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通用8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1
《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溫暖情懷和勵志功能的電影。它以我省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學校教師馬復興為生活原型,真實地反映了馬復興在雙手殘缺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在貧困山區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動人事跡。它講述了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故事,以馬復興的實踐告訴觀眾:在命運之神沒有特別眷顧你的時候,在你遭受了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之后,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你的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同時,《無手老師》又講述了一個山區教師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故事。在展示他們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更著力表現了他們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和讓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的堅定信念,為觀眾提供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這部影片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既是對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也是對“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生動詮釋。在娛樂節目風行的今天,在我們的孩子爭相觀看《哈里·波特》、《鋼鐵俠》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無手老師》這樣的電影,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獲。
用一種情節劇的方式演繹真人真事,無疑是有些難度的?上驳氖,影片《無手老師》的編導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捕捉到了馬復興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對家鄉、對學生的大愛情懷。如果說,樸實及其樸實之中所蘊涵的堅韌、執著、自強不息是馬復興最主要的性格特征,那么,與馬復興的性格相適應,影片《無手老師》所采用的講述方式,同樣也是樸實、沉穩;蛟S,在編導看來,任何影像技巧都是多余的,只能用最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才能表現馬復興平凡中的不凡、普通中的崇高。為此,影片采用了紀實化的敘事方式,不去刻意講述一個跌宕起伏、充滿懸念的故事,而是注重于把勵志一類的主流價值觀念,轉化為富有質感的情節和細節,轉化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視聽畫面;它不主張演員一味地表演,而是讓他們和真實的環境、真實的人物完全融為一體。它采用了非職業演員出鏡、實地拍攝、自然照明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影片真實感人的藝術效果。通過這些努力,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便是一部不生硬、不張揚、不說教的主旋律電影,其中的人物可信可親可敬,故事如在你的身邊發生。
為了演好這部影片,演員認真閱讀劇本,主動到馬復興的家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多次走訪馬復興所在的學校,與下麻爾村的村民、馬復興的`同事、學生密切交流,認真觀察馬復興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從而把人物內在的情懷、境界及其人性內涵都較好地表達了出來。對于英模人物片來說,觀眾對人物的興趣和熱情,絕不僅僅是人物外在的行為動作,而是從人物經歷中所體現出的人性內涵和人文內涵。在這一點上,《無手老師》的追求和努力是值得稱道的。
這部影片,以張海濤等本土藝術家作為創作團隊的核心。本土藝術家擁有了解青海、熟悉青海的優勢,他們在青海的文藝創作、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中,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我衷心地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像《無手老師》的拍攝一樣,繼續以具體的作品、項目為依托,下大氣力培養本土作家藝術家,為他們提供展現才華的舞臺,使他們在藝術創作的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哪怕他們一時還經驗不足,但假以時日,他們一定可以成熟起來,一定可以擔當重任。
電影、電視是遺憾的藝術,《無手老師》同樣也有一些不足。譬如說,劇中穿插的那一段“花兒”演唱,就顯得長了一些;個別地方,也還不是十分貼近生活,而多少顯露出一些表演的痕跡。但是,瑕不掩瑜,就總體而言,《無手老師》應該說是一部既有思想內涵又有藝術創新的成功之作,是我省近年來影視劇創作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2
馬復興是一位愛崗敬業,一心一意抓教學的園丁,用自己無聲的行動在下麻爾村民的心目中樹起了一座豐碑,他是中國教師中的優秀代表,也是民族團結的橋梁紐帶,他獨特的人生體驗和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不但影響和激勵著他的學生,也激勵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每一位建設者。若要拍攝好這樣一個人物,我們編導者不深入這個行業之中,不懂得這個行業規律性的東西那是天方夜譚。我們曾觀摩了許多不同小學教師的課堂,但最能感動我們編導的還是馬復興老師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用樸素的語言告訴人們一個不凡的人生經歷……在我們尋找最適合的外景地、本片主場景的選擇就成了一大難題。
前期籌備之初,我就帶領劇組主創人員踏遍了青海境內的淺山和腦山地區,最后在湟中縣西堡鄉的鮑家溝村找到了本片較為合適的小學場景。同時,采訪過馬復興的家人、同事、學生,拜讀了馬復興老師精心設計的教案,只有這樣才能夠和馬復興老師對話,你才能夠在對話中找到你所需要的東西。經過一年多的深入體驗,劇作家和導演對劇中所有人物的刻畫找到了一種生命的元素,較為準確的設計了劇中人物的性格,沒有受到紀實新聞材料的羈絆和束縛,在原有的事跡基礎上能捭闔隨意地發揮和取悅人心的想像,使創作出來的作品讓人有如鯁在喉的同情和令人慚愧的震顫。
若說所謂的身殘志堅,馬復興的志向卻不是那么有遠大的抱負,他的思想抱負只是讓貧困的山區孩子不能輟學,希望通過自己的知識傳授讓家鄉不再如此貧瘠下去而已,另也只是想讓村民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沒有文化就沒有出路,全片沒有華而不實的走秀。馬復興這個人物是平凡的,所做的事情也是平凡的',但是在這么多平凡的事件中所折射的意義卻不是平凡普通的,那就是弱小的一方向根深強大的世俗和偏見的另一方的較量,是一種對意志的歌頌,對真情的禮贊。馬復興的敦厚、老支書的質樸、趙玉花的賢惠、周局長的務實、麻二蛋的懶散、陶娟子的善良,等等人物無不在觀眾面前得以淋漓盡致地呈現。想像導演及劇作家可能對該劇人物做了充分的了解和剖析,換句話說,你要拍攝這種行業性較強的影視作品,你就必須是半個專家,我想這就是規律、創作就是需要這樣的過程,這樣的體驗,這樣的經歷;就如同施耐庵在創作《水滸傳》時,把每個人物都進行了前期定性,心里有了堅實的概念。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3
電影《無手老師》是一部由付冰和潘睿倩等主演的電影,影片根據青海省湟中縣小學教師馬復興的真實事跡改編,作為一名身殘志不殘的鄉村教師,他的這種人生大愛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網友們對這部電影有怎樣的感悟呢?一起來看看吧!
政教處組織學校黨員和部分優秀老師去奧斯卡長安國際影城觀看電影《無手老師》,我是新來的老師,主動請求去觀影,目的就是想學習、想被某種精神所感動、想做一名更優秀的老師。
電影開始了,主角馬復興出場了,他說:“我是一個沒有雙手的殘疾人,在童年時,我夢想著長出一雙手,現在,我覺得我有手,這雙手就在我心中———它是一雙自尊、自強、自立、自信的一雙手和知恩圖報的一雙手。我愿用心中的這雙手為黨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
這段感人肺腑的講話讓我的心靈為之輕輕的震了一下,“沒有手!怎么完成教師最基本的職責————為孩子們進行板書?又怎么批改作業呢?”帶著疑惑,不由自主的,我投入到了電影情節之中。
馬復興老師從出生到成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的這一生是非常勵志的一生。
小時候,因為沒有雙手,又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去學校上學,還遭到同齡小朋友的侮辱和欺負,這時,就在馬復興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不但要上學,還一定要把學上好的強烈念頭。在別的孩子玩的時候,堅強的馬復興還在用光頭頭地兩個手臂夾著樹枝在地上練習寫字,當他的媽媽不忍心看著因練字而流血的馬復興,勸他“咱不練了,你的字寫得那么大,哪有那么大的本子呢?”這時,作為一個心疼孩子的母親,我被感動地哭了,這是觀影過程中,我第一次流淚。
第二次落淚,當看到高三填高考志愿,馬復興因?汲煽兪謨灝悾瑘远ㄗ孕诺卦谥驹副砩蠈懴隆氨贝蟆倍謺r,我驚嘆、驚喜、為馬復興的艱辛付出終于有回報而喝彩!可隨之而來的卻是“因為他沒有雙手,不能參加高考”,這樣的打擊讓馬復興幾乎瘋狂,失去了做人的勇氣,他上吊了!我的心懸了起來,生怕馬復興有什么意外,雖然我深知主角肯定不會死的,可還是為他的'生命捏一把汗,作為一名母親,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一樣,讓我心疼,讓我落淚。
劇中最感人,最值得我們老師學習的是馬復興作為一名民辦教師,他在下麻爾小學工作期間,對來之不易的教師工作的珍惜、投入,他善于學習,經常在沒課的時候去別的學校聽課學習。他潛意識里認為: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知識可以救國,使家國繁榮昌盛。因此,他為了流落在田間、街道、工廠等處的失學兒童能夠重返校園,歷盡艱辛,吃盡苦頭,受盡屈辱,一家一家去做說客。為了人家的兒子能重返校園,被那孩子爸爸摔倒在泥坑里,為了給打工的孩子討要工資,被老板羞辱,把一把硬幣氣哼哼地仍在滿是沙粒和小石子的地上,對馬老師大聲吼道“撿呀!撿到了都是你的!”說完背著身得意地走了。
此時,馬老師沒有被羞辱嚇到,他沒有退卻,因為沒有雙手,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彎腰撿拾,馬老師跪在地上,先用兩只光禿禿的手臂合著去撿,可怎么也撿不到一枚硬幣,最后,馬老師只得跪在地上,用嘴去撿,這種情景所展示出來的馬老師身上的品質讓我久久難以釋懷,我在想:“如果每位老師都有這種關愛流失兒童的行為,那就‘流失兒童’將會從字典中消失”。
還有,馬老師那種不計報酬、把每月僅僅20元的工資全部用來捐給有困難的學生交學費、買書包等學習用品。其實,他的家庭也并不富裕,在他媳婦為了轉正要給糧站教300斤公糧的時候,他的媽媽猶豫了要不要把這借來的糧食交給糧站,如果兒媳婦先轉正了會不會對她兒子馬復興帶來新的威脅,這些都給人真實的感覺,這部分內容導演都處理得很接地氣。
《無手老師》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勵志的電影,他不但適合老師看,也很適合每一位家長陪著自己的學生看。
通過觀看這部電影,使我更加熱愛教育事業,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以馬老師為榜樣,更加關愛每一位學生,與學生共同成長。只要付出,就一定會有滿滿的收獲!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4
《無手老師》根據青海省湟中縣小學教師馬復興的感人事跡拍攝的。影片講述了馬復興小時候因為一次大火造成雙手截肢,從此成了無手的人,在孩童時被小朋友取笑,欺負;高考時,成績全班第一的他卻被班主任告知,不能填報志愿!理由是就是考上大學,將來也沒有單位接收!因此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也讓馬復興的生活希望破滅了,一個無手的人在大山中,在土地上他能干什么,他實在不知道活著還有什么意義!想輕生,去自殺,被及時救起。只能到山中放羊!
村支書找到他,缺一個代課老師,問他是否愿意,他因為無手猶豫,村支書又加以誘導:以后可以轉正的哦!馬復興的心活了,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積極準備,臨行前,媽媽囑咐他:我們無手要強過那些有手的!多么樸實的`話語,也是母親的殷殷希望!
馬復興來到學校,校長把他帶到班級,學生們、村民們都很好奇,不知無手的他怎么寫字?只見他兩手抱著粉筆寫下了自己的簡介,又告訴學生這一節是美術課,接著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只振翅高飛的山鷹!這征服了學生也征服了村民!也再一次騰飛了自己的希望!
教學中他經常聽其它老師的課,因此結識了同是老師的妻子,收獲了愛情。山村的家長并不重視孩子上學,他們覺得孩子出去打工,一個月能掙上千元,而在學校里還要交學費!不僅生活貧窮,理念也極其落后!馬復興一個個去找回失學兒童,還要無償為他們墊上學費,買學習用品,每個月的工資都花在了學生身上,一心為學生著想!他告訴學生,只有學習知識,才能走出大山,得到更好的工作!
影片并沒有過多的鋪陳,而是選取幾個事例,以生動細致的情節和特定視角講述他與學生間的深情厚誼,讓我們感悟出什么是真誠奉獻,因此改變了山村孩子的命運!他也收獲了美麗的人生:被評為奧運火炬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作為一個教育者,要用自己的理念讓孩子們上學,要用自己的工資維持學生上學,要改變村民們現實的生存觀念!在當今的物質社會是多么難能可貴!令人敬佩的是,這名鄉村殘疾教師做到了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復興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5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边@句話是人人都知道的,遇到福報大家自然喜不自勝,但如果遇到禍事,自暴自棄也是常有的。但如果萬人中有一強者。便如指路明燈,使不幸的入朝著光明的路上走去。馬復興便是其中之一。
馬復興誕生在甘肅青海大山的一戶貧農家庭,幼年時不慎跌入火坑,造成雙手大面積燒傷,被迫截肢。當時,唯一幾歲的馬復興不知道,此刻,他截去的不但是雙手,更是他今后的前程與機遇。
由于沒有手,他從小被人嘲笑是怪物,由于沒有手,他沒法像同齡孩子那樣上學……但這些,都沒能摧垮她渴望知識,改變命運的堅定意志。他開始發了瘋般,不分晝夜的練習用殘損的雙臂寫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究完成了他的上學夢?蛇@就結束了嗎?不!他知道,他與命運的角逐才剛剛開始,為了在班級里能夠生存下來,能夠少受異常的眼光,少挨些嘲笑。他不能不用更優良的學習成績去贏得尊重,贏得喝彩。他再次墮入了通宵達旦,通宵達旦的學習中。終究,在經歷了九年的寒窗苦讀,在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后,他終究迎來了第一次證明自己,改寫命運的機會——高考,可造化弄人,他被老師以考上大學也找不到工作的荒唐名義,謝絕他填報志愿。他的夢再次被無情的`現實打敗,這一度令他意志低沉,上吊輕生!
或許是上天垂憐,由于縣教育局無人。
可用,村里急需一位代課老師。平日里踏實肯干,人緣又好的馬復興成了人選。工作之初,他飽受各方質疑,還被孩子們譏笑為“無臂大王”但他沒有就此畏縮,反而大方承認本身缺點,并迎難而上,以平易近人的態度,無所不至的關懷,贏得了學生們的推戴,用一次次的悉心教導,一趟趟的聽課訪問。證明了自己的教學能力,并收獲了愛情。身為代課老師的他,每月的工資不過20塊,可他為了踐行對老支書的許諾,一直默默資助貧困學生,從未中斷。天道酬勤,在一次大雨中,他為了保護學生課本不被淋濕,被脫落的梁木砸中,住進了醫院。后經教育局批準,成了一位公辦教師。在爾后的30多年間,他始終不忘初心,堅守在教育一線。后來,還當選為十大三農人物。奧運圣火傳遞手。”
看完《無手老師》我突然想起美國作明威寫的“一個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馬復興的一生曲折跌宕,但正是這類用于抗爭的精神,使他得以扼住命運的咽喉,具有精彩人生。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6
馬復興的名字雖曾耳聞,卻并未認真留意過。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下,也許是獲得信息的太過容易,曾經的感動和記憶往往淹沒在信息之中,以至觀影之前,我已根本聯想不起無手老師跟馬復興的故事。
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有關馬復興事跡的簡介,這位自幼失去雙手卻勤奮好學、身殘志堅的下麻爾村小學教師,用他的堅韌執著和對孩子們的無私大愛,獻身教育事業三十多年,被譽為最美鄉村老師。電影“無手老師”根據馬復興的故事改編,真實講述了馬復興由一名殘疾少年成長為一名優秀鄉村教師的人生經歷。
馬老師的幾個情感片段使得主人公的銀幕形象豐滿真實,主人公馬復興和趙玉花第一次在花會上邂遇,馬復興和趙玉花新婚之夜的那一段調笑對白,馬復興在趙玉花轉正后的發脾氣鬧離婚和后來的和解復合,還有面對那位愛慕他的女同事冒失的表白而驚慌失措,雖然都是點到即止,卻也很好的表現了主人公干凈的靈魂和真摯善良的情感。
影片的重點,還是在講述馬復興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馬復興初上講臺的第一堂課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消除了人們對其能力的疑慮;為幫助貧困學生,他為孩子們買紙筆買書包買鞋子,花光工資還常在供銷社賒賬;為了勸回輟學的孩子,馬老師挨家挨戶的動員,四處奔走,受盡屈辱和誤解;為了查看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險些丟了性命。
馬復興的事跡其實也發生我們身邊,只是不那么典型,或許更平凡一些。
馬老師資助貧困學生,為孩子們買筆紙和買書包的片段,讓我想起了代過我一個學期初中化學課的王老師,王老師大約跟主人公差不多年齡吧,那一次我因繳不起3塊錢的學費,被校長擋在了大門外幾天,是王老師為我墊付了學費才得以重返教室,王老師其實長我并沒有幾歲,做代課老師也只有很短暫的時間,可惜我竟沒能再見面道聲謝啊。
由趙玉花老師民辦轉正與故事主人公鬧矛盾離婚的一場戲,忽然想起我的舅舅,一個先后做了十七年民辦教師卻沒有轉正的'老人,年輕時為了他教書育人的理想也沒少跟舅媽吵過,白天教書備課,早晚田間勞作,早早地佝僂了腰背,如今八十多歲仍在鄉下務農的老舅,當每個月領到那三百多塊錢的民辦特補時的知足和自豪,常令我心生隱痛和愧意。
由馬復興的事跡,還想起同樣是身殘志堅典范的張海迪、史鐵生,想起靠撿破爛資助近百名貧困學生的劉盛蘭老人,想起貴州鄉村支教卻最終選擇留下的徐本禹,……。電影中的故事或許有一些藝術的加工,真實版的馬復興從教三十多年,付出了比正常人多得多的艱辛,小小電影或許無法承載吧。
同去觀影的凌工后來問我一個問題,電影中反復出現的那個小男孩掏墻洞的畫面,是在表達什么呢?哈哈,有點意思,我也注意到了這個細節,卻沒曾細想,似乎有解,又難于言說。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7
我非常有幸觀賞了這部影片。在淚水和歡笑中將近兩個小時的這部普通的公益勵志影片讓我看到了無手老師馬復興的動人故事,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我記住了他的三個愿望,第一個,能夠像正常的孩子在學校里念書;第二個,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個,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前兩個愿望對于正常的我們而言真的是太容易了,根本不會出現在我們的人生愿望里面。而第三個愿望,我想了很久,這里面包含了太多。他有一個偉大的母親,他的人格魅力鑄就了他美滿的一生。
雖然他從小失去了雙手,但他的母親并沒有放棄這個兒子。同天下千千萬萬個母親一樣,孩子就是她的全部,當兒子焦慮地對她說:上不了大學,沒有工作,連自己都養活不了,該怎么辦呀?她堅定地說:一輩子什么都不干,阿媽也養你一輩子!看著兒子苦練粉筆字,她心疼得恨不得將自己的雙手替換給自己的兒子。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母愛。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命運之神不一定會照顧每一個人,馬老師給我們展現了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傳統精神。我想起了音樂大師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張海迪……雨果曾經說過,人在逆境里比在順境里更能堅強不屈,遭厄運時比交好運時更容易全身心。“無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的更好”,這是他前進的動力,更是一種強烈地奉獻意識與事業心,無手并不等同于無為,奮進路上,你那艱難的身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感染與激勵著更多有手之人要敢于承擔起時代賦于我們的責任,敢于承擔、樂于奉獻,只有這樣,才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與價值、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同事、親友的信任與尊重。
三尺講臺,三寸粉筆,鑄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出的是教師一生的追求。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締造出了一個個夢想與情懷的奇跡。
看完這部電影,在我腦海里回旋的是無手老師馬復興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馬老師初上講臺的`第一堂課,通過“無手老師”四個字和一幅繪圖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也消除了家長們對其能力的疑慮;為幫助貧困學生,他為孩子買紙筆買書包買鞋子,花光工資還常在供銷社賒賬;為了勸回輟學的孩子,馬老師挨家挨戶的動員,四處奔走,受盡屈辱和誤解;為了查看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險些丟了性命。
當然馬老師對孩子們這一系列的無私奉獻,也遭到了其母親和妻子的不理解,作為一名鄉下代課老師,他的月工資只有20多元,而這些光給孩子們買東西都還不夠,根本無法補貼家用。索性最后馬老師的付出獲得了孩子們的認可和感激,也造就了一個個不再靠苦力獲得生活來源的孩子們。相信當馬老師看著他的學生一個個取得成績,走出大山,他的內心是激動和幸福的。
最后我很感謝無手老師讓我領悟到了行源于心、心源于志,懂得了堅守讓信仰閃光,奉獻讓生命綻放,懂得了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精彩!在我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會努力做自己該做的、自己能做的、自己想做的,讓學生在這段時間中“學中玩,玩中學”,不留遺憾。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8
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電影《無手老師》,出發點應該是希望我們老師學習馬復興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以及“歷經滄桑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的超越精神。
不知為何,我不太愿意將這部影片單純地與“苦難”、“勵志”、“無私”等字眼劃上等號。這部影片并沒有向我們投來無數個“催淚彈”,但看完后,卻讓人陷入了沉思。
我一直覺得馬復興是幸福的,除了失去了雙手,上帝為他關上了一扇門,卻又為他打開了好幾扇窗。
就像他最終在獲獎感言地時候說的:我有三個愿望,第一個,能夠像正常的孩子在學校里念書;第二個,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個,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這三個愿望都實現了,不但能正常念書,還是班上的佼佼者,不但能正常地工作,還從代課老師轉了正,不但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還娶了個漂亮的老婆,生了兩個懂事的女兒……最后,還有一個當火炬手的大驚喜從天而降,你說,他是不是很幸福?
有時候,我們反觀自己,如果按照他一樣的三個愿望,我們是不是早就超額完成了,但捫心自問,我們會感到幸福嗎?都在完美與不完美中掙扎,都在貪念這個世界給我們的還不夠多。
首先,來說說這部影片的男主角,馬復興,也許你會覺得他除了失去了雙手之外,呈現在眾人面前的'都是完美的一面,他第一次在高考志愿上寫上“北大”二字時堅定的眼神,他對他的兄弟說自己的理想是考上最好的大學時的堅定,遭到別人欺負的時候,他像阿甘一樣,用奔跑的姿態,拯救自己的靈魂,又在得知可以當老師時,同時用奔跑的姿態,向世人宣告,自己似乎獲得了重生。
他用自己的行動幫助并影響了一個又一個孩子,打開知識的大門,不求回報,無私奉獻,他又在課堂上,因為一個發散性的問題,不經意間,似乎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方式,演繹了一段極具浪漫色彩的愛情……
這一切,都是美好的,也就是說,馬復興的形象是完美的。
其實不全是的,他有過絕望,得知自己不能考大學時,差點結束了生命,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的生命應該是晦暗的,他放羊時的表情是淡漠的,目光是呆滯的,甚至,連別人的諷刺令自己一度崩潰,傻得要將自己狠狠掩埋在泥土里。
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是,他因為老婆的一句話大傷自尊,不僅嘴不饒人,手也不饒人,那個畫面讓人覺得,一個愛生如子,為了一個孩子重返學校,都能忍氣吞聲地在磚廠地上撿起老板扔下的滿是屈辱的硬幣的人,很難想象,怎么在自己的老婆面前,要發那么大的脾氣?
這就是真實的馬老師,有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相關文章: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01-27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10-08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精選12篇)09-22
電影《無手老師》觀后感(精選22篇)07-14
《無手老師》觀后感08-04
《無手老師》觀后感05-29
看無手老師觀后感02-02
無手老師觀后感范文01-28
《無手老師》觀后感(精選20篇)10-21
無手老師觀后感550字01-27