的引導,從視覺上使觀者避免了勵志類電影的熱血,充滿了悲情色彩。影片整體氛圍苦悶,尷尬,甚至是絕望而又痛苦的,像極了人們在現實泥濘中掙扎時擰巴又帶著些期許的心境,這是寫給夢想苦澀的告白。

  高參與度的音樂塑造了影片的節奏,滲透著爵士樂紳士而不拘謹,活潑而不跳脫的魅力,帶有不同情緒的音樂在人物的失意與得意,暗淡與輝煌之間游刃有余地鋪陳渲染,分割串聯,將影片的大部分情節席卷起來,向前推進。對于節奏的準確把握,無處不在耳邊響起的鼓點將音樂可視化,畫面更迭如鼓槌敲落鼓面的精準,整部影片的剪輯風格如同各樂器聲部準確配合,無一閑筆,干凈利落,作為一部音樂題材影片,成功將不懂樂器的觀眾引入設定情景,體會鼓對于鼓手之意義,節奏之生命,追求之無畏,夢想之決絕。

  影片特寫的運用,超越了常規景別的體驗,帶給觀者獨特的視角,巨大疏離的距離,特寫的大面積使用將安德魯血汗之間的疼痛和弗萊徹眉眼之間的緊繃感變現的淋漓盡致尤其體現在師生之間的靈魂對峙,獨占一方的畫幅,幾組快切特寫帶來的窒息感,與緊密的鼓點聯系起來,既是對抗又是融合

  場景的變換體現著人物情緒的巨大轉變,安德魯先前的樂隊所在的教室,窗子明亮,師生關系融洽輕松,與弗萊徹樂隊所在的教室形成鮮明的對比,無窗,壓抑,密麻的汗珠,緊握樂器發白的指節,無聲宣告殘酷的得失

  《爆裂鼓手》全景式的再現悲壯式,史詩性的個人成長經歷,讓我們從微妙的疼痛關系與得失中得到成功啟示:成功不一定波瀾壯闊,但它一定伴隨著痛苦與醒悟,爵士鼓上的血與淚見證著。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4

  《爆裂鼓手》作為一部充斥了專業音樂因素的電影,它走的不是《愛樂之城》的文藝風,講唯美的小情調,而是貫穿始終的暗黑與壓抑,和勵志。

  之所以引起許多人關注并且肯定,是因為它特殊的風格和搏命一般的執著。安德魯在追逐鼓手之夢的路上其實已經很努力了,躲在燈光昏暗的琴房里練習以追求更快的節奏,不斷突破,總是汗流浹背地重復著擊鼓的動作,這是很多普通人的經歷,他們沒有出色的天賦,卻深深熱愛著某件事物,執著得很;但是弗萊徹這個在整部影片里不斷散發壓抑氣息的惡魔老師,在他的眼中,天才,是絕處逢生,是受盡屈辱和苦痛后堅持自我。

  當一個執著于夢想的平凡人遇到這個想法偏執性情古怪的老師,他們的矛盾在激化,安德魯進入了樂團,卻在得到主鼓手的位置后又失去,嘗過在人群中耀眼而成功的滋味,便再也不肯放手。他為了趕上一場重要的樂團比賽,即使出了車禍仍捂著血淋淋的腦袋趕到音樂廳,鼓上沾滿了血。

  他對主鼓手的位置執著得幾乎搏命,每次擊鼓,留下的是大片大片的血,像是在用鮮血演奏這爆裂的鼓聲,觸目驚心。

  執著成才的路上,總有人像他一樣迷失了方向,瘋狂地追求,反而弄不清值不值得,從前的努力仿佛昭告著這個夢想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手,于是人們用盡各種方式,無論是壓榨別人,還是壓榨自己,都處于瘋狂的狀態。

  執著的時候,不求大膽無畏地向前沖,先冷靜理性地思考思考你最初想要得到什么?得到以后,你付出的代價,還值得嗎?

  我們曾經或現在或未來在為執著的東西付出很多東西,無論當初是不是以成才為目的,我們都應在執著中善待自己,聽從內心,明確方向,外界條件如何惡劣,我們總有辦法避開或解決,但更需要的,是內心的強大。

  成才路上,執著不是標桿,而是你強大的標志。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5

  F老師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下一個“查理”,將他們腿上音樂圣堂的至高點,可惜世事難料具有音樂天賦和執著進取精神的學生卻寥寥無幾,在他魔鬼般的訓練下,有的學生在問鼎圣堂的道路上,承受不住內心的煎熬最終放棄生命;有的干脆轉行去做醫生;還有的根本就是他利用的工具,用來激勵天才學生的潛能。

  安德魯是個有強烈企圖心的學生,在明知F在尋找鼓手的情況下,深夜練鼓吸引F老師的關注。安德魯是個單親家庭出生的孩子,從小就缺少關注關愛,性格孤僻沒有朋友,在家庭聚會中也不太受關注,他和F老師一樣偏執認為只有成功才有意義,忽視打鼓以外的一切,在他成為核心之后正志得意滿的時候,F老師卻安排了一個新鼓手來接替他的位置,以此激發安德魯的潛能,安德魯為了爭回核心位置,放棄了女友全心投入到打鼓練習中,最后打到雙手流血再用冰敷。最終在一次彩排中經過無數次的考核、精神折磨和肆虐而瘋狂的打鼓后終于贏回了核心位置。卻因為一場車禍受傷不能參與比賽。F老師卻輕易的放棄了他,使積怨已久的安德魯將滿腔的怒火發泄到F身上。兩人在舞臺中央扭打起來。使整部電影節奏感加強,戲劇沖突達到頂點,人物關系具有張力。

  安德魯心灰意冷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放棄了當鼓手,而F老師因為他指證,以虐待學生為理由被音樂學院辭退。

  故事結尾,在一次巧遇后,F老師給了安德魯一次上臺的機會,這次臺下都是音樂界的大佬,對樂手過目不忘,只要一次表演失敗就再也沒有立錐之地。F在臨開演前對安德魯說:“我知道是你告發我的。”并故意告訴他錯的樂譜,使他彈不出音符,安德魯黯然離開了舞臺,父親張開雙臂準備用愛慰藉失落的兒子。怎料劇情大逆轉安德魯轉身返回舞臺,控制住了局面。

  有人說這是F老師恨他告密故意要在眾目睽睽之下毀了他,但我認為F不需要這么大的局來毀掉安德魯,他本身也放棄了音樂夢想,重要的是他已經沒有心了,況且這么大的秀對于F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毀掉整場演出對他也沒有好處。其實F是個偏執狂,一個極端的瘋子,不能用一般道德水準來衡量他,他的老辣、狠毒、冷血,專門揭別人的弱點和傷痕來凌虐他的學生,以此達到刺激他們更加努力突破自己的極限超越自我。失敗者對于F老說就是LOSEER不值得同情和可憐,所以加入安德魯失敗了,F也無所謂。之所以安排安德魯參加這場秀是因為在F潛意識里面隱約預感到安德魯很可能是他要找的下一個“查理”,最后不出所料,安德魯用自己的堅韌征服了臺上挑剔的F老師,而他自己也得到了升華,兩個偏執狂的對弈折磨最后成就了彼此。他們這種亦敵亦友的關系在此刻達到了最美好的平衡。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6

  《爆裂鼓手》是我近期想推薦給大家的一部優秀的影片,作為一名學生,我深切的能夠體會到安格魯的緊張、失望、欣喜若狂,期待被認可、瘋狂的練習只為那傳奇的老師撇過一眼,迫切的想成功而可以為之付出一切的心理。成為一位老師,清清楚楚的明白弗萊徹愛才心切,在嚴厲的教導下自己的樂團絕對不能輸的信念,他是天使、更是魔鬼,他優秀、嚴厲、認真并仍舊努力,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在,大家看到的是萬眾矚目的天才,但是天才背后那雙殷切只帶一絲慈愛的眼光卻常常被粗魯的言語及嚴厲的責罰所遮蓋,有影評說弗萊徹是魔鬼,他一定要贏,所以他才要毀了安德魯,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安德魯在小酒館碰到弗萊徹時,已經放棄了做一名鼓手的信念,因為弗萊徹步步緊逼,才有了安德魯最后在林肯中心那震驚四座的SOLO表演,而影片的最后是師徒二人的相視一笑,弗萊徹成就了安德魯,也成就了自己...

  望古固有“嚴師出高徒”之贊譽,也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箴言,影片客觀的陳述了一個19歲謝爾佛音樂學院學生安德魯—從單親家庭長大下自卑孤僻的男孩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在魔鬼導師弗萊徹教導下能夠成為偶像鼓手一樣的奮斗過程,高壓教學下安德魯不時在高喊下血肉模糊的進行練習,他太想贏,有韌性,弗萊徹第一眼就看穿了安德魯,他想要這個學生,他知道他行,影片中期弗萊徹的學生西蒙自殺,其實他是悲傷的,這種悲傷更多的可能是他最好的學生差一點就可以做到完美了,但是仍然沒有做到,我并不承認弗萊徹沒有人性,相反作為教師我深深的理解JK詮釋的弗萊徹的內心,在他心里,完美高于一切,也是唯一標準,這對于藝術來說,是偏執的瘋狂...弗萊徹在小酒館與安格魯的對話讓我感慨萬千,“在英語中,沒有任何兩個字比不錯更害人了”,我至今仍回味著弗萊徹對教學無窮無盡執著變態的教學方式,說他是魔鬼也好,說他沒有人性也罷,拋開一切,弗萊徹如此作為是對完美水準的虔誠跪拜...他不是魔鬼,他是一名偏執的導師而已...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7

  剛看完《爆裂鼓手》的時候,竟然長舒一口氣,如釋重負。我猜中了結局,沒猜到過程,如此爆裂。這是一個關于教義的故事,完全不是我們熟悉的如同《死亡詩社》般的春風化雨,而是類似《黑天鵝》經歷劇痛然后裂變破繭的黑色童話。

  記得當時還暗想,由于人性本能趨向心靈舒適區,我們還是更希望被慢慢啟發然后受到感召開始走上康莊正途吧,誰希望天天被辱罵折磨?再轉念一想,會不會就是因為沒有被真正地逼過,才如此平庸,或許自己90%的天賦就被如此溫吞的生活埋沒了也說不定呢!之后好幾天都在懊悔和憤恨,看看,都怪我媽當初心軟最終沒有逼我繼續學琴,不然以當年的樂感,那必須能去音樂學院繼續深造啊!也怨自己,讀書的時候每天竟然趴在桌上睡覺然后回家看電視,為什么沒有多看看書,再多點有意義的活動,可惜錯過了最黃金的時間,不然現在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啊!……

  諸如此類的悔恨太多,縈繞了好些日子。直到前兩天無意中看了《最強大腦》中日對抗賽的重播,才恍然大悟,“狠”和“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能代表國家參加《最強大腦》的自然都是腦中佼佼者,腦力上非我等凡人所能企及。不過看著這些異人冷靜地以各種匪夷所思的形式完爆我們的常識認知,除了驚嘆,似乎也不能再有多余的動作。那一期中最后一輪決定勝負的數字心算,日本隊那個叫笹野健夫的男人已經是世界心算冠軍,在自述中了解到他是在一次意外之后發現自己突然在記憶和數字方面有了某種驚人的能力,并且在訓練之下奪得了日本的全國冠軍,片尾他以日本人特有的方式表現他的決心和努力“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努力。我一定會努力的!” 當時看到這里覺得有點隱隱的不妥,但是說不出哪里有問題。隨后的比賽中年紀最小的9歲日本小女孩辻漥凜音卻幾乎以碾壓全場的`姿態為日本隊拿下賽點。她實在太快,在其他三位選手還在算的時候,她已經得出結果甚至進行了驗算,按下搶答器的時候把其他幾位嚇得不輕,繼而引爆全場驚嘆。這是怎樣的天才和速度。

  到了他們這一步,比拼的還會是努力嗎?天才之所以被人膜拜艷羨,就是因為這天賦的才能只臨幸那極少數的幾個人,絕大多數人則庸常如塵,只能仰望。而即使身為天才,也有大小之分。因此即使是作為世界冠軍的笹野健夫再怎么努力,應該也很難趕上那個九歲的小女孩。她還那么小就已經初露驚人的天賦,如果再訓練一番,很難想象別人如何超越。天賦異稟的人,永遠讓人望塵莫及。

  莫扎特不就是這樣的天才嗎?才華凜冽得叫人嘆為觀止,死對頭薩利埃里即使要了他的命還是不得不拜服于莫扎特的天才之下。其實普通人眼里作為首席樂師的薩利埃里已經很優秀,而只有薩利埃里自己知道,他終其一生也比不上莫扎特,那些鬼斧神工的音符又豈是努力能得出來的,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毀掉這個奇跡。最恨和最欣賞莫扎特的,都是薩利埃里吧,因為沒有人比他更懂莫扎特的好。

  試想,如果本身不具備這樣的天才和裂變的潛質,小鼓手就算打斷自己的手,也不會出現靈光乍現最后驚艷全場的時刻。真正的大天才總是不費吹灰之力即得到上帝手把手的指點,繼而出現神跡,小天才可能還要靠極致的努力和近乎瘋狂的執念才能走進光圈,而凡人如你我,或許終此一生也未必靠近過那光芒。

  所以,沒有雞湯,沒有熱血,事實就是,如果你不是天才,其實努不努力,有多努力,最后只是決定了你能在多高的地方進行仰望罷了。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8

  我不懂爵士,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欣賞這片子。102分鐘(107分鐘版本沒找到)不知不覺中過去,賞心悅目,節奏感極其緊密,師徒之間的對手戲刺激又不凡,我感覺這是20xx年拍的最好看的片子。

  以上都是廢話,要是不好看我也懶得寫這影評。看電影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享受,用八股文的手法從頭到尾分析一遍沒什么意思。

  光頭老師這個角色已經演神了,上一秒還在為人師表的關心男主的家庭、學業啥的“好好玩吧”;下一秒隨手抄起件家伙就毫不留情地朝男主呼上去“拖了還是趕了”。上一秒還在溫情含淚的回憶曾經教的學生;下一秒就直接惡魔附體把仨鼓手折騰到死去活來“內曼,你掙回核心了。替補們,給我吧鼓架上的血擦干凈”。上一秒還在酒吧與男主閑談人生談理想,讓觀眾以為他要洗白了,老師其實是一心為了男主;下一秒,回復本色,直接在表演中換曲子,要不是男主破釜沉舟,估計男主的藝術生涯也就斷了。影片沒有用傳統的嚴師出高徒的手法,這已經不是嚴了,這禿子就是個變態。看到一顆好苗子,就忍不住踩幾腳,看看是不是真的好苗子“因為下一個查理帕克永遠不會氣餒”,這種變態做法,估計已經到了毀人不倦的地步了,正確與否,不想多說。但是,正是這樣一個變態一樣的角色,把男主虐來虐去,把觀眾虐來虐去,卻由衷的讓我恨不起來,為什么?因為男主最終成功了。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達到某個目標,經過了很多自己覺得難以忍受、難以克服的事,但是,等到自己一但成功的到達目標,曾經的自虐一樣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有很多影評說這是一部黑暗的電影,講的是一個人的掙扎,我不這么認為。破繭才能成蝶,不過,要不要結繭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想成蝶就破繭,不想成蝶就安心的做自己的開心毛毛蟲,路是自己選的,就應該自己走下去。除了自己,誰在乎過你的夢?

  再談談整部戲的高潮,結尾的solo。臺下做的都是知名的音樂人,被他們看上立刻就能飛黃騰達,一有差錯,則萬劫不復。 光頭能拼著毀了自己的演出也要把男主“毀了”的精神,還真是毀人不倦啊。難得前面酒吧那場戲營造出的“嚴師”形象,徹底又變成“變態”了。臨場換曲,不僅男主,估計很多觀眾也被震驚的無以復加。所以第一首曲子,男主很正常的演砸了。然后,重點是然后。solo!我非常喜歡男主此時的眼神,癲狂中極具挑釁的自信的眼神。舞臺之上,唯我獨尊。

  很多人都在想,光頭到底在演出臨時換曲子,是拿準主角不會放棄,從而讓主角突破呢?還是真心的想斷了主角的藝術生涯呢?也有人在想,如果主角沒有破釜沉舟上去solo,結局又會怎樣?答案重要嗎?不重要。

  再說幾句,這片子讓我想起了《黑天鵝》,極致的付出,導致極致的精彩。但是,這種入魔一樣的極致的付出又有幾人愿意呢?片子沒有解釋,只是把問題扔給了觀眾:男主的付出值得嗎?有意義嗎?就算明知道路艱險,也要繼續走嗎?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9

  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在于架子鼓音樂的爆發力,對于教育,也是讓人深思的,如果靠打罵取得成功,結局就有可能暗含著悲劇,但電影中打罵也的確激發出了人的才能。成功的經歷很重要,難道溫柔真的不能讓人成功?沒有柔情只有爆發力的作品是否能流傳久遠?

  電影是一個勵志的故事,有一個成功的結局,但電影中也揭露了暴力教育的一個悲慘事件。一個著名音樂學院的老師是出了名的魔鬼老師,一個考入這所學院的勤奮學生被這個老師的樂隊選中當鼓手。在訓練過程中,老師處處打壓學生,扔椅子扇耳光,這個學生在競爭中獲得了首席鼓手,但他在比賽時,卻遲到了。學生因急于趕到臺上,出了車禍,但還可以跑到臺上敲起了鼓,因老師的責備,他對老師大打出手,被音樂學院開除。而卻有調查人員來找這個學生,讓他把老師上課時的暴力狀態講出來,這個老師也離開了音樂學院。

  這之前有一個學生,在這個魔鬼老師的指導下成功了,但后來卻因為抑郁癥而自殺。老師在上課時得到這個噩耗,傷心的哭了起來,他心愛的學生呀。

  之后老師與學生在一個音樂節上遇到,老師邀請學生去參加他帶的樂隊,學生去了,卻在臺上遭到了羞辱,這個魔鬼老師還是繼續在打壓學生,學生也一怒而即興創作出來一首非常成功的爆裂音樂。

  電影的故事不算復雜,最精彩之處在于,老師與學生的演技,及最后那段爆發力超強的音樂,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當中,觀眾可以欣賞到爵士音樂,優美而有力量,滋滋的音調似想象中鷹翅劃過長空會發出那樣的聲音一樣,讓人們的想象力無邊無際。

  最讓我感到觀賞價值的是老師與學生的扮演者,都是演技高超的人,老師的指揮動作是那么有力量,仿佛音樂世界在他的指揮下突然停止,忽又開始鮮活。

  結尾也是很好的,在學生激情演奏過已有曲目之后,又即興創作了一首架子鼓曲,師生四目相對露出笑臉,之后,在兩聲鏜鏜聲中結束。我從一個音樂外行的角度仔細聽了那首架子鼓曲,感覺學生是模仿了生活中的雨聲,擊打出激烈而優美的音樂。雨過天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的內心也是如此,經歷波瀾,更要洗刷憂傷,人才能神采奕奕,生活在所發現的美好之中。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10

  主角安德魯·內曼曾無數次聆聽偶像巴迪·里奇的《鳥樂園》,渴望成為他那樣的一流鼓手。他的渴望正是這部電影的精神源泉。看到男主安德魯練鼓手磨破出血,敷冰繼續苦練時,我在想換成是我能不能做到?之后因巴士爆胎,租車趕演出把鼓槌忘在了租車店,后急趕回取時出車禍,滿身鮮血參加演出,我又在想如果此時是我,我肯定是放棄,身體要緊!最后弗萊徹設局要將他打入塵埃,他在擁抱父親之后,像著魔一樣重回舞臺,引領樂隊,瘋狂打鼓,我在想換成是我,我有沒有勇氣?又有沒有實力?

  再說到安德魯的導師弗萊徹,他剝奪了學生正常的生活,溫和的情緒,把他們的自尊摔在地上,竭盡所能的侮辱他們。因為弗萊徹非常清楚,這是有史以來效率最高的方法,它能最快的逼出一個人的上限,并檢驗他是不是真的是干這一行的料篩選出真正能承受摧殘的料子,把他們逼成大師。

  還有對于復仇的感觸,復仇分兩種,第一種是曾經擁有什么,結果被人無情的奪去,你為了把它搶回來,涌起滔天的怒火,奮起滔天的干勁,力量之大,且綿綿不休。第二種,是需要去證明什么。證明自己不是怪胎,證明自己并不無能,證明自己有價值,證明自己不該被無視。力量之強,能逼出人的極限!就像電影的主角一樣,他沒有辦法放棄靠音樂出人頭地的愿望,家人對他的嘲笑,女友對他的不解,父親的搖擺不定,同輩的競爭壓力這些都想讓他證明自己。他要成為這個圈子里最頂尖的人。他要被人記住。他寧愿吸毒酗酒,34歲就家破人亡,成為美國人晚餐上的話題。也不愿意腰纏萬貫紅光滿面的活到90歲,死后沒人記得。

  為了練琴,不在乎身體健康,練到滿手是血,放棄愛情,放棄所有的空閑時間,這就是練得比別人好的代價,這就是成功的代價。在傳統勵志片中,似乎總是宣傳著一種思想,只要努力,只要用心,就什么都可以做好,就可以辦到。但是有些時候,成功并不是只要你努力,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你必須要放棄些什么,這樣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到最好。你不想碌碌無為一生,你想被世人記住,你就必須要付出比常人艱苦上千上百倍的努力,這才是殘酷的真相。

  追求音樂,不瘋狂不成魔,是不能成為大師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事業上成功的人,在感情上都沒有好的結局,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好,人生是沒有十全十美的。很多的天才都是瘋子,我覺得這是必須的,追求藝術,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必須要有一種大家都沒有的毅力,沖勁,闖勁。天才永遠是孤獨的。不被人理解的。對待事業,不能有滿足的想法,有時需要別人逼你一把,需要精益求精,永遠往最好的方向發展,才能得到最好的,這是培養天才的方法,培養頂尖人物的方法,如果你真的要成為頂尖人物,就必須承擔這些,唯有全力前進,才有可能達到你所預想的成功。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11

  《爆裂鼓手》作為一部充斥了專業音樂因素的電影,它走的不是《愛樂之城》的文藝風,講唯美的小情調,而是貫穿始終的暗黑與壓抑,和勵志。

  之所以引起許多人關注并且肯定,是因為它特殊的風格和“搏命”一般的執著。安德魯在追逐鼓手之夢的路上其實已經很努力了,躲在燈光昏暗的琴房里練習以追求更快的節奏,不斷突破,總是汗流浹背地重復著擊鼓的動作,這是很多普通人的經歷,他們沒有出色的天賦,卻深深熱愛著某件事物,執著得很;但是弗萊徹——這個在整部影片里不斷散發壓抑氣息的惡魔老師,在他的眼中,天才,是絕處逢生,是受盡屈辱和苦痛后堅持自我。

  當一個執著于夢想的平凡人遇到這個想法偏執性情古怪的老師,他們的矛盾在激化,安德魯進入了樂團,卻在得到主鼓手的位置后又失去,嘗過在人群中耀眼而成功的滋味,便再也不肯放手。他為了趕上一場重要的樂團比賽,即使出了車禍仍捂著血淋淋的腦袋趕到音樂廳,鼓上沾滿了血。

  他對主鼓手的位置執著得幾乎搏命,每次擊鼓,留下的是大片大片的血,像是在用鮮血演奏這爆裂的鼓聲,觸目驚心。

  執著成才的路上,總有人像他一樣迷失了方向,瘋狂地追求,反而弄不清值不值得,從前的努力仿佛昭告著這個夢想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手,于是人們用盡各種方式,無論是壓榨別人,還是壓榨自己,都處于瘋狂的狀態。

  執著的時候,不求大膽無畏地向前沖,先冷靜理性地思考思考——你最初想要得到什么?得到以后,你付出的代價,還值得嗎?

  我們曾經或現在或未來在為執著的東西付出很多東西,無論當初是不是以成才為目的,我們都應在執著中善待自己,聽從內心,明確方向,外界條件如何惡劣,我們總有辦法避開或解決,但更需要的,是內心的強大。

  成才路上,執著不是標桿,而是你強大的標志。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12

  爆裂鼓手這部電影在2014年獲得了奧斯卡熱門電影和圣丹斯電影節的提名。這部電影主要是講了19歲少年安德魯成長在單親家庭,一心想成為像查理·帕克那樣優秀的爵士樂鼓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認識了他的老師弗萊徹,但是他沒想到自己老師對學生像魔鬼一樣,就在這樣的魔鬼訓練下,他終于成功了。

  對于這部電影我最有感受的應該是主人公安德魯,他有著美好的夢想,他也不斷的像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努力,在他追夢的道路上,他遇到了對自己既是幫助又是打擊的老師弗萊徹。老師的苛刻的要求讓安德魯多次想要放棄自己的夢想,但是縱使是這樣,他想到自己的夢想,他就會有重新振作起來。記得影片中有一幕很讓我感動,安德魯為了把那首曲子練好,達到老師的標準,他就沒日沒夜的在那練習,不管不顧自己的手破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真正能在最后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人又有多少呢,他們或是因為路途太坎坷,或者是因為遭受來自各方的打擊然后覺得自己的夢想是那么遙不可及,然后選擇放棄。但安德魯為了能讓自己登臺表演,他將別人的樂譜搞丟,雖然這樣的行為很不值得提倡,但是我能知道的是安德魯有信心去上臺表演,而且表演的比他好,所以他抓住那次唯一能展示他實力的機會,與其說是卑鄙小人,不如說是人家會利用機會,善于把握機會,展示自己。記得電影的最后安德魯突破平常老師在臺上的表演方式,讓老師弗萊徹跟著自己的節拍走,在有些人看來這或許顯得有點自以為是,但是我覺得這也是他的勇氣,他有信心能夠把握住整個舞臺,而最后老師弗萊徹也很是欣賞。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有很多表現我們自己的機會,但是我們能夠有多少人去真正的能夠把握它,能夠利用好他。這樣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我們最熟悉的莫不過是越王勾踐的例子。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力圖雪恥,重回霸主地位。他為了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于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王。堅持夢想,不忘初心。

  還有對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老師弗萊徹,大家看完電影可能都會覺得那個老師就是個變態,

  我剛看完也是這么想的,但是后來想想,我覺得我很喜歡這位老師,雖然他的教學的方式很不恰當,但是他也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夠發揮出他們的極限,來完成他們自己的夢想。在中國還有句古話叫做嚴師出高徒,有時候學生的潛力需要老師去激發,老師有時候太溫柔也不是一件好事,在原則性的問題上決不能寬松。但是弗萊徹的教學方式還是有點殘暴,不講人情,我想如果能夠將溫柔結合一下,這位老師一定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有時候會抱怨老師太苛刻,老師太兇,但是我們都應該知道這并不是老師所想要的,他們嚴厲的目的也只是想讓你們變得更加優秀更加出色,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學會多體諒老師的這份良苦用心,如果真的覺得太苛刻,我們可以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而不是一味的抱怨。

  我想只要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有所體悟和感想,我想我從這部電影中也收獲了很多,我也明白了很多,相信未來的我也能更加的優秀。在最燦爛的年紀,去拼搏去努力。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 篇13

  2014年,一部爵士音樂電影《爆裂鼓手》橫空出世,影片不僅入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在內的多項奧斯卡提名,而且電影中包含的諸多激情爵士樂的元素把爵士樂硬生生扯了回來,它使人們想起來逐漸被遺忘在旮旯角落的爵士樂,并且引發了人們對爵士樂的大量關注。

  主人公安德魯在音樂學院中是一個十分不受重視的小鼓手,他以傳奇樂手查理帕克為目標,一心想成為頂級爵士樂鼓手。某晚他在練鼓時被魔鬼導師弗萊徹相中,進入音樂學院的最強樂隊,憑借對"偉大"的堅定追求和對爵士鼓的練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地獄一般的代價,終于在大舞臺上驚艷全場。

  《爆裂鼓手》這部影片在很多人看來是反主流價值、反勵志的,它不是西方傳統的主角開掛從而順利走向人生巔峰的題材。它將演奏者對于音樂技巧的獨立追求等同于雜技,改換為與人類生理極限在同一對立面上。就像影片里的弗萊徹教導安德魯:一個樂手應該極度苛刻的要求或者虐待自己,才有可能成為每個音都絕不出錯的新的自己。

  像弗萊徹這種級別的演奏瘋子,應該是很容易參透其中的奧妙了。但是卻大謬不然,越有開始就越有不懂,到后來的一段時間,已經到了影響安德魯心境的地步了。從事音樂這種感性工作的人,堅信精神的寄托也就是人性的東西,可安德魯應該相信些什么呢?從熒幕內到熒幕外,我們又應該相信些什么呢?

  音樂即自我。演奏家提高技巧并不是為了可以毫無差池的將作品演奏出來,就如同作曲家在創作音樂的初心并不是為了讓別的演奏家毫無差池的將作品演奏出來,他們是為了在這一過程中用音樂來表達自己各種各樣恣意迸發淋漓盡致的情感。

  很多偉大的即興演奏家全都技藝超群,因為他們要拋棄樂譜本身來即興演奏,有些人聽不慣甚至一點也不喜歡聽他們聽似無調癲狂雜亂的曲調,但都或多或少可以從他們激情的即興中感受到他們勃勃迸發的情感。他們聽似亂來的即興正是基于他們演奏技藝的高超。這一點同中國武林的高手無招是類似的,當技巧到了一定的巔峰時反而要拋棄技巧本身。

  我絕對不是反對技術,畢竟很多青年演奏者的重要任務還是要磨練自己的演奏技術。我只是想說技術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一個過程。但如果要完成一件事的過程太過漫長與艱難,人們就會在這個過程中迷失自己,或者癡迷于過程本身而不注重其他。

  從一定的角度來看,技術主義本身就可以等同于進步主義。拿高音來說,如果人類的生理極限無法達到,就可以借助于電子音樂,而精準的節奏和復雜的編制,也可以交給日益成熟的電子音樂來完成。而弗萊徹卻大反其道,他深陷“為了進步而進步”的沼澤深潭,在進步的深淵中拼命掙扎前行,即使已經失去了進步可以使人類社會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從這一點來看,是不符合當今世界,尤其是西方崇尚的美好信念的價值主旋律的。

  但安德魯在影片中狂熱追求技術主義的表現卻又是合理的。他的杰出并不是渾然天成。他家境平平,也不是有錢人家可以隨意玩音樂的富家小少爺,他磨練自己的技術是為了被認可。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的時光。

  在他的家庭聚會上,親戚譏諷“音樂有什么了不起,它是感性的東西,沒有評判標準。”那么安德魯要向所有的人證明,音樂有準則,有技術高下之分。所以他為了打鼓而揮灑汗水,流下滾燙的熱血,一方面說明他真的熱愛,另一方面也證實他也需要用打鼓來證明自己。

【《爆裂鼓手》青春勵志片觀后感】相關文章:

爆裂鼓手觀后感09-28

《爆裂鼓手》觀后感專業與職業02-19

爆裂鼓手觀后感:悲壯的偏執01-19

青春勵志片《我要上學》觀后感02-16

《爆裂無聲》觀后感09-22

青春勵志片《中國合伙人》優秀觀后感09-20

我的鼓手夢作文范文09-04

緊張的鼓手比賽小學作文09-28

會施法的鼓手續寫09-2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免费视频观看网站 | 亚洲看片在线看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中文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国产精品自产拍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老熟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