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的觀后感

時間:2024-03-08 14:26:45 秀雯 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朗讀者》的觀后感范文(精選1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朗讀者》的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朗讀者》的觀后感范文(精選15篇)

  《朗讀者》的觀后感 1

  前不久央視頻道推出了一檔走心的節目,董卿主持,名為《朗讀者》,一個人,一段文。其中鄭淵潔的部分最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和父親一起朗讀的父與子讓我想起了我和我父親的一些故事。

  我的父親一米七大個,模樣憨實,不茍言笑。家里的堂妹老說怕大伯,說他嚴苛,可在我眼里,父親待我們甚是寬容,更像是個愛貪玩的孩子。

  小時候頑劣像男孩,瘋瘋癲癲,撒野到中午都不回家吃飯,父親這時就會生氣好好教導我一頓,沒錯,是教導。他從來都是以理服人,教我們一些規矩禮儀,比如上飯桌不講話,一定用手端著碗吃飯,晚輩要給長輩盛飯,吃飯時不能一個人霸占兩人的位置,不能用筷子挑菜……這些規矩雖小,但對我影響卻是潛移默化的,良好的餐桌禮儀也能體現出良好的家教。

  鄭淵潔說他父親是他的成功路上的陪伴者,他說他以前上學也很調皮,上學時把老師布置的作文題從早起的鳥兒吃變為早起的鳥兒被蟲吃,被老師說后不僅不改還弄響了鞭炮,后來被退學,還好有他父親支持,他父親說,沒事,我來教你。他有一個這樣好的父親,我想我也是。一個人的成功往往不僅僅靠他自己,還有依賴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喜歡的還是和老爸交流,從我上高中以來,思想得到釋放,就會和爸爸討論一些話題,雖然大部分我是在聽著,但聽完以后覺得老爸懂得很多,所以更折服于他。老爸最愛看新聞,但是我喜歡看一些連續劇,所以他有會說,電視劇都是瘋子演給傻子看的。

  老爸很早就去外地了,一年偶爾回來一兩次,所以和老爸相處的機會就少了,但每次回家他首先要過問我的成績,比如上課是否聽懂,作業是否會做,從初中開始,我的數學成績呈直線下滑狀態,主要是潛意識里便討厭數學,但是老爸最拿手的就是數學,所以他最享受的.就是拿著我的數學卷子一道道題為我分析講解,在他的詳細講解下,數學又在我的學習中活過來了。但是高考很遺憾,我離本科差了一段距離,還好爸爸并沒有像其他家長一樣給了我們考生很多壓力,在填選志愿時我堅持自己的喜好選了自己的喜歡的英語專業,爸爸并沒有強烈的反對我,有很多同學都是在父母的干預下把自己喜歡的專業改成了據說近幾年來吃香的專業,我很幸運在這些原則上父母都很尊重我個人的選擇。

  父親對我一直是既嚴格又寬容,在很多事情上也是挺放縱的,所以我怕媽媽要比他多一些,父親不會說重話,除非是真的很生氣,但絕對不是為學習上的事。我從小就在爸媽的庇佑下長大,所以就算長大了依舊像個懵懂的小孩,很多時候爸爸總是不放心讓我一個人去做一些事,比如炒菜,坐車,打暑假工等等,爸爸潛意識里還認為我是小孩,他怕我錯,可是不錯又怎能學會長大呢?

  父親這個角色不像母親在生活中面面俱到,諸多小事都考慮到,父親大多數都是在人生中起到一個向導的作用,告訴你怎樣走才能少走彎路,怎樣才是正確的。但有時父親又像個啰嗦老太婆,以前暑假回奶奶家要打無數個電話問我在家過得怎樣?在媽媽過生日,過節日的時候會提前發消息給我讓我記得祝福媽媽。這些都是小事,但體現出的卻是家人之間濃濃的血緣關懷。

  愛無言,使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父愛無聲,平淡無凡,又深沉厚重。

  《朗讀者》的觀后感 2

  選擇,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哪里都有選擇,在哪里都有小小大大的選擇。而面對選擇,最后的就是大膽的面對,這將是一種磨練。

  下午馮老師給我們看了《朗讀者》這個節目,主題是“選擇”,我不禁展開了會想。

  我自我認為,從我出生至今,最大的選擇,是三年級時的那個——略有叛逆的選擇。

  當時,是一節普普通通的數學課,因為兩名同學沒有認真聽講導致10多分鐘的課間轉瞬即逝,當時我就心想:怎么老師沉默了半天開不讓下課啊!最后想了想只得一氣之下沖出了教室。

  在教學樓外,我根本不知道能做什么,上了廁所就愣生生地坐在學校南半部的臺階上(我們當時的`教學樓在北半部)。我不敢回教室,怕老師說我,更不敢去別的地方,更何況現在是上課時間。過了一會兒隱隱約約的看見幾個同伴的同學出來似是在尋找我,我正在氣頭上便又轉移到了文藝廣場前。

  坐了一會兒,我看見了一個有些陌生但略顯威嚴的“老師”恰好走過我面前。“不對啊!老師現在要不都在上課要不都在備課,這個人好像是……王校長。”我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現在真后悔沒有回教室。

  “你是哪個年級的啊?”“三……年級。”因為當時正當氣頭再加上校長突然出現不由得緊張起來,“怎么不去上課啊?”“……”“那先去我那兒吧,外邊怪凍得。”

  我隨著王校長到了她的辦公室,她問我:“你是哪個班的啊?”“三…三(9)班。”我還是顯得有些膽顫,腿哆哆嗦嗦的晃個不停。

  最后我又被陳老師領會了班級,此次“冒險”恐是在學校最大的一次罷,也算是哮喘的前兆。

  以后要改掉叛逆選擇這種習慣,控制情緒、調整情緒,不禁贊嘆道:選擇,我正式向你發出挑戰!

  《朗讀者》的觀后感 3

  冬日小雪,閑暇時刻到書店轉了轉,偶然的看到了《朗讀者》這本書。聽的最多的是節目,卻未曾好好地看過一次。翻看了幾頁,決定將這本書帶回家。“你有多久沒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它只屬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讀屬于每一個人。”這段作為朗讀者的開場白,記在了每一位人的心里,包括我自己。這本書在眾多書中也僅是普通的一本書,也許正是它的普通,才使我心緒萬千。

  平凡,一個似乎從來不被我們提起的字眼,從小到大,聽到過各種各樣的偉人、知名人以及明星,似乎在聚光燈下的生活,才是評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志;似乎只有夢想著成為這樣那樣的名人,才是一個人有理想的表現。即使《平凡的世界》像我們展現了幾個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但是”偉大”、”成功”等等才是我們現代人的字眼。什么才是成功?那些被人熟悉的名字的人就是成功么?他們就不是普通人么?似乎已經形成了共識。

  讀完《朗讀者》我最大的感觸是什么,也就是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態。能站在朗讀者這個講臺上的人,不是我們聽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名字就是做了普通人都不敢做出的事情,也許這些人的生活總有那么一兩個被我們所憧憬;也許朗讀者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揭露了隱藏在這些人光鮮亮麗背后的事情。

  生活是平凡的,每個人都是如此,無論是富是貧,是人前還是人后,當我們用崇拜的眼光看著那些聚光燈下的`人時,自動的劃清了界限,他們不是平凡的人,是一些離我們很遙遠的人。當董卿和朗讀者們一問一答講述著各種生活中的事情時,原來他們的生活離我們如此之近,原來他們的生活也是平凡的……

  《朗讀者》的觀后感 4

  今天看了一期《朗讀者》,字句之間,收獲良多。從一個個多彩綻放的生命,一個個真切動人的故事中,我好像看到一條紐帶,把每個人和他們身上發生的事連在一起,把我們與他們又以聆聽這種方式連在一起。人是因彼此的聯系,彼此的情感而完整的,是一段段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不斷影響我們一步步成為該成為的人。有一個故事,女孩的生命永遠停在了十三歲,孩子的父母捐獻了孩子的器官,最終,五個人因孩子的器官而重獲新生。看到這使我想到,這些器官不再是冷冰冰的細胞集合體,一個孩子賦予了它生命,五個活在他人身體中的器官代表了女孩生命的延續,它們是女孩的.另一種存在。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包裹著生命的永恒。

  還有一個故事關于芭蕾舞藝術家譚元元。當前的一個趨勢是很多國際化的表演、國際大師肯回國內發展,把世界藝術帶回中國。在看這檔節目前有幸欣賞到譚元元老師的表演,因為實在不懂舞蹈,除了優美二字說不出其他。但看到這樣的形象在臺上舞動,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個十八歲的小女孩這樣一步步的走到舊金山芭蕾舞團的首席,并堅持了幾十年。

  有時會想,即使是再厲害的人物,他也是人啊,一個人可以背負那么多的光環與榮耀,鮮花與掌聲,他要付出多少才能做到,而我們又該付出多少?我們會把這些人當作偶像,因為他們真的可以向我們證明一個人的發展是不受限的。從小區域到大城市,走出中國再到世界,這種持久而不滅的力量足以撐起任何榮譽。而我們呢,可能做不到滿身勛章,但最起碼也要做自己的英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譚元元,但都可以是自己。我們缺的是能感動自己的力量,是向上而發的勇氣,是持久不衰的堅韌。所以啊,還是加油吧。我們未來見。

  《朗讀者》的觀后感 5

  每個人對于生命的意義都有不同的定義和詮釋。“人”雖然身為在大自然中的一種高級動物,其實和天上的鳥兒,叢林的樹,地上的象,水里的魚,路邊的花一樣。都是存在在這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常會借助植物,動物,景色,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人與自然本應和平的相處,作為“高等動物”更有責任和義務主動承擔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大自然。而不是為了自私己見,亦或是個人利益去摧毀和傷害大自然的“環境”。生命的意義于個人來的觀點而言:生命就是一種體驗的過程。 我曾經很多次在心底里反復的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但是,每一次都是同樣的答案――過程。

  人生的意義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質,或名利,或情感。而是走過沒走的路,看過從來沒看過的風景,品嘗從未吃過的美食,翻閱不同的書籍,遇見不同性格的人,聽從來沒聽過的音樂等等……這才是賦予生命的意義和色彩!其實,人的生命就如同“鮮花”,從一顆種子,到發芽,花苞,綻放,凋零的過程。當然,不同的種子會開出不一樣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韻味。因此組成了多彩的花海……就如同這色彩斑斕的`世界。因此,我們都一樣;因此,我們不一樣。我認為每個人都因該多一些勇氣,任何時候,任何年齡!我們都擁有去追尋和去探索的權力。所以請謹記“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所以,想去的地方就去,遇到喜歡的人就去追,其實,無論路通往哪里,只要是自己內心的選擇,那就是對的路!也是對的人生……我們只需要堅持走下去,認真去體驗和感受……

  讓我們帶著美好,期待去迎接每一天,享受著一切的到來!

  《朗讀者》的觀后感 6

  著名翻譯家許淵沖,今年96歲高齡,拄著拐棍最后一個出場。許淵沖是北京大學教授,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候選人。20xx年,國際譯聯將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授予了許淵沖,是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

  上周六,《朗讀者》在央視首播,一位老先生走上了舞臺,與主持人短短十多分鐘的交談,老先生迅速在網上走紅。

  也許你不知道他是誰,但是正是因為他,我們遇見了包法利夫人,我們遇見了于連,我們遇見了李爾王......同時,也是因為他,西方世界遇見了李白、杜甫,遇見了崔鶯鶯、杜麗娘。

  在他看來:“翻譯就是應該把一個國家創造的美轉化為全世界的美。創造美是人類最高的幸福,這也就是我人生的意義,別人都在談對等,我在談超越。”

  他回憶道,“1931年翻譯第一首詩,就是林徽因的《別丟掉》。”許老打趣說,“當時翻譯這首詩,是因為喜歡一個女同學。”

  《別丟掉》是林徽因為紀念逝去的'徐志摩而作,“一樣是明月,一樣是滿山燈火,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許淵沖現場念起這兩句,動情時眼中噙滿淚水。

  “林徽因通過這首詩表達的感情很真很美,所以我就把它翻成英文,還把它送給喜歡的女同學,可惜這位女同學已經名花有主。”

  講起自己熱愛的翻譯事業時依舊充滿熱情,給自己定的“小目標”,是100歲前翻譯完莎士比亞所有作品。

  不管何時何地,提到翻譯,許老的快活勁兒立馬從眼神里奔出來,溢滿整個臉龐。臉頰紅撲撲的,看不到老年人常有的老年斑;白眉毛自在招展著,茂盛程度甚于稀疏的白發。

  《朗讀者》的觀后感 7

  如果你在視頻網站翻開朗讀者的內頁,標題資料基本被明星的朗讀占滿了。就拿第3期來說,麥家講述的故事明顯比徐靜蕾更走心、更誠懇,可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傳仍然是話題女王徐靜蕾。

  第7期,董卿開頭片花里就說,這一期最喜歡曹文軒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離別,可宣傳的時候,用的還是姚晨。

  《朗讀者》更相信名氣,這是粉絲市場,還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們不妨先從節目的定位說起。

  朗讀者的宣傳語:一個人、一段文。你沒看錯,就是人在文前面。就連節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讀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視一姐,當紅炸子雞,她的人脈和資源絕對一流。于是,利用這些人脈和名人效應,來號召大家讀書,不是順理成章、兩全其美的事嗎?

  可事情就是這樣,重點太多,往往容易喧賓奪主,有道是此消彼長,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輕朗讀的文。

  看節目時,我很喜歡看起來有點偏執的程何,她翻譯的《我,堂吉訶德》音樂劇中的歌曲《不會成真的夢》,那些語句多美啊!然鵝,我到網上搜歌詞,卻幾乎搜不到。我搜出來的都是程何、劉陽和羅穎珊的故事,最終,我好不容易才在一個門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資料。

  應對這赤裸裸的人比文紅,僅有一聲嘆息吧。

  可是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期望利用明星或是自我制造的明星的號召力,讓大家把他們當作偶像,來推廣閱讀。但殊不知,真正熱愛閱讀的人,不是為了誰讀,而是熱愛文字本身,熱愛去書本里體驗自我沒有體驗過的感受。

  《朗讀者》的觀后感 8

  董卿曾說過,堅守一顆莊重之心,給文學以禮遇——不要賦予書“強心針”的功能。“生活里還可以有一頓飯,是耳朵的飯。”一卷書,一盞茶,在輕聲吟誦中走入詩意的世界;一段文,一個人,從翰墨幽香中感受文化的沉淀。

  觀看完第二季的我最印象深刻白巖松的演講,從他的演講中,我學會了很多;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白巖松也是一樣,他的少年時代充滿著艱辛,也有難忘的回憶。家鄉是忘不掉的.牽掛。當下我們被太多的成功學包圍,我們這個時期的人,都太過去熱衷成功學,從而導致了一種畸形的判斷標準。只有成功,別人才會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會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們都想去成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國老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句話我們也能夠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會沮喪、就會消沉、意志就會削弱、自信心就會喪失。這樣的標準要不得。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得了全世界,你也贏不了死亡的這個結果。面對死亡這么大的一個失敗,你該怎么辦?

  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系。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就像一個純凈的玻璃球,有一點磨損,在別人眼里就會失去光彩奪目的本來。高處不勝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來就會摔的越狠。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經歷過失敗,再次摔下來的時候,疼痛感就會大大減弱。

  一個人有一個不成功的一生是失敗的。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朗讀者》的觀后感 9

  如果不是因為站上了《朗讀者》的舞臺,與如今的“央視一姐”董卿實現了少有的“世紀同臺”,也許很多人根本沒有見過這樣的倪萍。身形發胖臃腫,面容布滿皺紋,多年抽煙導致牙齒不再白凈,而棉麻質地的寬大衣服,外加一雙平底鞋,如此穿著打扮更是透著一股“放飛自我”的.意味。

  上周六晚播出的《朗讀者》,讓倪萍多年前突然離開央視、告別熒屏的往事重新被提起。光環,曾經因為“央視一姐”的名號籠罩在她前半段的人生,而一旦離開央視,人們對她的近況并不完全知曉。節目錄制前,倪萍并沒有和董卿溝通臺本,而是憑著彼此的信任,從1999年那年的春晚說起,平淡地講述自己因兒子身患先天性白內障而改變的人生軌跡。

  這樣一個活得通透的倪萍,在多年淡出公眾視野后早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大眾意義上的名和利都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內心渴求,這個渴求說大無限大,說小也無限小,大小都遵從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愿望。什么都嘗過了,什么都擁有了,你才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能吞咽下的,什么是可以在你生命里再生的。”

  她深知,個人的選擇永遠關乎內心,未來的她還將接演影視劇,不排斥綜藝節目,而寫作也想繼續下去,主題是“寫一個清冷的母親”。對她來說,像媽媽和姥姥那樣遵從自己的內心而活,正是人生追求的最優狀態,“衣服越穿越肥,鞋越穿越軟,不照鏡子、不上秤,進門和出門可以是一個人,越活越簡單,好像這個世界只剩下你自己了,別人怎么看你,你都不在乎。不為他人活著,只為自己活著。”

  《朗讀者》的觀后感 10

  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于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目——《朗讀者》。

  所為一個寧可躺著無所事事,也絕不愿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只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么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好不夸張的說,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周六晚8點,我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第一次”遇見“。

  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晰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的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有人愿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取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戚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度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是對濮存晰來說,這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血統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么值得我們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沖”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么美好,愿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朗讀者》的觀后感 11

  “朗讀者”第八期“勇氣”,汪明荃和羅家英恩愛朗誦馮驥才《老夫老妻》。

  羅:他倆又吵架了。年近七十的老夫老妻,相依為命地生活了四十多年,大大小小的架,誰也記不得吵了多少次。但他倆仿佛兩杯水倒在一起,吵架就像在這水面上劃道兒,無論劃得多深,轉眼連條痕跡也不會留下。

  汪:“離婚!馬上離婚!”

  這是他倆還都年輕時,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來的一句話。今天又喊出來,可見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羅:同樣的怒火也在老頭兒的心里翻騰著,只見他嘴里一邊像火車噴氣那樣從嘴里不斷發出聲音,一邊急速而無目的地在屋子中間轉著圈,猛拉開門跑出去,還使勁地帶上門,好象從此一去再不回來了。

  羅:她在雪地里走了一個多小時,大概快十點鐘了,街上已經沒有什么人了,老頭兒仍不見。她的兩腳在雪里凍得生疼,膝蓋更疼,只有先回去,看看老頭兒是否已經回家了。

  汪:快到家時,她遠遠看見自己家的燈亮著,燈光射出,有兩塊橘黃色窗形的光投落在屋外的雪地上。

  她的`心怦地一跳:“是不是老頭兒回來了?”

  她走上臺階打開樓門。當將要推開屋門時,她心里默默地念叨著:“愿我的老頭兒就在屋里!”

  這心情只有在他們五十年前約會的時候才有過。

  羅:屋門推開了,啊!老頭兒正坐在桌前抽煙。

  爐火顯然給老頭兒捅過,呼呼燒得正旺。她還看見,桌上放著兩杯茶,一杯放在老頭兒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邊,自然是斟給她的……

  老頭兒見她進來,抬起眼看她一下,跟著又溫順地垂下眼皮。

  汪:在這眼皮一抬一垂之間,閃出一種羞澀的、發窘、歉意的目光。

  這目光給她一種說不出的慰安。

  她站著,好像忽然想到什么,趕緊去給空著肚子的老頭兒熱菜熱飯,還煎上兩個雞蛋……

  《朗讀者》的觀后感 12

  又是開場熟悉的音樂,同樣是那么伶靈動耳的旋律。溫柔的燈光下出現一個和藹的舞臺。節目一開始仿佛就暗示人們這是一場心靈深處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淚、過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織,當它要來臨時,這一切都給我們以親切的征兆。

  我曾以為那些在舞臺上呼風喚雨,在電視里顰蹙舉眉的影視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勢,在群眾的'眼前全副武裝,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許是我太過于不堪,讓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員之所以能稱作演員。哪怕是在現實里,他們也或許戴著面具,進行著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本期《朗讀者》中地一位嘉賓演員-姚晨。她一出場便讓我想起了那個武林客棧愛憎分明地郭芙蓉。記憶里地印象猶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記憶深處找到地一些欣慰吧。

  她地朗誦是《阿長與山海經》,節目泠然地配樂奏起,她翻開了書本。幾站燈齊刷刷地對準了她。現場一片寧靜,猶如世界誕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滿期待。也不知何時,她地話語出現,打破這好似延續不絕地靜謐。她地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地帶人坐入時光機,帶著些灰色,來到魯迅地故鄉,見到南墻邊地小鎮。看到穿長袍地故人,看到梳著長辮地魯迅,一起那個穿著素樸,滿臉褶皺地阿長。看到到阿長地好,聽到阿長地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地地母呵,遠在你地懷里永安她地魂靈”中,穆懷感傷。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地,只是在無數個獨一無二地長短面背后,我們都有一顆最初善良地心,猶如阿長。在演員姚晨傾情朗讀下,我真真切切地走進了一個世界,并總愛沉思每個人地得失,猶如多愁善感地黛玉。我喜歡揣測每一個人,經歷地多了。不免習慣成自然。其實那些所謂看透塵俗,患得患失地人。也不過是一個自以為是地阿長吧。

  看了這次節目,我更喜愛姚晨了。喜愛她精湛地影視,喜愛她袒露靈魂地朗讀,喜愛她真誠潔白地內心。

  《朗讀者》的觀后感 1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出自我國唐代詩人李白之手。每每讀完這首詩,我都不禁浮想聯翩。

  窗外月光明亮,猶如霜花一樣潔白。抬起頭看著月亮,低下頭卻又深深思念自己的故鄉,這樣的心境,也許每個在外漂泊的人都曾經歷過吧。今天老師和我們一起觀看了一期《朗讀者》節目,節目主題正是“故鄉”。

  一提到故鄉,我的心立馬就變得開闊起來了,記憶中的人和事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故鄉遠嗎?不,他不遠。故鄉近嗎?不,他也不近。故鄉,其實就在我們的心里。正如節目開始時主持人董卿老師所說的那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是一份想念。“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那是一份親近。“當有一天我們走得太久,走得太遠,故鄉,就像是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我的心胸。”本期節目出場的第一位嘉賓是白巖松,他來自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他談起自己的故鄉時是這樣說的:“我在故鄉生活了17年才離開家上大學,后來我在北京生活了33年,可是即便是這樣,當有人問起,我是來自于哪里的時候,我的回答還是,我來自內蒙。”

  可能就是這樣吧,故鄉有一種魔力,于我也如此,我是從山上下來的,我的故鄉在青山,雖然我只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但當有人問我來自于哪里?我仍會回答:“我來自青山。”在我模糊的`記憶里,青山山清水秀,十分美麗。在我兩三歲的時候,我們一家才在上店蓋了房子搬過來居住,雖然我在鎮上生活的時間比在青山生活的時間多得多,但我知道,我永遠都是青山上下來的人,我的故鄉就在青山。

  我默默告訴自己,以后無論我會到哪里,在做什么,我決不會忘記我的故鄉,我會一直記得那句話:“走得再遠,也別忘了當初從哪兒出發!”

  《朗讀者》的觀后感 14

  《朗讀者》是董卿特別堅持要做的節目。但閱讀其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

  對此,董卿直言,閱讀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讀不是,朗讀要有對象,它和唱歌一樣。只不過我們很多人沒有形成這種習慣,因為它顯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對文字是有偏愛的。我其實是變相給大家一段閱讀時間,不長,也就一個多小時。”

  那么到底給觀眾讀什么,選擇標準是什么?董卿說,“我首先會問,我被感動了沒有?我有沒有看著看著就情不自禁地讀出來。”

  挑選朗讀者是一件特別費神的事,董卿說,“他們經常會一頁紙60人,密密麻麻,然后說勾吧,可能60個人里我只挑了10個、15個,然后他們特別沮喪地拿著那個名單就走了。再來一頁紙60個人,再挑10個。”

  董卿認為選的朗讀者有知名度、影響力,肯定有利于傳播。但僅僅有知名度是不夠的,朗讀者還必須很有個人魅力。就像翻譯家許淵沖像一匹黑馬一樣殺出來。許淵沖是最早朗讀嘉賓名單當中的一員,但開始的時候董卿還擔心,會不會顯得高冷。

  柳傳志在節目中朗讀兒子婚禮的致詞感動了無數觀眾。對此,董卿透露一個秘密。“柳總本身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為了這個朗讀,他跟我們非常認真地談,光見面就有兩次,然后通過秘書反復溝通。”“我第一次進他辦公室,聊了一會兒,他就從西裝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紙,疊得四四方方的,就是那段婚禮致辭。當時他兒子婚禮還沒辦。他說:‘我真的想了很長時間,要不先讀給你們聽聽,你看這個成不成?’”

  董卿說,當時去了三個女導演,加上他的兩個秘書,一共五個人坐在他辦公室,就靜靜聽他把這封信讀完,沒有人出聲,因為都哭了。“當時我覺得好尷尬呀,我們倆第一次見面,算是陌生人。我覺得,一個做父親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個父親,沒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后來我們當即決定,就它了。”

  《朗讀者》的觀后感 15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讀屬于每一個人。”這段作為《朗讀者》的開場白,擊在了每位觀眾的心里。自從看完《朗讀者》第一期,我就愛上了這檔節目,并對下一期充滿了期待。

  首期節目的主題是“遇見”,董卿是這樣闡釋這個選題的:“世間的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就有了生命。”什么是生活中的遇見呢?遇見某個人,你的命運會因他改變。

  年少時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殘疾少年,從小在同學們不理解和排擠的眼光中長大。后來,他遇到了一位醫生,不僅獲得了站立的權利,命運也從此發生了轉變。時過境遷,濮存昕仍然銘記著醫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獲得了很多人的幫助,但是這位醫生永遠是第一個真正幫助我改變命運的人。”

  誰是第一個改變你命運的人呢?是年少時循循善誘的老師,還是危險時仗義出手的陌生人?

  而第二期主持人董卿一襲白裙向觀眾們走來,以顧城的詩句開場:“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引起了《朗讀者》的主題“陪伴”。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會成為了一種習慣。陪伴雖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一旦擁有了責任,便讓這一生都變得無怨無悔。

  所有的.陪伴,都是因為愛,沒有為什么,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愛人我們都是用最珍貴的時間來陪伴的,父母從小到大給予子女的陪伴,是最純粹的;夫妻一場,是億分之一的概率,由遇見到陪伴,時間越走越少。

  《朗讀者》對于老者更多的是回憶,是感恩;對于年輕者,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迷霧中的明燈!

【《朗讀者》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讀者》的讀者08-05

《朗讀者》觀后感05-07

《朗讀者》觀后感02-24

朗讀者觀后感05-25

讀者觀后感范文04-11

朗讀者的觀后感04-07

朗讀者觀后感10-16

諾日朗瀑布的作文12-27

畢歆與王朗的故事08-16

韋朗玉環的歷史典故08-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一级 | 一级AV片久久精品 | 婷婷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 制服丝袜综合另类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精品性色 | 亚洲精品视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